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印光大师 >> 浏览文章

净宗法师: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八

  潜通佛智之文

  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强调信愿

  “信愿持佛名号”:印光大师为什么屡屡提到“信愿”两个字呢?是因为在印光大师那个时代,有的人讲念佛,就老是讲做工夫,不注重信愿。前面说了,“专崇行持,不尚信愿,执事废理,犹属自力法门”,与“自性唯心,不仗佛力,执理废事,同一过失”。因为普遍存在这样的过失,所以大师经常就提到说:你持佛名号,不是要你自己做多么大的工夫,要你自力达到什么程度,你要有信愿!“信愿,信愿!”所以经常这样讲。

  凡心投觉海

  那么,信愿持佛名号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即能:

  “以凡夫心,投佛觉海”:佛的大觉海。凡夫心跟佛的大觉海,可以讲完全不是一个境界,根本不能契合的。凡夫心就是事相分别——好、坏,长、短,不能够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佛称大觉海,已经完全证悟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如果以我们本身的状况来讲,跟佛的大觉海完全不相融。不要说我们跟佛的大觉海没办法相融,就是菩萨,就是阿罗汉,你都无法思维。经中讲:“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你起心动念都是错,都违背真理,跟佛的大觉海完全两回事。这样的话,我们就永远隔在佛的大觉海之外。

  为什么释迦佛不劝我们念别的佛、往生别的净土?因为那些佛都安住在他本身的境界——大觉海当中,但是他们没有特别架一个管道跟我们沟通,他们需要你成为登地的菩萨,你豁破无明了,你跟这些佛本身的觉悟气氛才能沟通得上。

  所以,按照通途的教理,要登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到诸佛的报土。因为登地的菩萨已经破无明了,已经不退转了。佛所见,他能少分而见;佛所知,他也少分而知。但对于我们而言,跟佛的觉悟智慧差得太远了,没法沟通。

  但是,信愿持名一法,能够让我们凡夫心投(“投”就是投归、投放),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里面。我们一旦放在阿弥陀佛大觉海当中,我们就变成阿弥陀佛大觉海。

  滴水赚海喻:大利成佛

  好像一滴水,投放在大海里边,那你就赚了,我们用一滴水赚一大海的水,好不好?做生意讲一本万利,这比那个还要大!

  这一滴水就代表我们信愿念佛这个心。我们本身虽然佛性具足,但是,我们离开阿弥陀佛大觉海,我们就会轮回,佛性不能起作用。佛的大觉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展开讲,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光明、觉悟,大海一般的功德,可是收缩起来也不外乎就是六字名号而已。

  信愿持名——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意让阿弥陀佛救度我,称念他救度我的名号,等于把我们这一滴水,投放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大觉海当中。所以叫“以凡夫心,投佛觉海”。

  这一滴水放在大海里边,也就跟大海同一深广,同一咸味——跟大海一样的深,一样的广,一样咸的味道,找不到这一滴水了,失去原来的味道了,大海都把你同化了。

  “投”就是投放、投入,也就是我们归命的心情。“归命”也叫做投诚,诚恳归向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滴水,如果不归在阿弥陀佛无量寿的大觉海当中,就会干涸。一旦投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当中,我们就永远不会干涸,而且会成佛。

  不要说到达极乐世界——那是果地;现在念佛,就决定将来可以成佛,所以说“念佛成佛”。

  印光大师用八个字来说明:

  “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刚才说过了,我们怎么能跟佛的智慧沟通?如果论自力,我们前面学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阿罗汉、大菩萨都没办法测度佛的智慧。

  经典里讲,十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一地比一地,初地菩萨就不知道二地菩萨——走路脚在哪里抬起,又在哪里落下来,他都不知道。说明他们不是一个境界;二地菩萨看三地菩萨也一样的,三地菩萨在哪里抬脚、在哪里下脚,他不清楚。那何况菩萨来看佛,根本就不知道了。

  而我们凡夫来念佛,能够“潜通佛智”。

  蚂蚁书生喻: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师父,你越讲,我心里就越糊涂了,怎么能够潜通佛智?”

  好!下面讲一个故事:

  说是一个书生到京城里赶考,半路上下了一场大雨,下大雨的时候,小沟就淌起水来了。他就发现在沟这边有很多蚂蚁往那边看,那边有很多蚂蚁往这边看,它们互相都过不来。这个书生很慈悲,就捡了一根小树枝,往中间一放,这边的蚂蚁“哗啦哗啦”都过去了,那边的蚂蚁也像开通大桥了一样,“哗啦哗啦”都过来了,两边的蚂蚁畅通无阻。

  那我们来想:蚂蚁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书生是要到京城赶考的,是一个饱读经书的人。请问:蚂蚁能了解书生的智慧吗?小沟哪怕只有一尺宽,对蚂蚁来讲就像太平洋一样,“这么宽、这么远,怎么过?”它没有智慧来搭桥。但是,书生拿一根树枝往那里一放,蚂蚁顺着树枝爬过去,书生的智慧,蚂蚁就得到了,就潜通书生的智慧。

  书生代表阿弥陀佛,蚂蚁代表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之间的差距,比蚂蚁跟书生差得还大,我们想渡过生死轮回的河流,往对岸看,我们没办法过去。所以,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的树枝往这里一放,你愿意念佛,你顺这个六字名号的小树枝“嗞儿”就过去了。好像六字名号简简单单这么六个字也不长,你以为很简单,这个是佛智啊——“潜通佛智”。你只要愿意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可以到彼岸——“暗合道妙”。

  “潜”就是不明显,自己都不知道。像这个蚂蚁,它爬过去了,它也不懂,它也不知道这是书生的智慧;书生怎么想,它也不知道,它就爬过去就好了。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凡夫,对于佛的智慧“如聋如哑”,根本就不清楚。你再怎样赞叹,都没办法说明,没办法想象。但是只要念佛,我们就接受到了,我们就享受到了,所以这叫“潜通佛智”。暗暗的,不知不觉之间,连自己都不明白,就得到佛智了,就享受佛智了。

  比如说坐飞机,我们不需要懂得空气动力学,我们也不需要懂得发动机的原理,我们也不需要懂得飞机的内部构造,我们也不需要懂得驾驶,我们也不需要懂得什么航管路线,也不需要懂得油料构成,什么都不需要懂。但是,如果相信飞机不会出故障,然后愿意坐上这个飞机,那么,科学家的智慧,制造工人的辛勤,所有人的服务,你通通享受到了。

  阿弥陀佛五劫思维的智慧,兆载永劫的苦修苦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通通为你所享受,为你所拥有,这叫“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如果修别的法门,你就慢慢修吧!一个一个来,慢慢来。

  所以高啊,妙啊!我们念佛法门,念佛的人虽然愚痴,但是,我们跟佛的智慧相沟通。是通过什么沟通?通过信和愿。你没有信愿,那不能沟通。

  信愿,信什么、愿什么?信六字名号,愿念六字名号,而称念六字名号。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就是佛的大觉海,就是佛智,就跟他沟通了,这就是无上佛道。

  “道妙”:道是非常的玄妙。如果靠我们自己悟,我们悟不到,可是我们念佛就自然沟通了。

  只要口称名号这么容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这么殊胜。

  “即凡而佛”之文

  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

  (增广上?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即凡而佛

  你当下是凡夫,当下跟佛成为一体,叫“即凡而佛”:你现在虽是凡夫,将来必定成佛,叫“即凡而佛”;又凡夫即是迷,佛即是觉,即凡而佛也就是“即迷而觉”,不必另外求觉,所谓“潜通佛智”;又凡夫染污,佛恒清净,即凡而佛也就是“即染而净”,不必另外寻清净,善导大师说“凡夫贪嗔烦恼心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又凡夫即是烦恼,佛即是涅槃,即凡而佛,即是昙鸾大师说的“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持名一法很简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这里讲的持名一法,都是指有信愿的,不是指那个“专崇行持,没有信愿”的,不是那种,这样就“即凡心而佛心”,这个法门这么殊胜!

  怎么叫“即凡心而佛心”呢?就是说我们信愿念佛这个信愿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是阿弥陀佛的智慧心。前面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就是佛心,因地心就是凡夫信愿之心,所以“即凡心而佛心”。

  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里讲“一心不乱”,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心以后,你就不乱了,二心就容易乱。

  人常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如果一条心的话,它的锋利连金属都可以切断。如果这两个人关系很好,很默契、心心相印,人家再怎样挑拨离间,他们两个之间都很好的。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心里边还在怀疑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佛,你真的救我吗?我这样真的可以了吗?你不会嫌弃我吗?”我们还有很多疑惑心,再遇到有人拿他宗的教理来妨害,必乱无疑。

  “一心”,怎么样一心?信愿就是一心。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他是用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所以,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心,他的慈悲心和他的智慧心是一个载体。因为心需要通过某一种东西来表达。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我们有心要帮他,我们的心怎么表达呢?拿水果来。这个水果,就是我们要救他的心的物化,表现出来了。这个就要饿死的人,他要延续生命,他有这个心,那么他要吃这个水果。这个水果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一方面是我给他,要救活他的命,是我的心,水果给他;另一方面,他看到水果,他要吃下去,这个水果就是他的希望心,是他生命延续的希望。所以这一个水果就包含两方面。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一方面就是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佛救度我们的愿心,“我要救你,用什么?用六字名号救你”。另一方面,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就成为我们的信愿心,以信愿来持受这句名号。

  所以,这句六字名号本身,它是佛心跟凡心结合成一体的,“即凡心而佛心”。从佛那边看,是佛的救度心;从凡夫这边看,是我们的归命心。我们的归命心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心,我们才能归命他。

  你为什么不归命张三李四?张三李四救不了你呀!

  你为什么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救你呀!

  你为什么改了法门了?你不认识阿弥陀佛,你不知道阿弥陀佛能救你。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一个必堕三恶道的人,只有阿弥陀佛能救度我们,那我们这个心不会再改变了,我们会归命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归命心和救度心是一个心。从凡夫这一边来讲,就是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的心;从佛那一边来讲,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救度心,所谓“即凡心而佛心”。心和心之间,就是以六字名号成为一体。信愿、归命,归命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救度,用什么救度?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一件事。

  就好像我们在一个岛上,岛要沉没,有人驾船来救我们,我们上的这条船和船长开来的那条船是一条船,都是一件事。

  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的名号,和我们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成为一体,这个叫“即凡心而佛心”,你看多自在!

  所以前面说了“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在我们的信愿心当中,就包含了阿弥陀佛的大觉海,他的救度心、他的慈悲心、智慧心当中所具有的一切功德,所以,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成佛。

  佛心的清净超越我们的感觉

  大家说:“我还要找清净心。”我们找的那个清净心不算数的,那个是凡夫的生灭心。只有信愿持名这个心是佛心,“佛心无不清净”。佛心的清净,“我没有感觉呀?”因为佛心的清净超越我们的感觉,是不垢不净的清净。我们那个清净,是感觉的清净,“你看,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清净多了!”这个,你现在感觉好,等一下就感觉不好了;晚上感觉好,天亮就不好了;白天感觉好,晚上又变了。今天儿女孝顺,工资发得多多,人家讲好话,说得你兴高采烈,感觉得意洋洋的;到了明天,天要下雨,关节又痛了,媳妇又跟我吵嘴了,锅里面烧饭又烧生了,事儿都来了,你就又完了。这个都是生灭的,不能在这里面去找。

  阿弥陀佛这种救度的清净心是不生不灭的。而我们现在为什么感受不到?因为我们是愚钝的心,你能感受到名号清净的话,那你就不是凡夫了。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就因为我们是凡夫嘛!所以不要找感觉。

  阿弥陀佛的广大智慧,我们没有感觉,你如果落在感觉当中,就肯定错了,因为那个是凡夫生灭的东西,你把你的生灭感觉,当做一种解脱的本钱,那你大错而特错!“哎呀,好啊,这样就能往生了”;感觉没有了,心里就慌了。

  所以,我们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感觉、有感应、有感动、有体验;我哭出来了,我笑出来了,我欢喜了,通通都不要管它,只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靠定这句名号,像靠准了一座大山一样稳当。

  所以,这个是“即凡心而佛心”。

  就好像我们所讲的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这六字名号就是沟通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实跟极乐世界就已经是一纸另面了。我们还在娑婆世界,是凡夫,所以,我们那一边还是有分别、有贪嗔痴。但是没关系!我们已经在六字名号这一边了,这口气一旦不来,“呼”就到了另一边来了,这一面是无量光明的,就可以往生成佛了;只是现在暂时在这一边,还没有往生成佛。

  “我怎么不知道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这么大功德?我怎么不清楚?”你还是凡夫,你哪能测度到呢?

  经典里有个比喻:以凡夫的心想去测量佛的智慧,就好像拿一把尺子要去量虚空一样。你拿尺子量虚空怎么量?“一尺、五尺、一百尺……”,没办法量。

  你拿尺子量桌子可以,“四尺五寸”,好像感觉很实在,这个是有形有相的,因为我们的心都是生灭的,有为造作的,所以我们所思维到的东西,能感受到的,都是有为、造作、生灭的东西。

  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无为、不生不灭,你怎么能找到感觉?除非你已经悟得不生不灭了。没关系!你只要念,到达极乐世界,当下豁破无明,“哎呀!原来感觉在这里呀!”

  感觉不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感觉都不真实。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当下豁破无明,证得无生法忍,“原来如此”,礼佛一拜得无生。

  “成佛有余”之文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

  (三编下?复周群铮居士书)

  我经常回忆这段文,也经常讲这段文。

  这是因为在大师的时代,很多人对净土法门不了解,觉得密宗很殊胜,就去学密。有的弟子就写信问大师,大师就回答他说: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什么叫念得熟呢?就是具有真信切愿,一向专念,遇事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骂我了,“南无阿弥陀佛”;人家打我了,“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你是神经病”,“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一句佛号念得熟,到哪儿去都是“南无阿弥陀佛”。

  “一句佛号念得熟,成佛有余”:什么叫成佛有余呢?不仅保你成佛,还能保与你有缘的人都能成佛。

  为什么?因为你念佛能到西方成佛,你成了佛可以再来娑婆度众生,能度一大串,不是一个两个。

  前面也讲了,“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不仅保你成佛,还保你回来度众生。“成佛有余”,你看,讲得多实在、多恳切,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你没有学这个咒、那个咒,你又有什么遗憾呢?没有遗憾。

  不会读《金刚经》,有何遗憾?不会《楞严咒》,有何遗憾?十万个大头还没磕完,有何遗憾?四大名山没朝遍,有何遗憾?

  如果你这些都做完了:四大名山朝遍了,十万大头也磕过了,《金刚经》也会背了,什么咒都会了,千佛万佛都拜完了,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念熟,你遗憾就大了,对不对?

  学这么多,如果没有断惑证真,你还要去六道轮回,这个遗憾就大了。到阎罗王那个地方去,哭都哭不出来了。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在世界上赚了一个虚假好名声——“老修行”,没有得到实际的果报,太遗憾了!

  “念佛足矣”之文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

  (增广卷一?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这段文也非常好!

  你就是把大藏经读遍了,也是为了成就这件事——了生脱死。大藏经里面一个字你不认识,你能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满足了、够了,你就可以往生成佛了。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脚注。

  (增广上?与悟开师书)

  释迦牟尼佛讲了这么多经典,都是为了说明这句六字名号,都是让我们能够老实念佛,归入净土。

  所以,我们就守我们凡夫的本分。比如说走路,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你经过千山万水那样的辛苦,也是到达目的地;我往飞机上一坐,闭着眼睛,一个小时到达了,我也到达目的地。只要我能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了,至于说有没有经过千山万水,那何必呢?

  自力修行,就是经过千山万水,过关斩将,降伏魔障,断惑证真,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到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了。

  我们做不到,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也到达这个地方。只要我们能离开危险的三界六道,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 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 • 觉悟的人,他为来世着想! • 合订本念佛封面 • 杀生的果报 • 上不上,下不下,最难度了 • 怨天尤人,所感受的是苦报 • 迷心逐境,决定不会有幸福 • 清明法会念什么 •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别人称你大师 •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 孝顺之益 • 学佛的人,都知道修布施,为什么效果不彰? • 醍醐里头掺不得丝毫的毒药 • 内心里面没有怨恨 • 这一转世,就不如前一世 • 我是愈学愈快乐,法喜充满 • 生老病死 • 怎么才能成就?忍就能成就 • 怪病从哪里来?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圣严法师:如何消除嫉妒心 · 圣严法师:家庭暴力是前世报应吗 · 圣严法师:生命的存在不容否定 · 圣严法师:转化主观的感受 · 圣严法师:判断是否为明师的四依法 · 圣严法师:禅修,是一种由内到外帮助人放松... · 圣严法师:维摩经六讲 第六讲《维摩经》与... · 圣严法师:皈依三宝的佛教徒能不能拜鬼神? · 圣严法师:化缘的真相和布施的功德 · 圣严法师:念经持咒是否消业解厄 · 圣严法师:维摩经六讲 自序 · 圣严法师:地球毁灭前还会不会有佛出现于世... · 圣严法师:佛教入门(6) · 圣严法师:教你体谅他人的智慧和方法 · 圣严法师:行善的人快乐 ·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 · 圣严法师:维摩经六讲 第三讲《维摩经》与... · 圣严法师:如何祈福有福?



· 陈大惠:祸患的先兆—傲慢 · 懂感恩行孝道创和谐(孙贤英) · 陈大惠:一个念头不可思议—使我立刻断了肉... · 上天帮忙请客 · 会通 · 如来宝菩萨 · 印光大师:修行得道的捷径是什么? · 宝贤 · 三聚 · 道理 · 五净居天 ·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传》第七章 相者的预... · 圈缋 · 寂静法师:生命中有5大福气,你连接上了吗... · 普化寺 · 真妄观境 · 禅林象器笺 · 胡小林:十念法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