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大词典 >> 浏览文章

七十五法

又作小乘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于一切法概括为七十五种,摄为五类。即:(一)色法十一种:(1)眼根(梵caks!ur -indriya ),(2)耳根(梵s/rotrendriya ),(3)鼻根(梵ghra^n!endriya ),(4)舌根(梵jihvendriya ), (5)根(梵ka^yendriya ),(6)色境(梵ru^pa -vis!aya ),(7)声境(梵s/abda - vis!aya ),(8)香境(梵gandha -vis!aya ),(9)味境(梵rasa -vis!aya ),(10) 触境(梵spras!t!avya -vis!aya ),(11)无表色(梵avijn~apti -ru^pa )。其中前五者能发识取境,故称五根;次五者为五根所缘之境界,故称五境;无表色系依身、口发动之善业与恶业,为生于身内之一种无形色法,乃感苦、乐果之业因,具防非止恶或防善止恶之功能。

 (二)心法一种:即依根而生,觉知境之总作用,指六识心王(梵citta )。

 (三)心所有法四十六种,又分遍大地法(梵maha^ -bhu^mika^ dharma^h! )、大善地法(梵kus/ala -maha^-bhu^mika^-dharma^h! )、大烦恼地法(梵kles/a -maha^- bhu^mika^ dharma^h! 、大不善地法(梵akus/ala -maha^-bhu^mikau dharma^h! )、小烦恼地法(梵pari^tta -kles/a-bhu^mika^ dharma^h! )、不定地法(梵aniyata - bhu^mika^ dharma^h! )六位。此四十六法皆随附于心法而起,故称心所有法。即:(1)遍大地法十种:受(梵vedana^ ,领纳苦、乐、舍三境之作用)、想(梵sam!jn~a^ ,想像事物之作用)、思(梵cetana^ ,造作诸业之作用)、触(梵spars/a ,对境之作用)、欲( 梵chanda ,希求之作用)、慧(梵prajn~a^ ,拣择善恶法之作用)、念(梵smr!ti ,记忆不忘之作用)、作意(梵manasika^ra ,令心心所警觉对象之作用)、胜解( 梵adhimoks!a ,明了事理之作用)、三摩地(梵sama^dhi ,译作定,令心心所专注一境而不散之作用)。此十法通善、不善、无记之一切心王而起,故称遍大地法。略作大地法。(2)大善地法十种:信(梵s/raddha^ ,令心心所澄净之作用)、不放逸(梵aprama^da ,止恶行善)、轻安(梵pras/rabdhi ,使身心轻妙安稳之作用)、行舍(梵upeks!a^ ,令身心舍离杂执着诸法之念,而住于平等之作用,为行蕴所摄之舍)、惭(梵hri^ ,于所造罪,自观有耻)、愧(梵apatra^pya ,于所造罪,观他有耻)、无贪(梵alobha ,不贪着顺境之作用)、无嗔(梵adves!a ,于逆境不起忿怒之作用)、不害(梵ahim!sa^ ,不损恼他之作用)、勤(梵vi^rya ,精进修习诸善法之作用)。此十法与一切之善心相应而起,故称大善地法。(3)大烦恼地法六种:无明(梵avidya^ ,以愚痴为性)、放逸(梵prama^da ,于恶法放逸之作用)、懈怠(梵kausi^dya ,于善法不勇悍之作用)、不信(梵a^s/raddhya ,令心不澄净之作用)、惛沈(梵stya^na ,令心沉重之作用)、掉举(梵auddhatya,令心轻浮之作用)。此六法常与恶心及有覆无记心相应,故称大烦恼地法。(4)大不善地法二种:无惭(梵a^hri^kya ,不自羞耻之作用)、无愧(梵anapatra^pya ,不他耻之作用)。此二法与一切之不善心相应,故称大不善地法。(5)小烦恼地法十种:忿(梵krodha ,令起怒相之作用)、覆(梵mraks!a ,隐藏己过之作用)、悭(梵ma^tsarya ,于财施、法施等,不能惠施之作用)、嫉(梵i^rs!ya^ ,妒忌之作用)、恼(梵prada^sa ,坚执恶事而恼乱身心之作用)、害(梵vihim!sa^ ,损恼他人之作用)、恨(梵upana^ha ,于忿境结怨不舍之作用)、谄(梵ma^ya^ ,令心心所邪曲不直之作用)、诳(梵s/a^thya ,欺他不实之作用)、憍(梵mada ,心贡高而傲他之作用)。此十法唯为修道所断,仅与意识之无明相应,且其现行各别,而非十法俱起,故称为小烦恼地法。(6)不定地法八种:寻(梵vitarka ,寻求事理之粗胜作用)、伺(梵vica^ra ,伺察事理之细性作用)、睡眠(梵middha ,令心心所昏昧之作用)、恶作(梵kaukr!tya ,思念所作之事而令心追悔之作用)、贪(梵ra^ga ,贪爱顺境之作用)、嗔(梵pratigha ,于逆境嗔恚之作用)、慢(梵ma^na ,使心高举而凌他之作用)、疑(梵vicikitsa^ ,使于谛理犹豫不决之作用)。此八法不入前五位,广通善、恶、无记三性,故称不定地法。

  (四)心不相应行法十四种:(1)得(梵pra^pti ),令得诸法于身之实法。(2)非得( 梵apra^pti ),令诸法离身之实法。(3)众同分(梵nika^ya -sa-bha^ga),各随其趣,而使得同一果报之实法。(4)无想果(梵a^sam!jn~ika ),于无想天之中令心心所皆灭之实法。此为外道所执之涅槃。(5)无想定(梵a^sam!jn~i -sama^patti ),乃为得无想果所修得之无心定。(6)灭尽定(梵nirodha -sama^patti ),不还或阿罗汉之圣者,为止息暂时所入之无心定。(7)命根(梵ji^vitendriya ),维持寿命之实法。(8)生(梵ja^ti ),令诸法生起之实法。(9)住(梵sthiti ),令诸法不迁之实法。(10)异(梵anyatha^tva),令诸法衰异之实法。(11)灭(梵vyaya ),令诸法消尽之实法。(12)名身(梵na^ma - ka^ya ),色声等之名。(13)句身(梵pada -ka^ya ),诸法无常等之章句。(14)文身(梵vyan~jana -ka^ya ),名与句所依之文字;二个以上,故称为身。此十四法为非色非心之法,而不与心相应,故称为心不相应行法。

(五)无为法三种:(1)择灭无为(梵pratisam!khya^ -nirodha ),依正智简择力而得之寂灭法。(2)非择灭无为(梵apratisam!khya^ -nirodha ), 非依正智简择力,但依缺生缘而现之寂灭法。(3)虚空无为(梵a^ka^s/a ),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一切处。此三法无生、住、异、灭四相之作为,故称无为法。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等所说与上略异。亦有就七十五法分为色非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等。[俱舍论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四](参阅‘五位七十五法’1089)







• 四摄法做得圆满,这就是恩爱夫妻 • 善 知 识 • 苦乐的根源,我们不能不知道 • 心善行善,能延年益寿 • 堕无间地狱 • 树 神 • 那是唱戏,不是真的! • 现在修行,人不如鬼 • 这才是真乐 • 根 本 智 • 什么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什么? • 单单念佛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 • 听我讲经,好像都是在骂他 • 我们今天所受的害 • 从四邪命谈起 • 他是亲自见到阿弥陀佛 • 他行的善没错,但是他的心不善 • 不要怕死 • 吉凶祸福,是自己修来的 • 贪心最毒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喻解无生四句 · 从职业观的变迁看世道人心 · 追求什么 就成为什么 · 怎样确定出家人是真修行? · 根立坚劲 · 啊,莲花 · 包容是一轮明月 · 狼狗 · 放下烦恼的世界 · 禅那境界 ·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 现在人为什么造业比较多? · 剃发出家者应具备的条件 · 唯美的世界 · 人生三个不怕 · 佛经中的“吉祥”义 · 佛光照亮抑郁的天空 · 承诺生命的决心——慈悲



· 蔡礼旭: 行善绝对不能染着上名闻利养的心 · 净界法师:善业和善念哪个重要 · 宣化上人:如来的白毫相 · 宣化上人:闻地藏菩萨名,恭敬礼拜地藏菩萨... · 立正佼成会 · 三时学会 · 海涛法师:世界上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作自受 · 前世来生,完全了然,怎么会不自在? · 印光大师:吾人介尔一念心何样?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 极乐海会 · 曹溪大师别传 · 忿怒拳 ·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三课 佛教与神通 · 元音老人:如何做到往生的的条件一心不乱? · 学诚法师:爱惜和爱护不同 · 普雨 · 名僧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