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蔡礼旭 >> 浏览文章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七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著上一节课一百五十四句的经句,曾子讲到:

  【君子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於义。可谓学矣。】

  上一节课讲到『强其所不能』,我们要克服自己这些习气,智慧、德能才能不断提升。所以真正想要利众的心,就得从对治自己这些坏的习性下功夫才行。当然要改掉习气确实不容易,我们看很多圣贤人他们修学的心得,比方一个怒气,喜欢发怒的这个习惯,把它对治都要花二十年的工夫,都还觉得没有完全能克服,才感觉到克己功夫不容易。所以克服习气确确实实「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他当到天子、大将军,几十万大军他毫不畏惧,驰骋沙场,可谓勇猛,但是让他改个脾气,改个欲望,可能比杀了他还痛苦。

  所以在佛家传统的建筑,一进山门,我们看到天王殿,首先看到布袋和尚,五代后梁时代,他是弥勒菩萨转世的,他就提醒我们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其实这两点就不好做了。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包容的人,包含人心里面只要有记人家的过失,心里还有怨,那想要笑口常开都很困难。所以心上只记人家的好,念念念人家的恩,这个才能笑脸对人。所以《弟子规》说的,「恩欲报,怨欲忘」,这是处世非常重要的心态。天王殿再往里走是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大雄宝殿,代表释迦牟尼佛是真正的大英雄,他真正克服了自己的分别、执著、自己的习气,这是大英雄。所以俗话讲,「战胜别人一千次,不如战胜自己一次」。

  而我们看每一个德目,你要真正把它贯彻,其实并不容易。比方让我们为人著想,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五常,时时以这个五常存心,那是真正学圣贤之德。离了这个五常,那就与善人、与君子的标准相违背了。所以现在社会为什么乱?都是偏离了这个五常,所以自己被习性控制了,然后家道也都乱掉了。所以《左传》当中讲,「弃常则妖兴」,种种家庭社会的乱象出来了,就偏离了做人的常道,具体来讲就偏离了五常。那我们既知五常是做人根本的德行,那我们一定要时时都能落实。那真的落实了吗?

  我们看,「仁」是爱人,爱人就不伤害人,不伤害人再往更细微的地方就是不恼害人,就是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不会让人家生烦恼,这是仁把它贯彻彻底了,所在的地方、有你在的地方都让人家生欢喜心。所以奉行这个仁,有人因为我而生烦恼,都要反省、都要检讨。你说那个人看我不顺眼怎么办?那他在的时候你不要出现就好了,那他就不生烦恼。人能厚道到这样的存心,不简单。尤其在大团体生活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生活的习惯让人家生烦恼,都要把它克服,把它改过来。这个是仁,能讲到不让人生烦恼,这些道理我们都听过了。听过的道理就要有一种志气,这一生就把它做到,那这样才没有白听,才没有白接受古圣先贤、接受师长的教诲。所以我们的学习态度,师公常常讲,「不能玩弄圣教,不能消遣圣教」,听过的、明白的,就要下定决心去依教奉行,这个就是「强其所不能」。

  「义」,合情、合理、合法。义,我们常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决定不取不义之财,包含只要起了占人家便宜的念头,这个其实就是不义了。「义」跟「利」是相对的,你想占人家便宜了,这自私自利的念头起来了,所以奉行义就是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起来。比方团体生活当中,我们主动多承担一点,不跟人家计较。所以要学吃亏的人才奉行得了义。

  在《德育故事》当中,有一则故事让我们记忆深刻,叫「少娣感嫂」。崔少娣女士嫁到苏家,结果苏家有五个儿子,前面四个都已经娶妻了。前面四个媳妇脾气都特别大,常常吵架、打架,甚至於都拿起凶器,这么严重的情况,冲突很大。当时候少娣要嫁过去,亲戚朋友非常担心。但是少娣她非常坚信,没有人不能感化的,只怕自己德行不够。所以对传统文化这些教诲有坚定信念的人,他真的能够转他人生的境界。她过去之后,因为她是最小的,所以什么累的工作她都自己主动去承担,甚至於婆婆已经交代其他的嫂子了,看嫂子脸色很难看,不想做了,她去圆场了,「我最小,这个先我来做就好了。」自己有什么好东西,或者回娘家了,娘家拿一些好吃的,这些生活用品,她一回婆家,首先把这些东西先送给嫂嫂,送给这些侄儿,她很慷慨,很喜欢布施。所以人际关系要好,要多请客,先多送礼。

  还有一些生活的情境,她都做到只想著对方,没有想自己。有一次她抱著一个侄儿,而且是年节的时候,年节大家都穿新衣服。刚好这个侄儿,襁褓当中的小孩,突然就撒尿了。当下这个嫂嫂看到了,就很不好意思,赶紧要把这个小孩子给接过来,抱过来。结果少娣当下讲了一句话,说:「嫂嫂,慢一点,不要惊动了孩子,惊吓了孩子。」她完全没有痛惜她的衣服,念念只想著不要吓到孩子。嫂嫂本来很不好意思,当下听到小婶这么讲,我想心肠再硬的人当下也会很感动,时时都是在为她的亲生孩子著想。

  相处的过程当中,这些嫂嫂们来讲其他人的坏话,少娣只是听,笑一笑,都没有做回应。其实人假如听到骂别人的话,一回应,这讨论起来就愈批评愈凶了,其实这样就有失自己厚道的心。应该是听到别人批评,提醒对方记人家的好,不然其实他愈批评,他整个心情完全都被情绪给控制住了。可是她笑著不回答,对方看没什么反应,好像愈批评也不来劲,自己讲不下去了就走了。其实人,很多地方你去观察,都是有善根的、有良心的,讲讲讲没回应,讲不下去了,那他良心起作用,不好意思了。羞耻心其实每一个人本有的,从这些地方去观察。你说一个人他再不孝,你骂他「你不孝」,他还不高兴,那他那个不高兴、不欢喜,不都还是有羞耻心吗?所以人确实有本善,看你用什么善巧,循循善诱去唤醒他的羞耻心。少娣就是从生活点滴自己先做,一点一滴就把嫂嫂们的羞耻心唤醒了,不听谗言。

  她的婢女跑来跟她讲嫂嫂们的不好,她会处罚她的婢女,然后带著这个婢女去跟嫂嫂道歉。这么一做,首先嫂嫂们都觉得,这个小婶真的打从心里是尊敬我的。「打从心里尊敬我,那我要值得人家尊敬」,她就自重。而这些婢女被处罚了,毕竟这个主子一路以来都这么疼爱她。所以你要打一个人,还得他信任你,你才能处罚他,不然跟他结怨。所以这些婢女是很忠诚的,这么一打,接受教训了,原来她假如养成这个批评别人、背后讲人家坏话的习惯,她以后出嫁绝对没有好日子过,到时候家族里面因为这些话不和睦了,最后她铁定也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她能够都能不批评别人,都能看别人的好,尊重别人,她以后出嫁了才能跟人和睦相处。所以她的主人看得很深远。

  而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人往往都是想著自己要获利,「专利」;辛苦的工作都要推辞,「辞劳」;好讲人家的坏话,「好谗」;喜欢听这些别人的是非长短。但是少娣慷慨,欢喜去承担工作,不听这些谗言,纠正她的婢女不可以去讲人家的坏话,这所有的行为一点一滴都让她的嫂嫂感动。所以一年左右,她四个嫂嫂异口同声都表达了这个意思,说「五婶大贤」,我们第五的这个小婶真的是很贤德;「我等非人」,我们跟她比,真的不算人。你看她讲这样的话,一个这么会跟人家争、吵的人,最后还是被感化了。

  所以在《德育课本》当中,就这个故事讲了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去体会,说「三争三让」,他很爱争,你欢喜的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对方脾气很大,不明就里骂你,你都欢喜接受了,不跟他冲突,「天下无凶人矣」。怎么说?他争,你都欢喜的让他,次数久了,他想,「就你是君子,我都做小人」,慢慢的他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每一次都是他发脾气,人家都包容,不跟他计较,「那也不能每一次都是我做小人」。所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你的真诚、你的这种修养还没到位,不能感动对方。

  我们刚刚谈到五常,仁要做到不恼害,义要做到不占一点便宜,不取不义之财。所以这个义,佛家解释「不与取」,你不只不占便宜,你要拿一个东西,没有经过人家的同意,这个都是不义的行为,都是有犯盗戒的行为。所以今天我们在团体当中要用公物,一定要给负责的同仁打过招呼才能拿,不然都是不义的行为。在一起工作,想让人家多做一点,自己少做一点,这个都是不义的行为。

  礼、智、信。「礼」,「礼者,敬而已矣」。我们对人有不恭敬的态度,就是无礼了。从根本上下功夫很不容易的,要学就要真干,学真的。所以《礼记》教我们如何真正做到礼,《礼记》开篇「曲礼」第一句话就点出来,「毋不敬」。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面对所有的人事物,这颗恭敬心不可以失去,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你这个恭敬心没有了,就不在道中了,你的学问、你的功夫就断了,不能相续了。

  首先对人,对人要恭敬,那得要克服傲慢才行,这个不容易。都觉得他做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那我们这个指责的态度就出来了,还觉得自己做得好,别人做得差。所以要打从内心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恭敬心就起来了。每个人都有明德,都能成圣贤,他本觉是本有,一定可以恢复,你尊重他的本性。可是他行为不对,他是「苟不教,性乃迁」,那是后天染上的习气。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去掉,本来有的一定可以恢复。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去掉,那你看到他了,你就不会著他的这些习性,你甚至於会提起什么?帮助他去掉,因为你坚信他可以恢复。

  就好像说,明明这一个人他家是亿万富翁,他可以过很好的日子,结果他现在不知道,他去当乞丐,每天有一餐没一餐饿得要死,你会怎么做?你会说「饿死他算了」,太没有仁慈心了。你会赶紧让他明白他本来就这么富有的,那你真的体会到这个真理了。你会尽力的提醒每一个人,他本来就有本善,他本来就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可以恢复的。所以傲慢可以从相信真理,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圣贤,恢复他的本性,你就不容易傲慢。包含常常想想,我们比起古圣先王,比起这些正人君子,比起古圣先贤,我们差远了,差得太远了,那还有什么好傲慢的?我们看孔子温、良、恭、俭、让,我们就很难做到。

  对人恭敬,对事要恭敬,在应对事情当中很慎重,这个就是恭敬的落实。「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对事情的恭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恭敬。你不能答应人家的事情忘了,答应人家的事情拖延了,这个恭敬心就失掉了。我们现在这个五常不能时时提起来了。上司交代的工作忘了,拖延了,然后还得上司打电话来问、来追,到底谁是秘书都搞不清楚了,你让上司来问你,上司变秘书了。所以《弟子规》教我们,「出必告,反必面」,晨昏定省这个习惯转移到工作上来,就变成你要让领导安心,交代的事已经做了,赶紧发个email通知一下,还是用skype通知一下。一个人有责任感,还没有办完,他心里会有一个负担,马上通知他已经办好了,他这个负担就放下了。所以这个都要善体亲心,善体领导的心,这个是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尽力去做。

  对物品也要恭敬,要节俭,不能糟蹋物品。包含东西都把它放好,《弟子规》上讲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个是对物的礼敬。古人他的功夫都用在这些很小的地方,「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干转坤之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这个都是启示我们,心性的功夫在每个念头上慎独,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一切皆恭敬,一切皆谨慎对待。古人就提到了,放任何一个东西都不放歪,他心正,他一看东西歪,他就觉得不妥当。我们假如不注意了,急躁了,常常东西放歪了,尤其这个书可能都放一边、都已经漏在桌子外面都不知道。经书是圣贤之母亲,圣贤都是因为看经书开发他的智慧的,所以看到经就像看到圣贤的母亲一样的恭敬才对。所以这些细节要做到不容易,要时时提醒自己,强其所不能。

  我们今天终於听明白了,从今天开始,所有的东西都摆正,从这些小细节提升自己的学问。包含好像是朱熹夫子都讲到,写每一个字,心都是定的,心都是恭敬的,不会很急,写得很潦草。我们看师长,他一个人在台湾,后来得到台湾当时候最有学问、智慧的三个老师指导,那都不是偶然的。这三位老师都是当时候台湾公认的大智慧者,能遇一个就很不容易了,还遇到三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师父的真诚、恭敬感召来的。当时候一开始,师长想到台大听方东美教授讲课,用毛笔工楷写了一封信寄给方东美教授,方教授应该看了这一封信,字都写得这么工整,就能感觉到师长他的恭敬心,所以最后是一对一,手把手教导他。所以时时恭敬,真的能提升自己的德行,又能感得人生很多殊胜的因缘。

  「智」,就是理智,时时不能感情用事。等於是自己的心起了一点情绪了,都要赶紧能够觉照到,赶紧能够调伏,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然这个得在念头上下功夫,才有办法理智,你念头控制不了,这个贪瞋痴慢的念头最后就变成行为了,那又犯错了,又造罪孽了。《了凡四训》当中讲,「吾心不动,过安从生」,让这个心不能有妄动。但你心要不妄动,你得平常心就是定的,你平常就波涛汹涌了,遇到事情还能心不动,不可能的事情。

  那平常怎么让自己的心不妄动?儒释道,包含各个宗教修行的人,他们用的方法不大一样,但是所有的方法都是让自己的心定下来。所以所有这些宗教,以至於儒释道,或者不同种族,他们修学的方法,其实都离不开戒定慧三学。他得先守规矩,人守规矩,他心才不会浮躁,他才不会有这些小聪明、坏念头。也包含我们刚刚讲的,你恭敬物品,东西都是物归原位,那你心就很清楚,平时要什么东西心也很定就去拿出来。可是假如没有这个规矩了,临时要东西找不到,心烦意乱,还对身边人发脾气,那就戒定全部都没有了。所以守规矩重要。就像刚刚讲,你不能恼害众生,你那个念头时时都是不恼害众生,你那个设身处地就很强了,你随时能保持,你的心就不会有伤害别人的念头,都在正念当中。

  所以儒道释三教,方法,读诵经典,这是个方法,你很专注在经典,你正念分明,没有妄念。那佛门还有其他的宗派,像密宗持咒,我们有朋友到西藏去,他们看老百姓手上都拿著念珠,他持咒,持咒语,那都定在咒语,他就没有妄念。所以我们看都市里的人,那个面相,愁容很明显,好像都笑不出来,好像心有千千结,这个眉尖都好几道痕。大家去西藏看看,看有没有人长这个样子?人家安贫乐道,他心很定,清心寡欲,持戒;修学又很精进,正念保持,不妄动,他有定;定久了,他就开智慧了。所以心地清净,定就是清净心,你问他什么,他很自然的,他清净心生智慧,就能够回答你。所以孔子说他「空空如也」,空空如也就是心地清净,没有烦恼,人家怎么问,他就怎么去答,他本有的智慧起作用。所以所有的修学方法都是为了得清净心,得定。佛家的净土宗,它是用念佛的方法止住妄念,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妄念一起来,「阿弥陀佛」,把这个妄念压下去。西方宗教,他也是用祈祷,念他的《圣经》这些方法,调伏妄念。

  刚好前不久,很幸运到香港去参与接待马达加斯加、马其顿两个国家的联合国大使。结果我记得这个马达加斯加的大使把他的太太还有他女儿一起带去见师长。我感觉这个大使很有智慧,这么难得亲近这么有智慧的长者,他把下一代都带去了,把另一半带去,很容易建立共识。马其顿的大使他讲了一段话,我们印象很深,他说:「听一个有智慧的人讲话,胜过读一千本书。」他讲这个话的时候已经是第四天了,所以他说:「我这几天读了四千本书。」他们是很珍惜能够听到师长这些教诲的机会、机缘。当然对我们来讲,我们看到他这么诚心就很惭愧了,他才接触四天就这么珍惜,这么有收获。

  所以俗话有讲,「近庙欺神」,旁边的这个庙很兴旺,都是很远的人恭恭敬敬的来朝拜,结果在庙旁边的人都觉得没什么,不珍惜了。其实这句成语也是提醒我们,人有一个习性,就是拥有之后不知道珍惜,容易得到了,反而不知道珍惜。我们现在看,你要得到一本经书、讲经的光碟太容易了,三十年前、五十年前,难上加难,要自己去抄出来才行。那时候印刷术没有那么发达,自己抄,那就更不可能看到光碟放出来,师长这样亲自讲经的影像。我们想想,五十年前的人学得好,还是我们现在的人学得好?所以你看,工具愈发达反而学不好。所以这个也提醒我们,最根本的还是在心上,而不是外在的工具,那是其次的东西。所以从最根本的心地下功夫,又能善用现代的科技,那我们的成就是不会输给以前的人的。

  这个大使的夫人,她就请教师父,也很有意思,现在科技发达,像非洲的大使夫人,她们也有接触到中华文化。她也提到,也接触过佛门的禅宗,所以她就问到,她也觉得这个心定不下来,应该用什么方法?所以其实每一个人都渴望这个纷乱的心能够定得下来。师长就建议她,「用你们基督教的方法」,那个夫人她是信基督教,「你们那个祈祷的方法就很好」。师长也给我们表演,「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最契合她的修学方法,你就建议她这么去学就对了。所以看到,要保持理智,心不妄动,你平常都得要在正念当中。如何保持?您看哪个方法你最受益,就用哪一个方法。

  接著「信」,人言为信。看到这个「信」字,其实五常不离信德。所以人的心只要已经许诺了,哪怕言语没有讲出来都应该守信,所以「季札挂剑」给我们表演得非常透彻。这个就是标准,你要当君子、当圣贤就是依这个标准。所以在佛家修行,大乘佛法他守的是心地、心戒,你有那个念头就犯戒了,不用有言行。所以强其所不能,就让我们想曾经承诺过的事情,哪怕再难,都要全心全意把它做到,就像曾子在《论语》里面讲的,「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接著经句上讲,『去私欲』,一定从自私自利开始对治起。师长常说,你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你名闻利养放不下,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跟经教相违背的,日久见人心,人家就感觉你根本就是沽名钓誉、道貌岸然,不只不能弘扬圣教,还让人家否定圣教。所以「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一定是心地发的是纯正的心愿,那个结果才是纯正的,不能夹杂丝毫的名闻利养。要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欲望的享受要淡,要慢慢放得下,不然讲道德、说仁义那都是口号,你每天都被欲望给控制住了,还要放下贪瞋痴慢这些习气。其实放下贪瞋痴慢,其实就是放下自私自利,自我,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没有「我」,这些东西根本不可能产生。所以念念为人想,才能放下私欲,孟子也说,「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这些欲望都不能诱惑他,这「去私欲」才是大丈夫。

  接著『从事於义』,尽心尽力做符合道义的事情。其实我们看到这个「义」,人要有情义、要有恩义、要有道义。所以对家里的人都要有道义,对朋友、对国家、对团体、对领导,以至於对圣教、对古圣先贤、对老祖宗,都是要尽的,所以才叫「道义的人生」。在《了凡四训》里面讲,「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真的养浩然之正气,念头里都是道义,一定可以克服自私自利,一定进一步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感觉到圣贤人真的是做到才说。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曾子,他讲到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你看这整句话不就贯穿在「义」吗?托六尺之孤,人家临终了,把孩子托付给他,他能终其一生把这个孩子照顾好、栽培好,这是道义。这句话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下一代的教育出问题了,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想起曾子这句话,要挽救下一代的教育,要恢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那真是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他可以负责一方,教化、照顾好百姓,不容易。你在一个企业团体当中,在各行各业当中,你的领导交代你去负责、照顾一群员工,照顾哪个分公司,你能不能让你的领导完全不用担心,交代给你就安心了,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哪怕生死关头了,这个节义不会有丝毫的动摇。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推广传统文化,假如受不了这些诱惑,那临大节就可能会变节了,财色名食这些诱惑,高名厚利,就很难守得住节义了。所以「从事於义」,终身保持不容易。

  我们想起曾子在《论语》里又有一段话讲,「曾子有疾」,他生了重病,「召门弟子」,把学生都召过来,然后对著学生讲,「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我看到这段很感动,曾子生了重病,他还想到教育学生的这一分道义,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病痛,把学生找来,因为他怕以后没有机会启发他们。让他们看看他的手、看看他的脚,都很完整,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他终其一生保护好身体,无愧於父母给他的身体。所以他都是以战战兢兢的心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来保护好自己的德行,不能以身羞辱了父母,羞辱了祖先。「从今以后我不用再担心了,我免掉这些过失了」,他终其一生保持了,以这个来以身作则,表演给他的学生看。我相信这个学生,老师病重、临终这么表演,每一个人一辈子都忘不了。

  从事於义,我们在四千五百年的纲领当中看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谊,明其道,其实就是道义;不谋其利,不计其功,就是不能有功利的想法。结果现在幼儿园就教功利了,那怎么教出圣贤君子?从心地上就引导错了。那每一个行业都是要从义去做吗?绝对正确,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就像商业,一般我们对商业的印象就是利字当头,错了。利字当头,这个在商业界不可能有大成就,都是把义摆前面的人,他的商业才能够长长久久。我们看同仁堂,这个企业比美国多一百多年,三百多年的企业,好几次国家的危难,甚至於可能倾家荡产,全部都是拿出来,为了国家,义!前几年的SARS,他们同仁堂卖SARS的药,亏本卖,卖一包就亏两块,卖一包就亏两块,后来好像卖了三百万包,亏了六百万,欢喜,能为国家尽心尽力。所以像安徽有徽商、山西有晋商,我们看徽商,他给予整个后代子孙的教导,他整个商业、家道的承传,「利自义生」,利从哪儿来?你尽了义了它就生了;「财自道生」,钱财从哪儿?从你行道当中才能生出来。所以同仁堂他们是想到病人的病痛,所以他做这个药绝对不会偷工减料,那是义出发,他赢得大众对他这个商品的信任,那他才能事业发展。

  而我们要守好这一颗道义之心,就是人只要想著要给自己方便,要给自己舒服,那这个念头就是利心。其实人生什么时候才是安稳处?你尽了道义,那是最安稳的,心很安,「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那是真正的稳当之处,安稳之处。你事事都给自己方便,那你的小孩就自私自利,你怎么会安稳?你都是道义存心,你的下一代一定很孝顺,你是真正能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孟子劝梁惠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他有仁义了怎么会不孝顺父母、不效忠他的领导?

  所以一个君子能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於义,这个人『可谓学矣』。他这样的下功夫,这样的态度,可以称得上是真实的学问。所以我们说重实质不重形式,功夫在哪儿?放下多少习气,那是真功夫。

  我们接著看一百五十五句,我们一起念一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到,这个『尝』就是曾经,夫子说到他曾经『终日』,整天;『不食』,都没有吃饭;『终夜不寝』,整夜通宵没有睡觉;『以思』,自己去思考,去冥思苦想;『无益』,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受益,毫无益处;『不如学也』,不如去学经典。夫子讲到的他这个体会很宝贵,夫子整天没吃,整天没睡,就一直在思惟、思考,这也是很用功,但是他这样去思考,到底想得对不对,他没有依据,所以也是怀疑,不能有所正确的判断。所以修学圣教一定是依经典为依归,「依法不依人」,不能说某某人怎么说的你就相信了,要依法,依经典。这个人讲的都跟经典相应了,那你可以相信;他又做到了,那你可以向他学习。

  其实我们看孔子就给我们表演得好了,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子在传授《孝经》给曾子,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依据经典,所以每一段的后面都引一句经典来做印证。比方「诸侯章」讲,「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最后以《诗经》结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一个诸侯为国君者你应该有的态度,你要治理好国家,你不能放纵自己。所以夫子他体会到这个,他最后全部都是依止经典,所以「不如学也」。所以没有根据,那就怀疑,不能判断、决定。而且这么去用功,我想一天不吃饭,一天不睡觉,可能精神耗损得也很厉害,很累,最后还是没有所得。

  确实我们要依照经典来修学,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程度比不上古人,差得很远。我们看孟子,他以孔子为老师,当然当时候还有孔子的弟子,可能孔子直接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这个离孔子还不算太远,有一些不明白还是向他们请教,诚心诚意的来领受夫子的教诲。虽然不能直接听夫子的教诲,最后有大成就,成为「亚圣」。整个世界都称「孔孟」,孟子学的那是受到举世的肯定。所以又有一句话讲,「圣教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所以不只要有经书,还要跟著好老师把这些经句开显给我们,我们才能理解这些教诲。所以传统文化是什么?是师道,它很重视传承。

  今天你要向一个人学习,你一定要先观察他有没有老师。他没有老师,他怎么可能会明白这些经典的道理?我们观察到,现在所谓的「邪师」,好像都没有在说他有什么老师,都很夸耀自己很厉害,那个都绝对不是有正知正见的人。一定是重视师道,有师承,藉由好老师的引领能够深入经藏。而这个好老师,他所讲的一切,他一定会引经据典来证明,他不会乱讲,而且会时时提醒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来修行。这一句经文也提醒我们,每一天不要自己胡思乱想,一有空多听经,多读经典,多明理,明理之后赶紧下功夫去依教奉行。

  接著我们看一百五十六句,经文讲到:

  【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经文一开始讲到,『见善,必以自存也』,看到善行,观察到别人的优点,马上把它记在心上,进而去效法,进而去对照自己,一丝不苟的自我对照、自我要求,进而学习效法,这是很懂得下功夫的人。历史当中舜王做得非常好,孟子赞叹舜王,他就是这么做的。孟子讲到,舜王当时候住在山林当中,他也是个农夫,走在这个森林里面,跟一般人差不多,可能走著走著旁边还有一只母猪,都是跟他们为伍。可是为什么他后来他不平凡,成就智慧德行,成为天子?因为他的差别就在,舜王「闻一善言」,听到一个好的教诲,「见一善行」,看到别人一个好的行为,他就全心全意去做到,「若决江河」,他那个力行的态度、力量就好像江河溃堤一样,谁都不能阻止他依教奉行。所以他能有这么高的成就。我们也以舜王为榜样,从当下看的每一句教诲,转自己的心念、态度,要把它做到。

  刚好师长有一个墨宝,「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这一生真正要跟人相处,让人生欢喜心,不让人怨恨自己,如何做到?师长在墨宝里面讲,引了这些圣王的榜样,「汤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庄子曰:以得为在人,以失为在己。」发生任何事情,「是我不对」;有好事了,成就好的功业了,都说:「是别人的功劳」;团体里有做错误了,马上,「还是我做得不够」。都是让功於他人,然后一有事情都是自己先反省,这样的人人家不可能埋怨他,他又没有去指责、要求别人,「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自己还不正,就求於人,就不可能人家不埋怨他。

  接著经文讲,『见不善,必以自省也』,《弟子规》讲的,「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见到人家的不善,一定戒慎恐惧的反省、检讨,警惕自己不要跟他一样。确实人要反省自己不容易,当局者迷。往往从看到别人过失,他能随时反观自省,就能很好的洞察自己的缺点、不足。

  接著说道,『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所以批评指正我非常恰当的人,是我的好老师,是我的贵人。因为我们不知道过失,这一天就蹉跎了,就浪费掉了,「一日无过可改,一日无步可进」。而且这个过不改,下一代被我们教坏了,身边的人受我们不良影响。所以真的人家指出我们的问题、过失,感恩戴德。『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这个「是」就是肯定、赞叹、赞同我很恰当的人,是我的好朋友、益友。因为称赞得当,我们受到鼓励,更有信心去提升自己,去把事情做好。这个尤其信心不够的人,常常能得到身边人的鼓励,这对他来讲也是很重要的。

  接著经文讲,『谄谀我者,吾贼也』,谄媚、奉承我,只会讲好听话给我听的,是贼害、祸害我的人。因为听好听话听多了,真话听不进了,正直的话听不进了,那麻烦了,德行就会出大问题。春秋时候有一个人叫高缭子,他在晏子的底下做事,结果经过几年,晏子请他离开。身边的人就说到:「晏子,你这样太过分了,这么多年下来,你并没有推荐他去当官,他在你底下这么久了,你怎么这么无情?」晏子就说了:「他在我身边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指出过我的过失,从来没有说我哪件事做得不妥当,那他根本就没有尽道义,那很可能其实都是讲些好听话,不是真正要为国家、为自己所跟随的人尽一分道义。」所以他对我很好,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这个好歹得要分得出来。他都巴结、谄媚你,你说他对你好,那是好歹不分,没有智慧。所以我们看每个朝代那个国君,能听正直的话,兴盛了;都听谄媚的话,这个国家就要亡了,那真的是「贼也」了。

  我们接著进入「贵德」的第十一个纲目,「有恒」。我们看到「有恒」就知道,「有恒为成功之本」。而这个有恒,实实在在是成败的关键。比方曾国藩先生有讲到,「养生与学力」,你保养自己的身体,包含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皆从有恒做出」。你没有恒心,身体锻炼不起来,学问也提升不起来。所以这里就点出来,有恒必须先对治五分钟热度,决心发了,三天就退了。所以有一句经文讲到,你求学问就像钻木取火,「未出而速息」,你在那钻木取火,然后「手酸了,休息一下,待会再继续」,那这样钻到哪一年哪一月都不可能把火钻出来。这个比喻,火是什么?智慧。这个火怎么生起来?你要精进不懈怠才有可能生智慧。所以一懈怠了就没有恒心了。所以「皆从有恒做出,故古人以有恒为作圣之基」,要成为圣贤,基础一定要有有恒的德行。

  曾国藩先生又讲,「敬字恒字,是彻始彻终工夫」,这个不能丝毫放松,不可须臾离也。「大凡进德则持之以敬」,你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保持这个恭敬的心,时刻都不能忘。「修业则贞之以恒」,你学问要不断积累,一定要恒心。曾国藩先生每天读书不间断。其实不只是学问,任何一门技能,你每一天都不能断。所以打拳的人,拳不可以一天不打;唱歌的人,歌不可以一天不唱;讲学的人,课不可以一天不讲。包含康熙皇帝讲,康熙皇帝的书法写得真是庄严,他在给孩子的教诲当中就讲,他没有一天不练字,哪怕再累再繁忙,他一定还是会练几行,所以他的功夫没有间断。要有恒心,要克服,不能急躁。一浮躁就不耐烦,没有恒心、毅力。不能贪快,不能贪功,然后要不能退缩,不能半途而废。

  我们看一百五十七句,经句我们一起念一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这一句代表任何一件事情要成就都是循序渐进,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绝对不可操之过急。所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合抱」是指两手围抱的树木,这个树最少也要几十年,这么粗壮的大树,「生於毫末」,是由细小的幼苗长成的,每天不断的灌溉、施肥,几十年才长成这样的参天大树。『九层之台,起於累土』,九层高的楼台,也是由一掊土慢慢这样堆积上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远的路途,也是从脚下第一步迈开来,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所以有一句格言讲的,「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事情很多,只要有耐性,有毅力、恒心,不怕不能把它一一做稳妥。

  所以孟子也讲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你要契入仁爱的大道,其实你只要做到熟,这个「熟」就是你念念能够保持它,你慢慢就契入进去了。所以我们在想:「我要多久才能学得成?」常常这么想就学不成,这太急了,你就一点一滴功夫,一丝不苟的去下,就对了。孟子又给我们一个前方便,叫「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你要契入仁爱大道,这个强恕,就是不能丝毫有去指责别人的行为,都是要宽恕,一开始很勉强,慢慢慢慢就习惯了。时时提醒自己有没有忠恕、有没有恕道,慢慢的你就设身处地了,最后就契入仁爱大道了。这几句都是彰显有恒,而且都是善用比喻,所以古人很能向天地万物来学习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像下一句,一百五十八句讲: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河海。】

  『跬步』,就是人踏一步叫「跬」,左右各迈一步,叫一步,所以踏一个脚步出去是指半步,就是跬。所以不积半步,慢慢这样积累前进,无法远行到千里;不汇集滴水,不汇集这些细流,无法成为浩瀚的江海。所以由这句当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任何事情都是由小渐大累积而成,绝对没有一步登天、一蹴可及的事情。那其实当父母的人、当老师的人体会到这个了,你教孩子也不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然就是揠苗助长。其实对我们自身来讲也是,硬把自己学的逼得很痛苦、很紧张,最后身心不安,最后说:「算了,不学了」,就麻烦了。还是要重视平常的功夫,慢慢积累。

  我们明白有恒是成就道德、学问的重要基础,我们现在有没有恒?我们如何学?得要透过一些具体的生活习惯把它养成恒心。这个其实每一个人一定有自己的方法,慢慢去养成恒心。比方曾国藩先生三个习惯,我们每天可以做,每天泡脚。实实在在讲,不多花时间,你把热水烧好了,你边看书可以,不浪费时间,但是对身体有帮助。真的,只要一个好的方法对身体好,你每天做,铁定见效。你每天练一段八段锦,保证你身体明显提升。再来,每天看十页历史,我们可以每天看一则德育故事。你真的每天贯彻,哪怕今天眼睛都已经张不开了,「还没看德育故事」,马上从床上弹起来,还是把它看完。你做一次、二次、三次,你对自己的信心就起来了,佩服自己能坚持,慢慢你这分决心、恒心能把你的瞌睡虫给吓退,能把你这个好睡的习性给震慑住。

  包含曾国藩先生,每天把这一天所接触到的这些人事物,很有启发的,对自己从政很重要的这些观念、讯息,都把它记下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慢慢习惯,这个恒心建立起来。包含我们用功,每天早晚读诵经典不间断,包含我们每一天生活的作息都给它保持,那你随时做什么事情都很自然的反应,愈做愈习惯,愈做时间愈减少,愈熟练,熟能生巧。像在台湾,很多男孩子去当兵,一、二年生活非常好,身体很健康,一年都保持。结果离开军队了,打回原形了,就非常可惜了。所以,我们体会到有恒重要了,今天开始就要用这些好的习惯把德行树立起来。

  好,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 印度今天佛法断灭,这是吝法的果报 • 幸福的人生 • 损人利己的事,决定不能做 • 我亲眼看到杀生的果报 • 名副其实的永生 • 怎么可以逃税 • 念佛往生,这是真正的福报 • 魔也会回头 • 我是愈学愈快乐,法喜充满 • 我只要享这个福 • 没有三宝加持,决定做不到 • 这个人叫真念佛 • 一听到佛号就哭 • 这才叫念佛 • 晓得自己有病,这就是自觉 • 转迷成悟没做到,这佛法是白学了 • 佛力不加持的话,那不得了! • 老比丘证四果,这就说明他心诚! • 要真干 • 盗 窃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宣化上人:人类真正的起源和未来世界的真实... · 宣化上人:爱欲,修道的绊脚石 · 宣化上人:要使佛法重兴必须广泛流通经典及... · 宣化上人:唐僧取经与“三车法师” · 宣化上人: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 宣化上人:四种清净明诲 · 宣化上人:谁想得度,谁就念佛 · 宣化上人:清净三业闻妙法 · 宣化上人:皈依三宝要守戒 · 宣化上人:什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 宣化上人:所谓的功德就是这一种舍心 · 宣化上人:十法界就是十条路,去哪里全看自... ·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4... · 宣化上人:念观世音菩萨,从病魔和死亡中抢... · 宣化上人:福慧双修严持戒律学忍辱 · 修持大悲咒要对众生起慈悲心发十种愿 · 宣化上人:道德乃是真富贵 · 宣化上人:你念佛念得多了,阿弥陀佛就给你...



· 曹山五位君臣图颂并序 · 印光大师:三业未净,念佛有没有功德? · 宣化上人:不守戒就是末法的表现 · 三六独法 · 印光大师:为何说佛教是一切诸法、一切诸教... · 云栖纪事 · 海涛法师:修行若能存八念,则收效良深 · 蔡礼旭:不去落实,就会增长傲慢 · 供佛斋天 · 无作 · 波罗娑提伽 · 星云法师:揭人隐私之过 · 蔡礼旭:用我的人生验证了法布施得聪明智慧... · 藏头白海头黑 · 陆西星 · 菩萨阶位 · 丑陋的公主 · 宣化上人:佛一举一动都是要利益于人令人都...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