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大词典 >> 浏览文章

意识

(一)梵语mano-vijn~a^na。六识(或八识、九识)中之第六识。在西洋哲学中视之为‘能把握客观对象之心机能’。广义言之,即吾人所有诸种经验,从原始之感觉至高度之思考均包括在内。凡能统摄多种经验内容之作用,皆称为意识。至于意识与物质之关系,乃哲学上之核心问题,观念论(唯心论)否定物质之独立性,视意识(思考、精神)为一切之根源;反之,唯物论视意识为物质(存在、自然)之产物。佛教则将精神分为三:(一)心(梵citta ,集起),即精神之主体。(二)意(梵manas ,思量)。(三)识(梵vijn~a^na ,了别),即精神之作用。意识所附带微细之精神作用(心所),虽有各种类别,但与心、意、识能完全把握对象之综合性精神作用(心王)仍有其区别。狭义而言,意识即指六识或八识中之第六识。意识与物质界、现象界之关系,在大乘佛教,以唯识宗为典型代表,特别强调物质界为意识所现,此即佛教所谓之唯心论,而非存在论立场所谓之唯心论,乃系自实践论立场来强调心之整体性,不主张心和意识为唯一之存在。故知佛教所谓之心,并无实体可得(无自性),此为佛教教义之根本原理。

 盖依唯识宗之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分别事识;乃前五识共同所依据者,故又称意地。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又以五识仅能各缘自境,故又称各别境识;意识则能遍缘一切境,举凡对内对外之境,不论有形无形,皆可广缘,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可亘及,具有比知、推测之作用,故又称一切境识、广缘识。

 唯识宗又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一)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可分为:(1)五同缘意识,系与前五识俱起,且缘同一对境之意识。(2)不同缘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二)不俱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之意识。亦分二种:(1)五后意识,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亦不相离而续起。(2)独头意识,有定中、独散、梦中等三种之别。1.定中意识,又称定中独头意识。系与色界、无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之意识,乃禅定中发生之意识活动。2.独散意识,又称散位独头意识。系指脱离前五识而单独现起,追忆过去、预卜未来,或加以种种想像、思虑等计度分别之意识。3.梦中意识,又称梦中独头意识。乃于睡梦中朦胧现起之意识作用。又上记之外,亦有将意识概分为明了意识、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等四种,并称为四种意识。

 要言之,第六意识乃八识中最猛利、最敏捷者,具有自由自在之能力,三界九地,一切迷悟升沉之业,无一不由此意识所作。

 又第七识为末那识,末那之梵语为manas,意译为‘意’,思量之义,若采取意译,则易与第六意识混同。然此二识于梵语原文中皆有‘意识’之意,此因第六识乃以末那识为所依,故知第六识之所以称为‘意’者,即由‘依意之识’而来;第七之末那识,其原文 manas,则表示‘意即是识’,其识之本身即名为‘意’。此乃两者名义接近、所依与作用迥别,而一用音译、一用意译之缘故。[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二、卷三、成唯识论卷七、大乘起信论、俱舍论光记卷二、卷三、百法问答钞卷一](参阅‘四种意识’1816)

 (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之全部,亦统称为意识。







• 看到“佛”字不敢坐 • 烦恼轻、智慧长 • 我们有好地方去,何必要躲避 • 苦乐的根源,我们不能不知道 • 身心清净,一丝不挂 • 要懂得布施恩德 • 听了还是不懂,还是不得受用 • 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 • 言词要合情合理 • 这是迷惑颠倒,错用了心 • 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 他行的善没错,但是他的心不善 • 拼命赚钱,能赚得到吗? • 今天说很爱你,明天就不爱了 • 是这样教出来的 • 石头从哪里来的? • 只要你真的回头,阿弥陀佛都能包容 • 莫批评他人之过失谬见 • 妄念随他去,不要去理会 • 三轮体空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汾阳五门句 · 一面 · 佛教天文学 · 六不定过 · 坐关 · 野狐禅 · 佛化身三 · 戒序 · 宝鬘喻经 · 判释 · 因论生论 · 玉城康四郎 · 智光 · 四信五品 · 获 ·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 庵主 · 韩□逐块



· 圣严法师:佛是万能的吗? · 名欲 · 蔡礼旭:人间有真情都在付出当中,都在布施... · 教王护国寺 ·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浅释(4... · 七漏 · 去远方朝圣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二篇 灭苦之法 1... · 宣化上人:金刚棒喝 四 · 定弘法师:什么是至心 · 海涛法师:点灯的功德 · 蔡礼旭:付出没什么回应,要坚持 · 长眉僧 · 宣化上人:你不要认定「猪」就是猪 · 印光大师:忠孝节义乃人道之大纲 · 四华 · 胡小林:先生是你的依报 · 鼎湖山志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