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学读物 >> 佛网文摘 >> 浏览文章

如何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

如何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

刘建鸿 王锦

   很多孩子已经经验到诸如亲人过世、宠物死亡等各种生命无法延续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定要刨根寻底地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面对这些追问,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要不要说明真相,以及如何说明?
   要想做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就必须深入了解儿童对待死亡的认知状况。在这方面,匈牙利的心理学家玛丽亚·耐基的实验堪称经典。1948年,她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3~5岁阶段,此时期的孩子认为“死亡”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玩一样,所以认为一天当中可能会有多次体验死的感觉,如爸爸去上班了,妈妈不在了。死去者只不过是暂时地离开,并没有完全消失。死去就如同睡觉一样,是生命的中断而不是结束。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转过来,这之间并无任何的矛盾可言。一般的情况下,此时期的儿童几乎将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你死掉一会儿,又醒来一会儿,接着又会死掉一会儿。 
   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5~9岁阶段,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死亡,他到哪里去了?他还能变成什么?他为什么要死?而且有时因为别人的死亡,他们会心生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
   第三阶段是在9~12岁阶段,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他们已经开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人都会慢慢地变老、生病,最后走向死亡。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孩子而言,死亡与黑暗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的色彩。这时的孩子也开始主动地去避免死亡,例如,有病时会主动要求吃药,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针,配合父母主动治疗,也会尽自己所能,尽量躲避来自生存环境中能意识到的危险。 
   基于以上的实验结果,真正需要父母对死亡做出解释的孩子是处于5~12岁阶段的。正因为死亡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必须非常谨慎小心。适当的做法是,生活里,不要刻意去避免谈到死亡的问题,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让孩子自然表现出沮丧、气愤、流泪、内疚、反抗等情绪。不要禁止孩子对死亡产生的怀疑、流泪、发问以及孩子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疑问,父母尊重孩子对死、生意义的不同见解,不要给予孩子种种对待死亡的错误印象,或用类似童话的那种半真半假的说法解释死亡。
   面对孩子的发问,一般的父母常常会用到以下的几种解释,我们首先就对此进行分别讨论:
   第一种,把“死亡”捏造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很多的父母喜欢这样做,受故事的诱惑,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地掉进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而将“死亡”残酷的一面忘得干干净净。父母以为用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远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将他们永远保护在没用伤痛的世界里。但这决不是一种健康的手法,因为往后他们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 
   第二种,父母常会用“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这种方法孩子比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抚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亲人或宠物的不安和伤心。但或许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对死者,怎么去那么久?而产生抱怨,或认为他们不跟自己说声“再见”就走而怀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来代替死亡告诉孩子,也不是一种很恰当的方法。
   第三种,把死比喻成“睡觉”,很多大人会跟孩子说死亡就是“安安静静的睡觉,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在这样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关于这点,身为父母的应该特别注意,否则孩子可能会害怕睡眠,甚至恐惧一睡就会不起,所以要帮助孩子理清死亡与睡眠的差别。
   尽管以上三种例子都是父母较常用的,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常用的方法都存在着问题。那么,究竟哪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呢?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在对孩子进行说明时,父母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的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同时应尽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态上。如此,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且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总之,解释死亡的最好原则就是:将事实明白且清楚地告诉孩子。以下提供一个简单的范例,可供家长参考:

   孩子: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
   父母:是的,我们会死的。我们现在身体很好,而且你年纪小,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我们还不想死;当你长大后,你便不需要我们来照顾你了,即使我们上了年纪死了,我们仍会彼此想念的。这当然使人很难过,但也没什么,因为那时你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如果我们在你没有长大的时候死去,我们会让叔叔、阿姨来照料你。他们无法取代我们,但他们会帮助你的,就像我们做的那样。如果我们现在死去,我们会感到伤心,因为我们不能帮助你,分享你的快乐。但你将永远拥有我们的爱,这是最重要的事,而且因为我们爱你,叔叔和阿姨也会爱你的。我们无法预见或阻止我们的死亡,在你活着的时候,我们总有一天要死的,但我们现在尽可以享受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们死了之后,你便拥有了这些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永远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爱,这是唯一不变的,也是唯一的意义。”所以父母在回答有关死亡的问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







• 从前讲的作佛事,不是给死人超度 • 我们在这个世间,不免跟众生结怨 • 胃不好把胃割掉,肝不好把肝割掉 • 佛化的家庭,快乐兴旺 • 诸佛如来的大愿 • 我得福,他背因果 •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嫉妒障碍 / 如果我们能“随喜” • 他行的善没错,但是他的心不善 • 如果人没有贪嗔痴 • 随缘而不攀缘,这个多自在 • 惭愧知耻非常重要 • 什么是轮回?轮回是什么意思? • 老师第一大 • 念佛一定是心平气和,什么都不求 • 治身 • 这小孩怎么能成器? • 生起恭敬的心、感恩的心 • 你自私自利没放下,你没有法子超越轮回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净界法师: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 净界法师:什么是增长业跟不增长业?(二) · 向佛菩萨祈祷,为什么有时候灵验有时候不灵... · 净界法师:这五种情况向菩萨求财富不会感应 · 净界法师:佛陀心中有三道光明是我们该学习... · 净界法师:极乐世界的安乐是寂静的! · 净界法师: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 ·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四卷 · 净界法师:同样布施,因心态不同会有三种天... · 净界法师: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 净界法师:净土宗的正行在于改造你的思想! · 净界法师:要往生外境若不切割,你就不可能... · 净界法师:娑婆世界的苦乐都毫无意义 · 净界法师:如何打开十法界的门? · 净界法师:布施的果报有三种差别 · 净界法师:念佛能创造两种强大的力量 · 净界法师:想趋吉避凶就要调伏欲望 · 净界法师:你要知道你的目标是要达到超越对...



· 蔡礼旭:人的善良不是褒出来的,而是透过父... · 灾难是怎么来的 · 妇人遇辜经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五课 劝世... · 净界法师:同样是布施,为什么果报不一样 · 印光法师:殊胜感应从至诚恭敬中来 · 圣一法师:地藏本愿经讲记 如来赞叹品第六 · 供佛的不思议果报 · 蔡礼旭: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 蔡礼旭: 谦卦 · 阎魔王 · 陈大惠老师对一个杀人奸尸犯的采访 ·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三... · 圣住寺 · 印光大师:念佛有信愿,念佛未得一心,亦可... · 圣严法师: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 · 罗摩拏遮 · 敦煌石窟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