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蔡礼旭 >> 浏览文章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57集)

  我们先来背一下,「五帝本纪赞」。好,预备起:「五帝本纪赞,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不简单,有没有用这半小时背起来的?好,谢谢。

  我们刚刚一起学习《说苑》的一篇文章,主要强调是「尊贤」。我们翻到六十页,「齐桓公问於管仲」这一段。

  【桓公问於管仲曰。吾欲使爵腐於酒。肉腐於俎。得无害於霸乎。】

  齐桓公问管仲,我想要,这个『欲』就是想。这里应该是有笔误,应该是「使酒腐於爵」,『爵』是指酒杯,应该是「使酒腐於爵」。不过为什么不改?因为它原文是这样写。古代这些学者就是在后面注一下应该是笔误,他不轻易改原文,因为开了这个头,怕后面的人乱改。所以这个齐桓公很有意思,他这句话就代表他比较奢侈,他想让酒放久了在酒杯里坏了,肉在肉板上腐烂了。这个『俎』是指切菜、切肉的板子。这样的奢侈会不会有害於霸业?这齐桓公也挺有意思的,他把自己的缺点讲出来。

  【管仲对曰。】

  管仲对答得也很妙,他说:

  【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於霸也。】

  刚刚讲的这个情况,『非其贵』,就是不是一个富贵、高贵的人应该做的事,因为这个奢侈不可取法,所以这不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但是这么做了,也无害於霸业,因为霸业的关键还不在这里。接著:

  【桓公曰。何如而害霸。】

  那怎么样,哪些行为,才是真的对霸业有害?

  【管仲对曰。】

  管仲接著说:

  【不知贤。害霸。】

  这个霸业必须要有贤才来辅佐。刚刚那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叫「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文章很长,关键那几句把它背起来就受用了。所以不知道贤德之人,这个没有办法成就功业的,『不知贤,害霸』。知道了他是贤才而不用他,害霸;用了之后,又不能让他承担重任,害霸。承担重任:

  【任而不信。】

  承担了重任,你还有怀疑他,不信任他,这也害霸。你信任他:

  【复使小人参之。】

  就还身边有一些小人,或者没有远见的人给他碍手碍脚,干扰、干预他,这样也害霸。桓公说:

  【善。】

  所以从这段话,这个「尊贤」容不容易?尊贤不是说知道他是贤德,他就能为整个团体国家做事,要知他贤,还要能用,而且用还要委以重任。任了之后,还要信任,还不能派搞不清楚状况的人干扰他,这样做才是真正尊重这个贤德之人。所以「尊贤」,不能是口头上说说,不能是做样子的,要具体落实在这些关键上面。下一段里面有提到:

  【鲁人攻鄪。】

  这个字念必。鲁国攻打『鄪』这个地方。

  【曾子辞於鄪君曰。】

  曾子向鄪地的国君告辞,说:

  【请出。】

  就跟他告辞说,我要走了。

  【寇罢而后复来。】

  这个军队离开以后,我会再回来。鲁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不在的这段时间:

  【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

  拜托你,帮我看一下我家,不要让小狗跟野猪跑到我的房子里面来,曾子给他交代拜托一下。

  【鄪君曰。】

  大家想一想,这个鄪国的国君听了感受怎么样?我大难临头,你不跟我同生共死,还叫我帮你看家。鄪君就说:

  【寡人之於先生也。人无不闻。】

  整个国家里面谁不知道我对先生尊重?没有人不知道这个事实。

  【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

  今鲁国攻打我,先生居然要离开我。

  【我胡守先生之舍。】

  我何必还要守你的房子?大家感受一下。其实这个鄪君,能不能懂曾子的意思?所以有时候贤德之人在点人的时候,是很含蓄、很委婉,我们要会听、要善用心就知道人家的意思。

  【鲁人果攻鄪而数之罪十。】

  鲁国果然攻打鄪,而且提出十条罪状责备鄪君。

  【而曾子之所争者九。】

  曾子,其实平常规劝鄪君的,力争他要改善的,就占了九条。所以大部分曾子在平时早就都提醒、劝告过鄪君,鄪君并没有珍惜曾子的劝告。

  【鲁师罢。】

  这个『罢』就是退军,鲁军回去了。

  【鄪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

  这个鄪君赶紧去整理好曾子的家,然后把他迎接回来。所以尊贤不是口头上,也不是做样子,这样其实贤德之人,他可以感受到我们诚心不足,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什么?尊贤也是沽名钓誉,要做给别人看说我很尊贤。其实我们假如常常都是要做给别人看,虚荣跟名利心就在其中,就污染我们的心,道德学问上不去。都应该是体会到圣贤人这些教诲,都是帮我们恢复明德、恢复本性,都是在自己的习气当中下功夫,这个叫会学。好名、虚荣本身就是习气,做个尊贤的样子看起来是依教奉行,还是染著了。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也是强调「巧言、令色、足恭」。话都讲得很好听,道理一篇一篇的,但是行为没有跟上自己讲的,这都修成伪君子了。表面上对人都非常恭敬,但是事实上对人没有真诚,甚至背后还讲人家的坏话,赢得很多社会大众的赞叹,孔子觉得这样的行为是不妥当的。所以下面也举一段历史,刚好:

  【子路问於孔子曰。治国如何。】

  治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关键在哪里?

  【孔子曰。在於尊贤而贱不肖。】

  能够尊重贤德之人,这个『不肖』是无德之人,品德不好的人,这个『贱』就是远离。其实,我们看这些历史典故,都离不开《论语》跟四书的教诲,我们在《中庸》里面讲尊贤,这些关键。接著:【子路曰。】

  因为子路听孔子说尊贤贱不肖是治国最关键的,他马上脑子里想到,有一个地方这个中行氏他很尊贤贱不肖,结果他的国家是灭亡的。显然子路看得浅,孔子看得深。所以子路曰:

  【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他怎么会灭亡?孔子对曰:

  【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

  看起来很尊重贤德的人,但是他却没有重用他。当时孔子到卫国,卫灵公也是号称尊贤的国君,结果当代的圣人去他那里还是没有被重用。所以卫灵公也是好个「尊贤」的名。

  【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虽然他强调要远离无德之人,可是看他身边还是有很多无德之人。所以他只做表面,慢慢他身边的人,人心都会起变化。

  【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日久见人心,他尊贤是做表面的,所以贤德的人知道他『不己用』,就是不用己,他不会被重用。等於是无礼於这些贤德之人,当然人家就会埋怨,『而怨之』。

  【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这些无德之人也知道,这个国君其实也瞧不起他们,但这些无德之人他就会动歪脑筋,他就会仇视这个领导者。

  【贤者怨之。】

  贤德的人埋怨。

  【不肖者雠之。】

  不肖之人又仇恨他。

  【怨雠并前。】

  怨气跟愤怒、仇恨同时聚集,交集而来。

  【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这个中行氏想不灭亡,可能吗?『得乎』,就是可能吗?所以这两段也是提醒我们,尊贤真正关键在要听贤者的话,进而去做,然后利益了自己、利益了国家,这是这些贤德之人最欢喜的事情。他又不是为了名利而来、为了俸禄而来,他是为了利众而来的!所以《大学》里面有一段话说:「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见到贤人不能推举又不能用他,这是怠慢,不敬这些贤者。见不善而不能退,就是不要让这些不好的人来把持这些重要的位置,甚至於退了以后你还要远离他,不然还是会受他影响,假如不能远离这些无德之人,自己就有过失。

  前面我们讲到齐桓公,他知道易牙、竖刁、开方不好,管仲都提醒过他,他没让他们当宰相,有没有退?有,见不贤有退,但退而不能远。把他们辞退没让他们当官,但心里还想著他们,突然有一天受不了,想吃好吃的,又把易牙找来了;想玩好玩的,又把竖刁找来了,把这些不好的人又找回来了。所以事实上,人假如不能把很多内心这些不好的欲望去掉,很容易又感来无德之人到身边来,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一般都讲「物以类聚」。人生的因缘都靠自己的心去感召来,是发自内心尊重贤人,发自内心希望把事做好、希望能利益更多的大众,自然这个缘就能成熟。

  孔子在《论语》当中又讲了一段话,这对我们「尊贤」这个议题也是很重要。孔子讲,在「子罕第九」里面提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这段话大家记得吗?「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大家应该对最后一句话有印象,「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的意思就是,孔子说那我也拿他没办法。这个圣人的感叹,都是我们学习当中最重要的一些关键点。「法语之言」,就是人家义正词严的劝告我们,而且讲的话都是跟经典相应的,这叫法语之言。我们听了,是是是,对对对,这就是从。是是是,你讲的对我太重要了,都是我最缺乏的,都是我最严重的。很好,代表接受了,从乎。但是不是在那里点头,是是是,之后呢?回去还是不改,那不是没有把这些长者、这些善知识的话记在心上吗?那只是表面上做恭敬的回应而已。那是表面上,因为是是是,刚好想到《弟子规》有句话叫「闻誉恐,闻过欣」,对对对,我赶紧要装著都听进去的样子。所以有没有听进去,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接著去改。假如这些长者、善知识给我们讲完以后,我们一样也没改,下次我们在那里是是是,人家心里怎么想?又在装了。有时候自己装,自己在欺骗自己,自己不知道。然后旁边的人讲了一句话说:他好谦虚,人家怎么跟他讲,他都是点头接受。结果我们一听,还觉得挺高兴的,你看人家满肯定我这个态度,看我都闻誉恐,闻过欣。其实,当下人家一称赞,自己一高兴,叫八风又动了。

  所以修行得时时不欺骗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行,得不被自己卖掉才行。所以听了这些好的教诲,要用心的改自己的问题,改之为贵。愈改,这些善知识他愈欢喜,你是真受教,孺子可教也,他会更疼惜你。为什么?他没有私心,他就是希望为民族、为圣教多栽培一些后继人才。所以有没有感得善知识来帮助我们,还在我们的态度。而这个态度不能做表面,得真干,得从真实心中去领受、去改。「改之为贵」,能改才是最可贵的。「巽与之言」,这个巽与,有包含比较婉转的,或者是称赞的言语,肯定我们的言语,听了挺受鼓舞的。「能无说乎」,人有时候还是需要鼓励的。但是「绎之为贵」,这个绎就是能深思,我有他讲的这么好吗?他是过誉我,诚惶诚恐。人家这么信任我,我的德行、学问、能力还差一大截,赶紧不能自满,好好的再加功用行来提升自己,这就是「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听到称赞的话很高兴,但是不去反思,那就陷在高兴里面,就陷在要人家称赞里面,之后没人称赞就没力气。所以「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只是在那点头,好好,你讲得太好了,我接受,但是不去改过。这个孔子就讲了,他都这样自我欺骗,那谁帮得上他?假如这个善知识给我们讲实话,反而我们面子挂不住,恼羞成怒,下次不跟他见面,或者是生气,背后还骂他,那人家不蹚这种浑水。所以,我们能得身边这些善知识多大的利益,还在我们自己的态度,要真干才行,不能落在表面上。所以《大学》这些话,《中庸》的话,包含《论语》,都提醒我们,尊贤最重要的依教去奉行。

  我们回到「绪余」讲的,「上则优赐有嘉,下则鞠躬尽瘁,礼行於君臣矣」。当然为人臣者,这个鞠躬尽瘁就是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礼行於君臣矣。

  【定省温凊。出告反面。礼行於父子矣。】

  前面我们讲孝悌这个部分讲得比较多,这里就不再陈述。当然我们也从『定省温凊,出告反面』,这些要求孩子的生活礼貌,重要还是长他的恭敬心、长他的爱心、长他的细心、长他的责任心,都是在这些为人子之礼当中慢慢内化的。比方「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诸位学长,请问您什么时候只要有吃的东西都会先想到父母长辈?您什么时候养成的,有没有人说是我三岁那一年的三月五号?不可能,这叫潜移默化就内化了。所以家教重要。

  【外内位正。和而有别。礼行於夫妇矣。】

  这里这个『外内位正』主要就是夫妇分工,男主外,女主内。这个『和而有别』,别在职责不同。我们想一想,女子主内是相夫教子,这个家兴不兴旺,女人占的关键最大。男人很清楚这一点,对於妻子的恩德、妻子的付出不敢忘,时时念著这分恩,所以他们相处起来非常和谐,彼此感激对方。这个不是我说的,孔子说的。孔子在《孔子家语》里面有讲到,「妻也者」,孔子一开始是说,「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这些圣王都非常尊重他的妻子,然后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个妻子包含太太跟孩子。因为,孔子接著讲,「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亲」是指整个亲人、家族,「主」就是这个家能不能和睦、能不能兴旺,最重要的主角是谁?太太。大家有没有听过家庭主妇?典故从哪里来,明白了没有?所以很多人说我们中华民族不尊重妇女,这个乱讲。你们有没有听过家庭主夫?有没有?没有,那个电影乱叫的,他那个没有依据经典,家庭主妇。为什么叫太太?不都是彰显女子在一个家族当中的重要性吗?周朝出最多圣人,就是因为他们的太太,好几代的太太都培养出贤德的后代!太姜、太任、太姒这三代的女圣人,成就了周朝好几代的圣贤子孙。而「子也者」,孩子,「亲」,这个亲是指父母、祖宗,「之后也」,孩子是我们祖宗传承下去的后代,我们要教育好下一代,才对得起祖先,要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所以古人懂这些道理的,对於教育孩子都摆在第一位,他生怕自己的孩子没受好了教育有辱祖上,那就是他大不孝。这个「和」来自於互相的尊重跟互相的感恩,所以『礼行於夫妇矣』。

  【长幼有序。伯友仲恭。礼行於兄弟矣。】

  『伯』是指哥哥,『友』是爱的意思,『仲』是指弟弟,『恭』是恭顺的意思,『礼行於兄弟矣』。这在之前「悌」的主题,我们也谈过不少例子。接著:

  【乐群敬业。毋相聚以邪谈。礼行於朋友矣。】

  『乐群』就是合群,跟人都能和睦相处,不会发生冲突。『敬业』,朋友、同学之间非常尊重学业,尊重事业、家业。所以交朋友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论语》里面才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毋相聚以邪谈』,朋友之间道义相交,有缘相聚,都是要彼此提升、彼此成就,而不是谈一些没有意义的事,甚至於是谈一些会增长邪思,那就更要不得。所以「毋相聚以邪谈」,就要做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只要跟经典相应的这些道理,听了就非常欢喜,而不是谈人家的隐私谈得很高兴。比方,有个名词叫八卦,那都是违背教诲,叫相聚邪谈就是谈八卦。朋友的道义当中应该是不言朋友的隐私,不在别人面前谈他的家庭、谈他的缺点,谈了就有损於朋友的道义。所以以文会友,这个「以文会友」其实就是「乐在正论」,然后以朋友来辅助自己提升道业、提升仁德之心。交朋友当中,历史典故里,最具代表的是哪一对朋友?我们说这个朋友很知心,然后刚刚讲的刎颈之交,都会想到管仲跟鲍叔牙,我们说「管鲍之交」。俗话又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可见得这个朋友能够惺惺相惜,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目标,又共同成就彼此的道业,这是非常难得的朋友因缘。

  我们一起来看「管晏列传」,《史记》,在四十四页。这里提到管仲跟鲍叔牙的交往过程,司马迁选到这篇文章,可能他也有感触。因为司马迁当时遇上李陵投降匈奴,但是司马迁觉得李陵是因为当时派的援兵都没到,可能是他的权宜之计,他不是真正投降,或者传的有误,所以他替李陵说话。汉武帝那时候特别生气,他还替李陵说话,最后被关入狱中,然后执行宫刑,所以也很凄惨。而当他下狱的时候,这么多的朝廷同仁,却没有人替他讲话,可能也是感触良多,所以这篇文章里面就比较详细有谈到管仲跟鲍叔牙的交往过程。我们来看文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仲』,「仲」是字,『夷吾』是名,管夷吾,字仲。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这个「颍上」是现在的安徽省。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少时』应该是年轻的时候,常常跟鲍叔牙交朋友。这个『游』是交游。

  【鲍叔知其贤。】

  在交往的过程当中,鲍叔牙深深了解管仲是一个很有贤才的人。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管仲家里比较穷,结果跟鲍叔牙在南阳做生意。『常欺』,这个「欺」,不是欺负,是占便宜,赚了钱多拿点。

  【鲍叔终善遇之。】

  这个『终』就是至始至终,『善遇』就是对他很好,「善遇之」。

  【不以为言。】

  他度量也很大,不会去计较这些事情。『不以为言』就是不会说些什么批评的话。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这个『已而』是后来,鲍叔侍奉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纠。】

  他们各为其主。

  【及小白立为桓公。】

  后来公子小白先回齐国当了齐桓公。

  【公子纠死。】

  公子纠没有赶回齐国,就死了。

  【管仲囚焉。】

  管仲被关在牢里,因为他要射杀齐桓公。

  【鲍叔遂进管仲。】

  这个鲍叔牙,我们刚刚提到,七十次推荐管仲,最后齐桓公接受了。

  【管仲既用。任政於齐。】

  管仲被重用了。『任政於齐』,就是把齐国的政治重任付托给管仲。

  【齐桓公以霸。】

  齐桓公最后成就霸业。

  【九合诸侯。】

  这个『九合』有好几种说法。《史记》里面记,确实有九次。另外的经典有两个说法,一个是「纠」,就是督导的意思;再一个说法是这个「勼」,聚的意思。不管哪一个意思,都讲得通,就是多次把诸侯团结起来,抵御这些戎狄外患。因为那时候情势也比较危急,这些戎狄都要入侵中原,他能团结大家。「九合诸侯」,重要的是尊王攘夷,让所有诸侯都能尊重周天子,然后攘夷,就是抵御这些外族。

  【一匡天下。】

  这个『匡』是匡正。当时候天下这些诸侯都比较无礼、都比较僭越,然后他带头来做表率尊重周天子,其他的人也尊重佩服他,也跟著效法,让天下得以匡正。

  【管仲之谋也。】

  这多亏了管仲的智慧谋略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这是叙述管仲跟鲍叔牙的交往过程。接著管仲说:

  【管仲曰。吾始困时。】

  这个『始』就是当初,我当初很贫困。

  【尝与鲍叔贾。】

  这个『尝』,我们应该都很熟悉了,就是曾经。大家看到这个「尝」字,有想到哪句经文没有?「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个尝就是曾经,这『贾』就是经商,我曾经跟鲍叔一起经商。

  【分财利多自与。】

  在分钱的时候,『自与』,就是给自己,多拿了。

  【鲍叔不以我为贪。】

  鲍叔不觉得我是贪心。

  【知我贫也。】

  知道我贫穷,家里需要。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他曾经帮鲍叔办事、出主意,结果出了几次反而让情况愈来愈糟,『更穷困』就是陷入窘境。

  【鲍叔不以我为愚。】

  鲍叔不觉得我是愚笨。

  【知时有利不利也。】

  因为鲍叔知道时机有利跟不利,我是刚好都遇到时机很不利,不是我笨。大家边读这个文,边观照一下自己的人生。你假如遇到一个朋友,你多拿的时候,他不觉得你贪心,知道你家里贫穷;还有你给他出主意,出了好几次都砸锅,更惨了,他不责怪你,还觉得刚好时节因缘。接著:

  【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

  这个『仕』是当官,三次当官。『见逐』,这个「逐」就是逐出,被罢黜了。本来当官,当得不好,领导把他fire掉了,把他辞官,免职了。三次当官,三次都干得被人家免职。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觉得我是无能:

  【知我不遭时也。】

  没遇到好时机、好领导。

  【吾尝三战三走。】

  我又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都失败,赶紧逃走。

  【鲍叔不以我怯。】

  这个『怯』是胆怯。打仗最重要的勇气,我失败逃走了,鲍叔不觉得我是胆怯。

  【知我有老母也。】

  知道我还有老母要奉养,不能死。

  【公子纠败。】

  『公子纠』管仲曾经辅佐过。「公子纠」死了,当时是召忽跟管仲辅佐公子纠,一起辅佐,结果公子纠败了以后,召忽很有气节,他马上就自杀,跟自己的主子一起死,但管仲没有死,他被关起来。

  【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被囚禁,受屈辱。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鲍叔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

  鲍叔非常理解我,我是不为这个小节感到羞耻,而是怕自己这一生不能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留名於后世,这才是我最羞耻的事情,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接著管仲讲了一句非常真情的流露: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诸位学长,你们交的朋友当中,有没有你的朋友曾经感动的对你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某某朋友、同仁也。但是我们现在这整段文章读下来,我说任何人遇到鲍叔牙,都会被他的诚心感动。这么样的信任,这么样的支持我们,我们假如不真干,我们假如不真正以心相交,感觉好像对不起这个朋友。大家读著读著,有没有觉得这个鲍叔牙挺傻的?人傻到别人都不想欺骗你,那是智慧,那是修养!当然,鲍叔牙也确实能看到管仲内心世界。管仲有没有缺点?我想是有,但是鲍叔牙都是看人家的好。再来,鲍叔牙都是时时以天下为重,他念念想著管仲可以利益齐国,后来成就了这个因缘。接著文章讲到:

  【鲍叔既进管仲。】

  鲍叔牙,『进』就是推荐、荐举管仲。

  【以身下之。】

  『下之』就是居管仲的部下。

  【子孙世禄於齐。】

  他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俸禄,因为他有德行,他念念为国家著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的后代子孙:

  【有封邑者。】

  『邑』就是国家封给他们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属他们管理。这个地方所收到的这些人民的纳税都由他去掌管,有这个封邑的后代就超过十世。

  【十余世。】

  就是十几世。

  【常为名大夫。】

  而且都是很有德行,闻名於国家社会的好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天下不多』,这个「多」是指赞美。当时候的天下人,以至於后世的人,比较不多赞美管仲的贤才,反而更多的赞美鲍叔能够知人,能够识别好的人才,进而去推荐他,为国举才。所以进贤受上赏,这不只是为国家,为整个自己的团体,甚至为了文化的承传,推荐贤德之人,会得到老天最大的封赏,因为这样会利益的人群跟时间非常深广。蔽贤、嫉妒,让团体、国家用不到贤才,马上会遭天谴,很明显的处罚会看到。我们曾经举过秦国李斯嫉妒自己的师弟韩非子,最后他后代都被诛杀,「蔽贤蒙显戮」。「进贤受上赏」,这段就做了最好的注解,「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好,接著讲到:

  【管仲既任政相齐。】

  担起了重任,为齐国的宰相。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这个『区区』就是小小的意思。以一个小小的齐国,而且还位处於海滨,位处於边陲的地方,流通货物是『通货』,『积财』是积聚财富,而且还『富国强兵』,等於是政通人和,百业兴盛,国家、军队也很强。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像我们刚刚讲的得民心,人民团结和睦就能兴盛。『与俗同好恶』,这个「俗」就是指人民,他时时想著人民需要什么,人民需要财富、需要养家糊口、需要生活安定,这都是人民需要的。孟子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人民不喜欢作奸犯科这些行为,厌恶这些行为。孟子有段话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去成就人民的幸福,人民也会为你想,怎么让你幸福;时时想著怎么去化解人民的忧虑,那人民回报回来的,也是常常想著你的忧虑。所以能以父母的心来照顾人民,那一定可以王天下。就是把整个国家带得非常好,人民团结一致,都来自於与民同忧喜、同好恶。其实就是跟人民的心完全紧密结合在一起,都是为他们想。

  【故其称曰。】

  『故其称曰』,「故」是所以,「其」就是指管仲。所以他说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仓」是指放谷类的仓库,「廪」是指放米的仓库。其实就是存放粮食的这些仓库都非常充足,人生活没有匮乏吃得饱,才知礼节。一般的老百姓,你让他都挨饿受冻,然后叫他来重视礼节,比较困难;他要先生活无忧,他进一步来学习这些忠孝节义的道理。所以他能理解老百姓这些生活的需要。『衣食足』,衣服、食物都非常富足,人民慢慢的他就知道荣辱,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耻,让他们吃得饱,进而再教育他们礼节荣辱。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也是讲到「富之」,进一步再「教之」,让他们生活无忧了,赶紧要教他。假如生活无忧,不赶紧教他,慢慢愈来愈有钱,社会风气就会堕落。笑贫不笑娼,整个道德仁义跟财富没有并进,愈来愈有钱,道德观念没有提升,社会容易扭曲掉,这在很多经济特别发达的地方,就很明显。所以这个管仲也点出来了,先让他生活无忧,进一步再教他礼节、教他荣辱,这些道德观念。下面也强调:

  【上服度则六亲固。】

  『上』是指领导者,『服』就是能实行,自己能实践,上位者能实践,『度』是指法度、礼仪,就是他带头守法、守礼,他的行为都是跟圣贤教诲相应。这一点清朝开国的几个皇帝做得很好,康熙、雍正、乾隆,尤其康熙做得非常好,他都是带头做。比方皇帝那个时候都有祭农神,重视农业,几千年来是以农立国,而且皇帝亲自耕田。那个时候康熙皇帝为了在耕田的时候能耕得水平比较稳定,自己私底下还常常练习,代表他很重视,给人民做个榜样,自己亲耕,重视农业。所以上位者能真正以身作则,『则六亲固』。上位者也做出孝道,落实五伦、八德,六亲就会非常稳固、团结。「六亲」是指父子、夫妇、兄弟。父母、兄弟、妻子这几个关系,六亲固。康熙皇帝是很孝顺的,他母亲不在了,可是他对他的奶奶很孝敬。有一次,他奶奶孝庄,有一次要出去,请几个人扛轿子。结果他奶奶不忍心,这么远的路,这几个人会很累,还是坐车就好了。结果毕竟他奶奶年纪大了,大家想,康熙皇帝的奶奶,岁数至少要多他四十岁左右,结果实在因为马车颠簸,老人家骨头还是受不了,所以奶奶就说「我还是有点受不了」。结果康熙皇帝说,「奶奶,我请他们一路跟来」,就是那些扛轿的,虽然奶奶拒绝了,但是他很细心,怕奶奶中途受不了,所以赶紧换上这些轿夫,继续后面的路程。虽然是一个细节,但是可以看出康熙的孝心非常细腻,想得很周到。接著讲到:

  【四维不张。】

  『四维』是指礼、义、廉、耻。『不张』就是不能发扬光大。

  【国乃灭亡。】

  『乃』是就要,国家就要灭亡。这一段话在管仲的文章里面有讲到,「国有四维」,就是礼义廉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礼义廉耻只要有一维不足、严重缺乏了,这个国家社会就倾倒,问题就会层层不绝;「二维绝则危」,假如两个四维不足了,那这个国家危险了;「三维绝」,这个国家就要翻覆了;假如四维都没有,「四维绝」,铁定就要灭亡。好,我们从管仲这段话来看看,我们自身跟我们的下一代,现在四维是什么情况?大家笑什么?我们现在来思惟面对情况,这不是开玩笑,这些都是古圣先贤,他们的话都很值得我们省思!只要这四维的德行没有,他再有博士学历,他有再多的财富,他的家庭社会还是要亡掉。所以「德者本也」,值得我们深思!

  【下令如流水之原。】

  上位者下命令,如流水自源头下流。等於是上位者就是源头活水。而这个下的令要怎么样?

  【令顺民心。】

  才好。顺了民心,下流以后就通达无阻,政通人和。这段话还是很强调上位者要做榜样,要考虑人民的实际情况,法令要能顺民心,而且四维也要上位者来做表率。

  【故论卑而易行。】

  这个『论』是指政令,『卑』是平易。这些政治命令不会太繁琐,很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需要。「论卑而易行」,「易行」就是易於遵守。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这个『俗』还是指一般的老百姓,他们『所欲』,就是所希望的。『因而予之』,能洞察到人民的需要,然后给予他们。

  【俗之所否。】

  这个『否』就是厌恶,不喜欢的。

  【因而去之。】

  就是把不好的法令,把它去除掉,或者是不好的社会风气,把它矫正,人民他就会很欢喜,他的生活就愈来愈好,安定。这是谈到管仲治理齐国,他的这些做法、政治理念。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为政』就是治理这些政事。管仲很有谋略,脑筋也很清楚,善於把本来是祸的事情转成福,转失败为成功。为什么他能因祸得福,转败为功?因为他考虑事情能够:

  【贵轻重。】

  能重视把握到轻重缓急。

  【慎权衡。】

  就是谨慎衡量利害得失,当然也是考虑得很远,权量这些利弊得失。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

  打仗毕竟不是好事。以前,古代打仗都是凶,不得已才打。结果这次齐桓公生气去打仗,因为齐桓公有个妃子叫蔡姬,他这个太太有一天跟他出去玩,然后齐桓公坐在船上,这个蔡姬很懂水性,也会游泳,她就跟齐桓公开玩笑,她就把船荡了一下。齐桓公可能不大会游泳,所以被她惊吓了。结果一惊吓,齐桓公很生气,你这个女子,怎么可以跟君王我这样乱开玩笑?就罚她回娘家闭门思过。这也挺有道理的,也没有休掉她,闭门思过。结果,也挺夸张的,这个蔡姬的父亲,就是蔡国的国君,女儿不像话他也不反省,还把他女儿又改嫁给另一个人。这个齐桓公怎么受得了?所以就发兵打蔡国。结果,当然这是自己家里事,也不是什么光彩事。管仲很厉害,既然都出兵了,顺便打蔡国连著的楚国。因为楚国不像话,不尊重周天子,还自立为王,三代了,都不进贡,没有尽到为臣之礼。这么一打,天下人关注到哪?关注到主持正义,本来是家里的这种荒唐事,管仲把它一转,变成替天行道。所以『管仲因而伐楚』:

  【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

  指责楚国太嚣张了。『包茅』,「包」是指包裹,就是裹束,把它成捆。把什么东西成捆?精茅,精华的精。这个「茅」,精茅是指一种香草,用在祭祀的,常常拿这个东西进贡给天子。他都没有做,所以无礼,这是一个事件。管仲确实转败为功,因祸为福。

  【齐桓公实北征山戎。】

  又有一次,齐桓公实际上是征伐北边的山戎,戎狄。结果已经发兵,北上了。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因为也刚好路过燕国。在周成王的时候,有三个大臣,周公、太公、召公,都是当时候的圣贤。而燕地当时候就是封给召公,所以就藉这个机会督促燕国,你们应该恢复召公时候的善政,也教训了燕国的朝廷,燕国的国君。所以管仲很会算,出一趟门,多做些重要的事情。这是另外一个事件。又有一件事:

  【於柯之会。】

  刚好齐国跟鲁国打仗,结果齐国打胜了,然后要鲁国割一块地给他。结果就在柯的地方讨论,要割这个地方给齐国。刚好鲁国有一个臣子叫曹沫,他也很机智,当场挟持齐桓公,挟持齐桓公说「你告诉大家,你不要鲁国这块地了」。齐桓公答不答应?当然答应,刀都到脖子上还不答应吗?齐桓公马上说「好好,我答应你」,答应了。但是事后桓公受不受得了这个气?我泱泱一个大国,你居然这么欺负我,好,他心里想,我就进攻鲁国,顺便杀了曹沫。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这个『信之』,就是管仲劝齐桓公,你既然当众答应了,要守信,不然你就会失信於天下。管仲看事情不是看恩恩怨怨,看天下大局,所谓「贵轻重,慎权衡」,这要很冷静的人,不情绪化的人才办得到。结果齐桓公也难得,管仲讲得有道理,他也听了,他也把这个愤怒压下来。所以齐桓公压下愤怒好几次,他不简单。

  【诸侯由是归齐。】

  因为最后他忍住气了,还是守信诺,反而天下人知道说,齐桓公面对人家要挟,答应的事还守信,这样的国君好,都来归附他。那是不是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故曰。】

  所以说到:

  【知与之为取。】

  知道给他反而是取得了。

  【政之宝也。】

  这是从政的法宝。当然,大家要了解,这个不是说要给的时候就想著,我待会儿就有了,那个心态就是错的。他与之都是符合道义的,所以与之了反而能取,取什么?取信於人。他做的都跟道义相应,他得的是人心,他取得的是人的信任。所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我们之前信篇里面,一直强调孔子这段话,没有信任,这个团体、国家是很脆弱的。所以能与之、施信义,与之也是时时体恤人民的需要,自然取得信任,国家团结。「政之宝也」,政治的法宝,也是从政重要的原理原则。今天先跟大家讲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 法喜充满 • 你要是恢复了无量觉,你就是阿弥陀佛 •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 不爱财富的人很少 • 真正的佛教在哪里? • 醍醐里头掺不得丝毫的毒药 • 能忍,决定有好处 • 单单念佛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 • 慈悲心能解毒,清净心不受感染 • 鬼有五通 • 你用妄心会老,用真心不老 • 高度艺术化的教学 • 平时能积德行善 • 每一个人都有磁场 • 人的相貌体质,是这么来的 • 戒妄语 • 发菩提心 • 立愿为先 • 预知时至,坐着往生 • 自己天天造恶业,自己往往不知道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宣化上人:儒释道三而一,一而三! · 宣化上人:六根忽动被云遮 · 宣化上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四 ·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2... · 宣化上人:妄想是修道人的绊脚石 · 宣化上人:三界无安如火宅 ·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浅释(3... · 宣化上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三十四)普救... · 宣化上人:一切一切都在演說妙法 · 宣化上人:漏尽通,从阳根坚硬如铁到无需睡... · 宣化上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是又... · 宣化上人:我们知多少就做多少这才是修行人... · 宣化上人:戒定慧三学具足,贪嗔痴三毒自然... · 宣化上人:金刚经浅释(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 宣化上人:劝大家不要再堕胎了 · 宣化上人:真想学佛把香烟戒除去好和佛能接... · 宣化上人:修行人要用最诚恳的心来发愿依愿... · 宣化上人:五戒十善消灾难



·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5... · 寿康宝鉴 · 断漏 ·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 · 孝道要从孝顺父母的身、心、志上去落实(... · 三分别 · 胡小林:专心致志,摄耳谛听 · 上班空闲时间处理自己事情算偷盗吗? · 印光大师:苦乐吉凶都是自己的罪福所感召 · 一境四心 · 宣化上人:疾病来自业障 · 三宝鸟 · 开悟与着魔之差别? · 悟禅 · 灵谷寺 · 东陵永玙 · 寂忍 · 可否照本宣科给同修讲《弟子规》等?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