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大词典 >> 浏览文章

譬喻

略称‘譬’或‘喻’。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其梵语有四,即:upama^, dr!s!t!a^nta, uda^haran!a, avada^na 。四者之间有所差异,upama^ 为类推、比较之意,表示比较、相似、同一,如法华经中之火宅喻、药草喻等譬喻故事;dr!s!t!a^nta 与uda^haran!a 均为因明用语,系论述某一教说之后,作为实际例证之陈述语;avada^na 为九部经或十二部经之一,音译阿波陀那,在形式上与‘本生谭’相同,广义言之,包含佛传文学、赞佛文学、因缘故事等。其梵文本代表经典有譬喻百颂诗集(梵Avada^nas/ataka )、天业譬喻(梵Divya^vada^na )、菩萨本生鬘论(梵Ja^taka -ma^la^ )等,其汉译本有贤愚经、六度集经、百喻经、撰集百缘经、菩萨本生鬘论、杂宝藏经、大庄严经论、菩萨本缘经等。

 盖释尊说法,巧用譬喻,大小乘诸经论多处举示譬喻以说明教法要旨。一般而言,譬喻大多举示现今之事实,然亦间有举示假设之例证。如以满月比喻某人之容光焕发,以眼前之小物推比大物,或以粗境粗法喻显细境细法,或准照部分(或全体)之类似点加以类推、譬喻。

 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载,依譬喻方式之不同,可分为八种,即:(一)顺喻,依事物生起之顺序所作之譬喻。(二)逆喻,逆于事物生起之顺序所作之譬喻。(三)现喻,以当前之事实所作之譬喻。(四)非喻,以假设之事件所作之譬喻。(五)先喻,于比喻之事项前所说之譬喻;即先说譬喻,后举所欲喻显之教法。(六)后喻,于比喻之事项后所说之譬喻;即先说教法,后举譬喻。(七)先后喻,先后所说之譬喻;即于阐说教法之前后均作譬喻以彰显之。(八)遍喻,譬喻内容全部契合所欲喻显的事项之全部内容;即逐一设喻,并逐一说明教法,如以植物为喻,逐一说其萌芽乃至开花、结果,以之逐一比喻佛弟子之出家乃至成道。若就类别而言,常见于诸经论中之著名譬喻有:(一)显示诸现象之存在悉无实体、一切皆空之譬喻。大品般若经卷一举出十喻:即(1) 如幻喻,譬如魔术师,以幻术变化出诸物;谓诸法本非实有,但以见闻之故,能识别诸相,此称如幻假有、如幻即空。(2)如焰喻,焰,即指尘影,日光照射时,因风吹动而令尘埃飞散,譬如在旷野中,因见尘影,误以为水,遂生取执之心;谓烦恼缠缚众生,流转于生死旷野中,令起男女等相,而致爱着沉沦。(3)如水中月喻,又作水月喻。譬如月在空中,影现于水,曚昧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谓实相之月,犹如法性,在于实际之虚空中,然在凡夫心中则现为我、我所之相,且执此幻相以为实。(4) 如虚空喻,譬如虚空,但有假名而无实体,非可见之物,如吾人远眺,转见薄青色;谓凡夫之人,远离无漏真实智慧,故舍弃实相,而执着于差别之现象,遂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5)如响喻,譬如深山峡谷,从声有声,称之为响(回音),无智之人谓为实有人语音声;谓诸法皆空,亦唯诳相而已。(6)如犍闼婆城喻,犍闼婆城,又作乾闼婆城,意译作寻香城,即指蜃气楼。譬如日初出时,见城门、宫殿、行人等蜃气所成之幻相;谓无智之人在本空之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见有我与诸法。(7)如梦喻,譬如梦中无实事,却妄执为有,梦觉之后,始知空无所有;谓若能远离烦恼执着,则了知一切虚幻无实。(8)如影喻,又作光影喻。譬如光映而影现,不映则无;谓我相、法相之影,俱为烦恼遮住正见之光所现。(9)如镜中像喻,譬如镜中之像,非镜所作,非面所作,非执镜者所作,亦非自然所成,亦非无因缘而成;谓诸法皆空,不生不灭,非自作、他作、共作、无作,但以凡夫不解,遂陷迷惑。(10)如化喻,譬如诸天、仙人等以神通力假变人形,然无生灭苦乐之实;谓诸法亦如是,无有生灭,如化而成,亦无实有,是知诸法皆空。

 上述十喻之中,前九喻说空以破诸法之有,后一喻则是以空不生不灭说空。大智度论卷六云(大二五·一○五下):‘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又此十喻亦见于般若部诸经典,然略有异同。此外,大日经卷一举出下列十喻,即:幻、阳焰、梦、影、乾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等,称之为‘十缘生句’。以此十喻作观,则称十缘生观、十喻观。

 (二)显示人类肉体为空与无常之譬喻。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方便品列举十喻,称为维摩经十喻、十种喻身,即:聚沫、泡、炎、芭蕉、幻、梦、影、响、浮云、电等十喻。古来对此解释不一,例如鸠摩罗什以之作为无常之比喻;僧肇以之作为空之比喻;慧远亦以之作为空之比喻,然以前五喻各别相应于五阴,而以后五喻通于五阴全部。

 又诸经论所举类似之譬喻俯拾皆是,如旧译华严经卷七举出水沫、幻、野马、水中月、梦、浮云等六喻;鸠摩罗什译之金刚般若经举出梦、幻、泡、影、露、电等六喻;菩提流支译之金刚般若经举出星、翳、灯、幻、露、电、泡、梦、云等九喻;摄大乘论本卷中举出幻事、阳炎(阳焰)、所梦(梦境)、影像(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等八喻用以喻显‘依他起性’之理,故称依他八喻。此外,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针对凡夫与外道不知真相之迷妄,而举出渴鹿阳焰、乾闼婆城、梦中诸境、画像高下、翳目垂发、火轮非轮、水泡摩尼、水中树影、明镜色像、风水出声、日照洪浪、咒术机发等十二喻。

 又比喻人类肉体无常之譬喻,较着名者,另有注维摩诘经卷二之‘是身如丘井’之故事,谓昔有人获罪于王,其人畏罪逃走,王令醉象追之,其人怖急,遂自投枯井,坠半井时,于井壁得一腐草,即以手执之。井底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又有黑白二鼠啮其腐草,草将断裂;醉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其时,顶上有一树,树上有蜜,滴落其人口中;以着味之故,遂忘怖畏。此则故事中,以丘井比喻生死,醉象比喻无常,毒龙比喻恶道,五毒蛇比喻五阴,腐草比喻命根,黑白二鼠比喻黑月与白月,蜜滴比喻五欲之乐,罪人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则比喻众生得五欲之蜜滴而不畏诸苦。其他诸经亦可见此一譬喻,称为二鼠啮藤喻。后世绘画多以虎代象,称为无常之虎,二鼠则称月日之鼠。

 (三)显示佛陀一代教化次第之譬喻:(1)据旧译华严经卷三十四宝王如来性起品载,太阳初出,先照诸大山,次第及于一切大地;以此比喻佛之出世,顺次教化菩萨、缘觉、声闻与根机低浅者,称为华严经三照、华严三照。(2)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载,从牛出乳,依其精制程度,顺序可得酪、生酥、熟酥、醍醐;以此比喻从佛出十二部经,复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经,复更从般若波罗蜜经出涅槃经。上述之五味原系显示自整体佛教(即十二部经)渐出其要之譬喻,其中以涅槃经为要中之要、最胜之教。但历来诸师表示教化之次第,大多将五味与华严三照之说互相依用。(3)天台宗智顗将涅槃经之五味说,配于五时,而从说教之顺序,与受教之机(对象)所得之利益两方面加以判释佛陀一代之教化,此即华严时(乳味)、阿含时(酪味)、方等时(生酥味)、般若时(熟酥味)、法华涅槃时(醍醐味)。其中,法华经即相当于前番五味中之后教后味,涅槃经则相当于后番五味中之后教后味。复就化法四教言之,以藏教为例,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酥,阿罗汉与辟支佛如醍醐。藏、通、别三教各具五味,圆教独具一味。(4)隋代灌顶(561~632)之涅槃经会疏卷十三根据诸经论与历来诸师之说,谓牛为涅槃经之教主,乳为戒圣行,酪为定圣行,生酥为四谛慧圣行,熟酥为二谛慧圣行,醍醐为一实谛慧圣行。

 (四)显示三乘断惑修行深浅不同之譬喻。优婆塞戒经卷一以兔、马、象等三兽渡河之情形比喻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断惑修行之深浅。譬如三兽有强弱,河水有底岸,兔、马力弱,虽能至彼岸,但涉水未深;仅象之渡河,得至其底。此盖以水比喻因缘之理,谓声闻觉悟最浅,缘觉稍深,菩萨最深。法华玄义卷八下则以三兽比喻通教之三乘,以水喻即空,底喻不空。

 (五)显示佛陀应众生根机施以各种不同教法之譬喻。其目的不外为导入佛境;此一譬喻与显示佛之法身不灭而遍于虚空之譬喻结合为七种譬喻,称作法华七喻。据法华经载,即:(1)火宅喻,又作火宅三车喻。出自譬喻品。譬如家宅遭遇大火,幼儿仍在宅中游玩,不知脱离危险,长者乃施设方便,告以门外有幼儿所期望之羊车、鹿车、牛车等三车,藉以诱出门外,遂共乘大白牛车脱离火宅。于此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谓三界为五浊、八苦等苦恼所聚,无法安住;幼儿比喻众生,谓众生贪着三界,耽于享乐之生活,不知处境之危险;长者比喻佛,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此一譬喻,历来有三车家与四车家之不同看法,主张方便之牛车与大白牛车为同一,而立三车之见的三论宗与法相宗,称为三车家;主张方便之牛车与大白牛车有别之天台宗、华严宗,则称为四车家。(2)穷子喻,又作长者穷子喻。出自信解品。穷子原系长者之子,然以年幼即流离失所,不知自己之出身,后辗转浪迹至长者家,见府第之豪贵,心大恐惧,欲疾走而去,长者一见便识,设施种种方法,收为嗣子,以令其自觉。以此比喻佛对自认为声闻者施设种种方便,增上其心,转为菩萨之自觉。(3)药草喻,又作云雨喻。出自药草喻品。譬如诸药草种类有别,名色各异,虽密云弥布遍覆,同受一雨所泽,然因根、茎、枝、叶之别,大、小诸树各称性而长,致各有差别。谓众生根性各异亦复如是,佛陀随众生品类,以教化众生各自之智性,治愈其病惑,令证入菩提。天台宗依据此一譬喻,而谓受如来方便法雨之众生有‘三草二木’之别,其中小草配于人天乘,中草配于二乘,上草配于藏教菩萨,小树配于通教菩萨,大树配于别教菩萨;准此,遂有五乘七方便人之譬喻。(4)化城喻,又作宝处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譬如有一旅行者,本欲行至五百由旬之宝处(真实之悟界),然于中途因疲惫而休止,其时,优越之指导者即在三百由旬处假现化城(方便之悟界),藉之诱导旅行者抵达宝处。(5)衣珠喻,又作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授记品。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时彼亲友因官事当远行,即以无价宝珠系其衣内而去,其人醉卧,毫不觉知。其后,为求衣食故,备受艰苦。直至亲友告知赠珠之事,生活遂得改善无缺。谓二乘人过去世曾在大通智胜佛之处结下大乘之缘,然为无明所覆而隐蔽不显,今依如来方便开示,遂能入于一佛乘。准此,又以‘衣里宝珠’、‘衣内明珠’等用语喻指众生本具之佛性。(6)髻珠喻,又作顶珠喻。出自安乐行品。譬如转轮圣王将覆藏在发髻中之宝珠解开,给予功臣观看。谓如来说法华经,开显所有权教(方便教)而会归一乘实教,给予二乘亦必成佛之证明。(7)医子喻,又作医师喻。出自如来寿量品。譬如孩童不知毒药而狂吞,父遂给予妙药而治之。谓三乘人不知权教为方便而深信,如来出而导归于一乘。

 (六)以莲花显示法华开显之旨之譬喻。智顗之法华玄义序王称为莲华三喻、迹本三喻。即于法华经之迹门‘施开废’,于本门‘垂开废’,而以莲之实(比喻实与本

)与其花(比喻权与迹)为喻,有所谓‘为莲故华’、‘华开莲现’、‘华落莲成’等语。

 (七)显示如来藏之譬喻。称为如来藏九喻。据如来藏经、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四等载,即:(1)譬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严,结跏趺坐。萎花比喻无明烦恼,佛身比喻如来藏。谓一切众生烦恼身中本有功德庄严之如来藏,然为无明贪惑所覆而不能见。(2)譬如醇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故欲取蜜,必先除彼蜂。群蜂比喻无明烦恼,蜜比喻如来藏。谓一切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原有功德法味,然为无明所缠绕,则不得其用。(3)譬如稻、麦、粟、豆等,所有精实为糠所裹,若不去糠,则不堪食用。稻、麦、粟、豆等比喻如来藏法身之体,糠比喻无明烦恼。谓如来藏法身之体深隐在无明烦恼中,不得受用。(4)譬如真金虽堕于粪秽中,然永不变质,若知其所在,则得觅取而用之。真金比喻如来藏性,粪秽比喻无明烦恼。谓如来藏性为无明烦恼所覆,然不失本净,一旦寻获,去其垢秽,则复现其明洁净性。(5)譬如贫穷家,其屋宅内地藏有珍宝,却了无所知,待发掘后始得用处。贫家比喻众生,珍宝比喻如来藏性,地比喻无明烦恼。谓众生虽具如来藏性,然为无明烦恼所覆,了不自知。(6)譬如庵摩罗果之种子深藏于果实之中,安住不动,未能萌芽生成,然亦含藏不朽,若遇地缘,种植其中,久后自成大树王。庵摩罗果之种子比喻如来藏,果实比喻无明烦恼。谓如来藏久藏于无明烦恼中,安住不动,然亦始终不朽,其后若遇佛法殊缘,则自然萌生,证成无上菩提。(7)譬如真金之像,披裹臭秽弊垢之衣,弃掷于地,流转旷野,见者不知,皆贱视之。真金之像比喻如来藏清净法身,臭秽弊衣比喻无明烦恼,旷野比喻三界之生死大海。谓众生虽有如来藏清净法身,然为无明烦恼所缠裹,故堕在生死大海之中。(8)譬如贫贱女,身怀贵胎(转轮圣王)而不自知,犹作贱子之想。贫贱女比喻无明烦恼,贵胎比喻如来藏清净法身之体。谓一切众生以无明烦恼之故,不知自身即有如来藏清净法身之体。(9)譬如铸造金像,真金在内,燋模在外,其模为黑泥覆蔽,形状燋恶,令人不能推知其内有真金。真金比喻如来藏性,燋模之黑泥比喻无明烦恼。谓如来藏性被无明烦恼所覆蔽,众生遂沉浮于闇昧迷惑中,全然不识自身中之如来藏性。

 上述譬喻皆在喻显一切众生皆由无始以来之烦恼覆蔽,以至本来清净无染之如来法身不得显现。又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之‘贫女宝藏喻’相当于上述之第五喻,四卷楞伽经卷二之‘大价宝垢衣喻’相当于第七喻。此外,前述法华七喻中之‘衣珠喻’亦为如来藏之譬喻。与之类似者,另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之‘额珠喻’,系用以比喻佛性。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眉间有金刚珠,与他人角力时,力士以头抵触对方额上,金刚珠即没于肤中,不知所在;其处有疮,力士乃命良医为之治疗。时有明医,善知方药,诊之即知此疮系由金刚珠入体所致,遂教其照镜,始知珠之所在。如是,众生不知自己本具之佛性,待佛陀教导始觉悟。

 (八)显示念佛三昧殊胜之譬喻。观佛三昧海经卷十举出长者阎浮檀金、王宝印、长者如意珠、仙人诵咒、力士明珠、劫尽时之金刚山等譬喻,皆用来比喻念佛三昧之殊胜功德。

 (九)显示自众生贪、嗔烦恼中生清净之往生心之譬喻。出自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譬如有人遭群贼、恶兽追赶,向西逃亡,发现一条四五寸宽之白道,白道一边是火焰凶猛之火河,一边是波涛汹涌之水河,逃亡者心知进退皆难免一死,值此危急之际,忽闻东岸传来‘决心往白道’,西岸传来‘一心正念即刻来’之呼声;逃亡者遂不顾一切渡过白道,到达西岸,终获无穷幸福。上述之故事,水河比喻众生之贪爱,火河比喻众生之嗔恚,白道比喻清净之往生心。即表示众生依东岸释迦之发遣与西岸弥陀之招唤,遂生起清净之往生心,以此而得往生净土。此称二河白道喻或二河譬。

 除上述各种类别之譬喻外,经典中常用之譬喻尚有:(一)师子身中虫,出自仁王经卷下,略称师虫。譬如狮子,虽号称万兽之王,死后尚不免为自身中之虫所食;以此比喻在佛法中破坏佛法者。(二)盲龟浮木,出自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经卷五十三等。譬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寿命无量,每百年探出水面一次,而海中有一浮木,中有一孔;盲龟若欲遇值此浮木之孔,则甚为难得。谓人类生于此世、遇佛闻法之机缘极为稀罕难得,弥足珍贵。[杂阿含经卷五、卷十一、卷四十三、譬喻经、五阴譬喻经、大品般若经卷十五、卷二十三、卷二十六、法华经卷一、卷六、金光明经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卷一四三、卷一四五、大智度论卷三十五、卷五十四、成唯识论卷八、法华文句卷五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翻译名义集卷十四]







• 这四条戒就是邪正的标准 • 你防人干什么?有什么好防的? • 怎么才叫会念? • 无有一法不知,无有一法不见 • 不要去问鬼神 • 两舌之害 • 这个法门,真正不生不灭 • 还争什么?不争了! • 船上有五百商主 • 境随心转 • 他虽然放荡形骸,心地确实一尘不染 • 什么是三皈依?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 不能忍辱,这是大病! • 真正学佛的人,恶报来了他不怕 • 利益和快乐 • 原来是碰见了鬼 • 向魔学习必定堕三途 • 他有一个好处,相信因果报应 • 轻松学佛法书签1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主观 · 显荫 · 苏悉地法 · 阿弥陀三十七号 · 本怀 · 王仙 · 巴杰士 · 二身 · 教镜 · 阅藏知津 · 姜羯罗 · 一切智 · 俱毗罗 · 四同 · 舌识 · 融本末 · 微尘 · 七羯磨



· 净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 蔡礼旭:礼乐教化是重头戏 · 观练薰修 · 星云大师:如何化解“婚外情” · 果卿居士:书面敬答地藏占察网同修(下) · 金世宗 · 月光太子 · 慈诚罗珠堪布:戒杀放生的功德(护法神昼夜... · 昙延 · 净界法师:相比前世,人更容易忘记还有来生 · 入定印 · 声闻之美——《经集》的学习与思考 · 定弘法师:我心里时常不安,不知道是什么,... · 定弘法师:我也不明白十岁的孩子是怎么知道... · 陈大惠:为什么跟越亲的人越没耐心? · 宣化上人:金刚经浅释(依法出生分第八) · 度轮 · 教之道,贵以专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