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学读物 >> 佛光教科书 >> 第五册 宗派概论 >> 浏览文章

第五册 宗派概论 第三课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

 

  第三课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
 

  印度大乘佛教最主要分为二大系统:一为中观学派,二为瑜伽行派。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大约兴起于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间。溯源而观,原始佛教中,已含大乘思想;至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与上座部对于「空」、「有」看法的差异,更加明显;而且各部派之间都以重视学说的立论为主,佛教因此逐渐偏重于义理的研究,反而远离了人间佛教的实践。于是,大乘佛教行者重新思惟佛陀教化的本怀,提倡落实慈悲利他的菩萨道,大乘佛教的开展于焉大盛。
  
  承继部派佛教时期对「空」、「有」思想的见解,归纳印度大乘佛教学派的发展,一者是破一切执著情见,以彰显诸法实性为主的「空宗」--中观学派;一者则是剖析诸法相状,以了知身心万物为主的「有宗」--瑜伽行派。唐朝义净大师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序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其思潮的兴盛,由此可见。
  
   中观学派
  
  公元一、二世纪间,印度大乘佛教盛行,大乘经典亦相继出现。另一方面,当时小乘有、无学说竞立,外道邪见纷沓。龙树菩萨出世后,以般若经典为根本,造《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等,倡导般若空观,「遣荡诸执,破邪显正」,大树法幢,展现大乘佛教富丽宏伟的思想,衍成大乘空宗,成为公元三、四世纪间印度佛教的主流。
  
  承龙树教学,门人提婆著《百论》、《四百论》、《百字论》,破斥外道思想及小乘教义;继之,罗睺罗跋陀罗注释「八不」之说;笈多王朝初期,青目撰《中论本颂》注释本等,中观学派逐渐形成。
  
  中观学派以《中论》为主,阐述「性空、缘起」的思想,又有「世俗、胜义」二谛论作为说明。前者以有名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揭櫫「缘起」的根本思想,以诸法万物皆起于因缘和合,故无自性,否定当时小乘、外道对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执著或戏论。二谛偈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说明宇宙万法若立足于世俗谛,则一切法皆为「假名有」;若立足于胜义谛,则一切法皆为「自性空」。意即佛陀为化导众生,以众生理解的事相,开示真理。因此,若离世俗谛,则无法了解胜义谛;若离胜义谛,亦无法证入法性真实义。此外,「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的「中道」观,不偏执「有」或「空」,而从「真空妙有」中看待万象缘起性空的本质,亦成为中观学派重要的核心思想。
  
  公元四、五世纪间,中观学派分成以佛护为代表的「具缘派」,和以清辨为代表的「依自起派」。前者强调「缘起诸法毕竟空」,后者则强调「自俗谛门观缘起法,皆无自性、不可得;若从真谛门看,则一切法皆有常住之本性存在」,两者对空性的看法相异。佛护、清辨、月称、寂护、莲华戒等人的中观思想传入西藏,对藏传佛教发展影响很大。
  
  另外,中观思想传入中国,也深深影响中国佛教,除了衍成以弘扬《中论》、《百论》和《大智度论》为主的三论宗外,天台、禅宗等各宗派中亦含有甚深的中观思想。
  
   瑜伽行派
  
  公元四、五世纪,约佛陀入灭后九百年,无著、世亲二大论师出世,破斥当时印度偏执「一切皆空」的流弊,独帜大乘「有」义,以「非有非空,真空妙有」,开创印度大乘「有宗」--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以弥勒为开祖,相传曾为无著宣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及《金刚般若论》等五部大论。主要以般若空性为思想根本,采瑜伽为实践方法,建立包括精神与物质的万有存在,皆由心识所变现。无著造《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顺中论》等,演说瑜伽唯识、阿赖耶缘起、蕴、处、界诸法差别的理论,确立了瑜伽行派的思想体系。
  
  约公元第五世纪初,无著的胞弟世亲在「有部」出家,宣扬小乘。后来听从兄长之教,回小向大,广造论释,时人呼为「千部论主」。在他的唯识教学里,以《百法明门论》为总纲,《大乘五蕴论》说明诸法名相,《唯识二十论颂》完成唯识组织,并阐明唯识「无心外之境」的哲理,《摄大乘论释》则成立「阿赖耶识」。另外,《佛性论》更肯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由此而大成。
  
  《唯识三十颂》是世亲晚期代表作品,由于十大论师相继造论诠释,使得瑜伽学派成为公元第五、六世纪间,印度佛教的主流。十大论师中,德慧善于定学,著有《随相论》、《中论注》等,曾在摩揭陀国与外道数论派论师辩论获胜,因而深受国王崇敬;安慧是一位博学高僧,兼通大、小乘,并且擅长因明学,著有《大乘广五蕴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宝积经论》等;护法论师以那烂陀寺为中心,力阐世亲学说,破小乘,伏外道,唯识大放异采,代表作有《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缘论释》等。戒贤曾依止护法为师,玄奘大师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时,曾向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对玄奘大师的思想产生极大影响。而在十大论师外,陈那擅唯识,却成就于因明,成为新因明的创始人,而被喻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
  
  瑜伽行派主要的思想理论有「八识论」、「三性论」、「四分论」、「种子论」和「五位百法」等,其理论的完备,令人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近代许多学者如欧阳竟无、熊十力、梅光羲、王恩洋、周叔迦等,皆从唯识入门,而成为唯识大家。
  
  综观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潮,中观与瑜伽学派有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相美,使得当时法海奔涌壮阔,亦如日月之争辉!

 







• 颜回短命,为什么? • 清明法会念什么 • 邪师太多,到处都是 • 财宝不行,财宝达不到 • 现在人纵欲、造业,这个很可怕 • 口业清净 • 你要入门后,才能登堂入室 • 同人不同命,为什么? • 中国人懂得三世,不会怨天尤人 • 婴儿不能失教 • 一定要大心量 • 心不清净损失大 • 你肯不肯放下?肯不肯一心? • 他不懂得孝敬,为什么? • 莲花化生,没有生老病死 • 真正学佛的人,恶报来了他不怕 • 一门深入,是成佛之道 •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为什么转不过来 • 什么是轮回?轮回是什么意思?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蔡礼旭:吃食物的顺序 · 蔡礼旭:孩子懒惰怎么办 · 蔡礼旭: 施比受更有福 · 蔡礼旭:孩子为什么懒惰? · 蔡礼旭:还枣记 ·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三十三集... · 蔡礼旭:肯改过,就会有好的前途 · 蔡礼旭:不要乱夸人,夸错了好心会行恶事 ·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第六集... · 蔡礼旭: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 蔡礼旭:真干要从“毋自欺”下手 · 蔡礼旭: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8 · 蔡礼旭:孩子迷恋网吧怎么办? · 蔡礼旭:烦恼少,对吃、睡的需要就少 · 蔡礼旭:习劳知感恩 · 蔡礼旭: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 蔡礼旭:身教的榜样



· 天鼓 · 佛像请到家未举行仪式供养如法吗? · 超越两边 · 宣化上人:学佛一定要修忍辱 · 心不相应行 · 真实人体 · 印光法师:深信因果(白话文) · 胡小林:学佛的体会 四 · 印光大师:真信的标准 · 宣化上人:吃饭前三念五观 · 想弃医从事佛学教育可以吗? ·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七课 国际佛光会会... · 是否放下身体,才能站着往生? · 海涛法师:念大随求咒,死了几千年了,它都... · 宣化上人:不信因果报应,轮到你头上想逃也... · 冥众 · 印光大师: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不依净土法... · 临终最后一念是最后神识还是一口气?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