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大词典 >> 浏览文章

印度学

(Indologie)综合对于印度文化中之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语言、考古学、宗教等之研究,统称为印度学。与‘汉学’等同为东方学之一部门。西欧各国对印度文化之探索,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其后,亦有传教士为传教方便而研究印度文化。然采取客观态度,且较有系统之研究,则在十八世纪之后。时英国为巩固其殖民地之统治权,遂有计划地研究印度文化。此后,各国哲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者、历史学者等,亦不断从事印度学之研究,并且成绩斐然。

 在语言学及佛教研究方面,英国、德国、法国、俄国、印度、荷兰、丹麦、美国、日本等地,出现甚多著名之梵语、巴利语学者,且发展出一门特殊的比较语言学,而藉此比较语言学之研究成果,更推进了佛教研究。十八世纪末,英国学者荷吉森(B.H.Hodgson)、钟士(Jones, William)、柯尔布鲁克(Colebrooke, Henry Thomas)等,首先将梵语原典以英语翻译出版。荷吉森搜集甚多梵语佛典,并加以翻译、研究,导致西欧诸国之佛教研究盛行。钟士于加尔各答创设亚细亚协会,并于一八七八年演讲中指出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有颇多类似之处,因此造成英、德、法国及欧洲各地研究梵语之风潮。柯尔布鲁克亦著论场(MiscellaneousEssays)三卷。大卫斯(Rhys Davids)于伦敦设立巴利语圣典协会,将巴利三藏以罗马字刊行,并出版巴利语英语辞典。此外,亦有将巴利三藏译为英、法、德、俄文本刊行者。

 德国柏林大学教授韦伯(Weber,Albrecht Friedrich)编集之印度研究(Indische Studien)十八卷,成为研究耆那教之先驱。格拉斯纳普(Helmuth von Glasenapp)及苏伯林(Walther Schubring)等人继之推展研究。英籍德国学穆勒(Mu|ller, Friedrich Max)注释梨俱吠陀原典,开创了比较宗教学;并监修编译东方圣典(Sacred Books of theEast)五十一卷。佛学研究著名学者奥登柏格(Oldenberg Hermann)大量整理出版巴利文经典,并与赫列布南特(Hillebrandt, Alfred)等人共同推进吠陀之研究。

 法国之语言学者布诺夫(Burnouf,Euge/ne)对于梵语佛教原典之研究,贡献颇钜,著有印度佛教史序说(Introduction a l'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并与德国学者拉森(Lassen, Christian)共着巴利语论(Essai sur le Pali),此外又与布特宁格(Bo%htlingk, Otto Von)共同完成庞大的梵语辞典。佛教学者斯纳尔(Senart, E/mile Charles Marie)精通梵语、巴利语,校订出版‘大事’(梵Maha^vastu )三卷,著有佛陀传论(Essai sur la le/gendedu Buddha),及诸多论文,对阿育王碑文之研究提供莫大助力。莱维(Le/vi, Sylvain)致力于汉译佛典、梵、藏原典之比较研究,与日本高楠顺次郎共同监修佛教辞典‘法宝义林’(Hobogirin),另有诸多著作。图吉(Guiseppe Tucci)着印度与西藏(Indo-Tibetica IV)一书,为研究大乘图像之重要文献。

 苏俄佛教学者斯彻巴斯基(Theodor Stcherbatsky)精通梵、藏及欧洲十余种语言,尤其精通佛教因明,著有佛教之涅槃概念(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 )、佛教论理(Buddhist Logic)等。此外,印度佛教之研究不限于印度语,并及于汉译及西藏语佛典,印度学者干德拉达斯(Sarat Chandra Das)著有藏英辞典(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另有巴达卡(R. G. Bhandarkar)及萨斯特立(Haraprasa^da Sa^stri^)亦精研印度学。在荷兰,有佛教梵语学者克恩(Hendrikkern ),丹麦有豪斯贝尔(MichaelViggo Fausbo|ll),美国则有慧特尼(William Collins Whitney; 1841~1904)、霍金斯(Edward Washburn Hopkins)。日本方面,南条文雄着大明三藏圣教目录,高楠顺次郎着佛教哲学精义(The Essentialsof Buddhist Philosophy),另有宫本正尊、宇井伯寿、中村元等,皆致力于印度学及佛学之推进。

 十九世纪末,中亚细亚之探险,开拓了印度学之新领域,俄、英、德、法、瑞典、日本等国学者,纷纷前往。如俄国奥登保(Ol'denburg)、英国史坦因(M.A. Stein )、鲁道夫霍诺尔(Rudolf Hoernle)、德国葛伦维德(Albert Gru|nwedel)、陆库克(Von Le Coq)、法国伯希和(PaulPelliot)、日本大谷光瑞、瑞典赫定(Sven Hedin)等,皆搜集大量佛教原典或抄本,分别以梵文、和阗文(Khotanese)、维吾儿文(Uigur)、西藏文及汉文等写成。目前,诸多抄本大多收藏于各国图书馆、博物馆。德国学者欧福瑞(Theodor Aufrecht)根据各地收藏之梵文抄本,著有梵语抄本文献目录(Catalogue of Sanskrit Manuscripts)。

 在印度哲学研究方面,印度学者杜意圣(Deussen, Paul)着印度哲学概论(Outline of Indian philosophy)等。德国学者哥尔比(Ri^chardVon Garbe),对于吠陀、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佛教,造诣颇深,著有数论哲学(Die Sa^n%khya Philosophie)、数论与瑜伽(Sa^n%khya und Yoga)等。

 在印度文学方面,著名者有印度学者宾菲(Theodor Benfey)及贺特(Johannes Hertel)。奥地利学者温特尔尼玆(Moriz Winternitz)着印度文学史(History of India Literature),为重要之研究资料。

 关于印度历史,雷普森(EdwardJames Rapson)編著剑桥印度史六卷。威克拿格(Wilhelm Wackernagel)、布勒(Georg Bu|hler)等,共同出版 Grundriss Indo-Arischen Philologie und Altertumskunde 三十八卷,皆为重要著作。又印度碑铭学、美术、考古学方面,著名学者有普林西普(James Prinsep)、哈钦(J. Hackin)、马许尔(JohnMarshal)等。

 历来关于印度学方面之丛书,有印度文库(Bibliotheca Indica)、佛教文库(Bibliotheca Buddhica),及 Trivandrum Sanskrit Series,Chowkhamba^ Skt. S., BombaySkt. and Prakrit S., Gaekwads/Oriental S., Anandasra Skt. Series, Harvard Oriental Series, Oriental Translation Fund, Ma^nikacandra Digambara Jaina Granthama^la^, Sana^tana-Jaina-Granthama^la^ 等。

 印度学之研究虽仅历时一世纪,已有卓著之成效,但尚待开拓之处依然不少。又于印度学中,有关佛学之研究中心,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已渐从欧洲移往印度、锡兰、日本诸国,且成绩斐然。如印度之泰戈尔(Tagore)于圣尼肯登(Sa^ntinike/tan )所创设之 Vishwa-Bha^ra^ti 大学,通称国际大学,后改国立大学,盛行梵汉对照之研究。国立德里大学设立佛学系。比哈省政府设立巴利佛学院,并发掘佛教遗迹,如印度考古局于案陀罗省(梵Andhra )发掘龙树城(梵Nagarjunakonda )。阿拉哈巴大学古史系发掘憍赏弥(梵Kausa^mbi )遗址。锡兰亦致力于重建佛教,达摩波罗(梵Dharmapa^la^ )于一八九一年创立摩诃菩提会(Maha Bodhi Society),并于世界各地设立分会。锡兰大学文学院院长马拉拉斯莱伽(G.P. Malalasekera)任主编,重刊巴利藏经。日本于百年以来即为国际佛学重镇,除立正、驹泽、大谷、佛教、龙谷等二十余所专门佛教大学外,一般公私立大学,如京都大学亦设立宗教研究室,东京大学设有印度哲学科,所研究之范围,亦从传统佛学而逐渐扩及印度学各科门。又缅甸、泰国、高棉、越南等国,对印度学之弘扬,亦不遗余力。







• 往生不是死 • 是他度了我 • 信愿行/善根福德因缘 • 佛法教学,三转falun • 人家持的是心戒,不重形式 • 刀兵劫 • 出污泥而不染 • 形象非常重要 • 如何对治我慢习气 • 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 • 要代替佛陀普度众生,这才是真实的纪念 • 心想事成 • 现在小孩都看电视 • 高等智慧的生活不在于富贵 • 你要入门后,才能登堂入室 • 一切诸佛都护念,你怎么会遇到魔障? • 我们修行的功夫,是以这个为标准 • 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 凡夫用的心是虚情假意 • 菩萨会不会附身?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六轮 · 向来 · 密因 · 一因 · 数 · 国清寺 · 业田 · 学 · 睡眠欲 ·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 垂示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 胎相 · 祥月 · 十门辩惑论 · 心理 · 旱离速离 · 印度藏志



·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 金刚爱菩萨 · 彭鑫:素食打造不长癌的碱性体质 ·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二集) ·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18 · 遗教 · 印光大师:若谓不得一心及三昧,决不得生,... · 蔡礼旭:不管在哪个行业都能尽这样的心力,... · 定弘法师法语: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 · 水忏 · 佛菩萨示现生病,是教化众生 · 宣化上人:真想学佛把香烟戒除去好和佛能接... · 净界法师:看看佛陀从他的娶妻生子当中悟到... ·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22】 · 梵天寺 · 林锦东 · 星云大师:是非只因多开口 · 定弘法师: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教育要从...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