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蔡礼旭 >> 浏览文章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四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贵德」当中,第二个纲目「孝悌」。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所谓「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我们的身体来自於父母,包含养育、教育,所以人不孝父母,那就没有做人的根本。就像母亲怀胎十月,这怀胎守护的辛劳,整个过程像很多女性还会害喜,对身体是很不舒服的,在不舒服的情况之下都要勉强把食物吃下去,都是勉强自己念念为孩子著想。其实整个天地,上天的安排非常微妙,好像有一个循环,让人能够这一生不要留下遗憾,把父母的恩德能够回报圆满。你说我们因有父母的养育、教育,而成长茁壮,我们什么时候来回报父母的恩德?父母上了年纪我们搀扶著父母行走,就好像我们小的时候学走路,无数次的跌倒,都是父母的扶持跟鼓励。所以做什么事最让自己的良心很安?就是孝顺父母,就能回报最根本的恩德。

  包含老人有时候吃饭,活动比较没有那么方便,你看有时候,吃的时候不小心还会掉下去。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喂我们吃饭,包含教我们吃饭,也是花了无数的心血,从来没有对我们有一点嫌弃的。父母老了,我们在这些生活都能够非常细腻的去体恤,决定没有一丝一毫的嫌弃。包含在我们小的时候,都叫父母给我们讲故事,一遍又一遍,甚至於问了很多为什么,父母年纪大了有时候记性不好,一件事会问好几次。您看这不也是让我们在这一生,能回报所有成长过程中,父母点点滴滴的辛劳,这些都能够在尽孝当中回报。我想这是上天给人,尤其给为人子女者最大的一个礼物,所以能孝顺父母的人,是最有福气的人。其实人最大的福气,就是心安理得,俯仰无愧。这个怀胎守护。

  包含临产受苦,生产是相当痛的,应该算最痛的一个情况。你看产房里面的,产床上那个钢柱是很粗的,因为生产出力的时候要出那么大力,手上要抓东西,钢柱都可以被拉弯,我们可以想像那个痛是到什么程度。我曾经也听过比喻,因为阵痛的时候非常难受,就好比十五分钟拿著一支钢利的刀,在你的手上划一痕,每隔十五分钟划一痕。有的母亲十几个小时才把孩子生下来,你就看到整个过程当中,那个疼痛难忍,这临产受苦。再来生子忘忧,这么大的痛苦,当孩子生出来,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健不健康?完全把自己的痛苦放下,念念想著孩子的安危。孩子生下来,尤其三年都在母亲的怀抱当中,没有生活的能力。包含哺乳养育的恩,哺乳,我们三岁以前可能喝掉几百公斤母亲的母乳,那个等於是母亲的血,她身上的营养。所以为什么女人的骨头比较黑、比较轻?就是在养育子女过程当中耗损掉的。包含咽苦吐甘,再怎么辛劳照顾孩子、照顾家庭,在孩子面前,还都是呈现笑脸来安慰孩子。回干就湿,尤其有冬天的地区,孩子半夜尿床,把干的地方让给孩子睡,自己睡在湿的地方。

  其实我们的父母都是这样,好的都是留给我们孩子,辛劳都是自己承受。这个过程就像我们上一节课讲到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都是在回想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包含洗濯不净恩,我们成长过程,你看大小便之后都是父母去收拾。我印象很深,曾经有一个母亲,她的孩子才几个月大,她说到她觉得孩子的大便一点都不臭,感觉还有一点香味。我那时候听,因为这母亲讲得非常诚恳、非常认真,所以我对她的话非常相信,由於很相信她讲的,我马上可以体会到她的心情。因为她说到,孩子大便下来,她的心思都是放在大便的颜色好不好,包含看那个形状健不健康。因为孩子几个月大,他的肠胃还在发育,还不是很完全,所以观察状况都很好,母亲特别安心。连最脏的东西,没有一丝毫的嫌弃,而且念念都是孩子的健康。听到年轻的母亲这么讲,都能让我们回想到自己婴孩时期,母亲的良苦用心。甚至於有一些孩子先天有残障的,我们看很多父母,还是照顾他们三十年、四十年之久,都没有丝毫嫌弃,这母爱的光辉令人动容。

  包含远行忆念恩,我们出远门父母也都在忆念,子行千里母担忧。所以出门在外要多报平安,而且要让父母了解我们的情况,让他们放心。在外决定不能跟人家有冲突、有摩擦,假如有了,可能父母天天都在担心会不会出什么状况。还有深加体恤恩,在很多事情上都是体恤备至,像我容易紧张,我记得我考大学的时候,父母跟我两个姐姐一起陪我去考试,全家为了我的事还是操了不少心。包含有一次我爷爷胃是出血,还不是很清楚情况,我母亲是当天早上没有跟我讲,下午才跟我讲。因为我母亲知道我的个性比较容易担心紧张,所以不是很清楚情况,怕讲了让我操心。其实我们心太粗了,整个成长过程中很多小事,父母都是非常细腻的为我们想。甚至於有时候他为我们想,我们还误会,那是造孽造大了。

  我曾经跟大家举例,我自己的姐姐她到补习班去,有一天眼睛不舒服,我父亲跟她说,明天我请假带你去看医生。还是放心不下,您看深加体恤,好像就不忍心让我们多受一点苦,就赶紧赶去补习班要带我姐姐去看医生,那是大学联考补习班。当时候我姐姐是不想考大学了,可是父亲想得很远,他知道以后长大,假如弟弟妹妹都大学毕业,她没有,她心里可能一辈子都遗憾,甚至自卑。诸位学长,我父亲有没有跟我讲,他为什么让我姐姐去补习班准备考大学,有没有讲?没有。我为什么知道?大家自己回想看看,父母很多事没跟你讲,好像你看看他的眼睛你就懂了,那是我们的天性本能。真的,人不能再被欲望给控制住,真的要放下欲求,用心去体恤父母的心。

  刚刚我讲到这里,又想到我姐姐出嫁那天,这一个女儿二十多岁,拉拔大了,出嫁那一天,我姐夫带著我姐姐给我父亲行三跪九叩礼,我在旁边站著。我姐夫跟姐姐一跪下去,我父亲马上眼泪就流下来。而因为我刚好看著父亲,父亲当场眼泪要流下来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流下来。好像父亲那个心情,在当下像一道光一样射到我的心田里面来,体恤到当一个父亲太不容易了。二十多年来多少经济上的承担,孩子成长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学业种种的一个担忧、设想。以至於出嫁了,好不容易帮她找个好的对象,心比较安,但看著女儿要出嫁,也是百感交集那种心情。所以我非常感恩祖先的保佑,让我在那一刻能理解自己父亲的心。一个人能理解父母,你绝对不忍心再讲一句让他难过的话,你不忍心讲。因为恩德,「昊天罔极」,你想报恩都来不及了,怎么忍心再让父母操心。所以我们心不能再粗,静下来,人一静下来会起觉照,可能很多成长过程中忽略的东西,都会突然浮现起来,真是如此。

  我很感谢大众给我一个机会,跟他们交流《弟子规》,我在海南跟大家讲,「入则孝,出则弟」。三十多年的岁月,讲著讲著好像一幕一幕都浮起来了,愈来愈感觉父母的恩德、父母的栽培,还有姐姐的爱护。以前好像匆匆忙忙的就二、三十岁了,也没有冷静想想这些事,讲课的时候很专注,这些东西浮起来了。包含小时候到外婆家,坐计程车的事也想起来,妈妈给计程车司机多给五百块,好像在我记忆中已经消失掉,就讲著讲著就回来了。真的很感激大众给我这个机会学习,进而能够把生命中这么多的事情回想起来。

  所以父亲为姐姐的一生著想,深加体恤,而且又不忍心她眼睛不舒服,马上就赶过去,结果发现那一天我姐姐不在补习班,翘课了。我现在想一想,这辈子要赶上我父亲的修养,实在很难。你看这样的苦心,突然去看女儿翘课,就好像这颗心从空中,一下摔到地上去一样。假如是我,我可能一开门:你搞什么?可是我父亲没有骂我姐姐,还很客气的询问我姐,怎么了,去哪里了?我姐恼羞成怒,马上说我不补了,我也不想读大学,劈里啪啦讲了一堆情绪的话。我跟我二姐在那里想:会不会山雨欲来风满楼?爸爸受了这么大委屈有情绪是难免的。我们想会不会有风要吹过来?没一会我姐姐上房间去了,我爸把我跟我姐叫到他们房间里,我们两个头都低低的等著父亲发话。我父亲讲,爸爸还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们两个提出来。在极度被误解之下,居然能心平气和,再问问孩子,你们内心还有哪些对父亲做法不满意的地方。当下父亲反思的态度,震撼了我的心灵。

  所以很多父母,在我们二十多年,甚至更久的岁月当中的体恤,被误解的时候,父母还是默默的承受。我真的体会到父母任何的存心都是为了孩子,你不应该去忤逆,也不应该去否定,拒绝父母的好意。哪怕他的建议不一定很好,都不能否定他,都要先认同父母的苦心。我记得我当时候,在二00三年参加考试,准备到学校重新教书,因为我二00二年把它辞掉了,二00三年再回去考,考得成绩还可以,但是都没上,都是备取。父亲看我考得这么努力,又有机会到大陆去推展中华文化。所以我父亲看我考成这样,他也不忍心再拒绝我出去看一看。所以父亲就讲,你去看一看,假如不适合,赶紧回来准备明年的考试。大家听懂没有?听懂我父亲的话没有?真的深加体恤!你没考上,成绩不错没考上,让你出去散散心,你看这都是体恤。

  再来,为什么叫你不行,赶快回来?毕竟也是二、三十岁的人,再耽搁个几年,怕你心里难受,怕你中年觉得好像都不如意,都在体恤你每个关键点。假如我们这时候只想著自己的感觉:爸,我决定去了就不回来,祖先会安排,你不要担心。讲这些话你都没有体恤到父亲的心了!你看深加体恤没有中断过。后来我去了四个多月回来了,回来要怎么样?父亲体恤你,你也要体恤父亲,回来赶紧先去看爷爷,这是父母最欢喜的事情。再来,要做工作会报,让父母了解你在海口做的情况。我给我父亲讲推展孝道,孩子都不懂,学了以后回去给父母洗脚,帮父母分担家务,这些事例讲给我父亲听。讲的时候我父亲数度眼眶都是流著泪,结果那次回去过年,二月份又回海口,第一次打电话回家,我父亲跟我谈完话,讲了一句话,他说家里的事你都不要担心,你就放心,全心全意在那里做。深加体恤,完全都是为你著想,不让你分心。

  父母恩德还有一个是究竟怜悯恩,这个究竟,就父母纵使到临终的时候,都还是怜惜著自己的儿女。我们有一个长者她六十多岁,她母亲八十多岁,这个长者她当时候得了癌症,而她母亲临终的时候对她说,她希望把她的癌症可以带走。母亲八十几岁老人家,临终的时候还是念著女儿的身体健康。而真的这种至诚至爱产生感应,母亲离去之后,几个月她的癌症就转好了,恢复健康,所以念力的力量不可思议。

  在十一月份,英国的「每日邮报」就报导到,有一个母亲三十多岁有两个孩子,癌症末期。她的女儿才九岁,了解到母亲这个情况,又观察母亲有轻生的倾向,活不下去了,又看著两个孩子,那种心痛又加上病痛难熬。这个九岁的孩子从知道那一天,每天给她母亲写一封信,鼓励她的母亲、感恩她的母亲,总共写了七个月没有一天间断,一个九岁的孩子。母亲每天最期望的就是看到她写的信,七个月之后,她的母亲去检查身体,癌症已经全好了。所以女儿祝福的力量,包含母亲看著女儿这么孝顺,心情的愉快把癌症给化掉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孝悌之至」,这第一句,大家不配合一下?「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您看我们听到这个故事,一个九岁的孩子都是深加体恤她的母亲,我们都是成年,真的不如一个九岁的孩子。所以父母之恩,比天高,比海深,我们怎么来尽孝?经典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诲可以依循。

  我们接著来看八十六句,这八十六句讲到,孔子跟曾子说到如何尽孝。我们一起来把它读一下: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个五点完全做到,『备』就是完备,才算是尽到侍奉双亲的责任,这是行孝有标准,从这五方面来著手。哪五方面来侍奉父母亲?第一,这个『居』就是指生活起居,体恤备至,而且都是带著恭敬真诚的心来侍奉父母。我们在《弟子规》当中就看到了,「冬则温,夏则凊」。黄香九岁就做到了,所以黄氏的后代叫江夏堂,因为汉朝的皇帝封黄香他是江夏人,「江夏黄香,举世无双」。一个孝子的榜样传承了几千年,到现在他的后代还以他为榜样,这是功在家族,也是功在民族的一个风范。冬温夏凊,这就是对父母的生活体恤备至。

  我们看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的期许,我们也要非常恭敬的去奉行。包含养父母之慧,我们也尊重父母有明德、有本善,也希望父母这一生他的慧命能够成就,恭敬父母!所以劝谏父母也是恭敬的表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您看怡吾色,柔吾声,悦复谏,都是禀承著这个恭敬真诚的态度,所以劝父母,父母不能接受,还是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真诚恭敬不足。而且很恭敬,绝对没有情绪、没有不满、没有埋怨,「号泣随,挞无怨」。我们看养父母之身,还要从整个食衣住行种种方面去体恤。吃,我们看子路「百里负米」,这么辛苦了,他乐在其中。我们现在会不会煮一顿给父母吃都嫌麻烦?那差古人差太远了。父母年纪老的时候,这饮食也要注意,比方食物不可以太硬,食物不可以凉了,吃凉的东西伤胃。饮食要诀软、暖,暖就是吃热的,但不能烫,烫也会把舌头烫著了不行,你看体恤备至。连喝药都不能让父母烫到,药先尝。还有一个是缓,吃饭细嚼慢咽,让淀粉酶在口水里可以消化淀粉,充分咀嚼了,这个胃的消化负担大大减少。

  现在胃病的人很多,其中一点吃东西吃太快。而且大家不要小看吃东西,修养学问也在吃东西当中。为什么?「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修道要守好这颗心时时在道中。《中庸》又没有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只有吃饭可以。不可须臾离了吗?那你不就随时都在养这颗道心吗?而道心最重要的,要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戒就是规矩,做任何事都有规矩可循,这样你才定得住;循规蹈矩有定,定久了就开智慧。今天吃饭的时候一赶,快、吃快一点,咬没两下就吞下去了。第一吃得赶,就是急,急了,人一急就没有定力,就没有守规矩。而且吃得快伤胃,不孝!你看戒律当中,根本大戒就是孝道,礼当中也是以孝道那是第一位。「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戒定慧在哪?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都离不开戒定慧。

  今天大家吃饭别吃太快,而今天我们假如吃饭快,不只伤自己,老人有自尊,有时候跟我们住,又怕给我们添麻烦。所以看我们都吃饱了,他还在那慢慢吃,他会有压力,有时候看我们都吃饱:好好好,我吃饱了。我们有没有可能心太粗,父母跟我们吃饭都没放松、没吃饱,甚至都还吃快了,这些事情都要用柔软的心去感受。我们有一个朋友,出差都买东西回来,买了几次,他妈妈终於忍不住,跟他说,你买这些东西都这么硬,我们咬不动。他才突然想到对,我都买坚果,腰果、松子那么硬不好吃。后来冷静一想,原来买的那些东西都是自己喜欢吃,美其名是买给父母吃。所以人真的能够体恤他人,他的大根大本在体恤父母,仁爱心从孝心自然流露出来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吃的方面。我前几天跟青少年,十三岁到十七岁,问他们你爸爸妈妈最喜欢吃什么,可不可以马上说出来?有些孩子能说出来,有个孩子说不喜欢吃什么我知道。不喜欢吃可能是偏食,记好的不一定记得住,记不好的都记得很快。孩子能够在这些生活当中都能去体恤父母,都是长养他的善根。

  衣你要体恤父母会不会凉了、受寒,这都要注意。在我们马来西亚没有冬天,可是很容易受寒,这个季节感冒的比例,可能超过下雪的地方,你们相不相信?人家下雪了很清楚要多穿一点。我们这里四季是夏天,没问题、没问题,心里愈觉得没问题的,愈容易忽略、粗心,就容易感冒。凌晨最冷,假如父母有时候半夜会起来,这时候你要叮咛,在床边放一件薄外套,起来都把它穿上。包含要去有冷气的地方,进进出出特别容易感冒,刚好你跟父母一起去,比方上一些公共场合,你都能记住,要进去以前:妈,来,把这个薄外套穿上。一点一滴父母感觉多么温暖,这是食衣。包含住,父母喜欢什么样的一个家庭的氛围,包含床的软硬都应该去关心,养父母之身。

  再来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快乐,让父母不要难受。接著有说,『养则致其乐』,孔子在教诲当中,提到很多点都是养父母之心。比方孟懿子,这是当时鲁国的三家大夫之一,孟孙、叔孙、季孙氏三家。这孟懿子去跟孔子学习,是他父亲临终交代的,因为他父亲生前,学问不够,有一些大场合做错事,被人家羞辱,终身遗憾。交代他两个儿子要学礼,要学圣贤教诲,嘱咐他们,他走了以后,要去拜孔子为师。结果孔子教导孟懿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事之以礼,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守礼,都要恭敬侍奉父母,「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包含父母离去了,这一分缅怀要事死者,如事生的恭敬。

  结果给孟懿子讲完,回家的路上樊迟帮忙驾马车,也听到之前孔子给孟懿子的这段话,孔子就问樊迟,刚刚你的同学孟懿子问的,如何孝顺父母,我给他回答生事之以礼这段话,你知道意思吗?樊迟说不是很明了。诸位学长,孔子为什么要问樊迟?我们感受到夫子抓住一切机会,教育提升他的学生。刚好樊迟在现场能听到这段话,深怕他不能深入理解,又抓住这个机会来教导他。也可能另外,孟懿子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入,又给樊迟同学讲完,可能樊迟下一次又遇到孟懿子,又会把夫子这段话告诉了他,那这样孟懿子的收获就会更大。孔子在跟学生,还有跟当时候的人互动过程,都可以看到夫子的慈悲,包含他人情练达的智慧。所以要慕贤当慕其心,在看到夫子的一言一行当中,去体会他的良苦用心。

  接著在《论语.为政第二》当中,好像是连续四句都是谈孝道,「为政篇」怎么谈孝道这么多?为政就是管理好整个人民,怎么管理?用孝。每个人懂孝,他就有德行,家就和!「孝顺为齐家之本」。人有德,家庭又和乐,社会不就安定了吗?管理国家要从孝道下手,家族的兴旺也是要从孝道下手。甚至於一个团体,他整个同仁的素质、员工的素质要全面提升,都要从孝道下手。「忠臣出於孝子之门」,孝心开百善皆开,做任何事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这个时代人特别辛苦,可是好像很多事情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比方教育孩子花了那么多金钱、花了那么多精力,好像愈教素质愈下降。有些公司送员工去培训,那花了相当多钱,效果不彰。你看整个国家对人民素质的教育,投了那么多钱还是效果不好,青少年犯罪愈来愈严重,怎么下的力量愈多、金钱愈多,收效有限,甚至愈来愈差?所以「学问为济世之本」,没有真实的学问,想帮助这个社会都不容易。

  就像我们听到慈善团体,在那里感叹,为什么我们帮助最多的地方,最不感恩?师长有智慧点他一句话:他连父母都不感恩,他还感恩你?所以帮人没有智慧,慈悲多祸害,帮到最后长养他的贪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才能根本转变人心,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问题才能解决得掉。我们刚刚讲的养心,孔子在《论语》当中提的,连续四句,第二句是孟懿子的儿子,叫孟武伯问孝。孔子很多弟子受夫子之恩很大,教到他的第二代,可能有教到第三代的,三代都接受夫子的教诲。因为夫子当时候,他的学生里面有些年纪还比他大的,所以教了他两代、三代人。我们看颜回他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所以这两代人都受孔子教化,你看他的家道传到现在,两千多年都不衰。我们看到这些家族,再想想《弟子规》说的,「能亲仁,无限好」,他亲近到至圣先师,利益世世代代的子孙。

  孟孙第二代请教孔子,孟武伯问的时候,孔子说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唯就是只有在孩子,疾是生病,父母当然会担忧,大家看生病的时候担忧。那我们现在回想,父母什么时候担忧我们?anytime,anywhere就麻烦了。我们德行不好,工作又不稳定,夫妻又常常斗嘴吵架,那父母可以操心的事,我看太多了,操碎了心,哪有唯其疾之忧?所以看到这些句子,都觉得应该挖个洞跳下去一下,就是比起古人他们为人子的状况,差得太远了。在家庭,在德行、学业上不让父母担心,可是人不可能说一辈子不生病,所以生病的时候让父母担忧。

  而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特别重视养生,要防患於未然,预防重於治疗。大家记不记得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家三兄弟谁的医术最好?你们不要当故事听而已,这么精彩的故事体会到了,在我们自身都是预防重於治疗。自己的身体如是,德行亦如是,你要懂得不要受污染,「斗闹场,绝勿近」、「非圣书,屏勿视」,这都是预防重於治疗。包含你教育孩子也要预防重於治疗,你要先养正,养他的正气,社会的染著他就能够不受诱惑。可是你现在不下这个功夫,等到他染了,你再来帮助他,相当困难,所以《礼记.学记》当中告诉我们,「禁於未发」,这就预防。「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他已经养成坏习惯了,你要再帮他改,他辛苦,你更辛苦。你看现在青少年的情况,让父母跟孩子好像在打仗一样,那真是不容易,都不知道哪一天才到头,所以预防是智慧。而疾病是结果,原因是整个生活习惯可能不好,今天假如我们熬夜,可能父母会担心;或者我们饮食不节制,也会让父母亲担心。比方你现在三高都有了,纵使你做的事让父母放心,可是每天看到你,又看看报纸,心血管疾病的人这么多,你说他担不担心?再来放纵欲望,虽没有什么犯法,但是欲望不懂得节制,也会伤身体,这些都要体恤到。

  接著「子游问孝」,孔子怎么讲?您看四个人问孝,答案都不一样,因材施教。「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看到这一段,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有这个现象,不明理的人,觉得能给父母吃就是孝顺,这看得太浅。我们供养父母吃,就像犬跟马,马可以代劳、可以载人,它也是来奉养它的主人,比方说狗它帮忙守夜,犬马它也会效劳於它的主人。可是差别在哪?不敬何以别乎,我们对父母的一种奉养,没有恭敬心,跟犬马奉养主人没什么差别,人的用心就跟畜生差不多了,怎么当万物之灵?最可贵的就是人有真诚恭敬的心对父母。你看现在看到这一段,冷静!现在的人不懂这些道理,拿钱给父母的时候态度还非常傲慢,好像那个态度就是父母都靠我养。甚至於在兄弟姐妹面前都很傲慢:你看我拿的钱多,我那些兄弟拿的钱少。其实这个态度父母一感觉到,心里难受,你这个傲慢态度,跟兄弟姐妹又处不好,父母看在眼里很难过的。「兄弟睦,孝在中」,这都是「养则致其乐」,养父母之心。

  有一个企业家,他学了《弟子规》之后有点觉悟,说他以前对母亲、兄弟姐妹都很傲慢,学了以后回去端了一盆热水给他母亲洗脚,突如其来他妈妈吓坏了。他端过来的时候,要帮他妈妈脱袜子,他妈妈吓得赶紧转身,然后说了一句话。连想都没想说出来的最真实,他妈妈说我不敢给董事长洗脚。听思聪,有没有听懂妈妈的话?代表这个儿子在公司是董事长,回来还是董事长,那讲话的口气还是董事长的口气。诸位学长们,我们在公司是主管,回来是不是还是主管?我们在学校是小学老师,回来是不是还是小学老师?在学校给小朋友讲话的口气,回来给爸爸妈妈也这么讲,那麻烦了;假如工作是律师,回来还是律师。当然其实工作是主管还是要君亲师,还是要很有爱心的,回来还是爱一切人,这样才对。不然我们的心就被我们这些身分所污染,我的地位、我的身分、我的财富,统统被这些东西污染,我们就没有赤子之心。包含他对兄弟很傲慢,但是学了以后,他花了一万块钱人民币请了一桌,让他兄弟姐妹来吃,没人敢来,钱多你以为就能让人家服你?不见得。后来他很惊讶,自己打电话给弟弟道歉,弟弟在电话那一头哭。所以我们不能够真正反思自己,兄弟姐妹可能心里面,那个心结都打不开来。

  子游问孝,孔子强调恭敬的心很重要。接著,「子夏问孝」,孔子讲「色难」,和颜悦色侍奉父母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你们怎么一脸没听过的样子?诸位学长,我们去年文言文,这些句子应该都有讲到吧,但是还没讲二十一次,所以也是正常的。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是正常的,是自己不正常,没有体认客观状况,就是自己不正常。师长讲一句话太精辟了,「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对的也是错的」。觉得自己对,就有可能拿著道理要要求人,就有可能觉得自己高,别人低了。所以修行的路上要善观己心,念头不能不对,圣狂之分在这一念之间。而孔子对子夏讲到的,弟子事奉他的师长,在生活起居当中很恭敬。而父母跟老师差别的,在於父母是从小把我们养育长大,在这些很多跟我们住在一起的生活细节,会有很多亲密的接触。对老师都是比较威严、恭敬。

  对父母很亲密的时候,愈亲密要愈细腻、柔软。今天一句话不恭敬,带情绪了,都有可能让父母心里难受。我曾经听一个老者讲,我们也不期望说孩子给我们吃、穿,我们不去奢求这些东西,只要他们讲话不要带情绪,不要讲那些让我们很难受的话就好。因为他讲一句气话,我得一个礼拜心情才转得过来。我听到这个话特别有感受,为什么?我们设身处地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想,父母看著我们长大,在他的整个回忆当中,是我们两个月三个月、三岁五岁,那种天真、那种对父母依恋的表情。这样天真的孩子突然变成怒目相向,你说谁受得了?那个难受可以想像。所以色难,和颜悦色侍奉父母,而色难,就是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最难能可贵、最难得,但也不容易做到。你自己不调伏自己的坏脾气、傲慢的态度,就很难做到。

  在古代有一个读书人,叫俞麟,他学识不错读了不少书,而且邻里都说他孝顺,因为大家看他每天晨昏定省都有在做,就很认同他是个孝子,而且连其他邻近的乡镇都有人来向他学习。他有一个朋友叫王用予,刚好有一天梦到文昌帝君,他们是同乡,他就请教:俞麟很孝顺,学问也很好,他有没有考上?帝君讲他没考上,他本来可以考上,但是功名被削掉了。为什么?他是看起来很孝顺,可是都是做给人家看的,他的内心犯了腹诽的罪过。腹诽就是表面上对父母很恭敬,内心有埋怨、有不满,没有表现出来。这样久而久之,伤了父母跟子女之间的天性,最后他的每个动作变成应付的,他这个良知就受到很大的障碍,天良泯灭掉,一点一滴泯灭掉。而且他对人讲话也苛刻,等於还是没有真正从自己内心的忠厚,去培植德行,所以他这一生就考不上功名。

  从孔子这四段话,我们可以去理解,行孝确实是要「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养则致其乐就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在历史当中所有建功立业的人,几乎他的动力都来自孝顺,确实是忠臣出於孝子之门。我们看孔子、我们看孟子,都是满他母亲的愿望,孔子的母亲为什么这么辛苦,离开本来富有的家庭,到了曲阜?不就是希望让孔子受好的教育吗?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不只是择邻处,抓住每个机会教育点,成就孩子的心性,这叫「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教育。《礼记.学记》里面讲的,这四个重要的教育方法、概念,来我们复习一下,「禁於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这个一运用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相观而善之谓摩,让孩子跟当前所有有德行的人学习,让他跟五千年来的圣贤人学习,都是相观而善。

  所以每句真肯用,那个对自己、对孩子的帮助太大了,经典要用。《德育故事》每天要讲给孩子听,七百六十八个圣人请到你们家来教孩子,这么大的福报,我们把它供了三年还在那。所以不明理,人在福中不知福,七百多个圣人你把它供在那,不请它来教孩子。孟母看到孩子逃学回来,「子不学,断机杼」,当场把织了一半的布给切断。孟子非常惊讶,因为织布要织那么久,妈怎么把它给切断?孟母告诉孩子,这织布就跟求学一样,不能半途而废,就前功尽弃。所以教孩子不能溺爱,不对的时候要正色让他终身明理。孟子确实没让母亲失望成为亚圣,这都是养父母之志。

  包含我们历史,二十五史第一本《史记》,司马迁就是他父亲临终的嘱托,让他写一本千古的经典。他父亲也是史官,最后司马迁不负父亲的期望,写下了《史记》,《史记》是往后所有史书效法的鼻祖。《汉书》是第二本,也是孝道,班彪期望他的儿子班固,也写出一篇千古文章,班固写《汉书》写到快完了去世了。更让人感动的,他的妹妹班昭继承把《汉书》写完,班昭不只完成《汉书》,又作班昭《女诫》,对於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女子的教育贡献太大了。大家看一个有远大志向的父亲,教出来的孩子个个有成就,为什么?他们懂孝。所以在《中庸》当中讲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孝顺的人能够善体亲心,继承父母、祖先的志向,然后承传家业。刚刚举的那个例子,都是把整个家业发扬光大。

  而整个中华文化,它建立在孝道跟师道的基础,而师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他有知恩报恩的孝心,他遇到中华文化他会感激祖先、感激至圣先师、感激古圣先贤、感激师长。接著,以孔子之志为志,以师长之志为志,就成就整个文化的承传。所以我们看到曾子是孝子,他说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就是把整个民族的道统扛在肩上,夫子之志就成为他的志向,所以确实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诸位学长们,你们现在在栽培这些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尤其那孝子要帮忙留心一下,你们现在教育的这些孩子,二十年之后,汉学院要靠他们。你们要看远一点,要帮忙挑这些好苗子,OK?文化的复兴还得最少三、五代人,才可以把它恢复起来。再怎么难,学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我们已经认知到,我们这一、二代人做什么?做垫脚石,开花结果那是后几代人的因缘。

  再来我们刚刚讲的,养父母之智慧,这个慧,那就我们自己本身要学得好,让父母说我的孩子学了传统文化变一个人,我也应该来看看这经典教什么?引父母入圣教,这养父母之慧。包含我们刚刚说要劝谏父母,而劝谏不是教化,教化是对晚辈叫教化,对长辈要感化。我们不能今天句子记了不少回去:爸,今天我们课上说,这句道理很重要,你看你昨天就没有做好,这句话就讲你。那就麻烦!我们这辈子在父母的眼中就是孩子,不能以这种口气对父母讲,要感化,做到让父母感动,进而让父母反省自己,这样才对。

  有一个大学生很难得,他参加五天的讲座,发现他们家住新房子,他奶奶住在新房子旁边那个又矮又小的旧房。可是听了课之后,觉得这样是不孝,他回去以后把自己的房间清干净,恭恭敬敬把奶奶请到他的房间去睡,然后每天早晚这样侍奉,自己睡哪?睡沙发。诸位学长,请问床比较舒服还是沙发比较舒服?你们怎么想那么久?你们要入到这个故事里面去就知道了。躺在床上良心不安,明理以后再躺在床上就良心不安;躺在沙发心很安,三分钟可能周公就找去了,说不定周公还给你讲课。心不安,胡思乱想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梦。就这样做了没几个礼拜,人之初,性本善,他父母惭愧痛哭流涕,完全转过来孝顺爷爷奶奶。您看这个大学生没有以一句话给他父母讲道理,自己做到感化父母。

  我们看到养则致其乐,那就得善於用心,「亲所好,力为具」,体会到了要顺从父母,体恤备至。不顺父母的心意,那就还没有掌握到为人子的孝道。孟子说「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可能有人说父母叫我做的事也不是很对,那我顺不顺?你是顺那个心意,又不是叫你去做错事,先顺一下疏导之后再善巧,没有去做。父母看你怎么没做?到时候再撒娇,还是怎么样再,反正你有诚心就会有方法。可是你假如父母的心意是这样,处处忤逆、处处对著干,你讲的道理再有用都听不进去。我们看到这个养则致其乐,想到老莱子体恤父母年龄九十几岁,让他们欢喜一下。七十几岁的人穿著小孩子的衣服,在父母面前装孩子走路,还挑水故意滑倒,让父母看了哈哈笑,每天大笑三声延寿十年。今天大家大笑三声没有?有没有让父母大笑三声?你假如回了家就让父母笑声不断,也是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父母生病了能够竭尽力量去减轻父母的病痛,甚至於更好的让父母的病能根治。「病则致其忧」,我们《弟子规》上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文帝照顾母亲生病,病情三年,所以整个汉朝的孝子出得最多。现代也有孝子,一个煤矿工人,山东枣庄一个煤矿工人,他母亲癌症,他走了九个省、两个市,最后把他母亲的病治好了,人家是煤矿工人都有这种孝心。看到这些榜样,也鞭策我们要做得更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四集)  2011/12/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44

 

 







• 这一生不再错过,那才真正值得庆贺 • 真诚心所感召的 • 怎么才能成就?忍就能成就 • 有高下之分,这就叫迷,没有开悟 • 随文入观 • 富贵学道难 •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 把恶缘变成善缘,这是聪明人 • 我们在这个世间,不免跟众生结怨 • 岳飞落在饿鬼道 • 这是真出家人 • 解跟行分不开,解要用行去证实 • 结婚要慎重其事 • 口业之过 • 能度父母出离三界,这叫大孝 • 四十岁以后的相貌,要自己负责任 • 心里面有佛,那叫真正念佛 • 他的业障深重,决定不会开悟 • 人是一天比一天老 • 废话多,你的烦恼就多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寮主 · 大德 · 俱摩罗天 · 一上神通 · 尼戒 · 多字成一 · 行缘 · 四不可得 · 柄香炉 · 普劝坐禅仪 · 供具 · 道宁 · 佛祖宗派图 · 十八圆净 · 乐果 · 祖钦 · 准开山 · 请神



· 宣化上人:人的心和心都是通着的 ·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第四地:焰慧地 · 时常向佛菩萨或神灵祈祷是否是着相? · 净土法门:刘素云居士修学成功的祕诀 · 你有什么功德回向 · 妄执 · 星云法师: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 一身 · 蔡礼旭:在公司团队中对能力不足的人我们要... · 胡小林老师: 比如说你爱占便宜,你就碰到... · 施食后众生仍不愿离去应如何应对? · 正按傍提 · 想发心阅藏该从何处下手? · 五种善根发相 · 悬衣翁 · 内胎 · 蔡礼旭:到底要教孩子什么 · 圣严法师:放下“自我”的幻觉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