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印光大师 >> 浏览文章

净宗法师: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十一

  四、普劝众机

  “皆须修习”之文(劝一切人)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

  (增广上?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上至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早已远离三界,果证只差一位就圆满了,他们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呢?只求一件事——快速做佛!

  “下至阿鼻种性”:“阿鼻”就是无间地狱,受苦没有间歇,极大苦恼,时间极大久远。“阿鼻种性”是指他造作重罪,地狱里下了种,虽然他现在还是一个人的形状,必定要堕落地狱的。也就是《观经》下下品,造作五逆重罪的众生。

  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为什么要修行呢?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法门,造作五逆重罪的,死后必定堕落地狱,可是有这个法门,一刹那之间,马上可以往生成佛——急救的法门。所以,阿鼻种性的众生,要修习这个法门。他到极乐世界,也跟等觉菩萨一样,也决定会成佛。

  这个法门你看多么广大!彻上彻下,广大无余。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三编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成佛之前、成佛之后,都离不开这个法门。没有成佛之前,要仗念佛法门往生极乐去成佛,所谓:“仗以自修”。成了佛之后,还要仗念佛法门来度众生,所谓:“赖以度世”。

  成佛之后,离开这个法门不能普度众生。因为如果讲戒定慧的法门,只有极少数上根利智的众生才可以得利益。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赞叹释迦牟尼佛说此难信之法,并且共同护念。由此可知,这一个法门是十方诸佛的本怀,是十方诸佛度脱众生的一个根本法门。

  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不讲净土三经,不说这个净土法门,只给我们讲要自力修行戒定慧解脱成佛的法门,那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等于是欲哭无泪了,我们都死定了,我们就度不了了。怎么能够戒定慧解脱?怎么达到断惑证真?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讲了这个特别法门。这个法门,成佛之前和成佛之后都有大作用,不能离开它。

  “末世学佛”之文(劝末世人)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二编卷二?复郭汉儒居士书二)

  我们佛法讲“真谛”和“俗谛”。

  说末法时代,也就是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学佛的人应当在哪方面关注呢?应当在这两方面:“知因果”与“修净土”。

  知因果主要是世间为人处事的道理——“俗谛”。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他在世间就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因为“没有因果报应嘛!我不拿白不拿,不沾白不沾,我不坑白不坑,不骗白不骗”,坑蒙拐骗,杀盗淫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如果佛教的因果观念深入人心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太平,国家就会安定,社会就会和谐。因为大家都懂得因果报应,就不敢胡作非为,举止都有规矩、都有分寸。佛教利益世间、利益社会,都在于因果的学说。

  在“真谛”——了生脱死这一方面,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因果的话,也会选择净土法门。因为了解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造下无量无边的恶业,未来的果报是非常的苦恼深重,依我这样的苦恼具缚凡夫,还有什么法门可以救度我们呢?如是因如是果嘛!只有念佛、以佛力来救度我们。

  这是印光大师劝导我们,非常恳切,很慈悲的。

  因果法则是一剂清凉药

  信有因果,是世间做人的安定剂、清凉药。

  有人往往遇到一点点小事情都抵挡不住,苦苦恼恼,颠三倒四,甚至要疯、要自杀,就是缺乏因果的观念。

  如果你懂得因果报应,就知道:他骗你十万,其实是因为你前世骗了他十万;他感情上对不起你,是因为你过去世伤害过他。你惭愧、忏悔都来不及,哪里会怨恨人家呢?

  所以,如果懂得因果观念,我们内心会平衡,我们内心会比较祥和。只怪自己过去业力重。我们不会怪人家。

  “举下摄上”之文(劝自卑者)

  世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增广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这段文又叫“举下摄上”,什么意思呢?举一个最下等根机的人,说这样的众生念佛都能往生,而含摄一切超过他的众生,那都可以得救了。

  就好像医生看病,最重的病都能治好,何况小小的病呢?

  那么,业障这么重的凡夫阿弥陀佛都能救度,何况还不至于像他这样业障重的人呢?

  我们来看文。看到这样的文,会增加我们的信心。

  “世有愚人”:世间有愚痴者,他没有智慧。

  “知见狭劣”:他所知所见非常的狭窄、低劣。

  他怎样的知见狭劣呢?他是死脑筋:

  “谓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他认为自己一方面念佛工夫浅,没有达到成片、成串、不乱,老是妄想很多。另一方面,业力又这么深重。

  “何能即生”:像这样,怎么能今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大师就在底下说了:

  “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他只知道说自己业力深厚,自己工夫浅薄,他不知道我们每一个众生,佛性跟阿弥陀佛一样,跟诸佛平等无二。我们本身都是无量光、无量寿。只不过迷没了、沉沦了、堕落了。

  阿弥陀佛看我们众生,他不是看你有多少罪业,他不是看你工夫浅、工夫深,他看我们什么呢?他看我们的佛性,他看我们这样的众生,“你都可以做佛的”,所以他不嫌弃我们。

  摩尼宝珠喻:弥陀不舍恶业众生

  印光大师也打了一个比喻:像一颗无价的摩尼宝珠,丢到大粪坑里,被污染了,愚痴的人嫌它脏;识得宝贝的人就知道本是摩尼宝,虽然说被大粪所污染,只要把它清洗干净,再拿香汤沐浴,放到高处,它就可以撒下无量的宝贝。

  众生的佛性就是无价摩尼宝珠,可是现在被我们贪嗔痴三毒的粪染污了,一般人不识货,就觉得说“你看他是造业凡夫,你看他有很多业障”,就会舍弃他。但是,佛菩萨有眼,他看得很清楚,说:“这个众生,他有佛性,他可以成佛的。”所以就用六字名号,要把我们洗涮干净,要把我们的佛性唤醒,要把我们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八功德水里面一荡,所有的贪嗔痴都没有了,都干净了,当下还原成为一颗光明灿烂的佛性摩尼宝珠。

  我们人的知见狭劣,只知道看眼前,“你看我这么脏,烦恼这么多,妄想这么厚,我怎么能往生呢?这样的人佛还要吗?”

  佛当然要啊!因为你佛性不失,光明灿烂,到了极乐世界都能成佛,佛当然需要你去啊!

  《观经》下品下生

  下面举《观经》的“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一个造作五逆罪的众生。为什么会造五逆重罪?贪嗔痴烦恼特别厚重,连恩养自己的父母,他都不知道报恩孝养,而以嗔恨心杀父、杀母!又杀圣人阿罗汉;他谋害佛,出佛身血;他破坏佛教,破和合僧。你看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大的罪业了。他一生没有做一件善事,所做都是恶事。经文说:

  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果依他的因,来验他未来果报,那在地狱三恶道里,多少大劫都出不来。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

  现在快死了,临死之前,还好遇到了善知识。有人说:“哪有这么巧的事情?”《观经》就是用这么一个业障最深重、修持谈不上,而时间最紧急,现在就要死了,就要断气了,以这么一个众生来显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救度。

  善知识跟他说什么呢?

  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临终助念之经据

  大家要懂得,《观经》的下辈三品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怎样为临终人助念。助念的方法和来源,理论的依据就在这里。怎么助念呢?要“种种安慰”,首先要安慰他。

  怎么安慰?总之,赞叹他的善行,赞叹佛的慈悲,令他欢喜。比如说这个人在世间孝顺父母,积德行善,就说:“某某人,你很孝顺父母,在世行善积德,恭敬三宝,你很好!你是善人!佛菩萨很喜欢你!你这样的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没有问题。”你这么一讲,他心里欢喜。但是,五逆重罪的人,他无善可陈,那怎么安慰他?“某某人哪,你现在很苦吧,阿弥陀佛有大誓愿,阿弥陀佛发大慈悲,就是要救你出苦海啊,你现在念佛,阿弥陀佛绝不嫌弃,绝对要救你!”你这样才能安慰他。

  念佛是唯一妙法

  “为说妙法”:什么叫“妙法”呢?“某某人,你现在打坐吧!参禅吧!”来得及吗?地狱的火都烧来了,讲参禅打坐不是妙法了。“某某人,你诵大乘经典吧!”来得及吗?这个都不是妙法。所谓的妙法,在这短暂、一刹那、危急万分的时刻,能让他立即超升的,让地狱种子当下成佛的法门,才是妙法。

  什么妙法?

  “教令念佛”:所以,大家要知道,妙法就是念佛。这个时候说其他一切通通不管用了。只有说“你念阿弥陀佛”就可以。

  心念难,口称易

  那么,这个人怎么样呢?经典里说: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这个人现在就要死了,四大分离的苦恼、世间贪爱舍不下的苦恼、冤家债主前来索逼的苦恼、地狱众火燃烧的苦恼,大鬼小卒来牵扯,恐怖啊!这个苦恼简直是千万分之一都没法形容出来。

  善导大师解释说:

  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

  说这个人被死苦所逼迫,失去了在心中忆念佛名的能力。怎么知道这里说的是心念而不是口念呢?因为下面转教口称佛名。

  大家说,口中念佛容易,还是心里念佛容易啊?

  心里念佛跟口里念佛,心里念佛要难一些,甚至说难得多。你看你去教那个一两岁的小孩子,说:“你不许张着嘴念出来,你在心里念佛。”他肯定没法念。教他:“跟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会念哪!你叫他心里念,他不会念。

  心里念佛要有一定的忆持力,就是你的思想意识要有某种程度的安定。

  如果你很烦恼,内心的烦恼像云在翻腾一样,要你心里念、嘴上不念,那你憋都憋死了,你都要念出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还有,比如边走路边念佛。有的人也不出声,也不动嘴,只在心里默念,这样佛号很容易打失。旁边有热闹,一溜神,回头这个佛号就跑了。看到一个熟人:“哎,老王!啊……”然后佛就走了,就跟老王跑了,就不念佛了。

  如果动嘴发声念佛就不一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老王!哎!南无阿弥陀佛……”打了个招呼,佛号还在。

  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口称名号,你只要有口称念,就可以往生。

  临终开示的要点

  经文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我们很多人去助念,他怎么讲:“老王啊!你一辈子念佛修行,就是为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句话讲得还对,“你这个时候千万要把住正念哪!这个时候如果你正念不能把握得住,你就完了!你一辈子念佛,就靠这一念啦!一辈子就是作演习,这下子是来真的了,你要把握得住啊!”这种说法,对没有能力自己把持正念的人,等于要吓死他。

  现在换一换,不是老王,是你,要死了,躺在那个地方,我给你讲这句话,你愿意听吗?不要说要死了,就是发四十度的高烧,你就糊涂了,就念不了了。

  这个时候怎么讲?“老王啊!你一辈子念佛,阿弥陀佛早就看到你了,阿弥陀佛放出八万四千光明摄取不舍,早就把你抱在怀抱里了!你现在能念佛,就跟我们一道念;不能念佛,就安心地躺在那个地方,让阿弥陀佛来接你,毫无问题!”

  临终的人听你这么一讲,他的心就怎么样?安心满足,他的心当下就跟阿弥陀佛成为一体了,“好啊!我就躺在你的怀抱里,能念我就念阿弥陀佛”。不能念,你放心大胆躺在佛的怀抱,佛就接你去往生。他很安心啊!

  助念开示的要点,是要给这个临终人安慰,不要增加他的恐惧担心。

  心不能念,口称即生

  下下品这个人,现在一片慌乱,连心中忆念佛名这么简单的修行他都做不到了,还有什么办法能救他?这个时候,必定要靠阿弥陀佛的本愿了,心中不能念,口中称名就行。经文说: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果然是善知识,既深知机,也深知法。“念”是心念,“称”是口称。“你现在慌乱了、恐怖了,如果心里不能忆念,那怎么办?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这个人一听,“好啊!”喊爹喊娘也是喊,喊“哎呀,害怕!”也是喊,只要会喊出南无阿弥陀佛——应称无量寿佛,就可以了!

  归命:绝信绝疑

  他这么一听,心里就踏实了,经文说: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如是至心”:这个不是说脑子里想的“你看我信佛不信佛”,在他这个时候,无所谓信和不信,他要求救啊!说“只要口称、喊出来,阿弥陀佛就救你”,他没有第二念了。他就一心念出来,“南无阿弥陀佛!”真实恳切地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经典里说“如是至心”。

  归命:自然相续

  “令声不绝”:他的心一旦发起来,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子,“我修修净土法门,我换换别的法门”,没有的,他念念相续。“不绝”就是不间断、不改变。因为他现在就要堕落地狱了,说只要口称名号就可以救他,他怎么会三心二意呢?内心归命的心情,表现在外面,就是一声接一声地念佛。

  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念了十声。“十”代表一个圆满的数字,并不是说一定要念满十声,少了不行。这一段经文是显示说念佛自然相续,自然而然地一声接着一声念,避免有人误解说“就念一声佛,不念第二声”,没有那回事。你看临终的人,他只要有一口气,“令声不绝”。

  念佛余行,灭罪比较一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每一声佛、每一声佛,都消灭掉了八十亿劫生死罪。有很多人喜欢诵经消业障,诵经当然能消业障,但是,如果跟念佛相比,对我们这样的凡夫来讲,诵经消的业障,就好像萤火虫的光明一样;念佛消的业障,就像太阳的光明一样,怎么能比呢?

  《观经》下品中生,闻大乘十二部经典首题名字——代表诵经的法门,消除了一千劫的极重恶业;下下品这样的众生,念一声佛,灭掉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从数量来看,也没法比较。诵一部《地藏经》至少一个半小时,除一千劫罪;一个半小时能念多少佛?六千声佛,灭四十八万亿劫罪。这样比起来,念佛灭罪功效是诵《地藏经》的四百八十亿倍。念一声佛,与诵八百万部《地藏经》灭的罪相等。

  念佛余行,灭罪比较二

  这个还只是讲数量,其实这里讲的还不仅仅是数量,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了生死。诵经说“除极重恶业”,念佛说“除生死之罪”!很显然,诵经虽然也能除罪,但还不能了生死;念佛既除生死罪,自然了生死,就是说能把你生死轮回的罪业都消掉了,你不要再生死轮回了,你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所以,不论是从消业障、了生死、往生净土来讲,诵经不如念佛,持咒也不如念佛,没有比得上念佛的。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么一个堕落地狱的人,念了十声佛,当下之间有一朵金色的大莲花,像太阳一样,光明灿烂,迎在他的面前。他一刹那之间,乘着这朵莲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举下摄上,皆得往生

  我们再来盘点盘点:

  论罪业,他比我们重——五逆十恶,我们虽然罪业很深重,还不至于造作五逆十恶罪。

  论修持,他只念了十声佛,我们在座各位,总超过他很多。

  论时间,他是临终才遇到念佛,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比他宽裕多了。

  论心境,虽然说我们心还不清净,没有禅定,妄想杂念很多,但是跟他比,他比我们慌乱得就太多了。

  他这么短的时间、这么重的业力、这么慌乱的心情,他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难道我们不能往生吗?我们一定能往生!

  他能往生靠的是谁啊?他能往生,他靠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他要靠自己,就下地狱了,因为他只有罪业!所以,他有一个优点,他完全靠佛!他百分之百的归命阿弥陀佛。

  这一段经文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安慰和启发。

  所以,印光大师在这里讲了:我们虽有罪业,虽少工夫,和他五逆十恶、十声数声相比,我们高超多了。彼尚往生,我们怎么可以自暴自弃,失去这个无上利益呢?

  不要自暴自弃

  自卑的人,往往是自暴自弃,自己把自己放弃了,“我这么差,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我没有分了,算了!”自己放弃了。阿弥陀佛不放弃我们,“摄取而不舍”,阿弥陀佛对我们都不弃不舍,而我们自己自暴自弃。

  昙鸾大师讲:

  自局其分。

  自己画了一个杠杠、画了一个圈圈,说:“往生极乐世界是那个出家人、那个修行精进的、那个工夫好的、那个会读大乘经典的、那个能修戒定慧的,我这个通通做不到,算了!我就不能往生了。”这个叫自暴自弃,自己放弃了。

  任何人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有这一份权利,你自己放弃了,佛就没有办法了。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极乐世界是你的家乡,就是你不愿意回去。你想回去了,你就可以回去,没有谁跟你争。

  放学回家喻:愿生净土的心

  像小孩子放学了,他蹦蹦跳跳就回到家里面去了,他没有想到说:“我有资格回去吗?”

  如果我们念佛的人,你真的了解阿弥陀佛是大慈父,你心里面真的知道“极乐世界就是我的家乡”,你回家乡去,回到阿弥陀佛慈父家里边,你怎么会说:“哎呀,我够不够资格?”你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的心跟阿弥陀佛是分开的,说明你嘴上讲“极乐是我的家乡”,是讲一个漂亮话给阿弥陀佛听,你心里并没有认为极乐世界是你的家乡。

  莲友们!这个地方不好玩!善导大师讲: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这个地方是魔鬼的家乡,要归去极乐世界,要归来极乐家乡。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希望诸位莲友,大家真正了解极乐世界是我的本乡,阿弥陀佛是我慈父,我们念佛回到极乐世界,就像小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一样,很自然,很轻松,没有谁会障碍你,会阻拦你的。

  《观经》举五逆十恶之人,十声、数声念佛,庄严往生净土,可以讲,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振聋发聩,给我们极大的安慰。

  凡夫是骄慢心、嗔恨心,佛是慈悲心

  也有人讲:“这个真是想不通啊!这么重罪的人,怎么能让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这就是凡夫的情见,这是我们凡夫的想法,觉得造罪的人,应该让他堕落,不应该救他到极乐世界。

  抱有这种想法,是出于两种心态:一个就是骄慢心,以为“我比他强,我不至于如此”,他才这样。

  如果自己也可能这样堕落,就会说:“救救我吧!最好我不要堕落,也要往生西方。”所以这是骄慢心。

  第二个也可以讲是嗔恨心。凡夫的是非观念太强,没有智慧,愚痴,以为说:“这样的人这么恶,应该让他下地狱,不要救度。”这是凡夫的愚痴心和凡夫的嗔恨心。

  佛不是这样,佛是慈悲心,视任何众生犹如一子。

  比如判决犯人的时候,就有一张布告:“某某人,犯某某罪,判处死刑。”边上就围了很多人在那里看,指指点点地评论,说:“这个人真是罪大恶极,千死万死!”都在那里讲。

  大家自己想一想:如果是你的儿子,因为环境的缘故、交了恶友的缘故,造下罪业,判刑多少年,甚至是无期徒刑、死刑,人家都在那里说:“这个人如何如何,该坐牢,该杀头!”你是妈妈,听到心里作何想法?她是淌眼泪都只有往心里淌,她没有办法,如果有办法救她的儿子,她是决不会让他去死的。“我的儿子本来是很善良的,如果能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会变好”。

  所以,这个都是事不关己的一种没有慈悲心的表现。

  阿弥陀佛的慈悲是彻骨彻髓的,人间的慈悲无法相比,我们只有拿“犹如独子”的比喻来说明,其实不足以形容万分之一。

  不可误解,放纵为恶

  另一方面,不能有错误的想法,说:“释迦牟尼佛讲《观经》,下下品造作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我还没造作五逆十恶,我无所谓了。”

  释迦牟尼佛会鼓励我们造恶吗?释迦牟尼佛是用这一个下下品的人往生,来说明一切人都能往生;不是鼓励我们说:“哎,你这样没关系!你可以造五逆十恶,还可以得救。”

  这个五逆十恶的人,他一生没有遇到佛法,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教法,一念回心求救,蒙受救度。他是在这种状况下。

  如果说我们现在就遇到佛法了,“哎呀!这个都无所谓了”。这就是没有惭愧,没有忏悔,没有回心转意,反而在懈怠、放逸、纵恶,住于邪见当中,没有真正来念佛的心。所以,如果抱有这种错误的认识,就漏于阿弥陀佛的救度。

  单纯的归命

  下下品的众生是在临终,不再有时间了,一念归命。

  如果就他的心理状态来讲,这个时候是很单纯的。他没有想靠自力修行的心,绝对没有,他只有罪业,想到只有堕落;他也没有想要杂行杂修的心,“我修这个法门、那个法门吧!”绝对没有;他也没有怀疑阿弥陀佛的心,“能救我吗?不能救我吧?行不行啊?”因为都这个时候了,地狱的火都烧来了,说“念佛可以得救”,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他也要抓住;他也不会想“我多么有信心”,也没有这样的心。这个时候的环境、形势不允许他作第二念,他就是归命求救,所以叫“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善导大师告诉我们的两种深信,就是这种心境的表现:深信自己是罪恶凡夫,必定堕落地狱。你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选择?“我这个法门、那个法门”,还有什么自力?还说什么“我信啊、疑啊”?连信、疑这些观念都没有了,你就是脱口:“南无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总结就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你根本就不在脑子里盘算“能得救吗?不能得救吗?我信得怎么样……”,这都是前面的引导过程,讲信、讲愿,到后来就落实在称出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归命:全身心的交付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意。

  “归命”是第一的,“发愿回向”是归命中所附带的。

  归命是什么样的心情?是把我们所有的身家性命,拜托给南无阿弥陀佛,是好是赖,是死是活,是解脱还是堕落(因为我们自己只有堕落的分),把所有的这一切托付给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归命。不是自己身上还留一点,自己打扫,“阿弥陀佛,求你救救我,我再打扫打扫我的业障,我业障重,太深了,再练练功夫,再修行修行……”这都是太懈怠了!太骄慢了!因为“人命在呼吸之间”,你要达到某个程度,这个可能就来不及了。也是不了解自己是什么身份,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

  我们要归命阿弥陀佛,就是以我们现在这个状态来归命,大家要听明白,比如说你业障这么多,你就以这么多业障的状态,你来归命南无阿弥陀佛,不要等,不要说“等我业障少了,等我修行差不多了,再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来不及了!

  就好比一个人,他现在在开饭店,在杀生,我们劝他念佛,他说:“等我不开饭店的时候再来念佛吧!”意思是“我开饭店业障很大,我不开饭店、不杀生再来念佛吧”,他就永远杀生念不了佛的。

  不要等!你现在就来念佛,阿弥陀佛都要你。等你念了佛了,你自然而然的业障消除,慢慢就有改善。没有改善,也没关系,也往生。

  “我修行再好一点,我再如何的进步一点”,像这种想法,表面听起来不错,其实都是一种懈怠的心。

  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不要等到明天,不要等到晚上,不要等到第二念;我只有堕落,听说南无阿弥陀佛要救度我,我要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身家性命,包括我累生累世的业力——因为我们之所以归命阿弥陀佛,并不是我们这一颗善心,反而是我们的业力,我们的业力交给南无阿弥陀佛。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是把我们整个一百二十斤放在船上面,不用说“我再剃剃头,减几斤分量”,那都没必要,你整个重量放上就好了。

  罪业众生都是贪嗔痴的烦恼,要靠我们自己打扫干净、减一点点,你都没有那个力量。那你就是整个把你的过去、现在、未来,身心性命交给他;贪嗔痴烦恼也好,“我就是这样的一块料,阿弥陀佛,由你打发吧!你看怎么加工吧!交给你处理了”。一向归命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能工巧匠,只要你敢交给他,你即使是一块朽木,都给你雕出佛像来。因为我们的佛性是不变的。你到了南无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当下就把佛性开显出来。

  所以,跟阿弥陀佛不要客气。

  像孩子跟妈妈之间,没有什么客气的,母子之间,比如长得丑一点,或是脸上脏一点,在外边被不好的朋友打得鼻青脸肿的,想回到妈妈身边——过去不听妈妈的话,在外面流浪,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父母天天在找你,找不到你。找到你了,说:“我的儿呀!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你快回来吧!”只要你愿意回头,父母就高兴欢喜,绝对不会嫌弃,绝对不会另外加条件。

  有嘴巴、会念佛、愿意往生,就达到标准了

  有人念佛老是担心说“我有妄念,没有达到什么样的禅定工夫”,如果你看下下品,你就有安慰了。你有嘴巴、会念佛,就可以了,就达到标准了。

  阿弥陀佛有什么标准?就是归命。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有嘴巴、会念佛、愿意往生,信靠南无阿弥陀佛,就合格了,一百分了,没有说要达到什么样的工夫,这个下下品就是例子。

 







• 穿衣吃饭都是佛法 • 那是灵鬼在作祟 • 我们随缘度日,决定不攀缘 • 凡人见不到佛菩萨 • 二十年前她去整容 • 妄念来了不要怕 • 他知道这里头有“因”,他会把这个结化解 • 要为来生着想 • 患得患失,这很痛苦! • 我们要懂得报恩 • 后得智是真实智慧 • 命里面没有的,你也能赚到 • 我们不学佛,决定是糊里糊涂过一辈子 • 念佛要怎么念? • 这不是愚痴是什么 • 陈嘉庚先生 / 念念为人想 • 烦恼轻、智慧长 • 我执不破,你不能入门 • 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 少正卯生在今天,一定拥有很多选民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5 · 蔡礼旭:如何在家庭矛盾中做到不生气与宽容... · 蔡礼旭:“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一个故事 ·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37[海... · 蔡礼旭:攀比的心会让我们看不到别人好处 · 蔡礼旭: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 · 蔡礼旭:行孝不能等 · 蔡礼旭:调伏自己的浮躁进而调伏身边人的浮... · 蔡礼旭:怎样对待父母的责罚 · 蔡礼旭:孝顺父母,就能回报最根本的恩德 · 蔡礼旭:学问要克服浮躁之气 · 蔡礼旭:姻缘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德行感召来... · 蔡礼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蔡礼旭:以诚实守信来教诲孩子 · 蔡礼旭:能够具体地让他知道如何去提升,这... · 蔡礼旭:教孩子做家务 · 蔡礼旭:不管在哪个行业都能尽这样的心力,... · 蔡礼旭: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 能用计算机3D技术弘扬佛法吗? · 宣化上人语录精辟 · 四亲近 ·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 · 三愿 · 安下处 · 关内四圣 · 目犍连 · 海涛法师:戒体,你看它没形象,它有力量的... · 道证法师:为何平常要念佛 · 有人说能使人不下地狱是真的吗? · 印光大师:重价求购收藏破损古经,是否恰当... · 四种变易身 · 慧萼 · 仁焕法师:忏悔与感恩的功德 · 宣化上人:不要为“我”着想 · 竖义 · 达布迦尔居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