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学读物 > 佛教丛书·教理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佛教丛书·教理”的文章

佛教的圆满世界 第二篇 解脱自在

类别:佛教丛书·教理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第二篇 解脱自在

壹 解脱自在的定义

解脱,就是解开系缚,脱身而出的意思;自在,指自由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的行为;自在,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自在,是一体的两面,能解脱就能自在,能自在就能解脱。诸佛菩萨游诸国土,度化有情,示教利喜,无非就是要使众生离苦得乐,得到究竟的解脱。

贰 解脱自在的种类

就解脱的层次而言,约略可以分为三种:

1.世俗的解脱:生活在世间,我们要承受种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存在时,就是一种解脱自在的境界。例如:通过考试的时候,完成工作的时候,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就是一种解脱。社会人士下班回家,享受亲情的时刻;家庭主妇做完一天的家事,休憩闲聊的时候,也是一种解脱……。乃至贫穷的人解决生活的问题,饥饿的人得到食物,凡此都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内心的要求与外在的世界达到最好的协调。然而,这种解脱自在只是相对性的,暂时性的,并没有永恒性,人生的贪欲无尽,使得我们的身心永远感到逼迫苦恼。所以经云“三界如火宅”,于是,有些人就去寻找出世的解脱。

2.出世的解脱:出世就是离开尘世,到另一个寂静的处所,闭关修道,以求了生脱死。这种解脱固然摆脱了人世的束缚,但是也逃避对社会人群应有的一份责任,所以不够积极进取。又这种出世的解脱,恰如大石压草般不让烦恼现起,有朝一日,因缘和合,烦恼的幼苗还是会生长出来,所以,也不是究竟的解脱。

3.胜义的解脱:究竟的解脱应该是超越入世与出世,使精神与物质两相兼益,使生活与修行相得益彰,使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逍遥自在的一种意境。这种即入世而出世,即出世而入世的解脱,就是胜义的解脱。胜义的解脱是最圆融完满的境界,只有在生活体证中才能成就,非言语思辨所能道尽,所以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黄檗禅师云:“终日不离一切事,不为诸境所惑,方名自在人。”“安然端坐,任运而不拘,方名解脱。”

参 解脱自在的实践

如何才能达到胜义的解脱呢?《维摩诘不可思议解脱经》是描述多劫以前成佛的金粟如来,于此世化现维摩诘居士身,为众生开示解脱之要。本经阐述即出世而入世的解脱要旨。今就此经内容,归纳解脱自在的要意如下:

1.在生死烦恼中解脱自在:生死是人生最大的问题,而烦恼是流转生死的主要原因。心与境和合才起烦恼,烦恼系缚与其他世间诸法一样没有自性,当体即空,所以烦恼逼迫的当下就是真如实相、无上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正是此意。同样地,生死与涅槃也是不二的假名,一般人生之可喜,死之可悲;悟道者生固不足可喜,死亦不必伤悲,故生死之外无涅槃,涅槃之外无生死。宗衍禅师说:“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了达生死烦恼性皆空寂,就是了生脱死的涅槃境地了。

后唐保福禅师向徒众说:“近来我气力不继,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

“弟子们仍要师父指导。”

“请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议论不一。

其中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安详的态度,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样才好呢?”

这位弟子毫不考虑地答:“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言讫,跏趺示寂。这就是在生死烦恼中求得解脱自在。

2.在疾病痛苦中解脱自在:人吃五谷杂粮,谁无疾病?“英雄只怕病来磨。”疾病的折磨固然让人难以忍受,如果我们能深达实相,病苦的当下,就是心灵开悟的契机。当我们有了病苦时,应当自念: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有,假名为身,而四大无主,此身当然也没有我的存在,是以病者了不可得;又此身是因为无始以来的无明痴爱、执著有我而生起,所以疾病的根源在于我执不断,妄想分别,攀缘六尘。因此归根究底,我们应观诸法空性,去除我执邪妄,不但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烦恼逼迫,更要兼除众生的结使忧苦。这就是经中所述:“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这么一想,我们不但不会厌离病苦,反而在病苦中长养慈悲智慧,形成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原动力,病苦的本身就成为解脱的药方了。

3.在五欲六尘中解脱自在:五欲六尘也是随著因缘时节而改变的假名幻有。《维摩诘经》说:“一切众魔及外道是吾侍者。”如果我们能够善用欲望,乐求善法,纵使在五欲尘劳中也不会堕落沉沦;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法性,虽然在生死波涛中也能历险如夷。所谓“依真起妄,了妄全真”,懂得利用虚幻不实的色身、寿命、财物,来求取坚固不坏的法身、慧命及法财,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4.在有情众生中解脱自在:我们的食衣住行,乃至处事接物,都会与众生发生密切的关联。尽管众生外貌不同,习气的差异很大,但都是五蕴四大和合的假身。我们自己身体上每一个细胞,也是四大五蕴的假合。明白了这一点,心中就不会有人我的分别。自己身上的脓疮疥癣,我们不嫌垢秽,耐心地包扎敷药,能够洞悉人我一体的真谛,我们就会把解除众生的苦难烦恼,当作自己的事情。于是修习四摄六度,是为了度脱众生;庄严佛国净土,是为了接引有情。当我们在度脱众生,接引有情的当下,也就求得了自身的解脱。当我们无所为而为时,一切的羁绊束缚自然消失。

肆 结语

我们凡夫往往将自己的心灵和外界对立起来,生活因而成为一种负荷与累赘,悟道者因为用平等心来看待一切,在举手投足间随顺法性,在烦恼中不见烦恼相,在生死中不见生死相,乃至不见修行相,不求解脱道,所以随时随地都是解脱自在的圆满世界。《金刚经》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短短的开场白里,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然而对一个悟道者而言,一样地穿衣吃饭,它所蕴含的般若风光以及所显现的解脱境界,就与凡夫截然不同。

所以,解脱自在不是世俗的欲乐所能达到的境界,不是到另外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界里才能找到的幸福。从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心物一如,从大众中去参证人我一体,才能找到解脱自在的境界。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佛教的圆满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静
下一篇: 佛教的圆满世界 第三篇 法身实相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佛教丛书·教理推荐阅读
• 茶礼
• 善根魔
• 救苦斋
• 鞞罗羡
• 平城天皇
• 刹帝利
• 法华经义记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 火里莲
• 布诺夫
• 绀蒲
• 三转法轮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金刚锐菩萨
• 海涛法师:放下才能重新拥有
• 明证法师:一日禅
• 一字文殊
• 宣化上人: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
• 海涛法师:有人得重病,连续十四天施食,重大病苦皆可消除!
• 武则天
• 家祭
• 应客侍者
• 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二节 学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
•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二十三集)
• 摩尼教
::法师开示 ::
• 宣化上人:欲速则不达
• 海涛法师:菩萨戒最怕你瞋恨众生,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
• 净界法师:求生西方后为何要发愿到娑婆度众生
• 印光大师:为何把《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列入《净土五经
• 证严法师:两个钱的启示
• 海涛法师:让父母学佛这个最重要了
• 印光大师:矜夸暴露、尖酸刻薄之聪明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
• 印光大师:淫欲心炽盛之时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化解?
• 净界法师:现在念佛人的通病
• 圣严法师:生身父母在深草里
• 宣化上人:关于发四弘誓愿的开示
• 宣化上人:《心经》破除三障
• 净宗法师: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十八
• 净界法师:如何知道自己的业障有多重?
• 宣化上人:为什么人那么暴躁、脾气那么大
::佛学大辞典 ::
  • 长者十德
  • 四食
  • 世界宗教
  • 应作
  • 净藏净眼
  • 相应无明
  • 料简
  • 有见
  • 弥勒上生经疏
  • 厢卫
  • 三方便
  • 骆驼坐
  • 妙净明心
  • 国忌斋
  • 起世经
  • 探题
  • 三爱
  • 大庾岭
  • 未闻益
  • 三藏法师
  • 布怛那鬼
  • 康僧渊
  • 十种见
  • 二种法施
  • 真言大次第论
  • 过去庄严劫
  • 有待
  • 公案
  • 没意智
  • 香水偈
::学佛推荐 ::
• 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圣严法师)
• 什么是和尚?
• 佛化家庭(黄念祖老居士)
• 净空法师:真学佛者,三年之内,你的家庭是佛化家庭。
• 什么是具足戒?具足戒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三宝?三宝是什么意思?
• 救护众生之道
• 什么是法师?法师是什么意思?
• 缘分,离不开珍惜二字 (星云大师)
• 家庭是道场 生活作佛事
• 不听是非 不传是非
• 什么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