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印光大师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印光大师”的文章

印祖故事:发明十念记数法 初机念佛得方便

类别:印光大师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自民国三年(1914年)《佛学丛报》发表印光大师四篇佛教论文以后,颇多居士多方打听,逐渐了解到常惭是普陀山法雨寺的高僧印光大师。如民国五年夏,徐蔚如居士和周孟由居士两人同时给上海狄楚青居士写信打听常惭法师的消息。同时,知道印光大师下落的居士也开始陆续到普陀山拜访大师。

民国六年的春天,温州周孟由居士和兄弟周群铮到普陀山参访,在法雨寺藏经楼的一间寮房门上看到“念佛待死”四个字,心想里面一定有高人,扣门,顶礼一位老法师,一问,正是荻居士所介绍的印光大师。周氏兄弟请教念佛,大师随缘开示,离开时,给了他们一些书信的底稿。当时徐蔚如居士得到印光大师给邓伯诚和邓新安居士共三封书信,刻印了5000份赠送结缘,名为《印光法师信稿》。同时继续搜集印光法师的文稿,就从周孟由居士那里把信稿要去誊写。

农历四月间,福建福鼎谢恩光居士来普陀山拜访印光大师,同时带来同修高邵麟居士的书信,他们都请求皈依印光大师。大师婉言拒绝。他说:“不慧人微德薄,百无一能。寄食普陀,苟延残喘,不敢为人作师。阁下皈依三宝,随于本地择其品行端方者,拜以为师,则已得为如来弟子矣。下次再有笔札,不得用皈依字样。贵地既无明眼通人,光自愧道业未成,不敢作师,然复随缘开示者。喻如无足之人,一步难移,安坐三叉路口。有欲直达家乡,不知所趣者,指令得其正道,速达家乡。而归家之人,断不以彼之不能行,并其言而废之也。”

这些来拜访,或者写信来求教的居士们多数提到念佛过程中妄想难以制伏的问题。印光大师由此比较各种念佛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希望找到适合初机念佛摄心的方法。如宝王随息念佛一法的优点是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缺点是对呼吸随得不好,可能出毛病。又如晨朝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优点是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但缺点是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又如大声念佛,优点是可以去昏散,但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有时所处的环境限制也无法大声念。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如何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落到实处呢?大师对此颇费研穷。根据数息观可对治散乱的原理,大师改数息为边念佛时边数佛的方式,发明了十念记数念佛法。正好温州周孟由居士和福鼎高邵麟居士不断来信请教,于是大师分别向他们传授这一新的念佛方法。

大师在给周孟由居士兄弟的回信中开示:“光近来得一摄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此法实易为力。当念佛时,但用十念记数,从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又一句一句记得清清楚楚。若能从一至十记得清楚,则妄念无从而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以此为前方便。但用心记,不可掐珠。从一至十,从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须知若至二十、三十,则心力不堪,必致受病。如来所示数息之法,亦只从一至十而止。莲宗宝鉴讹作从一至十至百至千至万,为害不小。又此十念与晨朝十念不同,彼以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为一念。彼只可晨朝一用,常用则伤气受病。此则从朝至暮,或声或默、或快或慢,用之无不相宜。但作务之时,便难记清,当蓦直忆念,至作务竟,仍复十念。若一直记觉费力,当从一至五,从六至十。或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随自心力,虽两气三气,并不于中稍停,但心作如是记而已。”(载民国七年《印光法师文钞》“与某居士昆季书三”)

大师在给高邵麟居士的回信中开示:“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念佛功夫,第一步是念佛成片,所谓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大师说十念记数念佛,“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机用之,皆无不宜,唯益无损。”大师这一发明为净土念佛方法增添了新的工具,为初机契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提供了巧妙的方便。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印祖故事:知心话与知音听,宿业实性即法性
下一篇:印祖故事:贴骨烟患尚未除,大力流通戒烟方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印光大师推荐阅读
• 定弘法师:用两种甚至三种语言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智慧有影响吗?
• 定弘法师:离婚会下地狱,不敢离婚,今后就分居生活,不知如法否
• 定弘法师:忍辱不是强忍
• 定弘法师:学习诚敬心的心得分享
• 定弘法师:不偷盗的十种善果
• 定弘法师:怎么做才可以帮助到病中的亲人
• 定弘法师:发心去弘法利生。但是这又涉及到对养父养老的问题,如何做?
• 定弘法师:助念是非常重要的一桩事情,要认真来学习
• 定弘法师:虽然买的是三净肉,但是我也不想这样做,怎么办?
• 定弘法师法语:受持《感应篇》,需要怎么做法
• 定弘法师:我是不是要增加念佛的时间,相应减少听经的时间?
• 定弘法师:顺境逆境不动摇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净界法师:有情、无情同宣妙法的真实义!
• 宝藏
• 印光大师:印经书,若用纸失当,则不能经久广益
• 海涛法师说故事1:布施得来的财富
• 星云法师:佛陀会生气吗
• 举向
• 星云大师:欢喜与忧悲
• 蔡礼旭:为什么现在全世界都强调吃素
• 印光大师:选择法门,时节因缘,实为根本、须注重净土法门
• 印光大师:人以善感,天以福应
• 涅槃僧
• 圣严法师:业障病
::法师开示 ::
• 印光大师:五戒中为什么说酒戒是遮戒?
• 印光大师:不知佛法,莫由知儒 不知出世之妙,莫由经世
• 印光大师:怎样教育小孩不偷东西
• 宣化上人:吃五辛、肉类,鬼会天天和你接吻!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 印光大师:念佛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 印光大师:约世间法论,汝之命甚苦,约修净土法论,一心念佛
• “美国达摩”35张珍贵照片介绍宣化上人伟大的一生
• 星云法师:持戒的开示
• 印光大师:亡命劫匪持刀行凶,一念观音显神奇
• 印光大师:一个真实的轮回故事之原来菩萨就在你身边
• 仁焕法师:谈命与信仰的力量
• 证严法师:舍得快乐
• 圣严法师:佛教相信阎王吗
• 宣化上人:为何没有女佛?
• 元音老人: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心中心法
::佛学大辞典 ::
  • 业处
  • 香山寺
  •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 圆教
  • 加持札
  • 一字三礼
  • 融识
  • 陈静涛
  • 峨眉山
  • 顿悟成佛说
  • 一切行禅
  • 死有
  • 应病与药
  • 陈慧剑
  • 阿弥陀法
  • 大日经义释
  • 明堂
  • 开基
  • 真佛土
  • 自立
  • 越南佛教
  • 大本
  • 法夏
  • 隆睹喇嘛全书
  • 个
  • 有严
  • 四人观世
  • 香为佛使
  • 病暇
  • 欲界散地
::学佛推荐 ::
• 口业之过
• 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意思?
• 家庭即是道场(印光大师)
• 什么是三毒?三毒是什么意思?
• 戒妄语
• 什么是三皈依?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五乘教法?五乘教法是什么?
• 什么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什么意思?
• 不说四众过
• 圣严法师:佛化婚礼应该提倡吗?
• 缘分,离不开珍惜二字 (星云大师)
• 什么是五蕴?五蕴是什么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