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净界法师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净界法师”的文章

净界法师:一犯到这两个重要的标准,这个人就不是善知识了!

类别:净界法师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所以我们在研究菩萨戒法的时候,你一定要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它表层的规范,第二个是它深层的精神。

  但从经文来看,佛陀对于它的内在精神的发挥,比例是更多,比它规范的内涵是更多。我们看经文就清楚了:

  壬三、盗戒

  戒基本的表层定义,就是不予而取他物─主人没有给予,但是我们用非法的手段来夺取他人的财物,这里包括了私下的偷,公然的抢,乃至于用欺诈的方式来骗取,统统属于盗戒所收摄。

  持戒功德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首先:我们把盗戒的一个持戒功德,它的一个相貌表达出来:在凡夫的六道众生当中,身为一个菩萨能够做到其心不偷,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不再随顺于偷盗之心,菩萨他的戒体─菩提心与空正见,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能够不随顺于偷盗;那么这样子在因地上,不随顺于偷盗;在果报上,就慢慢、慢慢不随顺生死果报的相续,所以它的标准就是其心不偷。

  为什么不偷呢?佛陀讲出一个理由:就是我们修学大乘的真如三昧,我们的目的要出离三界生死的,但是如果偷心不除,生死是不可了的。

  这里的偷心它有两层的意思,我们前面说过,第一个、表层的一种身口意的规范,第二个、深层的一种精神。

  从偷盗的精神来看:什么叫偷心呢?只要你还贪求三界的依、正二报,这个就是偷心了;对生命的果报特别的执着、念念不忘,这个就是偷心了。因为这样会伤害你的空正见,也伤害你的菩提心了。

  这以下的过失,主要的是约着表层的规范,说:为什么不能偷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假设一个人他有多闻的智慧、有少分的禅定,他的功课的加行也非常的多,但是他经常会去夺取他人东西的一种欲望跟行为,那么他最后会得到什么果报呢?

  邪道,邪曲之道!这个邪道众生,经文上讲到两类的众生:第一个是畜生道,第二个是鬼神道,这两个道都是心术不正。什么叫邪道呢?

  一、福报大的是一种精灵─这个精灵它的本位是畜生类。

  比方说:它是一只老虎或者是一只狐狸。这个畜生,因为它过去生的习气是偷盗,它喜欢去占别人的便宜、去偷取别人的东西,所以它就盗取日月的精华,时间久了之后就变成精灵了─狐狸精、老虎精等等;它就是吸收日月的精华之后,它就能够变现作人,变现成男众、女众…各式各样的变现,这个叫精灵。

  二、中品妖魅─前面的精灵,它的本位是畜生,这个地方的本位是鬼神,但这个鬼神它是欢喜偷取人类的精气,把人类的精气吸走以后,变成他个人的能量,也可以做各种的变现。

  三、下品的邪人─这是一个人道,这个人道,他为前面的精灵跟妖魅所附身,来当作他们的一个媒介,帮他们做事情的,叫邪人。那么这个邪人是诸魅所著─为前面的精灵跟妖魅之所附身;这些人─彼等群邪,都有他相应的眷属,都是邪知邪见、无惭无愧的,而且都是自己认为成就无上道的。

  这以下是佛陀的预言──说:在我(佛陀)灭度之后,到了末法时代,五浊恶世、魔强法弱的时候,这些妖邪的精灵、妖魅、邪人,就开始出来活动了。这些恶人出来活动,是以什么方式呢?

  是潜匿奸欺,称善知识─他把心中欺诈、欺诳之心,把它隐藏起来,表面上装出一副大善知识的样子,每一个人都自己认为自己得上人法;

  说:我是某某的古佛转世、某某菩萨转世…。他为什么把自己的生命抬高了呢?他的目的就是要“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无识就是说,他对佛法的知见、他对佛法诸法因缘生的道理,没有很深刻的体验。詃惑,詃就是这个人,他会经常谈论这个吉凶祸福─说你这个人,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灾难、什么时候会有什么样的病痛…以这样一种吉凶祸福的口气,来迷惑这些没有知识的人。那当然这个人也搞不清楚生命的缘起,也不知道世间上果报是有因果的,他也搞不清楚,就恐令失心。他就被这恐怖的言词,失掉了一种正确的判断力,六神无主啦;尤其一个人遇到病痛、遇到灾难现前的时候,他更是六神无主。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人以善知识的姿态出现,妄谈吉凶,结果呢,所过之处,其家耗散─这个人所到之处,众生为了要消灾免难,就把金钱供养出去,结果整个财富就要耗尽了。

  这里的盗戒,它的一个深层意思,我们看后面的经文,他不单是偷盗财物,他是“偷取佛法,贩卖如来”,这个过失是比较重的,后文会讲到。

  我们先做一个简单说明──只要是在世间上出现一个佛教的善知识,不管他是哪一个宗派,有两个共同的原则,是不可以犯的─两大禁忌。(一犯到这两个重要的标准,这个人就不是善知识了。)

  第一、一个善知识不能够自我膨胀─妄谈自己个人的修证:比方说,他在大众场合宣扬他自己持戒修苦行的善法,更严重的是宣谈自己个人的果证,这是佛教的大忌,因为你个人的修证,你谈出来有什么用呢?佛教的理论是诸法因缘生,我们把法门提出来,每一个人依照法门去修持,他就能够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妄谈个人的修证,产生个人的盲目崇拜,使令整个学佛的焦点,就失去它的焦点,大家不是在学佛法,是在学你个人的行为,这对整个佛教来说,不是好事情。所以一旦是在自我膨胀,这个就是有问题。

  第二、颠倒说法─法说非法、非法说法:一个善知识绝对不能够在公开场合,妄论感应神通、吉凶祸福,不可以的!因为你这样子,会让大家产生一种向外攀缘的心。

  佛教的根本思想就是─回光返照,向内安住的。法师的责任就是─弘护正法,开人智慧,开启他人心中的光明。

  那么自我膨胀跟颠倒说法,都有误导众生的过失,把众生误导到另外一个方向去,所以在后文说:偷取佛法,贩卖如来,这一部分佛陀发挥的比较多,有很深重的教诫。

  【楞严经修学法要】---精选篇147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下一篇:净界法师:「阿弥陀」这三个字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净界法师推荐阅读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一课 佛的意义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三课 佛身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十六课 比丘尼教团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二课 如来十号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六课 他方佛名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十课 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九课 佛陀说法因缘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十一课 佛法的内容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十七课 六和敬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七课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八课 法的意义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十二课 经典的来源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时媚鬼
• 妄念随他去,不要去理会
• 降魔
• 宣化上人:你能够不打妄想就是大富大贵
• 印光大师:以深信心,供养如来舍利,是人福德,与供养佛,无二无别
• 宣化上人:菩提心是根本真心
• 印光大师:为什么说念佛法门是第一?
• 四明尊者
• 定弘法师:我时常被一些邪恶的念头缠绕,挥之不去,控制不了
• 道证法师:要去西方何必带死老鼠
• 宣化上人:未来世的我与今世的我是否相同?
•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 第三篇 因果
::法师开示 ::
• 印光大师:弘法人要常常向普通人讲因果净土
• 印光法师:天下有一多半人都冤枉死于色欲
• 宣化上人:不贪神通异端
• 仁焕法师:答居士问
• 星云法师:命运的主人
• 寂静法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积大德
• 藏密大德清定上师曾经作为羯摩和尚,为美国万佛城如来寺僧众传戒
• 宣化上人:提高僧伽水准,积极推崇楞严经
• 海涛法师:慈心母恩在我心
• 寂静法师:佛弟子该如何去积累福德?
• 圣严法师: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 净界法师:不能用压抑式的修行,要用道理来说服自己
• 宣化上人:修道人最要紧的一个根本解决魔障的办法
• 净界法师:死亡到来之前,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
• 印光大师:修净业要以古为师
::佛学大辞典 ::
  • 钩
  • 法华五重玄义
  • 龙户
  • 黄钟大吕声
  • 火轮印
  • 呵梨陀姜
  • 生死渊
  • 通贤
  • 退法阿罗汉
  • 诫劝
  • 一字摄多
  • 寺主
  • 三无间业
  • 共发菩提心授记
  • 二种差别
  • 有海
  •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
  • 所行藏
  • 云门声色
  • 达祖
  • 如会
  • 结界根本罪
  • 宝部
  • 还珠洞摩崖造像
  • 佛教教典
  • 五缚
  • 无漏因
  • 顺三分善
  • 皤唎
  • 心道
::学佛推荐 ::
• 什么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什么?
• 德育治家 智慧话语
• 佛化家庭(黄念祖老居士)
• 有家庭的人,为了修学佛法,是否应该放弃伴侣?(索达吉堪布)
• 净空法师:真学佛者,三年之内,你的家庭是佛化家庭。
•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佛教的婚姻观(宽运法师)
• “家庭精舍” 中国当代“佛化家庭”研究(陈坚)
• 什么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 佛陀为居家学佛青年开示:什么叫真好男人
• 佛教对现代家庭的几点建议
• 什么是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什么意思?
• 治身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