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光教科书 >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的文章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七课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类别: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第七课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余年前的四月八日,降诞在古印度中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方),取名悉达多,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太子诞生后七天,圣母摩耶夫人往生,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养育成人。
  
  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成年后,娶耶输陀罗为妃,不久生下罗睺罗,后来成为佛教第一位沙弥。悉达多太子虽然出身贵族,但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期间虽经净饭王百般劝阻,终究无法满足其「人生没有衰老的现象、没有疾病的痛苦、没有死亡的恐怖、所有的东西不损不减」等四个希望,于是在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宫门,开始十二年的修道生活。其中雪山六年的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麦,但苦行终究未能令他开悟。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羊女的供养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立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于此通过重重考验,一一降服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等内外魔障后,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正觉。
  
  成道后的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三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从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教僧团因而建立。
  
  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在弘化的生涯里,宣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
  
  佛陀对弟子的教化,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予药,对执空者说有,对执有者说空。佛陀对于能够依教奉行的弟子,耐心给予调教;对于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加以摄受;对于懈怠不知精进的弟子,激励他上进;对于过分刚猛的弟子,则教以缓和。佛陀对弟子的爱护是无微不至的,佛陀所教化的对象,则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信仰等,例如度拜火教外道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以及外道领袖舍利弗、目犍连皈信佛教。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各国国王,及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阶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及担粪的尼提。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佛陀一生弘化、度众无数,但也受到外道迫害及各种的灾难。根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被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其实佛陀的真身是法身,法身无有生灭,佛陀为了度众,才应现这些灾难,主要是为让众生明了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有为色身,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岁仍然孜孜不倦,带著弟子四处行化传教;临入涅槃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进入涅槃,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它;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佛陀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告诉弟子: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佛陀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槃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进入涅槃,遗体荼毗后,留下舍利八斛四斗和三颗佛牙。舍利被分成八份,由与佛陀因缘深厚的八国各取一份,建塔供养。
  
  佛陀出生在社会阶级十分不平等的印度,他敢于向不平等的制度挑战,不只是尊重人权,且尊重生命,更进一步肯定每位众生都同等尊贵,都具有成佛的性能。佛陀一生四十九年的传教生涯里,应该得度的已经度化,未能得度的,佛陀也为他们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佛陀虽然应身已经离开了人间,但是他的慈悲、智慧,他遗留的伟大教理,却能永传人间。佛陀是我们人格最高的模范,是我们三界的导师、人天的师范,更是众生的救主!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六课 他方佛名
下一篇: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八课 法的意义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推荐阅读
• 三论玄义
• 梵志阿■经
• 示相转
• 纳骨
• 胜鬘夫人
• 阿修罗道
• 七难
• 七僧斋
• 华严五教止观
• 断和
• 真空
• 有余涅槃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印光大师:请示念佛方法
• 印光大师:女色之祸,极惨极烈,至大至深
• 浅谈正法久住
• 慧净法师:怎样读懂《念佛圆通章》
• 蔡礼旭:择师不可以不慎
• 随心院
• 证严法师:人生有七件事,千万不要去做
• 爱染明王法
• 四欲
• 缘观俱寂
• 法类
• 五缀钵
::法师开示 ::
• 海涛法师:新加坡因果故事讲座 下
• 星云大师:检查自己的心
• 海涛法师:佛说演道俗业经
•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49句至59句)
• 印光大师: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乱,那可以一任随便吗?
• 宣化上人:我最欢喜的事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 印光大师:慎戴佛像佩章
• 宣化上人:夜晚怕黑的人,用白线作索,念大悲咒加持就可以去除恐惧心
• 圣严法师:佛遗教经讲记
• 慈诚罗珠堪布:轮回中,谁是亲人,谁是仇人
• 星云大师:人死以后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吗
• 星云法师:生命的春天
•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5-6)
•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核心五愿4-2
• 印光大师:亲近善知识须以佛祖为师,不以高人为据
::佛学大辞典 ::
  • 机宜
  • 月藏分
  • 顾法严
  • 宗门正灯录
  • 随意
  • 头燃
  • 常转如是经
  • 参堂
  • 折佛
  • 道林
  • 曹山眉目不识
  • 真寂
  • 向来
  • 璎珞
  • 五转
  • 念佛宗
  • 鸡鸣寺
  • 世界四持
  • 金刚法菩萨
  • 本愿力
  • 识
  • 九梵
  • 武林梵志
  • 军持
  • 能施太子
  • 士用果
  • 法界无差别论疏
  • 髡人
  • 无上忍
  • 平等力
::学佛推荐 ::
• 什么是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是什么意思?
• 孝顺之益
• 妄语戒之戒相及其受持(释普性)
• 婚姻、家庭在修行中的四种层次的对待
• 莫批评他人之过失谬见
• 佛化家庭(黄念祖老居士)
• 佛教家庭伦理观初探
• 菩萨的样子(慈惠法师)
• 佛教是谁创立的?佛教是怎样创立的?
• 佛教的爱情观(宽运法师)
• 什么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什么?
• 让孩子“定中生慧”(中国教育报)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