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
教学这一个行业,愈老愈是宝
1 古时候从事教育工作的,一般都是穷秀才,一生清贫,甚至于三餐饭都有问题。他热心教子弟,热心教学生,学生做了状元、做了宰相,这是老师的荣耀,这是老师的成就。 2 古人知恩报恩,譬如你中了状元、中了进士,头一桩事情回家祭祖,报祖宗养育之恩;祭完祖之后就拜老师,自己的成就,是老师心血教导而成就的。拜哪一个老师?给诸位说,拜启蒙的老师。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拜幼稚园的老师、拜小学老师。 3 我的根是他们栽培的,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不代表我们的根,根本重要!启蒙老师是我初读书,六、七岁的时候,第一个教导我的老师。启蒙老师,终身不忘,所以从前的社会跟现在社会不一样了,它有道理在,“知恩报恩”。 4 “知恩报恩”,真善知识决定不贪图名利,那我们要用什么报恩?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讲得好,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法供养头一句,“如教修行供养”,这我们就懂得了。老师怎样教,我就怎样做,一生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这是真正供养善知识,这是真正报恩。 5 老师是修道、行道之人,无论是世法跟出世法,他是社会大众的表率、社会大众的模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衣食住行方面,如果老师生活清苦,我们一定要帮助他;如果他还行有余力,还从事于教学工作,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全心全力来协助。 6 世间法里头,哪一个行业到一定的年龄都讲退休,现代这个社会,教员到一定的年龄也要退休,其实这是错误的!中国古代,唯有教学没有退休的,为什么?愈老,他经验愈丰富;愈是老,他契入的境界愈高。 7 所以在世间哪一个行业到老了就不行了,老了就没有用,唯独教学这一个行业,愈老愈是宝,真正到成熟的时候都是在晚年。我们从历史上去看,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七十岁以后真正成熟。我们净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就是一个例子。 8 修道这桩事情,年龄愈大,进步得愈快,为什么?放下得愈多。因为人到晚年,修道的人自己警觉性很高,知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带不去的统统放下了,想想什么?没有几年了。古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话是真的! |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