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光教科书 >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第六册 实用佛教”的文章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四课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类别:第六册 实用佛教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第四课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经济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人类的生活运作,总括说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乐,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厚实经济,富国裕民,则慈悲道德也难以获得重视。因此,春秋时代管仲曾说:「仓廪实,知荣辱。」孔子也说:「富而好礼。」佛教则以实际行动来推行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例如北魏的僧只粟与僧只户,帮助政府解决了人民的饥馑;南北朝的寺库、唐代三阶教的无尽藏院,以及历代所从事的油坊、当舖、旅店、碾磑业等,都是繁荣经济、便民利国的福利事业。
  
  经济是民生命脉之所系,过去原始佛教的行者虽然不重视经济而轻财富,重清修,追求朴素淡泊的生活,倡导清贫思想,认为简朴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然而从大乘佛教的经典来看,例如《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极尽庄严堂皇,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富贵无比。因此,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但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与正命,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认可的经济营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藉势苟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赌博淫业、放高利贷等,则为佛教所不许。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佉四事供养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因此,佛教不能过分倡导贫苦思想,因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
  
  财富有清净的,有染污的;有外在的,有内心的;有一时的,有永久的;有现世的,有来生的;有个人的,有共有的。大乘佛教主张个人可以清茶淡饭,所谓「三衣一钵」、「衣单二斤半」、「头陀十八物」,但是寺院团体不能不要财富。自古寺院建筑,朱檐碧瓦,雕梁画栋,富丽庄严;亭台楼阁、廊院相接,重重迭叠,幽远深邃,因此有谓「佛门净土」,佛门其实就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一个安乐富有的世界。
  
  佛教不但重视一时的财富,更重视永久的财富;不但重视现世的财富,更重视来生的财富。佛教认为钱财是五家所共有,钱用了才是自己的,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此有了财富,还要懂得规划。《阿含经》四句偈云:「一施悲和敬,二储不时需,三分营生业,四分生活用。」布施如播种,要有拔济奉献的精神。布施财富则要不自苦、不自恼、不勉强、不比较、不计较,要能做到随喜、随缘、随分布施,如此才不失布施的真义。
  
  此外,佛教对于经济的观点,首先以「因缘果报」说明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因此,寺院经济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并且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著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这都是佛教经济观的特色。
  
  至于佛教的经济来源,在过去印度佛陀时代提倡供养制度,传到中国,历代禅门提倡农林生产,到了近代太虚大师又再提倡工禅合一,现在则有基金制度;未来,以原始佛教的供养制度,结合农禅、工禅生产而发展出适合现代的经济制度,例如:果菜园林、房租田佃、生产事业、佛书出版、书画流通、佛像法物、法会油香、经忏佛事、餐饮素食、推广社教、弘法赞助、参观门票、慈善服务、安单静养、互助标会、护法委员等,则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钱是学道的资粮,也是一切佛化事业的基础。佛学院、禅堂、念佛堂、学校、医院、电台、杂志社等,都需要金钱才能推动。所以,金钱并不完全是毒蛇,佛经所谓「净财」、「善财」、「圣财」,只要能善用金钱来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装穷学道更大,更有意义,更有智慧。因此,学道并不一定要贫穷才是有道心;若是心里的贪欲不除,外表装出苦行的样子,也不足取法。把金钱用在造福大众的事业上,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钱财不是毒蛇,而是净财。是以佛教应该重新估定经济的价值,只要是合于正业、正命的净财,应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诸如农场、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因为有钱并不可耻,贫穷才会招来罪恶。
  
  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之财,例如:佛法、信仰、慈悲、智慧、健康、欢喜、人缘、自在、惭愧、发心、道德、人格等。这些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更好。佛教不但重视私有财富,尤重共有的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三课 般若的妙用
下一篇: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五课 佛教的战斗观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第六册 实用佛教推荐阅读
• 瓶塔
• 成菩提补阙
• 劝发诸王要偈
• 施食
• 如来藏
• 宗依
• 十支论
• 三种发心
• 白檀曼荼罗
• 广博身如来
• 三部秘经
• 俊艿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大乘经典
• 文殊院
• 本门寺
• 印祖故事:协助请藏再入都,琉璃厂里获奇书
• 宣化上人:佛为何胜魔
• 印光大师:知为人之道,识因果报应
• 海涛法师:滚滚红尘才是真正的道场
• 印光大师:世人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错在哪里?
• 杨枝
• 星云法师:要增加修养,先要从改做起
• 星云法师:忍耐就是力量
• 宣化上人:一切众生要是没有了妄想执着就都可以成佛
::法师开示 ::
• 海涛法师:柔软的爱 下
• 印光大师:为什么说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
• 海涛法师:你只要发一个心弘扬佛法,神,佛菩萨都会来帮助
• 净界法师:得意勿恣意奢侈,作福莫如惜福
• 寂静法师:小生意如何做成大企业?
• 宣化上人:菩萨对于家庭的一切他都没有执著心
• 星云法师:自制的力量
• 海涛法师:利益众生的法门 上
• 宣化上人:不要随波逐流,记住人活一次的用意
• 圣严法师:奉子不离婚
• 寂静法师:为什么抱着粪便?
• 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之81-84
• 宣化上人:自由发展不是真正的自由
• 印光大师:禅家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亦难往生
• 印光大师:怎样做好父母
::佛学大辞典 ::
  • 金世宗
  • 里
  • 二天三仙
  • 宽永寺
  • 生死野
  • 迦毗摩罗
  • 伊舍罗
  • 三魂七魄
  • 二双四重
  • 种熟脱
  • 极微分不分
  • 秘要
  • 压油轮罪
  • 定根
  • 正理一滴论
  • 物忌
  • 佛教入传
  • 苦类智忍
  • 文义四用
  • 洞山除名
  • 瑞德宫佛塔
  • 示现
  •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 娑毗迦罗
  • 坞
  • 十三佛
  • 入众五法
  • 别传寺
  • 尼夜耶经
  • 天竺三际
::学佛推荐 ::
• 佛说居家八法(《杂阿含经》卷四三)
• 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三宝?三宝是什么意思?
• 佛化婚姻将引导人们趣入佛法(凯朝)
• 忍辱多力
• 佛教对现代家庭的几点建议
• 志同道合的婚姻才长久(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 佛弟子当知的100个佛教名词
• 在网络上轻率发言果报非常可怕
• 佛教家庭伦理观初探
• 什么是轮回?轮回是什么意思?
• 佛化家庭 二、八正道是建设佛化家庭的指针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