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证严法师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证严法师”的文章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之第五难[生值佛世]

类别:证严法师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第五难:生值佛世

佛说人有二十难,生值佛世第五难:
   殊胜因缘值佛世,闻法不行亦枉然;
   难得人身今已得,勤养慧命聚资粮;
   佛心己心行正道,生值佛世有何难。

   佛陀时常告诉我们:人生无常,生命苦短,诸事苦多乐少。在「分段生死」的短暂生命中,若不赶紧启发慧命,突破内心的种种困难,那么不只是今生此世,还有来生来世,生生世世都难以断除这分痛苦艰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二十难中的第五项就是「生值佛世难」。要出生在佛身住世的时代,真的很困难。因为从人类进入历史记载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唯有释迦牟尼佛曾在印度降生,距今已是两千五百多年。在这之前或之后,人类的记载之中都没有任何一尊佛出世。
   今生此世我们好不容易能听闻佛法,但佛陀却已入涅盘两千多年,只留慧命在人间。「殊胜因缘值佛世,闻法不行亦枉然」,我们要与佛陀同世而生实在很困难,就算与佛同世,如果无缘接触佛法,或是闻法而不知实行,就算与佛同世也没有用。

流离失所寻庇护
   佛在世时,当时的民生大都很困难,贫穷苦难、流离失所的人很多。其中,有一群流浪在外又找不到工作的人,他们的生活总是三餐不继。
   有一天,这六、七个流浪汉看到佛陀僧团的队伍很庄严,又看到佛陀带着比丘们到家家户户去托钵时,每个家庭都十分恭敬地接过比丘手中的钵,盛满整钵的饭菜,来供养佛与僧。
   那种献供、礼拜供养的景象,令流浪汉们觉得很震撼。想想自己为了生活而流离失所,如果去乞食,不仅得不到施主的供应,还得受人冷眼批评。然而,比丘们同样是托钵乞食,却得到人民深深地敬重。于是这六、七个人不断地议论著——如果我们加入僧团,生活就不用担心了,也不用找工作做,多轻松!
   于是,他们相约来到佛陀的精舍,恭敬礼佛,恳切地要求佛陀收留,让他们出家加入僧团。佛陀看到他们态度虔诚,就慈悲地允其所请,为他们剃度。
   他们再也不用为了生活而烦恼,所有的信徒对僧伽比丘都非常尊重。他们很欢喜,甚至得意忘形,每天托钵回来,吃饱饭无所事事,六、七人便结为一党,天南地北,谈天说地。这种戏言嬉笑、放纵无度的形态,僧团中其他的比丘看在眼里,心里很不以为然。
   有一天,一位年轻比丘实在看不过去,就向佛陀诉说他们懈怠、放逸、不顾僧伽形象的状况,根本就是僧团中的败类。佛陀听了之后也很无奈,就对年轻比丘说:「这是一群在生死中流浪的可怜人,他们为求活命而进入僧团,所以迷失了慧命。「你去叫他们来,我想对他们说话。
   年轻的比丘遵照佛的指示,呼唤他们前来,佛陀怜悯恳切地辅导、鞭策他们。这几位放逸的比丘终于如梦初醒,了解到生命无常,虽然与佛同世,自己却不知觉醒,仍流浪在六道苦恼的漩涡里。最后他们厌弃了过去放荡的生活,开始寻求慧命的解脱,不再为生活苦恼奔波。
   这段故事可以用来自我警惕——虽然是与佛同世,也在佛前剃度进入僧团,然而如果不懂得及时把握,好好实践佛陀的教法,哪怕是在佛的面前、佛的座下,也是一样浪费生命。
   「殊胜因缘值佛世」,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若能了解佛陀的数理,就算离佛很远,也像与佛同住在一幢房子里。其实,佛陀虽然离开人间,如果我们能将佛陀的法身慧命沿留下来,并且好好地依教奉行,其实与佛同世无异。
   所以我们要将「佛心当成己心」,真正的学佛,就是要学得佛心,若学不到佛心,怎样也无法成佛。此外,见佛闻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这一念心,如果不好好把握,再好的法,用在我们身上都可能变成相反的结果。

闻法误解心狂乱
   譬如佛世时,当时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有一天来了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虽然他是一位婆罗门,对宗教也稍有了解,然而面临与最亲的家人死别的时刻,同样也是无法接受。最后他发狂了,到处乱跑,看到人就问:「你有没有看到我儿子?」好几天的时间都不曾进食、睡眠,心念完全狂乱了。
   他一直来到佛陀的精舍,也同样询问佛陀:「瞿昙沙门,你知道我的儿子在哪里吗?」佛陀告诉他:「人生恩爱别离,怨憎会苦!」这位父亲心已狂乱,听不进任何言语,转身又跑了。但是脑海中依稀记得佛陀说的「恩爱别离,怨憎会……乐」,就四处告诉他人:「瞿昙沙门这样告诉我——恩爱别离,怨憎会,快乐」。
   有些人听他这样说都觉得很奇怪:佛陀是位有智慧的大觉者,怎么会说「恩爱别离,怨憎会,快乐」?后来这句话就流传开来。有一天,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在城楼上观看人民聚集,看到不同以往的景况,原本大家都是安分守己地买卖东西,怎么这一天却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就问身边的随从。随从回答:「大家在议论——有一个人向佛陀请法,佛陀告诉他『恩爱别离,怨憎会乐』。」国王就说:「岂有此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末利夫人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她告诉国王:「佛陀应该不会说这样的话,如果佛陀真的说了,应该也有他的用意。」
   末利夫人赶紧派遣一位大臣,前往佛的精舍去询问究竟。后来佛陀又详细地解释:「人生的恩爱别离,是痛苦的;怨憎会时也很痛苦,这都不会快乐。「佛陀重说一次,让大臣再回报给末利夫人。真正恩爱的人要别离,当然会很痛苦,没有快乐;而互相怨憎的人相处在一起,当然也很痛苦,哪有快乐?
   从这个事件看来,虽然与佛同世,面对面说的话都会产生偏差,何况在后代?所以说「殊胜因缘值佛世,闻法不行亦枉然。」再来,「难得人身今已得,勤养慧命聚资粮」,难提得的人身今既得,接着就要殷勤地培养慧命。生命原本就有分段生死,然而慧命却是永续的,我们要赶快在人生道上积存慧命的资粮。
   「佛心己心行正道,生值佛世有何难」,明了生值佛世实在不简单之后,只要我们有心,能体会佛心,自然与佛的境界就会愈来愈接近。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之第十四难[心行平等]
下一篇: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之第十三难[不轻未学]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证严法师推荐阅读
• 什么叫罪?什么是福?
• 学佛不要求神通、求感应
• 学佛后境缘现前该怎么办?
• 大乘小乘全在发心不同!
• 修行人能扫墓吗?
• 欢喜看老法师的光盘,是否算贪佛法?
• 怎样劝佛友不上往生护照的当?
• 神识不灭是否就是佛法所说自性?
• 念佛不承担家庭、社会的责任吗!
• 反对女儿想修行该怎么办?
• 对有错漏字尚未流通的经书如何处理?
• 佛说的就是性相、理事、因果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印光大师:在家人念佛功课的基本次序
• 印光大师:何为有禅、有净土?
• 圣严法师:苍凉的人生
• 海涛法师:华严经要义浅说 中
• 印光大师:净土法要—开示因缘果报之义
• 因果门
• 印光大师:辩「为恶获福,行善遭殃」之因果
• 蔡礼旭:经久弥新的生活4
• 竹窗随笔
• 均如大师华严学全书
• 学习成功的关键是教之道,贵以专
• 遗教
::法师开示 ::
• 印光大师:净土法门其妙如是
• 学诚法师:做事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已经失败了三次,再失败怎么办
• 圣严法师:开悟不一定要打坐
• 圣严法师:放下执着不再嫉妒
• 宣化上人:在种因上不小心结果上就要认帐了
• 宣化上人:女子常年被家暴,原来是前世欠他今生来还债
• 印光大师:画佛两利小引
• 净界法师:受持供养楞严咒的种种功德
• 净界法师:出轮回的根本
• 海涛法师:修行笔记选辑
• 宣化上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六)海幢比丘寄第六正心住
• 净界法师:业障并不是障碍我们的关键
• 印光大师:念佛如何注意至诚恭敬?
• 宣化上人:一切事情不顺利,为什么?原来是这个原因
• 印光大师:“万修万人去”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佛学大辞典 ::
  • 一切
  • 隋炀帝
  • 了源
  • 因能变
  • 疏山有句无句
  • 小乘二十部
  • 明得定
  • 十一苦法
  • 私度僧
  • 六度说意
  • 本来无事
  • 四种发心
  • 十种广大智
  • 阿折罗
  • 四金刚
  • 义青
  • 二解脱
  • 三昧
  • 入众须知
  • 七因明
  • 眼筋
  • 道怤
  • 六方诸佛
  • 悭贪
  • 魔
  • 太平乐
  • 萨迦耶见
  • 六众生
  • 须摩那花
  • 瑞琴派
::学佛推荐 ::
• 幸福婚姻经典辑要(海涛法师选辑)
• 不听是非 不传是非
• 孝顺之益
• 口业清净
• 获好名声之道
• 什么是三皈依?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 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圣严法师)
• 有家庭的人,为了修学佛法,是否应该放弃伴侣?(索达吉堪布)
• 什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什么?
•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佛教的婚姻观(宽运法师)
• 论建设佛化家庭(蔡吉堂)
• 已婚男女相处应注意的事项(星云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