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光教科书 >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的文章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二课 人生

类别: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第十二课 人生
 

一、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生从死来,死又从生去,一切众生皆因十二因缘而生生灭灭,在轮回中牵系著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如时钟一般,无始无终,不断循环。

  有情生命流转的主体是业,业由无明之惑所造,由业又生苦,而苦又从无明(指观念不能通达)而来,由此而招感生、老、病、死的生命现象。

  因此,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生又从何而来呢?从善恶行为的「有」业而来。而行为的有业是因执「取」而生;「取」又因为贪「爱」而来;爱则因感「受」外境的苦乐所起;受又因接「触」外境所生;触则源于完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而有;六入则由「名色」所形成,名即受想行识,色指色身,名色即构成有情的身心部份;名色又由业「识」投胎所招感;而识之所以投胎,则由过去种种善恶业「行」的力量所驱使;而各种的行为造作,则归于无明烦恼,缺乏智慧而来。

  因为欠缺智慧的光明,所以生生世世轮回生死。因为开发般若自性,所以解脱烦恼,超越三界。生从何处来?从个人的业力或愿力而来。死往何处去?也是因个人的业力或愿力而去。
  

  二、世间为何有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的不同?

  这些问题常常使人误解世间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愤世嫉俗或偏激行恶。其实在佛教的因果观看来,一切都很合理,每件事都有其因缘。主要的原因,就是业力。古德有因果十来偈,可以简要解答上述问题: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低下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行为是因,业报是果。业力可以左右人生中的穷通祸福。业报又分:引业、满业、定业、不定业以及共业与不共业。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皆由前业所感,属于「满业」,也就是人人不同的「别报业」。
  

  三、善恶业能相抵吗?会影响子孙吗?

  为善有如取用有益于健康的粗淡食品、饮料,甚感无味,一段时间之后,带来可贵的健康,方知粗淡有真味。

  为恶有如取用美味的致癌食品与饮料,当下甚为甘甜可口,一段时间之后,却带来各种致命的并发症,方知美味的表相之下,隐藏了许多杀手。善恶业并非以相抵了之,罪业如盐,善业如水,一把盐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盐味稀释淡化,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积月累,太多的恶业,会减损累世以来的善德。又积极行善,自然消弭往昔恶业。

  无论是善业、恶业,都会影响到子孙,因为同业相招之故。行善则招感有德者为后代;行恶者,则招感败德者为子孙。
  

  四、业力与愿力有何不同?

  业力是因造作善恶之业,以招感相应果报而得。有部《毗奈耶》云:「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中阿含经》又说:「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重。」意即心意。身、口二业皆由意业为前导,故心正则行正,行正则业善。

  然而轮回转世的善恶条件,并非自由意志抉择,而是因业力的牵引,故《大乘义章》云:「业力如风,善业风故,吹诸众生,好处受乐;恶业风故,吹诸众生,恶处受苦。」

  愿力则因强烈善念而发的誓愿,例如菩萨共愿皆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本。《俱舍论》云:「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可见诸佛菩萨大愿皆以大智大悲为首。四弘誓愿是一切大愿的总愿,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愿力可以成就一切事业,净土宗也鼓励往生极乐的人乘愿再来。

  星云自一九九八年起,撰写百种祈愿文,提供给各行各业佛教信徒作为佛前祈愿或当作早晚课诵的参考,希望人人能以善愿力共同来成就人间这一块净土,成为和乐安详的美好世界;更希望人人都能开发内心的能源,见到自己圆满清净的本来面目。
  

  五、人生对生死应有什么看法?

  人对于生死毋须害怕,只要以平常心来面对,自然而来,自然而去。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既未尝生,死亦未尝死,生死一如,何忧何喜?

  人在有生之年,能够把握每一个当下,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人间乐意奉献智慧力量,把生命的过程当作一所大学,各人选修适合自己根性的科系,许多技艺、专长、学识、善根,可以持续到来生。因此,许多天才都是因为前生专精所学,累积善因善种,于今世现行所致。发菩萨心者,为普利群伦,每一行业,每一专长,均应修应学,因而有诸大菩萨化身千百亿的感应事迹。

  人死后,受生投胎的业力有三种:一、随重业受生;二、随习惯受生;三、随意念受生。因此,除了业报之外,习惯与意念都十分重要。
  

  六、人生与因缘果报有什么关系?

  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心如地,播植善种或恶种,全在于我们自己,至于得到什么样的收成,也没有理由怨叹,所以说「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

  因缘果报,在起心动念间,在日常生活间,重重无尽,比互联网的计算机还要复杂。常人可以什么都不怕,但不能不怕因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表示菩萨深知凡事都必然是有因果关系,所以慎于始,而凡事洞察于机先,不昧不滞,自然能掌握未来。凡夫众生往往糊里胡涂的昧著良心造业,心存侥幸,以为只要隐瞒住他人耳目,恶报就不会降临。一旦恶报来临,又往往忘记自己造恶在先,怨恨老天不公。如此恶果相缠,有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而不自知。

  慈航法师示寂之前,曾作一首偈语奉劝大家:

  奉劝一切众生,时时反省为要,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因缘果报,历历不爽,要有美满的人生,就要培植好因好缘,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栽。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一课 宇宙
下一篇: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三课 生死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推荐阅读
• 印光大师:修净土者不可发来生及生生世世之愿
•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37】
• 印光大师:学净土法门应读什么典籍?
• 印光大师:若其心奸恶,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其可得乎
• 印光大师: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同受善恶业果之报
• 印光大师:若以行房当做乐事,则乐事未久,大苦即来,精枯身死,无药可救矣
• 净宗十三祖苏州灵岩印光大师
• 印光大师:杀生吃肉的开示—杀业最碍往生
• 印光大师:念佛只图快、图多有什么缺点?
• 印光大师:真性在未证前是什么样子?
• 印光大师:净土法要新白话版(七)
• 印光大师:学者虽专主大乘,不可轻蔑弃舍小乘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叹真
• 不如在家里念佛
• 蔡礼旭:假如警察不在,会不会闯红灯?
• 蔡礼旭:言语要谨慎:话说多不如少
• 二乘异同
•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八十五集)
• 净界法师:修学佛法只有四个字叫做破妄显真!
• 印光大师:挽回命数的第一良方
• 圣严法师:婴灵问题座谈会答问
• 宣化上人:见到比丘、长老的规矩
• 无善行基础是否能得戒定慧?
• 马胜
::法师开示 ::
• 明证法师:心经 上
• 宣化上人开示大悲水完整做法及请服方法
• 印光大师:百丈怀海禅师之不昧因果
• 印光大师: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文
•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 海涛法师:夫妻感情不好,要深信因果,不要怪对方
• 印光大师:儒佛有何“同”与“不同”?
• 圣严法师:远离两面人
• 海涛法师:女人花太多时间谈不必要的事情-叫感情
• 星云大师:不能不信的因果
• 印光大师:知识分子如何信因果?力修净业?
• 宣化上人:教人改过迁善不造罪业这才是真正济贫
• 海涛法师:除私爱行大爱
• 圣严法师:佛说爱情
• 胡小林:印光法师十念法
::佛学大辞典 ::
  • 宗睿
  • 远果
  • 八敬得
  • 湛庆
  • 目佉
  • 警玄
  • 自行
  • 伊师迦山
  • 边地懈慢
  • 大黑天
  • 四大病相
  • 断断
  • 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
  • 六触
  • 微细身
  • 慧迁
  • 热海
  • 永嘉集
  • 二转妙果
  • 弥楼山
  • 恶灵
  • 福田院
  • 演福寺
  • 成菩提心
  • 人天
  • 海印
  • 澄远
  • 詹励吾
  • 耶律楚材
  • 婆
::学佛推荐 ::
• 布施的方法
•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 财富的处理法
• 什么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什么意思?
• 妄语戒之戒相及其受持(释普性)
• 在婚姻中修行(海涛法师弘法讲义)
• 孝养父母(索达吉堪布)
• 不说四众过
• 什么是十三难事、十六轻遮?
• 什么是六道?六道是什么意思?
• 佛教信仰与和谐家庭(觉真法师)
• 什么是五乘教法?五乘教法是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