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光教科书 > 第四册 佛教史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第四册 佛教史”的文章

第四册 佛教史 第五课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

类别:第四册 佛教史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第五课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
 

  佛教在印度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三个时期。大乘佛教虽然是由原始、部派佛教发展而来,但是其主要思想却不同于声闻的自我解脱,而是强调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无上佛果为目标。
  
  大乘佛教兴起的时间约在公元一世纪,但是在原始阿含圣典及十二分教的「本生」、「譬喻」、「因缘」中,已显示出大乘菩萨道的内涵;而佛陀一生以弘法利生为要务,更是说明佛陀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实践者,只是当时的环境和众生的根机偏于声闻、缘觉,因此,当时虽然也有与佛陀风格相近的佛弟子,如舍利弗以智化导外道、目犍连以力降伏众魔、富楼那深入蛮荒布教、迦旃延与外道论议等,但大乘思想亦未能发扬光大。
  
  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同样有「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大德出现。大众部一向是进步自由的,如大天便是代表人物。其后,影响化地部、法藏部、经量部亦朝向大乘发展。公元一、二世纪的有部论师那先比丘、世友尊者、譬喻师马鸣、胁尊者等,都具有大乘性格,他们的学说思想便成为从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间的桥梁。
  
  大乘佛教历经五、六百年潜移默化的过程,终于渐露曙光,综其原因,概归为四点:
  
  一、佛陀涅槃后,佛弟子随著对佛陀精神的永恒怀念,于是佛陀过去生中修菩萨行的故事便成为学习的典范。
  
  二、部派发达时期,各部派之间对义理的阐释,意见分歧,因而加速了新思想的产生。
  
  三、佛弟子已警觉到部派过份着重于法的分析诠释,把佛法变成保守难解的理论,因此极力摒弃,以回归佛陀重视实际生活,以人间为主的本怀。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一直受到婆罗门教的排斥,也受到南印度案达罗文化及外国希腊文化的影响,在面对外力的冲击下,佛教更力求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大乘佛教就在上述的原因之下,推动起来,新兴佛教的运动者称为「大乘行者」。而大乘典籍也在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到了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七八-一二三),逐渐被记录保存下来。后由龙树菩萨(一五○-二五○)将之整理、撰述阐扬,终于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依经典的出现及思想阐扬的时间先后,可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阶段。公元一至四世纪间为初期大乘,重要的经典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维摩经》以及净土诸经。《般若经》是最早出现的经典,由南方案达罗渐传于西北印,其中的行进路线正显示大乘佛教发展的路向,而其所主张「诸法性空」的思想,更是往后整个大乘佛教重要的理论基础。所以,《般若经》可以说是促成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动力。
  
  南印度的龙树及弟子提婆即依据《般若经》的性空思想,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进一步阐释中道的理论,而创立中观学派,主张「不厌世间苦,不欣涅槃乐」,为初期大乘中最重要的思想,而且直到中后期,仍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力。
  
  中期大乘是指四至六世纪,密教兴起前的阶段。重要经典包括宣说「如来藏」和「佛性」思想的《涅槃经》、《胜鬘经》,发扬唯识思想的《解深密经》,以及兼说两种思想的《楞伽经》。四、五世纪之间的无著、世亲两兄弟,承继以上诸经的思想,并以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为根据,撰著《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阐述宇宙万有皆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万法唯识」思想,创立了瑜伽行派,亦即唯识学派。
  
  本派思想继中观学派成为当时大乘的主流,论师辈出。世亲之后有安慧、增满及陈那、护法二大系。中观学派到了六世纪之后,又陆续出现佛护、月称、清辩、寂护和莲华戒等重要论师,因此,「中观」与「瑜伽」所代表的空、有两大思想领域的系统,又在大乘中、后期或竞争或合流,成为大乘佛教的二大主流。
  
  公元七世纪后,密教兴起,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后期,密教经典纷纷出现,主要有《大日经》、《金刚顶经》,大乘佛教终于走向密教化。密教吸收中观、瑜伽二派的思想,尤其受到广义瑜伽行派「如来藏」思想的影响,主张众生本来就是佛,称为「本初佛」。修行者透过手结印契、口诵密咒、意观成佛的「三密」修习,就能成就「本初佛」。此「即身成佛」的理论迅速流行,甚至中观、瑜伽两派学者亦多兼习密教。因此,到了八、九世纪,密教已经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西藏亦于此时陆续传入密教。唯密教到了后期,与印度教的性力派结合,形成左道密教,便日趋没落。
  
  十三世纪初,回教徒入侵印度,佛教虽在印度衰微,因大量密典及时移至西藏,密教也在西藏生根,形成了「藏传佛教」。又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已将佛教传播至印度以外的国家,尔后佛教陆续流布国外,向北路传播者,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向南传播者,以上座部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目前,北传、南传、藏传系统的佛教,以渐趋融和的形态,在世界各国弘传,二十一世纪佛教的开展,必定更加辉煌灿烂。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第四册 佛教史 第四课 印度诸王朝的佛教
下一篇: 第四册 佛教史 第六课 佛教的东传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第四册 佛教史推荐阅读
• 一乘满教
• 非根
• 贡噶精舍
• 随机曼荼罗
• 募缘疏
• 释迦发心
• 薰陆香树
• 神圣生活
• 无心位
• 梵鱼寺
• 五知根
• 长明灯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印光大师:念佛人有病当全身放下念佛求往生,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
• 慧净法师:东土释迦智者大师
• 特为牌
• 蔡礼旭:付出没什么回应,要坚持
• 诸法五位
• 蔡礼旭:观德於忍
• 泯绝无寄宗
• 劝发诸王要偈
• 引导
• 行四依
• 海涛法师:忍辱菩萨行【文字版】
• 慧净法师:有多少时间,尽量念多少佛
::法师开示 ::
• 工作不顺利要如何断除烦恼?
• 海涛法师:出家就是叫你去爱,好好的爱,又称为大爱,真爱
• 宣化上人: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 印光大师:天下事有定理无定事,当以理定事,以事论理
• 圣严法师:用惭愧和谦虚来消融自我
• 宣化上人:灵猿示现再求道,国画大师张大千
• 净界法师:你在娑婆世界打滚得愈久,你要出去就愈困难!
• 星云法师2015年新年祈愿文
• 宣化上人:十地菩萨的果位
• 星云法师谈修行:我的宗教体验(一)
• 星云大师:五个很简单的方法,教你如何孝顺父母
• 宣化上人揭秘他心通的境界
• 智随法师:印祖论全仗佛力与兼仗佛力
• 海涛法师:人生是苦的,爱情是苦的
• 印光大师为什么力劝文人学愚夫愚妇老实念佛?
::佛学大辞典 ::
  • 外仪
  • 济北
  • 妙音菩萨
  • 恶因恶果
  • 妙云集
  • 神凑
  • 云心
  • 释藏
  •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 根基钱
  • 心生灭门
  • 爱染曼荼罗
  • 八方便
  • 真言宫殿
  • 佛书
  • 五重云
  • 頞湿缚羯拏山
  • 观心
  • 羌揭梨
  • 戏论
  • 摩诃波阇波提
  • 持莲华众
  • 婆颇娑
  • 文殊菩萨
  • 福德门
  • 禅林职位
  • 迷生
  • 嗣如
  • 诸法无我
  • 宋帝王
::学佛推荐 ::
• 什么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什么?
• 佛经中说不报父母恩的罪过(益西彭措堪布)
• 什么是五蕴?五蕴是什么意思?
• 精进
• 戒嗔
• 什么是缘起论?缘起论是什么意思?
• 忏悔除罪
• 佛教信仰与和谐家庭(觉真法师)
• 圣严法师:佛化婚礼应该提倡吗?
• 神通,应如何看待?
• 获好名声之道
• 情的觉醒——佛法与生活的对话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