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学读物 > 佛网文摘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佛网文摘”的文章

僧人用斋时的观想和祝愿

类别:佛网文摘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僧人用斋时的观想和祝愿

心皓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庞大的僧团组织,为了修行自律和传教度人,佛陀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需要,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戒律和生活制度。佛教僧团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当时印度出家隐修者的习惯,实行托钵乞食制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民俗风情,中国僧人食物的来源、饮食形式与内容,就形成了另一番风貌。寺院除严格素食外,还根据有关戒律制定了相应的用斋过堂仪轨,这已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

  “过堂”,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便,在僧伽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每日早晨和午前,当云板响起,大众僧穿袍搭衣鱼贯进入五观堂,依序就坐。先奉请十方诸佛菩萨临斋,作为一种对佛菩萨供养和感恩心的表达,同时也是不忘提醒自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然后再取出少许食物至超升台施食给畜生及饿鬼,通过念诵变食真言等,观想七粒米可变四十九,四十九可变无量无数如须弥山,施予“大鹏金翅鸟”、“罗刹鬼子母”及“旷野鬼神众”等,以此体恤饥困的众生,此称为“生饭”或“出生”。这是透过观想及大众的加持,施食给众生,愿他们同得饱满并去除悭贪,体现了佛弟子慈念六道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之后是僧人进食,食时须心存“五观”,用斋毕还须为施主祈福回向。

  僧人用食的各个过程分别有不同观想和祝愿回向之文。饮食,乃为增益身心,不可拣挑美食,故佛陀教诫弟子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应受此食。

  因出家之食悉由十方檀越信施而来,食时心存五观,是告诫出家佛弟子不要平白受食。吃饭时,不可作贱饭粒,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应该想到农夫的辛苦,而带着感恩的心情受食。不可计较食物多寡、好坏,而存好恶之心,要思忖己德,是否经得起十方善信的供养,由此心生惭愧,警惕自己对食物勿妄起分别心,而以离贪瞋痴三毒习气为宗旨。对出家僧人而言,食物只是治疗饥病、滋养色身、长养慧命的药物而已,绝不可恣意贪食。故应将饭食作药食想,借假修真。《四分律资持记》云:“初即观食,二是观身,三并观心,从疏至亲观法次第。”也强调要将进食与身心的修行紧密联系起来。所以一般寺院斋堂里有一副对联是:“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食存五观,说明凡受食时,当生惭愧之心,加勤精进用功办道,否则若三毒未了,则信施滴水难消。宋代著名学者黄庭坚曾撰写《士大夫食时五观》,将佛教的上述思想融入到儒家的理念之中,表明它对于世人反省自律、养成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的习惯,有着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佛陀明白教诫弟子,食为行道而不为益身,故修道之人于受食时(先吃三口淡饭不吃菜)须作如下三愿:一、于初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此生一切身、口、意恶业,悉皆断尽。二、于次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此生所修之一切善法,悉皆圆满具足。三、于后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此生所修之善根,回施众生而普共成佛。这种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菩提大愿每天于受食时念念增长,为将来的成佛种下无边的资粮。

  食时摄心用功,食毕则为施主祝愿回向。祝愿即是为施主祝愿,令获大功德利益的意思。《盂兰盆经》曾说到:“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然后受食。”《禅苑清规·赴粥饭》云:“粥是大良药,能除饥渴消,施受获清凉,共成无上道。”又说:“施者受者,俱获五常,色力命安,获无碍辩。”现在丛林早斋唱:“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则唱“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僧众结斋时一般这样祝愿:“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佛陀在经中多处讲到供养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三宝是无上福田,施主由供养财物功德,必然获福无量,乃至将来共成无上菩提,这也正是佛陀出现世间的本怀,所以大众僧也作如是祝愿回向,感念信施护持,祈望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和安乐。

  佛教的饮食仪制属一种修行教化型的饮食文化,它在自我修心养性和摄受教化众生方面起到的身教作用非是言教可比拟的。虽然中国僧人不再出外乞食,但过堂规制开辟了另一个成就道业的最佳坛城。僧人进食所作的各种观想,反映了佛教对饮食的态度及其作用与目的的看法,体现的是一种出家佛弟子节俭感恩、平等慈悲的精神。简朴的丛林用斋,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小小的一钵里,盛满的永远是十方的护持与僧人的自省,在一粥一饭、一饮一啄间,不断地提醒着每个时代的僧人时时反省、精进办道。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一位信徒女儿的故事
下一篇: 移民的故事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佛网文摘推荐阅读
• 海涛法师:上供下施、放焰口、放生.一切违缘都消除
• 海涛法师:菩萨的智慧
• 海涛法师:门口五方五土、灶君、祖先,跟他们点灯如法吗?
• 海涛法师:佛过去就和我们一样,都是造恶业的
• 海涛法师:佛法的精髓 下
• 海涛法师:点灯的人将来皮肤、眼睛漂亮,死后升天
• 海涛法师:认识观世音菩萨
• 海涛法师:过午不食有身安息调、健康永年、世福绵远
• 海涛法师:放生会不会在无形中造业呢?
• 海涛法师:没有贪嗔痴就没有生死,轮回的动力
• 海涛法师:你一拜佛,冤亲债主也跟你拜佛,他就超度了
• 海涛法师:师徒之间叫三昧耶戒,一破戒要下金刚地狱的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海涛法师说故事2:水上泡
• 蔡礼旭:当媳妇的要时时不忘初心
• 海涛法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慧净法师:念佛三不问,福报自然来
• 海涛法师:去了极乐世界,就可以证得无生法忍不退转
• 安慧
• 蔡礼旭:与“一个大马”理念相似 友族认同《弟子规》
• 海涛法师:众生都是未来佛,杀生,吃肉,叫做不知死活
• 仁焕法师:闻法与学佛的区别
• 五种增上缘
• 学诚法师:我想自杀 一了百了,世界上没有任何我牵挂的
• 果卿居士:怎样忏悔才能灭罪?
::法师开示 ::
• 净界法师:我的理观观到什么时候好呢?
• 海涛法师:《素食主义》
• 圣严法师:人格在寂寞中升华
• 印光大师:《寿生经》是伪经,受生乃随善恶业
• 圣严法师:我们经常用这几种方式浪费时间
• 我姥姥的故事(一):大悲咒与宣化上人
• 仁焕法师:真正解脱最后就是自强!
• 证严法师:想不开是世间最大的苦
• 宣化上人:大悲神咒妙用难思
• 海涛法师:尊胜佛母咒一念加持土撒在尸体上面它们个个超度
• 星云法师:六和敬
• 宣化上人:我并不是反对密宗,而是一种苦口婆心。
• 海涛法师:你虔诚念地藏经的时候,天神地神都跪着听。
• 宣化上人:不舍一法:他一个法也不轻易放过,无论大善小善,逢善就做。
• 元音老人:动静一如才是真定
::佛学大辞典 ::
  • 瑞德宫佛塔
  • 大乘起信论义疏
  • 小乘三藏
  • 金刚针菩萨
  • 分别瑜伽论
  • 邻极
  • 新编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
  • 三不足
  • 而二不二
  • 示谈
  • 鞞罗羡
  • 坚法
  • 允堪
  • 十二品无明
  • 外缚印
  • 四种无明
  • 憬兴
  • 五法身
  • 功德主
  • 无烦天
  • 出入板
  • 婆罗必栗托仡那
  • 檀那
  • 五分法身
  • 有执受
  • 摩诃般若
  • 尼罗乌钵罗华
  • 极迥色
  • 莲光寺
  • 摩罗国
::学佛推荐 ::
•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 莫批评他人之过失谬见
• 佛教的四恶语与四善语
• 什么是念珠?念珠是什么意思?
• 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
• 戒杀得安隐
• 佛化家庭 一、如何建设佛化家庭
• 戒嗔
• 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 佛教家庭伦理观初探
• 什么是僧俗四众?僧俗四众是什么意思?
• 修持之道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