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学读物 > 佛教丛书·教理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佛教丛书·教理”的文章

学佛的次第 第五篇 四禅八定

类别:佛教丛书·教理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第五篇 四禅八定

壹 四禅八定的意义

三增上学中,戒增上学有一定的学习次第,就在家众而言,须依五戒、十善戒、菩萨戒的次第而修;就出家众而言,则须按照沙弥(尼)戒、具足戒等次第受持,不能躐等。定增上学也不例外,也有“四禅八定”的次第可资遵循。

什么是四禅八定呢?四禅,是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境界。色界天的四禅境界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境界,合称为八定。所以,八定其实包括了四禅。

四与八的法数之所以并举,是因为色界与无色界是相对的,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如果以色界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的“散”心,则色界和无色界都称为“定”。

此外,四禅也称为四静虑。静,是寂静,也就是定;虑,是审虑,也就是慧。以寂静的定,生审虑的慧,叫做静虑,也就是定慧的意思。然而,定慧不仅限于色界定,也通于无色界定,只是色界的禅定是定慧均等,而无色界的禅定相很细微,而且是定多慧少,所以为区别起见,对色界定给予禅及静虑的名称。

贰 四禅的内容

一、初禅

1.心理活动状态:有寻有伺。寻,指寻求推度;伺,指伺察思维。寻与伺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比较粗杂的精神作用,后者是比较深细的精神作用。《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以扣钟及鸟飞作比喻,说明二者的差别相状:扣钟时,先发粗重的声响,然后细声随之鸣起,粗声好比寻,细声好比伺。鸟儿飞翔,先鼓动双翼,再踊身向前,鼓翼好比寻,踊身好比伺。初禅虽然已经离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伺的心理活动。

2.主观感受:离生喜乐。喜,是对于所得的利益感到欢喜;乐,指轻安的精神作用。离生喜乐,是指修到初禅境界时,已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此时觉得呼吸气息经由全身毛孔出入自如,因而生起轻利安适的喜乐感受。

二、二禅

1.心理活动状态:内等净。即断除寻、伺的分别心理,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

2.主观感受:定生喜乐。是指由此禅定所生起的喜乐。

在达到初禅境界以后,渐渐对初禅境界感到不满足,所以便摄心在禅定上,而泯除了伺、寻的作用。这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称为二禅。

三、三禅

1.心理活动状态:行舍、正念、正知。住于非苦非乐的“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

2.主观感受:离喜妙乐。是指离去寻伺喜,唯存乐的心理状态。

在达到二禅以后,喜心涌动,使得禅定不固,所以开始摄心谛观,喜心因而断除,于是泯然入定,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可说是“世间第一乐事”,称为三禅。

四、四禅

1.心理活动状态:舍清净、念清净。舍三禅妙乐,令心清净,因此称为舍清净;又唯念修道的功德,所以称为念清净。

2.主观感受:非苦非乐受。是指寻伺喜乐都已断除的境界。

在达到三禅以后,又觉得三禅之乐令心不清净,遂生厌离想,因此更加精进不懈,终于进入四禅。这时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心灵空明寂静,有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般湛然而照,万事万物都显现无遗。

参 四无色定的内容

一、空无边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离色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灭三种色: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和不可见无对色。

2.主观感受:与空相应,心中明净,不苦不乐受更加增长。

达到四禅的境界后,身心仍受色法的系缚,不能自在,于是加紧功力,观察己身有如罗縠,内外通彻,由于一心念空,所以在深定中只见虚空无边,而没有一切色相。这时,心中明净,无碍自在,好像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称为空无边处定。

二、识无边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舍空缘识。

2.主观感受:与识相应,安稳清寂,心识明利。

达到空处定以后,识心遍缘虚空,因为虚空无边,所以识心分散太广,使得定心开始动摇,于是舍弃过去向外缘取虚空,而开始向内以心识为观察的对象,念念不舍。渐渐与识相应后,在深定中不见余事,只见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显现,与定相应而不分散。这时,心中的清净寂静,无法用言语形容,称为识无边处。

三、无所有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舍空与识等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

2.主观感受:安稳寂静,不见诸法。

达到识处定以后,因为心所缘的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无量无边,能破坏定力,三世心也是和合假有,并非真实,所以,舍去识处,而系心于无所有处,精进不懈。在深定中,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称为无所有处定。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

2.主观感受:不见有无,恬然清净。

达到无所有处定以后,心中如痴如醉,如眠如暗,因为还有无明覆盖,所以无所觉了,无所爱乐。于是一心专精,于非有处非无处,念念不舍,终于出现真实定,一切有无相貌都荡然不存,心中清净无为。在三界的定相里,以此定的境界最高,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肆 结语

禅定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通于各宗各派。四禅八定是世间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道和涅槃时,也曾依这些禅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由四禅八定的内容可以得知:每一项的禅定成就都是对于前一项的境界感到不满足,而再加功用行,精进修持所达成。“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事贵在有恒,譬如烧火煮水,如果不能不断添柴,水就无法烧开。学佛修道也是如此,如果得少为足,就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尤有甚者,如四禅比丘因证四禅而生慢心,堕入地狱,岂不可惜!

《杂阿含经》卷十七中,佛陀告诉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处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想止息。”接著又说更殊胜的止息,“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可见即使证到第八定,还不是究竟止息之处,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学佛的次第 第四篇 止观双修
下一篇: 学佛的次第 第六篇 五停心观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佛教丛书·教理推荐阅读
• 伯希和
• 蜀板
• 支孝龙
• 大死翁
• 讲宗
• 宝藏
• 蕴能
• 系着
• 浊劫
• 胜尾寺
• 四种断惑
• 识心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印祖故事:不避空袭住苏州,弟子跪请上灵岩
• 蔡礼旭:领导者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设身处地
• 菩萨本业经
• 境界住依止住
• 定弘法师:我是这样度化全家学佛念佛成佛
• 头北面西
• 离微
• 印光大师: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
• 怎样帮助孩子消业障?
• 如何实践佛法 第五篇 回向
• 星云法师:谈因说果
• 果卿居士:佛菩萨和护法无时不刻不在护持着我们
::法师开示 ::
• 海涛法师:慈悲的生活
• 印光大师:回向之义,大矣哉,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
• 印光大师: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乱,那可以一任随便吗?
• 宣化上人:金刚棒喝 六十三
• 印光大师:随便吐痰擤鼻是大折福之事,以痰杀痰是为治痰病之妙法
• 明证法师:过午不食功德利益
• 海涛法师说故事4:孝感动天
• 海涛法师:心量越大,功德越大
• 海涛法师:永不歇停的爱 上
• 净界法师:舍爱去贪是成就圣道的基础
• 净界法师:主导生命的两个力量
• 圣严法师:以身作则默默行善感动他人
• 宣化上人:交朋友一定要选择良友处处互助
• 印光大师:真信愿持佛名号能否避免困苦?
• 元音老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佛学大辞典 ::
  • 毛凌云
  • 宿曜仪轨
  • 大明高僧传
  • 新译
  • 长吏
  • 二木
  • 兴彻
  • 弥沙塞部五分律
  • 畜生有
  • 命浊
  • 十方普现色身
  • 大晓实彻
  • 三世无障碍智戒
  • 南岳单传记
  • 佛牙史
  • 瞿折罗国
  • 瑜只灌顶
  • 功位剿绝
  • 无称佛
  • 禾山
  • 九方便十波罗蜜菩萨
  • 指节
  • 三类境
  • 假名菩萨
  • 业通
  • 三百六十会
  • 兴隆净寺
  • 三十种外道
  • 戒海
  • 安呾罗缚国
::学佛推荐 ::
• 什么是轮回?轮回是什么意思?
• 获好名声之道
• 佛弟子当知的100个佛教名词
• 建立佛化家庭实现人间净土(心诚)
• 佛经中说不报父母恩的罪过(益西彭措堪布)
• 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是什么意思?
• 修持之道
• 戒闻利身
• 幸福婚姻经典辑要(海涛法师选辑)
• 圣严法师:佛化婚礼应该提倡吗?
• 什么是念珠?念珠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业报?什么是因果报应?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