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光教科书 >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的文章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六课 制度

类别: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第六课 制度
 

一、什么是佛教的僧伽制度?

  佛教对僧团的管理,以「六和敬」为主要的僧伽制度。六和敬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推而广之,也是建立清净和乐的佛化家庭,乃至安和乐利社会的重要根基。六和敬是:

   1.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平等和谐的生活,这是相处的和乐。

   2.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彼此说话诚挚,语气委婉,这是语言的亲切。

   3.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不计较是非利害,不比较人我得失,养成开阔的胸襟、愉悦的心境,这是心意的开展。

   4.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大家养成奉公守法的习惯,公平合理的生活,这是法制的平等。

   5.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对佛法有共同的认识,以佛法作为行事的最高标准,不越离轨道,这是思想的统一。

   6.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同享应有的福利与照顾,使大家都能有舒适、安稳的生活,这是经济的均衡。
  

  二、什么是佛教的信徒制度?

  佛教的信徒制度有:

   1.皈敬三宝: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也是超越世间的圣财。佛如光,能圆熟众生,是为世间的教主;法如水,能滋润众生,是为人生的真理;僧如田,能生长众生,是住持佛法的善知识。三宝的重要,就好比阳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宝,才得以长养法身慧命,升华心灵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篱。

   2.受持五戒:是信仰的实践。戒为一切善法的根本,戒的本质是不侵犯,从不侵犯中,完成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受持五戒,可以增长信心,可以生出功德,可以产生力量,可以人身平安,可以增加道念,可以慧由心生,可以获得尊重,可以产生和谐。

   3.听经闻法:凡遇有听经闻法的机会,要发心前往参加;或藉由研读经典,从中认识佛教的精神所在,提升信仰的层次。

   4.深信因果:佛教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佛教徒要远离苦恼,不仅要明因识果,更要深信因果,不悖因果。

   5.护持正法:三宝弟子的责任是「护法」,即护持正法,为佛教贡献心力、财力、人力,都是护法的行为。譬如:对毁谤三宝者,挺身辩解;支持佛教教育的事业,培养佛教青年等。综言之,最重要的是不护持迷信、邪信的宗教,要护持正信的佛法。
  

  三、什么是「僧事僧决」?

  凡有关出家僧团之事,如:佛门清规及寺院各项职务的行事等,应该依止戒律的制订,遵循清规以及长老师长的公决,或依往例等原则办理。出家僧侣弘法,在家居士护法,如此,信众可以积极参于寺院各项护法、义工,协助僧众弘法的推动,以其丰富的社会资历,提供寺院事务的谘商,或对社会协助弘传与教化,也可办理文教等佛门事业。但若逢僧团发生任何事端,不评论僧团的好坏是非,以免滋生困扰;对溜单的僧众,不宜收留,以免犯「五逆重罪」中的破和合僧之过为要。僧事应由僧团全权处理,如此才能维护僧团的和乐、清净,信众也才能如法护法。
  

  四、在家居士可以经营管理寺庙吗?

  佛教自早期就有许多居士林、念佛会、莲社、各种善堂,都是由在家居士发心负责,其职务可以称林长、会长、社长、堂主,但不宜称「住持」,因住持为住持三宝之义。居士成立的团体,以从事佛教的慈善事业为主,不宜从事法会佛事经忏等。此外,婚丧喜庆的法事,应交由僧众负责。佛陀以「出家内弘,在家外护」为教团纲纪、佛法久住的准则,为令僧信和合、教团伦理有序,应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助合作。
  

  五、在家居士可以从事经忏佛事吗?

  僧众负有住持佛法、广度众生的任务;在家居士则可在寺院中奉献服务、护法卫教,两者各有角色,不容混淆。尤其在家居士不可以越俎代庖,将经忏佛事作为谋生之道。
  

  六、僧信之间应如何相处?

  僧众对待信徒之道:

   1.教他佛法,助长家和。

   2.鼓励发心,爱家爱人。

   3.劝其正业,正勤正乐。

   4.传授正法,增加信心。

   5.老病死生,给予开导。

   6.人我烦恼,为其化解。

  在家信徒待僧众之道:

   1.四事供养,恭敬尊重。

   2.请转*轮,随缘学习。

   3.宣扬圣德,赞叹有道。

   4.护持道业,助其修道。

   5.随其修行,增益品德。

   6.令众无缺,广增僧信。
  

  七、如何认识寺院庵堂的性质?

  佛教修行者的修道场所称为寺院、庵堂、道场、精舍、伽蓝、兰若、丛林、讲堂、莲社、佛刹、学舍、念佛会、布教所、居士林等,现在一般均以「寺院庵堂」作为佛教的专用名称。

  「寺」,古为男众修行者所居,原为我国古代接待贵宾的官署。西域高僧竺法兰、迦叶摩腾到中国时,朝廷使其暂住于寺,后建白马寺使二人安居于此译经,此后「寺」即为佛教建筑的专有名词,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

  「院」,以学习为主,如佛学院。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太宗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供玄奘大师做为译经的场所,名为翻经院,自此成为佛教建筑物称为「院」的端绪,一般以侧重文教方面者,称为「院」。

  「庵」,为女众修行者所住。是指出家人或隐遁者远离村落所居住的简陋草庵。后世特称比丘尼所居住的地方为庵。然而庵寺昔日原本通指僧或尼所居之寺,并不限于比丘尼所住之寺。

  「堂」,为在家学佛者共住的地方之通称。又指供奉佛像,或者作为讲经修行等用途的建筑物。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五课 戒律
下一篇: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七课 称谓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推荐阅读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七课 永嘉证道歌(唐·永嘉玄觉)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四课 文选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二课 佛光大藏经编修缘起(星云)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一课 西斋净土诗(选录)(元·梵琦楚石)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六课 四愿齐说(明·憨山德清)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五课 诗选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四课 示厨(明·紫柏)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二十一课 慈航法师遗偈(慈航)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三十课 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八课 赞僧诗(清·顺治)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六课 无相颂(唐·六祖惠能)
•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课 十牛图颂(宋.廓庵师远)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一心归命
• 露地坐
• 侄子学佛戒毒,如何宣传类似感人事例
• 印光大师:修行到什么状态才能大彻大悟?
• 星云法师:谈六种“信佛”的层次
• 印祖故事:住大顶侍大士香火,磨石碑明开山缘起
• 一切如来定
• 要守着不妄语,要守着不两舌
•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第五集心术之要(下)
• 我亲眼看到杀生的果报
• 修行
• 不小心把念佛机火化了是出佛身血吗?
::法师开示 ::
• 印光法师:念佛真的可以治病
• 宣化上人:早起晚睡为谁忙
• 寂静法师:没有福报,如何才能发财?
• 星云大师:六祖悟道时的五句话道尽了一切
•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传》第四十四章 特别的教化
• 净土法门:印光老法师一生提倡因果教育
• 寂静法师:其实成为世界级人才超级简单
• 印光大师:论回向 常用回向偈、回向文等
• 印光大师:念观音菩萨名号的利益(三)
• 印光大师:《华严经》、《法华经》之奥秘
• 海涛法师:碰到问题时可以请求佛菩萨,他一定会给你一个方向
• 宣化上人:前进最大的障碍妒忌贡高我慢的心
• 宣化上人:念佛人种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卷
• 印光大师:净土法要—风水好不如心好
::佛学大辞典 ::
  • 一断一切断
  • 莲华面经
  • 度牒
  • 屋里人
  • 维威卡难达
  • 贪结
  • 摄衣界
  • 慧皓
  • 受十善戒经
  • 本因妙
  • 白象
  • 依经解义
  • 宇多天皇
  • 成一
  •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 法格崇拜
  • 五不应答
  • 斋戒
  • 本国土妙
  • 桑顶寺
  • 回心向大
  • 嵩祝寺
  • 空心
  • 国土世间
  • 有异熟
  • 七黑山
  •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 普愿
  • 增长业
  • 如来使者
::学佛推荐 ::
• 佛教家庭伦理观初探
• 德育治家 智慧话语
• 忍辱多力
• 志同道合的婚姻才长久(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 佛化婚姻将引导人们趣入佛法(凯朝)
• 什么是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什么意思?
• 忏悔除罪
• 佛陀为居家学佛青年开示:什么叫真好男人
• 出家的条件、程序和仪式是怎样的?
• 什么是十戒?十戒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念珠?念珠是什么意思?
• 佛教对现代家庭的几点建议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