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 佛典(佛经)故事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佛典(佛经)故事”的文章

五欲中最妙的

类别:佛典(佛经)故事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五欲中最妙的

  往昔,佛陀游化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这五大国王以波斯匿王为首,会集于园观之中。

  此时,五位国王聚集一处,各作此论:“诸位贤达当知,如来所说五欲,是哪五欲呢?如眼睛见到色境而产生非常爱乐之念,这就是世人所希望的。如耳朵听音声、如鼻子闻香气、如舌头尝知味道、如身体能感受细滑,这五事即是如来所说的五欲。而此五欲中,何者最妙?是眼睛见到色境最妙?耳朵听音声最妙?鼻子闻香气最妙?舌头尝知味道最妙?还是身体细滑之触最妙?这五事到底哪一事为最妙?”

  其中优陀延王说:“色境最妙。”优填王认为:“音声最为妙。”恶生王论说:“香气最为优胜。”波斯匿王则论说:“味道最为妙。”而毗沙王则说:“细滑的身触才是最胜。”

  这时五位国王说道:“我们共同论说五欲,然而却不知哪个才是最妙?”于是,波斯匿王向四位国王说:“现在佛陀就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我们可以一起前往世尊所在之处,询问五欲之义。如果世尊有所教导开示,我们当共同依教奉行。”诸位国王听从波斯匿王所说,一起来到世尊处所,顶礼佛足,各坐于一旁。波斯匿王将刚才他们共论五欲之事,具向佛陀禀白。

  世尊便向五位国王开示:诸位国王都是随着各自的喜好而作此论说。如果这个人的习性对色境染着甚深,怎么看也不会厌倦、不会满足,这种人会认为色境最妙、最上,没有能够超越它的,自然不会另外贪著于声、香、味、细滑之法,于是在五欲之中,自然将色境当成是最妙的。

  如果这人的习性对音声有所染着,他听到音声便感到极度欢喜,而不觉得厌倦、不会满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音声当成是最妙的。如果有人的习性对香气有所染着,嗅闻到香气后感到极度欢喜,而不觉得厌倦、不曾满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香气当成是最妙的。又,如果有人的习性对味道有所染着,舌头尝到味道后感到极度欢喜,而不觉得厌倦、不知满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味道当成是最妙的。如果有人的习性对细滑之触有所染着,对细滑的触受感到极度欢喜,不会有所厌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细滑触受视为最妙。

  再者,如果那个人的心正染着在色境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声、香、味、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音声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香、味、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香气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声、味、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味道中,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声、香、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细滑的触受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声、香、味之境上。

  于是,世尊便以偈颂宣说:

  “欲意炽盛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欲,贪欲意不解,以此为欢喜,缘之最为妙。

  若复听声时,所欲必可克,闻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声,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嗅香时,所欲必可克,嗅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香,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得味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味,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得细滑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欲无疑难。

  彼以得细滑,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是故,大王!若说色境最妙,当平等而论之,怎么说呢?因为对色境有贪爱的习气。如果对色境没有贪爱,就不会有所染着。由于贪爱色境,这种人便会认为在五欲当中,色境最妙。然而贪爱色境会产生种种过患,如果贪爱色境不会产生过患,众生就永远不会有厌离之心。正是因为贪爱色境会产生过患,所以众生才会对它产生厌离之心。色境的过患具有启发人出离的要义,若无法启发人心生出离,那么众生不得出离生死苦海。因为色境的过患能让众生发出离心,精勤修行得至无畏涅槃城中。如以上所说,色境在五欲尘境中就是最妙。

  大王!如果说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是最妙的,都应当以平等之心而论。觉得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最妙,是因为对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有贪爱的习气。如果没有贪爱,就不会有所染着。由于贪爱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这种人便会认为在五欲当中,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最妙。

  然而贪爱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都会产生种种过患,如果不会产生过患,众生就永远不会有厌离之心;正是因为贪爱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会产生过患,所以众生才会对它产生厌离之心。

  所以,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所产生的过患,也具有启发人出离的要义,若这些过患的境界无法启发人生出离心,则众生不得出离生死苦海。因为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的过患,能让众生发出离心,得至无畏涅槃城中,所以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在五欲尘境中就是最妙。因此,大王!众生所乐之处,心即受其染着,受其染着则受苦患,就是这个道理。大王!当以此为知见。

  五位国王听完佛陀的开示,皆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五王品第三十三(一)》

  省思:

  众生将四大假合的色身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执以为我,向外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因贪着爱染心中不能作主,而动诸身口意造业、受苦,流转轮回。所以想远离诸苦,须知六尘境界实为贼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劫取自性功德法财,是故修行当以六根六尘为入处。六根接触六尘之际,时时刻刻保持觉性,反省检讨,收摄身心,起观觉照,不起贪爱、烦恼、执着,如此收摄用功,生活中落实“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行持,身口意便得清净,日久,就能够回复本自清净的菩提心,踏上解脱自在的涅槃路。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善修奉行十念法
下一篇:为富不仁的果报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佛典(佛经)故事推荐阅读
• 戒杀吃素,原本快瞎了的左眼竟恢复了!
• 因争夺财产而得到的报应
• 网上犯意淫的罪过同样很大
• 我的前半生:40年骨灰级邪淫者的泣血告诫!
• 我们村里几个作恶淫乱男女的下场
• 他不因妻陋而犯淫,终脱厄腾达
• 不要带着功利心去学佛
• 佛经中的护法“大鹏金翅鸟”和龙的前世今生
• 本是短命,却因做了这件事而长寿!
• 孝顺是积德改命第一法
•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内附视频)
• 袁学海认命受支配,经禅师点醒改造自身命运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印光大师: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
• 天竺三际
• 梦窗国师语录
• 宣化上人:禅七诲语
• 蔡礼旭:刘廷式对婚姻的守信
• 袈裟味
• “捕蛇人”黑心行医 不仅自食恶果还殃及子孙后代!
• 谛缘度
• 龟兹
• 定弘法师:制心一处,欲念自然就没有,不断而断
• 立播
• 汾阳五门句
::法师开示 ::
•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三
• 圣严法师: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十章
• 宣化上人:福不可享尽,苦可以受尽
•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二、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说三
• 圣严法师: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十三章
• 印光大师: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 学诚法师:认识嫉妒,让它走开
• 印光大师:佛弟子怎样行持才可不愧佛心之名?
• 海涛法师:阿修罗道在什么地方?
• 寂静法师:你想500元买汽车吗?
• 净界法师:念佛人很多,为何成就的人非常少
• 圣严法师:信佛学法敬僧
• 印光大师:拒绝献媚,得中状元
• 圣严法师:面对贫穷的勇气
• 印光大师临终切要:心里除念佛外,不使有一点别的念头
::佛学大辞典 ::
  • 镜盦
  • 白骨观
  • 瞿陀尼洲
  • 入大乘论
  • 梵仙
  • 问禅
  • 螺髻仙人
  • 十普门
  • 小乘律
  • 天冠
  • 相续解脱经
  • 毗卢印
  • 娜
  • 古德烂杏
  • 供帐
  • 八业
  • 念持佛
  • 十二头陀行
  • 三国遗事
  • 举赞
  • 法法性分别论
  • 优尸罗草
  • 慧因高丽寺志
  • 如来罥索菩萨
  • 鼻虫
  • 尔前
  • 白赞
  • 阿弥陀曼陀罗
  • 敲枷打锁
  • 适莫
::学佛推荐 ::
• 什么是十戒?十戒是什么意思?
• 进德之道
• 什么是念珠?念珠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涅槃?涅槃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 出家的条件、程序和仪式是怎样的?
• 什么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的由来
• 什么是法师?法师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什么?
• 什么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 第一福田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