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学诚法师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学诚法师”的文章

学诚法师:认识嫉妒,让它走开

类别:学诚法师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自己没有的东西,也不希望别人有,这种心态就叫“嫉妒”。嫉妒之心尤其会出现在与自己能力、身份相近的人身上,或者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因为我们时时处处都在与身边的人比较,内心狭窄封闭,高下不平。打开心胸、培养愿力,看向更广阔的天地,树立更长远的志向,烦恼自然消减。

  嫉妒别人并不能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反而会让自己越走越远。如果自己不甘心,那就去努力,着眼于提升自己才是出路,否则人就会走入痛苦的死胡同。嫉妒是习性,不断被习性牵引而走偏,要靠明确的宗旨来纠正。当然,降伏烦恼非一日之功,要不断努力增长内心的光明才能做到。譬如一件事遇到了困难,如果是别人负责,自己就不会觉得什么,如果是自己负责的事,就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担心办砸了被人笑话;或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却被人误解时,内心委屈痛苦;或无人关注时,自己内心落寞嫉妒……这都是名利心在作祟。境界就是烦恼的照妖镜。

  净除嫉妒心很不容易,要慢慢地,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心胸,树立更高的宗旨,才不会总是把视线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与身边的人攀比。多向榜样学习,生仰望之心,嫉妒就不容易生起来。“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兰花不需要去嫉妒牡丹花,星星不需要去嫉妒月亮,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缘、命运、位置,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使命、道路,没有任何两个人是可以完全重合的,也没有必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比较。嫉妒是因为贪着自己没有的东西而生嗔心,被嗔魔控制而不能如实观照自他。

  占有欲是贪,嫉妒心是嗔,这两大烦恼犹如人心中盘踞的两条毒蛇,一旦发作,伤人伤己。欲克制恶念,不能如石头压草,那只能一时压服其表;内心必须有更强的正念、善念,如阳光融化冰雪。要修习内心,一方面我们必须去学习智慧的典籍,另一方面需要有切身感受,要常去寺庙学习。嫉妒的根源是自己与他人有对立,心胸狭窄。要常常去随喜,常常去回向,让自己心量扩大。

  被人嫉妒,说明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优势,但还没有优秀到令人佩服的境界。要让自己更加优秀 ——更善良、更宽容、更有智慧,不要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不要怨恨诋毁自己的人,不要对排斥自己的人怀有敌意。自己内在有嫉妒之心,才会敏感于他人的嫉妒,并非常紧张、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很多比较都是无谓的,是自己内心种种观念、妄想在作祟,要有一颗分享的心,随喜的心,既把自己的成绩分享给大家,也能分享他人的成功和快乐。

  战胜嫉妒,要有一颗宽广的心,不局限于自己的眼界与所得,不狭隘地与人暗争高下,而能理解、承认、接受他人的努力和成功;要有一颗慈悲的心,乐于见到他人的快乐;要对自己有信心,有自己的目标,就不会为一时的果相而沮丧。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树立起了志向,就不会盲目攀比、嫉妒或自卑。人因为贪着,所以对自己得不到的会产生嗔心,嫉妒是嗔心的一种。内心越匮乏、虚弱,“满足自我”的欲望越强,嫉妒心就会越强;反之,内心富足、强大,贪欲较轻的人,就不容易嫉妒。

  嫉妒是“小心眼”和“失向症”的综合反应。所谓“小心眼”,就是看不到整体,譬如在团队中对比自己优秀的同行生嫉妒心,不去想团队需要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整体才能不断提升;所谓“失向症”,就是目标偏离了宗旨,而跑到了错误的方向上去。要学会去分享他人的成功与成长,分享能帮助自身的成长;而不要比较、排斥,这只会让自己痛苦和堕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我们可以向别人学习,但不需要与别人攀比,专心走好自己的路。

  嫉妒心的产生,一是由于对自己的方向不清晰、不坚定,二是片面看问题,只看到自己缺乏的和别人具足的,忘记了自己拥有的,没看到别人付出的。无数因缘聚合才形成一个人的际遇,因缘的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我们好好在自己的缘起上努力,攀比无用,随喜有益。

  要想得到庄严的相貌,就要培养忍辱的力量,不发脾气,不仇恨、嫉妒;常带微笑,善待他人,内心充满善良柔软。若离开了这些,只是在皮囊上琢磨描画,离真正的 “美丽”只会越来越远。心量放大。我们要有心量去包容别人的过失,也要有心量去欣赏别人的美好。如果我们总是活在狭小的自我中,别人做错事自己也会不高兴,别人成功了自己也会痛苦。

  嫉妒和傲慢都是内心失去了正念而片面执取一点产生的妄想,也是内心“以我为主”而引发的烦恼,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优秀而嫉妒;心中反复品味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他人,故产生傲慢。要多去修感恩心、自他相换的心,让心能够更多看到他人,更全面正确的认识境界。嫉妒,一是占有欲强,不能容忍别人超胜自己;二是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总是与他人攀比,靠外在的“胜利”来实现自我的存在感、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两点都源于不能真正认识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和意义。

  贪执,就是对自己喜好的事物不肯放下;嗔恨就是发火,厌恶、仇恨、嫉妒等都属于嗔的范畴;愚痴,就是不了解因果,浑浑噩噩的活着。执著、烦恼就像捆住我们的锁链,只不过这个锁链无始劫来就跟人绑在一起,我们误以为这就是“我”,听说要放下就会感到害怕、迷茫、无措。佛法也需要我们有上进心,但这个上进,不是跟别人比输赢,而是懂得向更好的人学习,提升自己。反过来,总是在跟别人较劲,表面上看也能让我们有一时的进步,但用心却是天壤之别,由此引起的恐惧、傲慢、自卑、嫉妒等种种烦恼会让我们的心不得安宁,如在火上炙烤。

  透由与他人的比较,看到自己的差距,生起向上增进的希求心,这是好事;但若由竞争产生了高低不平的心、自卑骄慢的心、嫉妒憎恨的心,甚至损人害人的心,就是坏事了。我们要牢牢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外境上。追名逐利,贪欲、嫉妒、骄慢……种种烦恼也随之而来;苦苦奋斗,所得也不出自己的福报,人心陷溺于欲望,却令内心伤痕累累,未来遍布荆棘。得到的名利,一则不能常保,随时有失去之虞,心常不安,终其一生为其所缚;二则本身就带有过患,富贵怨之府,声名谤之媒,何乐之有?

  身体的不舒服,我们会很敏感、很重视,也懂得去找医生;可是心灵的不舒服,绝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也不知道怎么办。其实,我们的心已经很严重的生病了,被种种分别、执著、贪婪、嗔恨、怀疑、嫉妒、骄慢紧紧绑住,离真正的快乐、自在越来越远。

  修行就是解粘去缚。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学诚法师:如何面对心中的恨与怒
下一篇:学诚法师:怎样改善孤傲的性格?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学诚法师推荐阅读
• 宣化上人:天天诚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
• 大悲咒句解 3、婆卢羯帝 烁钵啰耶
• 宣化上人:什么是假的
•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12)
• 宣化上人:“老古董”的忠实告诫
• 宣化上人:观世音菩萨要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 宣化上人:十法界
• 宣化上人:佛的四种智慧
• 宣化上人:戒律好像网
• 宣化上人:自在非他在
• 宣化上人:我们学佛法就是要灭除贪嗔痴不要执著
• 宣化上人:何为佛经中的“鬼王”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苏拉派
• 不出声念佛心有阿弥陀佛是念佛吗?
• 彭鑫:黑芝麻盐补肾食物中的脑白金
• 难势
• 净界法师: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
• 如何判断自己适合哪种方法修行?
• 方广道人
• 一听到佛号就哭
• 灌顶加行
• 星云大师:维护正义的勇气
• 九带禅
• 佛教的净土思想 第一篇 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
::法师开示 ::
• 慈诚罗珠堪布:地狱是什么?究竟在哪个星球?
• 印光大师:以扶乩提倡佛法,虽有小益,根本已错
• 星云大师:“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
• 净界法师:念佛法门至关重要的原则
• 印光大师:云谷禅师,其得其传,僧则憨山大师,俗则了凡袁公,为最显著之人
• 净界法师:一个人造恶业不得果报,有两种原因
• 宣化上人:儿童是国家的栋梁
• 证严法师:犯了错,要肯改过
• 海涛法师:你有清净心,诸佛菩萨就加持你,护法会引导你
• 海涛法师:佛心的修持
• 海涛法师:佛陀智慧名言 上
• 星云法师:如何转苦为乐
• 印光大师:果报通三世,转变由心
• 星云法师:佛教对「应用管理」的看法
•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要点摘抄
::佛学大辞典 ::
  • 劝学
  • 法界宗
  • 佛教教典
  • 无生门
  • 郭庆文
  • 四一切
  • 焰摩天曼荼罗
  • 白马
  • 波利质多树
  • 千无一失
  • 桀手
  • 净土五祖绘传
  • 已离欲者
  • 东大寺
  • 婆尼
  • 火灾
  • 小乘偏渐戒
  • 似则似是则未是
  • 涅槃头
  • 六十四梵音
  • 五种得失
  • 六道轮回
  • 法华三部经
  • 地客
  • 富那夜奢
  • 登坛受戒
  • 商那和修
  • 东征绘传
  • 菩萨二心
  • 成吉思汗
::学佛推荐 ::
• 菩萨的样子(慈惠法师)
• 佛化家庭 二、八正道是建设佛化家庭的指针
• 获好名声之道
• 对治欲爱之法及夫妻相处之道(惟觉法师)
• 佛弟子当知的100个佛教名词
• 什么是十戒?十戒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什么?
• 佛化家庭(黄念祖老居士)
• 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圣严法师)
• 什么是三皈依?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的由来
• 什么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