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印光大师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印光大师”的文章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35】

类别:印光大师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341、怎样才能做到念佛成片?

  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成片。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8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342、事持、理持的含义和关系是什么?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 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 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 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 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 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36页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345、如何处理专修与兼修的关系?

  生死心切,诚敬真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一切皆难得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 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汝祈我决,我与汝说其所以,汝可自决。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 一切皆难得利益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80页 开示五则)

  346、为什么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

  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 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而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 一心,末由也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3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347、什么是十念记数念佛?为什么不可对十念记数之法遂生疑惑?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 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 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 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 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 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 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 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 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 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 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 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2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48、宋慈云忏主十念法门怎么念,要注意什么?

  尽一口气为一念,十口气为十念。此法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

  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 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11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349、念佛如何摄心?怎样念才能至一心不乱?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

  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1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若念佛有妄想,当用心听。字字句句,都要听得明白。无论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归一。《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 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即是摄耳谛听之法。当依此而念,不至仍旧妄想纷飞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6页 复方圣照居士书二)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 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1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50、善导为什么提倡专修?永明为什么提倡圆修?

  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卐莲净土诗小序,前两行发明遮表一心,亦属谬论。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 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 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彻大悟地位,其立言决难无弊。譬如井蛙,只见一井量之青天而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34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今为汝寄新印《文钞》一部,及善导《观经疏》一部。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详阅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3页 复沈授人居士书)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印光大师:十大碍行念佛人在十大障碍中修行
下一篇: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30】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印光大师推荐阅读
• 胎息法
• 真教
• 七聚
• 八宗纲要
• 身土四依
• 自性禅
• 圆顿一乘
• 开堂
• 五家参详要路门
• 朱昭之
• 功德断
• 正因正行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戒藏
• 印光大师对人的成长终身教育思想
• 佛化家庭(黄念祖老居士)
• 印光大师:若欲作大通家,须从通途佛学而论
• 大乘庄严经论
• 本果妙
• 定弘法师:遇到身体不舒服,或生活压力,就忘记学佛该怎么办?
• 遮文荼
• 契吒国
•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之二
• 蔡礼旭: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 净土法门:印光大师十念法的开示摘录
::法师开示 ::
• 印光大师:此世间学佛者之通病
• 宣化上人:会念无字真经,才是真正明白人
• 明证法师:佛法初识 二
• 元音老人:修法有了神通怎么办?
• 海涛法师:学佛的人为什么女众比较多?
• 星云大师:修行人的一天
• 印光大师:怎样劝亲属念佛?
• 星云法师:宁舍命也不能做的四件事
• 元音老人: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
• 星云法师:青年之病
• 印光大师:善心阴德好,当得孝子报
• 印光大师:《感应篇》“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等十二句
• 星云大师:有苦不能说我就这样忍了一辈子
• 净界法师:你真正要注意的是分段生死这一关
• 印光大师:禅宗夫念佛一声,漱口三日怎样理解?
::佛学大辞典 ::
  • 医子喻
  • 行者
  • 能施太子
  • 常晓
  • 变成男子愿
  • 九彻
  • 九品觉王
  • 兰季特辛格
  • 妙高十义喻十住菩萨行
  • 因分可说
  • 成住坏空
  • 风幡话
  • 二种字
  • 慧勇
  • 山田龙城
  • 报生三昧
  • 四禅八定
  • 因中无果
  • 南五台
  • 苦行林
  • 八缠
  • 佉卢虱吒
  • 事护摩
  • 竹林七贤
  • 师檀
  • 暖佛节
  • 灭摈
  • 庐山衣
  • 标帜
  • 受疏之法
::学佛推荐 ::
•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什么意思?
• 佛教的四恶语与四善语
• 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 什么是具足戒?具足戒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缘起论?缘起论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是什么意思?
• 精进
• 劝大众勿造口业
• 救护众生之道
• 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 婚姻、家庭在修行中的四种层次的对待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