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宣化上人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宣化上人”的文章

宣化上人:老子、孔子都是菩萨应化

类别:宣化上人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宣化上人开示:老子、孔子都是菩萨应化,儒释道三而一,一而三!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宣化上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佛教超越今科技的宇宙观)
下一篇:宣化上人:朝暮十念法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宣化上人推荐阅读
• 敬鬼神而远之
• 人要为己,天诛地灭
• 虽然一生念佛,可是他不能往生
• 什么样的人最幸福?什么样的人最快乐?
• 过这种日子,连畜生都不如!
• 用真心来布施,果报不可思议
• 中国得救,世界就得救
• 聪明人不干这个傻事
• 一点疑惑都没有,念佛才会有受用
• 不爱财富的人很少
• 我们今天所受的害
• 化情执为智慧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蔡礼旭:不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中
•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佛教徒应与时俱进
• 净界法师:一个人会着魔不能完全怪魔王,这样对他不公平!
• 蔡礼旭:观察人不能凭自己的感受,得客观看他的人际关系
• 道宁
• 宣化上人:魔是来帮助你修道的
• 宣化上人:我教他们诚心念观世音菩萨很快康复出院
• 圣严法师:在家信佛所谓禁忌多数来自民间信仰
• 论诤
• 宣化上人:如何打坐参禅
• 印光大师:子弟之成,唯在家教
• 最有智慧的人
::法师开示 ::
• 印光大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净界法师:人生一半是来还债,另外一半是开创未来!
• 印光大师:助印经书十大功德
• 星云法师:不要为了小事而破坏虔诚的心境
• 印光大师: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此!
• 海涛法师:修行的意义 上
• 明证法师:过午不食有什么功德?
• 星云大师:宣扬人间佛教学作人间菩萨
• 圣严法师:轻松而简单地体验佛法
• 净界法师:你把这两个字参透了,就有资格开始修行了!
• 慈诚罗珠:圆满次第—证悟空性之方便
• 学诚法师:怎样面对生活或工作上的不公平?微博问答(2016.03.15)汇总
• 大悲咒句解 37、室那室那
• 印光法师:念佛人,以孝亲之心礼拜持诵,功德更大
• 宣化上人:纪念慧僧法师
::佛学大辞典 ::
  • 绳床
  • 世论
  • 有分无满人
  • 能寂
  • 二加
  • 糜文开
  • 大明寺
  • 报生三昧
  • 令韬
  • 梵网会
  • 祈夜多
  • 扇面写经
  • 蒲团
  • 信成就发心
  • 智炫
  • 舍无量心
  • 大收教
  • 古代宗教
  • 三界万灵牌
  • 乞雨
  • 舍闭阁抛
  • 活句死句
  • 鼠喽栗二谛
  • 十八师
  • 海底四宝
  • 原妙
  • 佛部主
  • 谛缘度
  • 婆罗门
  • 六智
::学佛推荐 ::
• 什么是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和尚?
• 不听是非 不传是非
• 建立佛化家庭实现人间净土(心诚)
• 佛教是谁创立的?佛教是怎样创立的?
• 佛教的四恶语与四善语
• 忏悔除罪
• 布施的方法
• 什么是三皈依?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 口业之过
• 好的婚姻是人间天堂(清源)
• 佛说居家八法(《杂阿含经》卷四三)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