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宣化上人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宣化上人”的文章

宣化上人:来讨债的儿女

类别:宣化上人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节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 讲述

  人来到这世界,都是有因缘的。有的人是有善缘来做父子或母女。有的人是报冤来做父子或母女。所以有还债的儿女,也有讨债的儿女,所谓「无儿无女无冤家」。在因果来讲,有千真万确的事实,可以车载斗量,不胜枚举。兹举出一个公案,作为参考。

  从前民间的风俗,凡是结婚,生小孩,办丧事等,都请和尚来诵经。目的为吉祥如意,消灾延寿,往生莲邦。

  有一天,杜顺和尚(华严宗初祖)到斋主家应供。斋毕,斋主夫妇抱婴儿到和尚面前,请和尚慈悲,给婴儿加持一番,意图长命富贵。和尚用法眼观察,知其因缘,此婴儿是来讨债的,为替双方解冤消仇,乃叫斋主夫妇抱着婴儿到河边去。和尚乃将婴儿抛到河中。此时,斋主夫妇大哭,向和尚要儿子。

  和尚对他们说:「你们回头看看你们的儿子!」斋主夫妇回头一看,在水中现出一个男人身,怒目对该夫妇说:「谁是你们的儿子!我乃是三年前乘你们的船过河那个商人,你们见我囊中有银子,起了不良之心,谋财害命。船到河心时,乃将我推落水中,侵占我的财物。我是来讨债的,今幸遇和尚慈悲,替我们和解。否则,不能善罢罢休,一定搞得你们家败人亡。」说完不见其踪。这时,该夫妇吓得目瞪口呆,非常惭愧。于是恭请杜顺和尚作水陆法会,超度孤魂野鬼,皆得往生。从此之后,该夫妇诵经拜佛,茹素终生。

  圣严法师:因果与因缘

  简单地说,因与果是因素与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讲的是同类因,得同类果。也有以不同的因得不同的果,也有无法取得因与果相等的事实。

  因果观念从现实的事象上看,可以成为普遍的真理,比如说,如是因结如是果,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如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与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的原理一样。也就是说,种了好的因,必得善的果。然而,世上确有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的例子;也有积善之家横遭灭门惨祸的事实;也有行善积德一辈子,临终未必能获全尸的例子。因此,佛教对于如中国儒家所说「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不可知论是不能满足的。

  佛教把善恶行为的因果论,从现在的一生,穿过生前与死后的来源与去处,并且延伸到过去的无量生死及未来的无量生死:现在的这一生,不过是过去无量时间过程与未来无量时间过程中的一个连接点。通过过去及未来的生和死的解释,始能明白,我们这一生的时间,实在太短促了。若要以现前一生的现象,说明因果的道理,便像我们在一部巨著之中,摘出一句话来,加以主观的解释,那是断章取义,无法正确地介绍那部著作之全貌。以三世来说明因果,因果的道理始能完备。佛教讲「业感缘起」,「业」是身心的行为所留下的惯性作用或余势,这种惯性,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无从着力之处为止。人的善恶行为,既是过去的业因所感受的业报,也是未来的业果之所以产生的原因。通过过去的生生世世及未来的生生世世,来看现在这一生死间的一切遭遇,便不会觉得尚有任何不合理或不能取得报偿的事了。不过,若不能通过对于佛教教义的绝对信从,或不能通过宗教经验的亲历,便不易理解,也不能接受这三世因果说的观念。但是,佛教之成为合理化,佛教之能以因果说而摄化众生,形成庞大的宗教团体,即在于三世因果说的建立。

  因果之说不是佛教的独家之言;以因果与三世配合着讲,并以因缘来说明因果的究竟点,则为佛教的特质。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是以时间的先后而建立,因与缘之间的关系,则以空间的交互影响聚散而建立。因果的形成,不论是因或果,均不能脱离主因及助缘,主因是动力或能源的出发点,助缘是围绕着主因而促使主因成为新的事物及现象之其他要素或成分。所以,要说明因果现象的生灭变化,必须要用因缘的道理。

  因缘说是佛教的特质,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所悟出的最大法门。佛教所说的悟境,即是悟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空间的、时间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社会的、自然的,凡是现象的起灭转换、无非是由于因及缘的位子的变动,成分的增减,类别的出入,而产生的离合、合离及组成、解散,解散了再组成的现象。故从因缘的观点看世间诸法,无非是幻有的,暂有的、假有的、本性是空的,既无一物可以永久存在,也无一物可以普遍存在。所以不论是人为的,或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触觉、知觉、感觉来认识思辨的一切,都是假相,不是真理。

  如果能够理解这层道理,并且以修行的方法来亲证这层道理,佛教称为悟,称为解脱,称为断烦恼,称为离苦得乐。

  基于因果报应的观点,佛教建立了教徒的伦理生活的规范及教团的团体公约的依准。对个别的教徒而言,在家众要受三归及五戒;初出家的少男少女或未受成人教育的,要受十戒;成年的男众,要受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成年的女众,要受五百条的比丘尼戒。戒律的作用,消极面是不作一切恶,积极面是须成一切善。种了恶业的因,将受恶的果报,种了善业的因,当受善的果报。所以,从持戒与否的功过观念为出发点而接受佛教伦理生活,仍是有为的有相的,是通于世间其他各派之说的,持戒的功德,可生人及天堂,但尚不能解脱生死。要想解脱生死,必须持戒而不以善恶功过为意。也就是虽不作一切恶而不是为怕遭受恶果,虽行一切善而不是为求富贵利乐的福报。为什么?为度众生,虽遭无量苦迫而不以为苦,由于持戒积德,虽获无量福报而不以为乐,因为不论苦事或乐事,皆由因缘所生的假相,而非实相。

  从因果之说,佛教为未得解脱的芸芸众生建立了有善有恶的报应观,使得凡夫众生不违本性而除恶为善;从因缘之说,佛教为已进佛门、并在修行道中相当努力的众生,解下「我」的价值的包袱,而得究竟的解脱。所以,佛说有因有果,是对凡夫说,是警策凡夫,为善去恶;佛说因缘生法是空是无,乃对根利的众生说,是鼓励他们撤除功利观念的「我」执,而进入解脱之门。

  相信在座的诸位,都曾熟闻「野狐禅」的名称,这是百丈禅师与一位堕落为野狐身的禅者之公案。禅者由于未达空理,误信「不落因果」而五百世为狐;经百丈点破为「不昧因果」,始脱狐身而化去。因此,凡是空谈公案,只是口头上说无相无我,无佛无众生,而不曾经过切实修行的人,佛家便称为野狐。切实修行,而又执着有大功德,希求成佛作祖,认为能转法轮,并有无量众生可度、已度、将度的人,佛家称为执着汉。必须不昧因果之理,又不执着「我」的价值之为实在,方为佛法的正理所在。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宣化上人:我们人间一百年,在忉利天只是一昼夜
下一篇:宣化上人:教你们一个择法眼,分辨佛和魔的弟子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宣化上人推荐阅读
• 慧净法师:关于对往生净土的释疑
• 慧净法师:至心信乐不凭感受来证明
• 慧净法师:佛弟子应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婚姻?
• 慧净法师:我们这种造罪造业的众生
• 慧净法师:孝妇生天阎王恭送
• 慧净上人:临终念佛蒙佛护佑
• 慧净法师:道心悟性
• 慧净法師:以念佛超度祖先
• 慧净法师:念佛人应有的基本观念与心态
• 慧净法师:净土宗传承
• 慧净法师:芬陀利花
• 慧净法师:自性清净的佛性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之八【5】
• 印光大师:一阴一阳之谓道,西方既无女身,安非独阳不长乎
• 庭仪
• 蔡礼旭:一切举动都安详才能练定功
• 净界法师:我们的业力,决定我们的生命!
• 佛经中的“吉祥”义
• 信行
• 印光大师:求子三大注意事项
• 施食获五福报
• 将来你运衰的时候,怎么办?
• 七祖圣教
• 印光大师: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之无益
::法师开示 ::
• 海涛法师:师父认同有人放生而制造别人捕捉吗?
• 圣严法师:如何祈福才能有福
• 学诚法师:如何面对婚姻的背叛与欺骗
• 印光大师:为什么说密宗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
• 宣化上人:修行人要“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
• 宣化上人:不要谄富骄贫,厌故喜新
• 宣化上人:明明知道是妄想,为何不收拾干净?
• 宣化上人:你今生骂人,来生就会被人骂
• 证严法师:总结全文
• 星云法师:佛教奇事谭
•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之八【8】
• 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 代序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 海涛法师:你如何不要痛苦,只要你有智慧,消除无明
• 印光大师:父母与子女有哪些因缘?
• 星云法师:好机会在哪里呢
::佛学大辞典 ::
  • 谥号
  • 无上两足尊
  • 邻阿伽色
  • 法桥
  • 教王经
  • 频婆娑罗王经
  • 本地身
  • 唯物论
  • 肉团心
  • 摆贝派
  • 津送
  • 等起
  • 雪山部
  • 五字严身观
  • 梵网经古迹记
  • 十种如来藏
  • 严炽王
  • 二种死
  • 庵没罗园
  • 十信相似道
  • 不思议慧童子
  • 南朝佛寺志
  • 嵩岳寺
  • 暹罗派
  • 续灯存稿
  • 俗谛
  • 五系
  • 星云
  • 二种自在
  • 三种习气
::学佛推荐 ::
• 家庭即是道场(印光大师)
• 什么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什么?
• 让孩子“定中生慧”(中国教育报)
• 利益和快乐
• 什么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什么意思?
• 进德之道
• 幸福婚姻经典辑要(海涛法师选辑)
• 好的婚姻是人间天堂(清源)
• 修持之道
• 什么是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 佛化家庭 二、八正道是建设佛化家庭的指针
• 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圣严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