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蔡礼旭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蔡礼旭”的文章

蔡礼旭: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第二篇)学习中国文化的

类别:蔡礼旭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经典不是要求别人,是要求自己

    刚刚跟大家提到慎于始,其实带头作用是慎于始,每一个缘分也要慎于始。假如我们当下就开始以这样的心境来学习,那这一个月的状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刚刚宋老师,她听了《朱子读书法》以后,马上就拿来观照自己,这是我们的学处,马上说要“切己体察”,要“着紧用力”。这个“切己”就是把经典拿来不是要求别人,是要求自己,这个态度非常关键。因为我们在跟很多朋友们交流的过程当中,常常他们听完课,然后下课时间会跑向前来跟老师们讲到,说“啊,这一堂课太可惜了,没有把我儿子拉来,没有把我的先生拉来,没有把我的婆婆带来”。所以他们都很遗憾,“哎呀,这个课应该谁最需要听,谁最需要听”。所以他身边的人都需要听,就一个人不需要听。

    我上次遇到一个长辈很有意思,他那个四十集的讲稿不知道翻了多少遍了,一看就是已经有破损的地方了,很用功。他说,我不知道读了几十遍了,我还做了眉批。我们很佩服,过去了解了一下,结果他的眉批怎么下的呢?每一段道理后面就说,媳妇要看,儿子要看,弟弟要看。这个眉批里没有一条,我要看。所以当我们很冷静来看,当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都是先想到别人错,别人要先做,那我们要看自己的问题容不容易?就不容易了。

    “工于论人者”,很会评论别人,很会看别人的问题的人,“察己必疏”,观察自己的缺点都没精力了,全在量别人,哪还有精力量自己?那这个继续发展下去就很危险了,因为我们察觉自己不够,所以我们做到的也不足。结果我们又拿着经典标准去要求别人,对他能不能服气?能不能接受?对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做一个人来批评我们,他自己都做不到了,还要求我们,我们的内心也很难接受。很可能我们马上回回去一句话,你五十步还笑我百步。

    所以我们在推广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会有不顺利,为什么跟人会有一些不愉快?有一定的比例因素是在先要求别人,没有要求自己。所以夫子在《中庸》里面告诉我们,“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其实古圣先贤都告诉我们怎么处世待人一团和气,人家对我们没有怨言,这个知所先后,正己自然化人。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不然起了反作用,到时候反作用,我们又不知道问题在哪,还很懊恼,说:啊,现在的人都没有善根,都不接受这些好的东西。当我们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其实又跟经典不相应了。

    所以这个“切己体察”,体察我们的思想跟真理、跟圣贤教诲相不相应?一不相应了,很多烦恼、很多错误的思维就会接二连三就出来,挡都挡不住。所以这个体察、这个观照就显得重要。只要跟经典不相应了,就伤人和,越做就觉得越没劲,越做就觉得别人越不认同,别人越不认同,自己越难受,这个时候应该想到孔夫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其实可以进一步再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师长在讲课当中提到,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我到底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有什么念头不对,立刻就要痛改,把它转过来,改正自己的念头、行为才叫真正的修身。而这些对我们学习至关重要,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不是读过多少经,背过多少经,学到多少部经叫做真修行。那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而真正的达到的实质是改正过失。

    所以师长说到,他最佩服传统文化的地方,就是完全要求自己。当我们听到完全要求自己的时候,好,感受如何?会不会觉得人生变单纯了?会不会觉得轻松起来了?对啊,完全要求自己。可是妙就妙在这,正己化人,而那个化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而往往我们不要求自己,要去要求别人,要去控制别人,他累,我们自己呢?也很累。

    所以真会过日子要单纯,就是要求自己。而经典也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自己的修身,是我们的心地,依报就是我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大学》也告诉我们,“有德此有人”,有德行之后自然感来很好的人群、朋友,志同道合的同仁来共同成就事情。

    现在很多男女要找对象,其实也不离《大学》这句话,“有德此有人”。他德行好了,才能感来好的对象。“有人此有土”,他才能组成一个家庭,继续让他的家道兴盛下去。所以传统文化这些经句其实用在小跟大的地方,都是很圆融,都是很相契的。真正会过日子,要过得自在,顺着经典,正己而不求于人,那是会过日子的人。

    不然我们每一天都在那里埋怨,太太为什么不做?他为什么不做?谁为什么不做?那都在烦恼当中。那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假如在烦恼当中,弘扬不弘扬得开?我们拿着《弟子规》,“学《弟子规》很快乐,你就学一学吧”。那个人看了我们就跑了,我们自己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所以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有机会常常想想自己曾经跟小朋友们说过什么,拿来对照对照自己,真的会冷汗直流。所以时时提醒,我们是为了要成就孩子而来,当孩子感觉老师做的跟说的不一样,对他们的杀伤性是很强。

    所以为什么从事教育的人进步大,他可以提升快。他有这样的心态,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他们的家长,甚至于是对得起国家、社会,对老师们的信任。人越明白因缘的不易,就越加地珍惜。知缘、惜缘、造缘,而这个造缘是一种使命,不管我们人生走到什么样的缘分去,走到什么样的团体去,我们都是期许自己,要让这一个团体因我们的加入而更好,这是一种使命感。不忘这一颗初心,不管是为民族文化,为家庭,还是为中心,我们有这样的承担。

   
克己从最难处开始

    我记得我到澳洲去的时候,刚好很幸运听到杨老师讲《德育故事》,身边又有一位慈祥的长者庐叔叔,在生活当中给我耳提面命,真的,没有长者在旁边盯啊,还是一天混一天,所谓习气使然,浑然不知。自己坏习惯现前的时候,自己警觉不到。
我之前听说,湖南是不怕辣,贵州是辣不怕,四川是怕不辣,好像水平比较高了。所以到四川去吃饭的时候,我们南方人吃辣就少,然后就跟那个大厨说,“不可以放辣喔”。然后他说,“好,不放辣”。然后那个辣椒就抓起来,“不放辣”,唰。我们就已经盯着他说,“不要放辣”,然后他也说,“不放辣”。所以那个几十年的惯性,有时候刹不了车。

    我们跟一位长辈说,修学要从最难的地方下手。他就挑了一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然后他就感觉很不轻易地就要出口了,幸好他先做好,打基础打得不错,《弟子规》背得挺熟的。刚刚周老师提到《朱子读书法》,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熟读精思”,常常观照这一句在生活处世接物的落实,常常熟读经书的时候,他观照容易出来。所以这一位长辈说,突然要出来的时候,《弟子规》这一句经句就像一道光芒射入了他的脑海,把他的嘴巴封住了,“人有短,切莫揭”。
所以我们学习的过程,第一,要读诵;再来,要受持;第三阶段,要为人演说。演说就属于实践,表演出来,力行出来。而这个受持它还需要一个理解,这句经文的深度、广度,了解得越深、越广,落实得就越彻底。所以这个受持要解得全面,这个解行并进,解行要相应。

   
知行合一 不搞学术

    所以我们学习的态度,学一句也要做一句。这个态度非常重要。假如我们学了很多句了,都没有去落实,很容易又在求学问的过程当中,落到研究、搞学术去了,这个是非常容易进去的。一百个人学习传统文化,能有三五个人是真干,不是搞学术,就不容易了。而我们弘扬传统文化这个头一定要带队,一定是个知行合一的人。所以《弟子规》在『余力学文』当中开头就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搞学术,只说不做,只学不做,不只对人群没有帮助,这个连家里的人都感动不了,甚至会起反效果。因为我们的家人也好,我们身边的这些推广者也好,看到我们只说不做,他的信心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学习的根基奠定在信心上面。

    台湾有一位作家,他的书还蛮畅销的,流通面也很广,而且他写的都是儒道释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然后写了很多他的感悟。我们常常到书局去,他的书都名列前十名。结果后来他的婚姻出问题,他把原配离了,原配后来精神有点不正常,又娶了一个太太。台湾的女性沸腾,把他的书在一个广场上面集体焚烧,严不严重?这一位朋友他是不出来写好,还是写好?您觉得他是没开始好,还是开始到一半也好?

    中国文化讲的“善始善终”,不能善终,不如不开始。这一句话好像蛮熟悉的,好像很多情歌里面都是这么写,不如就不要开始嘛,不然两个人人生都遗憾,都痛苦。你要开始,你一定要把它做得好。结果晚节不保,还把一群人的信心统统都影响了。她们看他的书才开始接触传统文化,结果居然学的人是这个样子,她就没信心了。这个是站在我们从事教育的立场上应该反思的。当然,假如有机会我们面对这些烧书的妇女,应该也要跟她沟通沟通,书要不要烧啊?烧书的时候怒火冲天,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那个火气一上来看谁都不顺眼,那把火可能连先生都受影响,“你们这些男人都没好的”。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走得比我们早的人,他不一定是比我们早成就,但是我们要把他给我们的帮助记在心上,看到他退步了,“善相劝,德皆建”。而不能以很高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因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每一个人都有考试的,而我们一个学习的态度,不是因为某一个人有信心,而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智慧有了解了,是依法不是依人。依真理,不是说依某一个人讲的。

   
依经典显正破邪

    假如依某一个人讲的,就非常危险了。这个人改变了,你信心就受损了。甚至于这个人讲的从一开始就不对,可是我们没有依经典来判断他是正是邪,所以学习要保持理智。

    所以经典可以照妖,真理、觉悟之法是平等的,就像《孟子》里讲的,“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还有《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佛门里讲的,“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是平等的,不是高下的。

   
述而不作 文化承传

    所以学习的过程当中要保持一个理智的状态,而孔夫子也是这么教我们的,夫子说他“述而不作”,没有自己的想法,都是依照“祖述尧舜,宪张文武”,都是依据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这些圣贤人的学问承传下来的,集大成于夫子,然后再承传给我们。

    所以社会当中发生的这些事情,其实对我们都是有省思的。我们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路,会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影响我们?会不会因为发生什么事了,我们不想做了?会不会因为某个人,我们退缩了、懈怠了?

    一个读书人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决心,就能够把事情做好。这是我们应尽的道义责任,没有任何条件的。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同胞,遇到了很多人生的挫折,很多堕落的现象,以祖先之心来看,天下无不和之族人,天下无不助,不帮助的族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明白社会民族的需要

    我们刚刚提到,其实很多社会现象都在让我们明白我们社会、民族的需要,像我就听到一位朋友说到,他们在办《弟子规》课的时候,来了一个小朋友,六岁,刚好她打开《弟子规》读前面四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念下来,才念了四五句话就哭起来了,老师们很惊讶,这个小女孩怎么了?她是外婆带来的,跟外婆了解了情况,这个小女孩在胎中的时候,父母是未婚,所以她根本不知道她父亲是谁。后来外婆怕女儿以后嫁不出去,对外根本不承认有这个小孩,然后就找到她自己的外甥,外甥还没生小孩,把这个小孩就给了她外甥,过了差不多半年左右,她外甥离婚了,这个小孩又被推回外婆这里。外婆又在自己小区找了一对年轻夫妻,又把这个孩子送过去,结果又过几个月,这一对夫妻又离婚了,又把这个孩子给推回来。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幼小的生命不受尊重,就像一颗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年轻一代,对于父母、子女之间的天性,现在已经感知不到了,这个是一个民族的危机啊。每一天未婚的男女在堕胎,那个都是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都不爱惜的时候,这些年轻人以后出社会能爱谁?我们听到一个学校一千两百人,中学啊,六百个左右的女学生,刚好有一次体检,怀孕的就有二十几人。有时候看到这些例子,再让我去领个很稳定的薪水,就看着自己民族在往这个情况在发展,那个钱,我们说实在的,领不下去啊。夫子说的,“见义不为,无勇也”。这是我们对自己社会、民族应该尽一份心力的时候。

   
讲信的老人家

    我们遇到一位长者,他的房子里面有很多的古书,我们老师们看了很高兴,因为那些古书很多都没有见过,都是线装书。然后翻着翻着,老人家八十岁左右了,看我们这么喜欢古书啊,他觉得遇到知音一样啊,说,“那你们喜欢,借你们回去看”。然后老人家就开始交代了,说“你们要爱惜,这个书是我的传家宝啊”。

    讲着讲着,老师们怕老人家不放心,就说,“老人家,我们写一张借条给你好不好”?这个老人瞪起了双眼,“你们说什么?你们说的是人话吗”?诸位朋友,信是什么?人的言语叫信,讲话没信用的时候是什么话?鬼话是吧?就不是人话了。人假如离开了信,就已经不在人道当中了。所以传统文化说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做人的常道。可是看看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成人,他在处世的时候,有没有把这五个人生态度给提起来?看到商场上都是急功近利,无智慧了。连兄弟都没有道义了,为了遗产都可以告上法庭去。

   
弘扬文化 责无旁贷

    我们刚好在马槽,我们第一次的种子教师学习班是在马槽村,我是属牛的,好像这一辈子遇到蛮多属牛跟属马的,所以人生好像这一生该干的事是有点注定的,就是好像是,不是做牛就应该做马。但是人生其实苦苦在哪?苦在你没有办法为家、为社会做些事,能做事反而踏实。我们去看一所小学叫牛冲小学,很有意思。结果到那个学校,旁边的邻居就出来,也很亲切跟我们寒暄几句,然后这一位乡亲就对着我们的老师说到了,“诶,你们不是中国人吧”,老师马上说,“我当然是中国人啊”。

    结果那位太太被她这个态度有点不好意思,稍微头低下来说,“那你们怎么这么有礼貌啊”?人家不信任我们,还不够悲哀啊,最悲哀的是什么?连自己民族的人都不相信自己了。中国人说,诶,你是中国人怎么这么有礼貌啊?那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什么样子是我们民族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如何造成的?有没有我们的责任在里面?当我们走在公共场合去登机、去坐火车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谨慎到,我们的行为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不好的行为会侮辱到我们的民族。

    当我们看到整个民族的状况,确实到了责无旁贷了,弘扬文化刻不容缓。所以孟夫子期许我们,“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们也相信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的孩子他们会非常感到光荣、欣慰的是,我的父母在民族复兴当中尽心尽力去付出,为这个社会、民族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当他的父母、长辈都是胸怀民族、天下的时候,那我们相信这一个家庭、这一个家族,那后福也是无穷的。所以我们这一个缘分因每一个人有为社会的责任,有为往圣继绝学的承担而成就了这一个缘。所以我们不忘这一颗心,跟为往圣继绝学,无关的事情、无关的烦恼,我们放下。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8
下一篇: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16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蔡礼旭推荐阅读
• 二佛中间
• 华翳
• 不净肉
• 宗泌
• 反魂香
• 梵坛
• 俗谛
• 九果
• 阇缚罗
• 戒腊牌
• 俱苏摩
• 迦楼罗法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他一放下,就顿悟,就成佛了
• 元音老人: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15种原因,你占了几条
• 二种如如
• 蔡礼旭: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第二集
• 大圆镜智
• 果卿居士佛学问答(1)
• 海涛法师:生命工程师 下
• 印光大师:苦乐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非从天降,亦非人与
• 不贪非义之财,终感得一家骨肉团圆
• 定弘法师:在海鲜店內念变食咒,可否令店內的海鲜超生?
• 周易禅解
• 印光大师:迅速窒欲法
::法师开示 ::
•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0
• 海涛法师与传喜法师:莲花菩萨 五
• 宣化上人:人怎么会得瘫痪萎症
• 圣严法师:随时保持内心充满喜悦
• 宣化上人:会说不如会修的
• 圣严法师:佛教的修行方法
• 仁焕法师对请法原则道理的开示
• 宣化上人:魔王也要守规矩
• 印光大师:不尽己分说大话皆是邪恶败类
• 海涛法师:香炉里面的香灰满了要怎么处理?
• 海涛法师:修行若能存八念,则收效良深
• 海涛法师:消除过去世或对方乱搞男女关系,消除邪淫果报的佛号
• 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 第三 决疑品 译文
•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名字的开示
• 宣化上人:贫贱富贵各有因
::佛学大辞典 ::
  • 四比丘
  • 一乘圆宗
  • 天台四教仪集注
  • 火舍
  • 相续识
  • 四乘
  • 似
  • 道济
  • 积聚
  • 无倒智
  • 妙云集
  • 宝行王正论
  • 唱导
  • 木村清孝
  • 三部经
  • 天食
  • 冯梦祯
  • 大颠良久机缘
  • 如来禅
  • 宗门设难
  • 水瓶
  • 二种结界
  • 一念
  • 十地虎狼
  • 摩顶
  • 通佛教
  • 唯识九难
  • 阿鼻叫唤
  • 道宣
  • 禅林僧宝传
::学佛推荐 ::
• 神通,应如何看待?
• 什么是无常无我?无常无我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三界?三界是什么意思?
• 精进
• 已婚男女相处应注意的事项(星云法师)
• 什么是四谛?四谛是什么意思?
• 六个维系爱情的妙诀(星云大师)
• 净空法师:真学佛者,三年之内,你的家庭是佛化家庭。
• 佛陀为居家学佛青年开示:什么叫真好男人
• 莫批评他人之过失谬见
• 信心
• 佛化家庭-在家修行问答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