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学读物 > 佛网文摘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佛网文摘”的文章

如何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

类别:佛网文摘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如何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

刘建鸿 王锦

   很多孩子已经经验到诸如亲人过世、宠物死亡等各种生命无法延续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定要刨根寻底地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面对这些追问,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要不要说明真相,以及如何说明?
   要想做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就必须深入了解儿童对待死亡的认知状况。在这方面,匈牙利的心理学家玛丽亚·耐基的实验堪称经典。1948年,她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3~5岁阶段,此时期的孩子认为“死亡”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玩一样,所以认为一天当中可能会有多次体验死的感觉,如爸爸去上班了,妈妈不在了。死去者只不过是暂时地离开,并没有完全消失。死去就如同睡觉一样,是生命的中断而不是结束。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转过来,这之间并无任何的矛盾可言。一般的情况下,此时期的儿童几乎将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你死掉一会儿,又醒来一会儿,接着又会死掉一会儿。 
   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5~9岁阶段,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死亡,他到哪里去了?他还能变成什么?他为什么要死?而且有时因为别人的死亡,他们会心生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
   第三阶段是在9~12岁阶段,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他们已经开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人都会慢慢地变老、生病,最后走向死亡。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孩子而言,死亡与黑暗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的色彩。这时的孩子也开始主动地去避免死亡,例如,有病时会主动要求吃药,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针,配合父母主动治疗,也会尽自己所能,尽量躲避来自生存环境中能意识到的危险。 
   基于以上的实验结果,真正需要父母对死亡做出解释的孩子是处于5~12岁阶段的。正因为死亡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必须非常谨慎小心。适当的做法是,生活里,不要刻意去避免谈到死亡的问题,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让孩子自然表现出沮丧、气愤、流泪、内疚、反抗等情绪。不要禁止孩子对死亡产生的怀疑、流泪、发问以及孩子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疑问,父母尊重孩子对死、生意义的不同见解,不要给予孩子种种对待死亡的错误印象,或用类似童话的那种半真半假的说法解释死亡。
   面对孩子的发问,一般的父母常常会用到以下的几种解释,我们首先就对此进行分别讨论:
   第一种,把“死亡”捏造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很多的父母喜欢这样做,受故事的诱惑,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地掉进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而将“死亡”残酷的一面忘得干干净净。父母以为用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远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将他们永远保护在没用伤痛的世界里。但这决不是一种健康的手法,因为往后他们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 
   第二种,父母常会用“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这种方法孩子比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抚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亲人或宠物的不安和伤心。但或许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对死者,怎么去那么久?而产生抱怨,或认为他们不跟自己说声“再见”就走而怀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来代替死亡告诉孩子,也不是一种很恰当的方法。
   第三种,把死比喻成“睡觉”,很多大人会跟孩子说死亡就是“安安静静的睡觉,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在这样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关于这点,身为父母的应该特别注意,否则孩子可能会害怕睡眠,甚至恐惧一睡就会不起,所以要帮助孩子理清死亡与睡眠的差别。
   尽管以上三种例子都是父母较常用的,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常用的方法都存在着问题。那么,究竟哪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呢?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在对孩子进行说明时,父母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的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同时应尽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态上。如此,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且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总之,解释死亡的最好原则就是:将事实明白且清楚地告诉孩子。以下提供一个简单的范例,可供家长参考:

   孩子: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
   父母:是的,我们会死的。我们现在身体很好,而且你年纪小,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我们还不想死;当你长大后,你便不需要我们来照顾你了,即使我们上了年纪死了,我们仍会彼此想念的。这当然使人很难过,但也没什么,因为那时你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如果我们在你没有长大的时候死去,我们会让叔叔、阿姨来照料你。他们无法取代我们,但他们会帮助你的,就像我们做的那样。如果我们现在死去,我们会感到伤心,因为我们不能帮助你,分享你的快乐。但你将永远拥有我们的爱,这是最重要的事,而且因为我们爱你,叔叔和阿姨也会爱你的。我们无法预见或阻止我们的死亡,在你活着的时候,我们总有一天要死的,但我们现在尽可以享受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们死了之后,你便拥有了这些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永远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爱,这是唯一不变的,也是唯一的意义。”所以父母在回答有关死亡的问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对心理疾病一些常见的误解
下一篇: 威仪、沙门法、净行、随顺行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佛网文摘推荐阅读
• 宣化上人:这些供佛的规矩你懂了吗
• 宣化上人:宿命通
• 宣化上人:念到心身放下
• 宣化上人:地藏菩萨和每一个人都有大因缘
• 宣化上人:丢了东西不必难过,皆有前因后果
• 宣化上人:修道人不能说自满的话,如果你自满麻烦就来了
• 宣化上人:哪一个法门都可以成就
• 宣化上人:地狱是谁造成的呢
• 宣化上人:印经典的功德是最大的,要用种种的方法来流通。
• 宣化上人:为大家送福来
• 宣化上人:《心经》破除三障
• 宣化上人当年是如此躬行实践《金刚经》的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寂静法师:在生活中积累福报,原来竟这么简单!
• 海涛法师:做替身朵玛,消除冤亲债主对我们的怨恨
• 六众生
• 抹香
• 定弘法师:净土法门「十方诸佛同讚,千经万论共指」
• 印光大师:焚化遗体之制,盖由此设
• 印光大师:肉食有毒的原因?
• 无觉少观定
• 宣化上人:修道一年佛在眼前 修道十年佛在天边
• 竹溪寺
• 胡小林:你想占便宜,占便宜的事情就发生
• 亿劫
::法师开示 ::
• 印光大师: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 印光大师十念记数念佛法
• 净界法师:修行人一念贪恋投胎为小狗
• 印光大师:念佛要时常作将堕地狱想
• 印光大师:正确阅经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
• 海涛法师:家里环境很苦,我该怎么办呢?
• 学诚法师:委屈的时候不掉眼泪
• 星云法师:福报与福气
•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5)
• 圣严法师:学佛不能脱离社会还是应该组建家庭?
• 印光大师:怎样放生?
• 宣化上人:佛对刚强众生就说这种法
• 海涛法师:准提咒的广大威德力
• 印光法师:欲吃素,熟读《文钞》“南浔放生池疏
• 海涛法师的出家因缘
::佛学大辞典 ::
  • 廖维和
  • 曹山四禁
  • 禅门拈颂集
  • 二种法性
  • 沓
  • 拘兰荼华
  • 商佉印
  • 人因
  • 佛心印
  • 一相一味
  • 二种法身
  • 不动使者法
  • 大慈大悲
  • 死期
  • 怀迪
  • 受明灌顶
  • 礼赞
  • 至那仆底国
  • 世间食
  • 雍正帝
  • 苏婆诃
  • 妙行三因缘
  • 吹灭纸烛
  • 会通
  • 慧理
  • 五十一心所
  • 牛祭
  • 萨迦耶见
  • 慈嘉
  • 识藏
::学佛推荐 ::
• 戒贪欲
• 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
• 如何追求真富贵(惟觉老和尚)
• 关于“佛化婚礼”答网友问(宗舜法师)
• 修持之道
• 这样的婚姻才长久
• 什么是涅槃?涅槃是什么意思?
• 不说四众过
• 佛化家庭-在家修行问答
• 什么是僧俗四众?僧俗四众是什么意思?
• 佛教信仰与和谐家庭(觉真法师)
• 佛化家庭 二、八正道是建设佛化家庭的指针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