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光教科书 >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第六册 实用佛教”的文章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十二课 佛教的事亲之道

类别:第六册 实用佛教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第十二课 佛教的事亲之道
 

  花草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溪流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来,从己而出」的血缘关系中,延续世代相传的伦理之情,稳固了人类纲常秩序。
  
  中国是一个重视孝道的民族,「父子」被列为五伦之首;青年守则中有「孝顺为齐家之本」;《孝经》中说:「孝是德之本,依教而生。」显示中国人以「孝」为人格养成,也是伦理道德实践的根源。
  
  佛教初传中国,曾受到儒家学者的非难。他们常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来攻击佛教僧侣剃发出家乃不孝之举。事实上,佛教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宗教,例如:《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母亲怀胎生产的艰难、危险以及养儿育女的艰辛,而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足见佛教对孝道的重视。
  
  儒家的曾子说:如果没有特殊缘故,而轻易杀害一只昆虫蚂蚁,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意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植物的爱护,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曾子能将孝顺诠释得如此周全,无怪乎日后能成为孔子门人中弘扬《孝经》的传人。中国传统社会主张三纲五常,主要以孝为中心,扩而充之,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佛教更将人性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推及对一切众生的悲愍,是一种发自至真情感的流露,心甘情愿的付出。《大无量寿经》云:「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菩萨的慈悲是愿承担众生的苦难,不舍弃一切众生,犹如孝子对父母的爱敬表现。佛门中的孝亲事迹不胜枚举,如佛陀为父担棺、为母说法,克尽人子之道;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幽冥之苦,而「盂兰盆」胜会也从此流传于千年;舍利弗入灭前,特地返回故乡,向母辞别,以报亲恩;明朝蕅益大师四度割臂,为病危的母亲求寿;民国的虚云和尚,三年朝礼五台山,为报父母深恩。综观佛门的事亲之道,除了一般世间的甘旨奉养和功成名就的光宗耀祖外,更进一步的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令先远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是乃上上之大孝。
  
  佛教认为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的奉养,使其无缺,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喜恶。《长阿含经》说,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1.供奉能使无乏;2.凡有所为,先白父母;3.父母所为,恭顺不逆;4.父母正令,不敢违背;5.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心地观经》也说:「孝养父母之福与供佛同等,应当孝敬恒在心。」佛教不仅报现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的追思与感恩。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听闻佛法,圆满菩提。《分别经》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学道,累劫精进,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尽孝如同学佛一般,不能间断。
  
  
   二、孝顺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质生活不虞匮乏,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乐,也是孝顺的表现。《父母恩重难报经》载:「若父母无信,教令信;无戒,与戒教授;不闻,使闻教授;悭贪,教令好施。」《本事经》及《孝子经》说:「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五分律》中,佛陀嘱咐比丘应「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贤愚经》、《睒子经》谓「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无论在家或出家,实质上能解决父母的需要,且能导其正道,这是无比的重要。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广义的父母恩还包括「师长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更进一步来说,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之一便是「报父母恩」;修行者以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最为上行。《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个人懂得孝道,敬爱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恶行,就不会侵犯他人,进而尊重万物,更能了解同体共生。所以太虚大师将孝道扩大为「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业因、孝顺圣教、孝顺法性、孝顺佛心」。佛教不仅是重视孝道,更将孝道的积极意义与精神发扬光大。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十一课 佛教的家庭观
下一篇: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十三课 佛教对感情的处理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第六册 实用佛教推荐阅读
• 悉昙十八章
• 倒凡
• 四苦
• 教诫轮
• 大佛顶曼荼罗
• 有漏法
• 今昔物语集
• 慧数
• 往生集
• 末陀摩
• 孔雀座
• 二种爱语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蔡礼旭:见到别人的过不能动气
• 胎息法
• 一阐提
• 印光大师: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慈悲至极
• 空有论争
• 言教
• 刘素云:怎么样才能保持清净心?
• 净界法师:发一个脾气,善根全部消失掉!
• 宣化上人:“经”的几种意思
• 功德要自己修
• 印祖故事:化闻请藏助检阅,安单法雨理藏经
• 四论宗
::法师开示 ::
• 寂静法师:在生活中积累福报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 海涛法师:修行时会遇到的八种逆境
• 净界法师:佛号念不准,可以往生吗?
• 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提婆达多叛逆遭报
• 宣化上人:金刚棒喝 二十四
• 星云法师:美容与美心
• 星云法师:为神鬼灵祇祈愿文
• 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序说
• 印光大师:建大功,立大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
•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第二地:离垢地
• 星云法师:忙就是营养
• 证严法师: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 宣化上人:为大家送福来
• 宣化上人:真心修道人不要忧愁没有人供养
•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核心五愿3
::佛学大辞典 ::
  • 圆仁
  • 十智同真
  • 曹溪
  • 应身与化身同异
  • 离相戒
  • 法华三昧经
  • 提婆五法
  • 办事明王
  • 宝性
  • 能仁书院
  • 叹灵
  • 加持成佛
  • 慈恩宗
  • 地镇祭
  • 五菩提
  • 灵妙
  • 广百论本
  • 藤田宏达
  • 清净慧菩萨
  • 佛音
  • 二种嗔报
  • 那伽方
  • 约行六字
  • 难作能作
  • 李无谄
  • 仰山四藤条
  • 禅化
  • 贵己等佛
  • 妙色身如来
  • 密教三三昧门
::学佛推荐 ::
• 佛弟子当知的100个佛教名词
• 什么是僧俗四众?僧俗四众是什么意思?
• 佛化婚姻将引导人们趣入佛法(凯朝)
• 什么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
• 口业之过
• 佛教的爱情观(宽运法师)
• 什么是念珠?念珠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 佛化家庭(黄念祖老居士)
• 佛教对现代家庭的几点建议
• 佛说居家八法(《杂阿含经》卷四三)
• 这样的婚姻才长久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