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光教科书 > 第四册 佛教史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第四册 佛教史”的文章

第四册 佛教史 第三课 部派佛教的发展

类别:第四册 佛教史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第三课 部派佛教的发展
 

  第二次经典结集后,佛教分化为上座和大众两大部派,史称「根本分裂」。直至佛灭四百年为止(公元前后),两大部派又次第的分化,称为「枝末分裂」。从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在佛教史上称为「部派佛教」时期,这是意味佛教的发展处于部派林立的状况。此四百年间的佛教,在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等仁王护持下,获得长足的发展,不仅开始向国外传播,也使得三藏圣教更加丰富而完备。
  
  佛教从原始的和合一味演变到部派林立,主要是由于佛教所处时空改变所致。佛教由恒河中、下游逐渐向外弘化,因各地的风俗、语言、师承等文化背景不同,在戒律和教义的因应调适上自然产生差异。而原有多闻、持律、头陀等根性差别者,在距佛日遥后,经辗转传授、修习,彼此间的差异就更显著了,于是僧团开始分化。
  
  第二次结集导因于东西方比丘在地域上的差距,而对「十事」的戒律看法不同所引起。东方毗舍离原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的地区,而西方则属婆罗门化区,思想自然趋于保守严谨。因此,第二次结集后,终究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佛教僧团分裂为:倾向严谨保守的西方上座部,与倾向开放进取的东方大众部二大派别。
  
  上述「根本分裂」的原因乃南传佛教所载,北传则主张发生于阿育王时代的「大天五事」之争才是主因。大天比丘对于阿罗汉身心境界与修持证果提出五项新说: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这是教义看法上的不同,结果支持大天的人数较多,组成大众部;反对的长老上座,组成上座部,并远移至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
  
  根本分裂后,随著对戒律、教义见解的差异,两大部派又再度分化,大约一直持续到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发展的主流转入大乘为止,此即所谓的「枝末分裂」。部派的总数、分化的过程、原因、年代和名称,南北传文献所记载各有不同。或以创始者立名,或以其所处地点立名,或以主要教义立名。其中以大众部、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经量部最为兴盛。部派虽多,其分化系统可简化为:一味、二部、三系、四派。一般而言,以四派为主轴,而次第分化为二十部。如附图所示:
  
  (图略)
  
  部派发展路线及其兴衰史,与印度诸王的佛教政策有密切关系。在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结集和派遣传道师弘化印度境内外后,上座部(分别说部)声望如日中天,甚至远播锡兰、缅甸等国。到了迦腻色迦王时代,因「说一切有部」结集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因而在迦湿弥罗一带形成了领导地位。反之,弗沙密多罗王在中印度的毁佛法难,也使佛法中心转移至南方与北方。
  
  此外,三藏圣典方面,则有特殊的发展。各部派因竖立自家宗风,因此,不论律藏或经藏方面均各有传承。此二藏虽因自宗立场的不同而有增删的情况,然大体上与原始佛教时期的组织、体裁、内容相同。另外,具有独立体裁的论藏,则是在这一时期才完备。故部派的特色,就三藏圣典来说,即在于「论藏」(音译为阿毗达磨)的发达。尤其各部派为彰显自宗的思想教义,遂直接促成阿毗达磨的研究学风,因此部派佛教又称「阿毗达磨」佛教。
  
  现存各部派的阿毗达磨以上座部系为主,南方巴利铜牒部及北方说一切有部早期各有七部根本论,尔后更有《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大作陆续问世。而大众部的根本论书称为「蜫勒」,因未传译,今仅得《分别功德论》。
  
  部派佛教思想发展繁杂,但基本上仍以大众部和上座部为中心。大体而言,上座部重视原始经义的分别疏释,在现实生活上趋于学术理论化,尤其主流派说一切有部的学究气味太浓,致与人间脱节,后被大乘佛教贬为小乘者,原因即是在此。因此,在印度的上座部逐渐没落,锡兰所传的分别说部(赤铜牒部)便成为上座部佛教的代表。相对的,大众部着重佛陀的根本精神,对于经法重于贯通古意,并且融入新知,而在现实生活上的修持则是要求人间化,因此,大众部终于发展成为大乘佛教。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第四册 佛教史 第二课 经典的结集
下一篇: 第四册 佛教史 第四课 印度诸王朝的佛教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第四册 佛教史推荐阅读
• 常不轻菩萨
• 檀特山
• 应和宗论
• 马头罗刹
• 死门
• 鬼神
• 孙逸仙
• 一百三十六地狱
• 法盛
• 善继
• 苏息处
• 燕坐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香印
• 第四册 佛教史 第十九课 其它国家佛教史
• 人人身上都有光
• 减劫
• 宣化上人:寿夭穷通,皆不出轮回
• 现图曼荼罗
• 净界法师:可不可以就一句佛号念到底
• 净界法师:业没有成熟之前,你是可以避开它的!
• 堕胎是大怨,要如何化解
• 忍辱草
• 人不要怕死
• 真中真
::法师开示 ::
• 星云大师:佛教的四点真理
• 星云大师点醒李开复,做人不可以如此狂妄
•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贰、自述行谊【4】
• 海涛法师:慈悲的炼金术 下
• 印光大师: 黄后觉未能往生的启示
• 宣化上人:灵猿示现再求道,国画大师张大千
• 宣化上人:今生富贵是何因?
• 印光法师:“迷悟情空证自性,圣凡见尽显唯心”
• 海涛法师:如何无忧无虑过生活 2
• 海涛法师:如果你坏,我比你更坏,那世界就黑暗了
• 印光大师:一大藏经,绝无一字教人运气炼丹,求成仙升天,长生不老者
• 印光大师:心性与因果的关系
• 宣化上人:摩顶
• 宣化上人:这个做功课和听讲经是同样地重要
• 星云法师:木碗的故事
::佛学大辞典 ::
  • 识食
  • 林
  • 诸趣
  • 佛五姓
  • 螺髻梵王
  • 主神
  • 开门节
  • 菩提子
  • 云集众
  • 异熟
  • 经赞
  • 山琦
  • 犍陀利咒
  • 笠
  • 经
  • 十二处
  • 有体
  • 东和禅寺
  • 开坛
  • 种熟脱
  • 人身牛
  • 法勇
  • 慧方
  • 法华尊者
  • 净菩提心门
  • 具支灌顶
  • 和轮比丘
  • 云月是同溪山各异
  • 一字文殊
  • 嘉祥寺
::学佛推荐 ::
• 作为教师教导学生起了瞋心这对弟子的修行是不是有障碍?(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 财富的处理法
• 夫妻之间幸福相处的四句话(星云大师)
• 孝养父母(索达吉堪布)
• 六个维系爱情的妙诀(星云大师)
• 婚外恋是两情相悦,为什么判定为罪业?
• 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 神通,应如何看待?
• 什么是五乘教法?五乘教法是什么?
• 不说四众过
• 吉祥行
• 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圣严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