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学诚法师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学诚法师”的文章

学诚法师: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

类别:学诚法师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人生佛教切中现实性 人间佛教侧重社会化

  记者:中佛协前会长赵朴老在世时,力推“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这也是中佛协至今坚持贯彻的主张;六十年过去,如今人间佛教的思想广为两序大众接受和践行,结果我们发现虽然佛法离群众生活越来越近,但是问题也逐渐增多,无底限地商业化、庸俗化发人深省。您作为朴老佛教思想的践行者,曾经长期伴随朴老,能否结合自身的实践诠释一下如何正确理解朴老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 “人间佛教”思想与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有何区别和联系?

  学诚法师:从精神本质来说,“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所秉承与阐述的,即是“会三归一”“不离不即”的大乘佛法正见。无论是太虚大师还是朴老,在回应佛教现代化与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种种问题时,他们所提倡的一切理论思想与实践指导,都是根本于在现实的时空缘起下对大乘佛法精神的重新阐扬。二者的思想体系中都包含了从人乘到佛果的全过程,以及成佛的必由之路——菩萨行,只是针对现实问题,在表述上更侧重于实践的起点——人生追求与社会责任。

  太虚大师将“人生佛教”按目的分为四个阶段:一、人生改善;二、后世增胜;三、生死解脱;四、法界圆明。并特别说明:“然今之所讲人生佛教,为对治向来偏重于如上二者(按:指偏重‘后世’和‘解脱’),故特重于‘人生改善’而直接‘法界圆明’。换言之,今之人生佛教,侧重于人生之改善,突出者即能依之发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之佛果,即于此上,消极的则对治佛法向来之流弊;积极的则依人生之改善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此中自亦含摄‘后世胜进’与‘生死解脱’,故第二第三,亦即融摄其中。故人生佛教云者,即为综合全部佛法而适应时机之佛教也。”(1944年,《人生佛教开题》)在太虚大师这里,“人生”佛教绝不等于“人乘”佛教,而是从凡夫到成佛的全过程,不过为了纠正传统佛教的消极避世,特重做人及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已。

  而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智慧与慈悲同等重要。太虚大师说:“佛教中所指的菩萨,并非指泥塑木雕的偶像,是称谓一种有改造宇宙、改善人生的伟大思想的人。我们各各都能发这样大心,那么,我们各各都是菩萨了。但附带的有一个条件,须要把整个的佛教有全般深刻的认识和实行,方当得起这种称谓。” (1930年,《佛学在今后人世之意义》)

  在朴老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中,一方面强调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身,另一方面则要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并且“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从‘人天乘’直接趣入‘菩萨乘’,中间看似省略了‘声闻乘’出离心的部分,一方面此是针对更广大的佛教信众来讲,另一方面,出离心的内涵实际已含摄于后面的菩萨行中。



我们自己饮水,现在我们知道,水,乃至于一切万物,都有见闻觉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给它善的讯息,它确实会变得很善很美,这是博士给我们做实验的。譬如比如我们平常喝的这杯水,你在水上贴个「感恩」,贴个「爱」字,这个水的质量就特别好,你要是相反的,贴个我「我讨厌你」、「我恨你」,那水的质量就特别不好,甚至于常常喝人会生病。然后你就懂得为什么大悲水能治病,就是这道理。

现在我们晓得水有见闻觉知,我们用大悲咒水晶杯,这就是大悲水。什么时候贴上去,一个小时以后你再喝,它确实就管用,你不会念也没关系,水会看,所以这个方法很好。

结缘 大悲咒水晶杯 敬请加微信18680571807  长期结缘 全年流通


  朴老认为:“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修学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种不断发生发展、无常变化、无尽无休的洪流,这种迅猛前进的滚滚洪流谁也阻挡不了,谁也把握不住。……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无常变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没,依靠菩萨六波罗蜜的航船,出离这种无尽无边的苦海。……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这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佛教常识答问》)从这段回答中可以看到,朴老的人间佛教思想实际上是包含了出离心的,只是这个出离心有别于小乘的个人出离,而是以带领所有人一起出离的菩萨心行为前提。


  “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是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下对大乘佛教思想的不同阐述。太虚大师要解决当时人认为佛教虚妄无用的观念,故提出佛教对现实人生的作用。赵朴老要解决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所以提出佛教对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太虚大师主要解决的是佛教现实性的问题,赵朴老主要解决的是佛教社会化的问题。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社会化问题,还有全球化问题。

  继承并坚持“人间佛教”思想,意味着坚持“契理契机”的弘法精神,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回应时代的要求。在佛教界努力与社会接轨、与现实协调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尤其现在是商品经济与全球化的时代,物欲泛滥,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各种利益团体纷纷想从佛教资源中分一杯羹。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如何既能秉承改善人生、利济群生的人间性,又保持其超越性、神圣性、纯洁性,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我们看到,如今当佛教团体在文化、教育、慈善等各项事业上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世俗化、商业化、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赵朴老认为,“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所以曾提出加强佛教的五大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在这五大建设中,“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其中,“自身建设的重点是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自身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佛教人才,提高四众素质”。因此,佛教团体自身素质的加强是避免世俗化等问题的关键,这其中又是以戒律清净为根基。

  因此,建立清净和合的教职人员队伍,住持正法,依律摄僧,以僧导俗,使得济世的慈悲有智慧的摄持,如此才能使“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不偏离其“一佛乘”的初衷。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学诚法师:人有了承担、责任,就不会畏惧孤独
下一篇:学诚法师:烦恼少,病就少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学诚法师推荐阅读
• 慧律法师:佛教与人生 中
• 慧律法师:往内在寻找自性
• 圣一法师:地藏本愿经讲记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 慧律法师: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物能成佛吗
• 慧律法师:忏悔转业报发愿生西方
• 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正信希有分第六
• 慧律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
• 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 (自觉婚姻不美满的人必看)慧律法师:爱你所做的事
•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慧律法师
• 慧律法师:做一个最没有用的人
• 慧律法师:教你一个大智慧,一个无上的法门,一个字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印光法师:不可为济孤魂及荐亡,而焚经,烧往生钱
• 明行足
• 陈祚龙
• 印光大师:邪说之最足以害人心世道者,莫如淫词小说为甚
• 文悦
• 印光大师:听之一法是念佛之要法
• 戈本捷
• 宣化上人: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四)
• 证严法师:第一觉悟
• 缘有没有因果?与因果的区别是什么?
• 戒仪
• 白色
::法师开示 ::
• 海涛法师:自赞毁他,诽谤正法,不得往生极乐世界
• 印光大师:孩子不学好不成器怎么办?
• 印光大师:家长当自问你是否正在用钱害子女
• 净界法师:不要试图改变别人,只能影响别人
• 印光大师:为何战争灾疫多与杀生吃肉有关?
• 宣化上人:寻声救苦念观音
• 海涛法师:司命真君(灶神)的故事
• 净界法师:如何判断自己是善业强,还是罪业强
• 净界法师:三界中到底是谁在流转
• 宣化上人:真正诵持陀罗尼
• 证严法师:静思法语
• 印光大师:凡学佛之人,更有应注意之事
• 星云法师:佛法皆空百病消
• 证严法师:采花供佛的居士
• 印光大师:人生欲得无病健康,必须极力节欲
::佛学大辞典 ::
  • 五大疏
  • 差罗波尼
  • 双溪寺
  • 三光天子
  • 恶道
  • 开枕
  • 三十三观音
  • 暹罗派
  • 雅桑迦尔居
  • 六轮对位
  • 八喻
  • 罗卜藏仁清策养嘉穆错
  •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 从地踊出
  • 二根
  • 恶业
  • 四种法
  • 壁观
  • 心行不离
  • 华盖
  • 五方色
  • 洞山水深浅
  • 离欲退
  • 十二喻
  • 唐君毅
  • 九识尊
  • 布怛那鬼
  • 利生
  • 性音
  • 八大曼拏罗经
::学佛推荐 ::
• 佛教的四恶语与四善语
• 圣严法师:佛化婚礼应该提倡吗?
• 什么是念珠?念珠是什么意思?
• 五种非人
• 佛化家庭(黄念祖老居士)
• 什么是三宝?三宝是什么意思?
• 缘分,离不开珍惜二字 (星云大师)
• 戒妄语
• 佛教是谁创立的?佛教是怎样创立的?
• 对治欲爱之法及夫妻相处之道(惟觉法师)
• 佛说居家八法(《杂阿含经》卷四三)
• 有家庭的人,为了修学佛法,是否应该放弃伴侣?(索达吉堪布)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