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圣严法师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圣严法师”的文章

圣严法师: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类别:圣严法师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佛教的观念认为,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四大基本苦恼之外,还有一种苦叫做“求不得苦”,也就是欲求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痛苦。

  人类都有追求温饱、安全、自尊、自由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来自于人性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受到严重挫折时,人们往往会有求死的倾向。有些人会因为所求不得而寻死,通常这种人无论追求任何东西,都非常热切、渴望,所以拚了老命去争取,当所求不得、欲求满足不了时,就连生命都不要了。例如,有些人殉情、为情自杀,也有些人因为考不上第一志愿、进不了某一所大学而觉得万念俱灰、颜面尽失,就此了结自己的生命。

  不过,像这样为了求不到爱情、名利或地位而自杀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极端的例子,一般人还不至于如此。可是,如果自己的欲望不能满足,或是得不到自己想追求的东西时,大部分的人还是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和挫折,甚至一辈子都受到影响,而变得非常消极,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这辈子已与成功绝缘。因此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无法与人竞争,再也提不起继续奋斗的信心。由此看来,求而不得是非常难以忍受的事。如果自己得不到,而他人〈尤其是自己的竞争者、仇敌〉却得到了,那就更难堪、更难以忍受了。

  为了化解求而不得所带来的痛苦,佛教教导我们要少欲知足、清心寡欲,才不会受到本能及欲望的干扰,而走上毁灭之路。所谓“少欲”,就是指对基本生活所需之外的东西,不做非分之想。如果基本的生活所需已经齐备了,就满足于现状,不再做过分的贪求,就是“知足”。

  例如,我们本来只要有一栋房子就够住了,但是有些人为了炫耀财富,就买了好几栋房子来表现自己非常有钱。而保暖的衣服,只要有两三套以备换洗就够穿了,但是有些人却拥有几十套,甚至一整个衣帽间,从上到下都塞满了衣服,这都是因为不懂得知足。

  像这样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的贪求,而过分追求个人的享受,就叫做“欲望”。欲望是自私的,会为我们带来烦恼,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可是,如果是为众人的利益而努力、为了众人的福利而奉献,就不叫做“欲”,而称为“愿”。愿心是为众人而发的,是清净的,不会带来烦恼的。例如,发愿透过自己的努力奉献,使众人得到快乐、幸福和便利,就是清净的愿心。

  因此,少欲知足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不努力、不争取,也不是失去任何希望。否则,便会误以为行菩萨道和成佛也是一种欲望,于是就不行菩萨道、也不想成佛了。这种观念并不合乎佛法的精神,行菩萨道与成佛并不是“欲”,而是“愿”,而且是许下了很大的悲愿。佛教的观念认为,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四大基本苦恼之外,还有一种苦叫做“求不得苦”,也就是欲求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痛苦。

  人类都有追求温饱、安全、自尊、自由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来自于人性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受到严重挫折时,人们往往会有求死的倾向。有些人会因为所求不得而寻死,通常这种人无论追求任何东西,都非常热切、渴望,所以拚了老命去争取,当所求不得、欲求满足不了时,就连生命都不要了。例如,有些人殉情、为情自杀,也有些人因为考不上第一志愿、进不了某一所大学而觉得万念俱灰、颜面尽失,就此了结自己的生命。

  不过,像这样为了求不到爱情、名利或地位而自杀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极端的例子,一般人还不至于如此。可是,如果自己的欲望不能满足,或是得不到自己想追求的东西时,大部分的人还是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和挫折,甚至一辈子都受到影响,而变得非常消极,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这辈子已与成功绝缘。因此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无法与人竞争,再也提不起继续奋斗的信心。由此看来,求而不得是非常难以忍受的事。如果自己得不到,而他人〈尤其是自己的竞争者、仇敌〉却得到了,那就更难堪、更难以忍受了。

  为了化解求而不得所带来的痛苦,佛教教导我们要少欲知足、清心寡欲,才不会受到本能及欲望的干扰,而走上毁灭之路。所谓“少欲”,就是指对基本生活所需之外的东西,不做非分之想。如果基本的生活所需已经齐备了,就满足于现状,不再做过分的贪求,就是“知足”。

  例如,我们本来只要有一栋房子就够住了,但是有些人为了炫耀财富,就买了好几栋房子来表现自己非常有钱。而保暖的衣服,只要有两三套以备换洗就够穿了,但是有些人却拥有几十套,甚至一整个衣帽间,从上到下都塞满了衣服,这都是因为不懂得知足。

  像这样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的贪求,而过分追求个人的享受,就叫做“欲望”。欲望是自私的,会为我们带来烦恼,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可是,如果是为众人的利益而努力、为了众人的福利而奉献,就不叫做“欲”,而称为“愿”。愿心是为众人而发的,是清净的,不会带来烦恼的。例如,发愿透过自己的努力奉献,使众人得到快乐、幸福和便利,就是清净的愿心。

  因此,少欲知足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不努力、不争取,也不是失去任何希望。否则,便会误以为行菩萨道和成佛也是一种欲望,于是就不行菩萨道、也不想成佛了。这种观念并不合乎佛法的精神,行菩萨道与成佛并不是“欲”,而是“愿”,而且是许下了很大的悲愿。

  所谓“知足者常乐,少欲者离苦”,我们不但自己要做到少欲知足,以避免“求不得”所带来的痛苦,还要进一步为众人设想,把自己的努力奉献给众人、为众人服务,使众人都能够远离痛苦,得到真正的快乐。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真正的快乐”

  所谓“知足者常乐,少欲者离苦”,我们不但自己要做到少欲知足,以避免“求不得”所带来的痛苦,还要进一步为众人设想,把自己的努力奉献给众人、为众人服务,使众人都能够远离痛苦,得到真正的快乐。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圣严法师:不再空虚的人生
下一篇:圣严法师:无量寿经讲记-三辈往生安乐国土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圣严法师推荐阅读
• 宣化上人:人为何会有尊贵与下贱的不同?
•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279句至312句)
• 宣化上人:恰到好处是中道
• 宣化上人:讲经说法要谨慎
• 宣化上人:什么是造命之学(如何改造命运)?
• 宣化上人:金刚经浅释(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 宣化上人:学佛法的人要有正知正见
• 宣化上人: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含义?
• 宣化上人:为母守孝过七关
• 宣化上人:笼鸟、钓鱼、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醉酒的果报
• 宣化上人:守住天真 智能大开
• 宣化上人: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开炉
• 海涛法师:每个人都希望健康有钱快乐漂亮,顺利得到这一切的方法是什么?
• 梵响
• 蔡礼旭:真心不变爱心会生出智慧来
• 清净毗尼方广经
• 龙光王佛
•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对「四种清净明诲」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
• 一定要把贪嗔痴给念掉
• 宣化上人:度化家里三恶道的众生
• 系缚
• 印光大师: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如何摄受众生往生?
• 九类生
::法师开示 ::
• 圣严法师:超越生命中的关卡
• 星云法师:人生之喻
• 宣化上人:为什么平时要念佛
• 宣化上人:真修行的人是不谈神通的
• 海涛法师:一颗调柔的心-2
• 寂静法师:人生五个层次,你到第几层
• 宣化上人:寻声救苦念观音
• 印光大师:关于地藏菩萨本迹之灵感
• 印光大师:不可弄虚派,不可说空话,凡做不到的事而常说,久则著狂魔
• 宣化上人:六祖遇贼 赠金又亲自送贼出门
• 宣化上人:南华遇匪
• 元音老人:为何你学佛一直不得力
• 印光大师:宗教一门(白话文)
• 元音老人:耳根圆通法门
• 宣化上人: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
::佛学大辞典 ::
  • 五八尊
  • 莲华
  • 真诰
  • 唱食
  • 沙啰巴
  • 有心位
  • 树想
  • 寂静真言
  • 来果
  • 释子
  • 祆教
  • 祈誓
  • 鍱腹
  • 千福寺
  • 悭贪
  • 天眼通
  • 似异喻五过
  • 二种超越三昧
  • 卖僧
  • 六时礼拜
  • 五利使
  • 须菩提
  • 带业往生
  • 神昉
  • 胎内佛
  • 除一切忧冥菩萨
  • 德齐
  •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 一向一揆
  • 五逆往生
::学佛推荐 ::
• 缘分,离不开珍惜二字 (星云大师)
• 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十戒?十戒是什么意思?
• 作为教师教导学生起了瞋心这对弟子的修行是不是有障碍?(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 戒嗔
• 论建设佛化家庭(蔡吉堂)
• 菩萨的样子(慈惠法师)
• 夫妻之间幸福相处的四句话(星云大师)
• 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圣严法师)
• 佛化家庭(黄念祖老居士)
• 让孩子“定中生慧”(中国教育报)
•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