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定弘法师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定弘法师”的文章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 (第十三集)

类别:定弘法师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传统文化扎根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叁集)  2013/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3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叁十九页倒数第二行,从第叁个字开始看起。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如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也。犹可得而违。汝今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这一段仍然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开示,从这裡可以看到云谷禅师真的是贯通儒释道,是一位大通家。他对了凡先生不讲佛法,而专用儒家的道理跟他讲,他听起来就非常的亲切。因为了凡是学儒的,他是读四书五经,所以这些《书经》、《诗经》上的话他听起来很熟悉。前面讲《书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是引用《书经》上讲的,天命即使是不好,仍然也是可以改变的,而如果自己作恶,必定感得恶报,那是逃避不了的,这个逭就是逃避。这裡又引《诗经.大雅.文王》,说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就是常,经常的常,所以永言就是常言,我们一般讲「常言道」,这是属于真理,所以永恆不变的。配命这个命就是天命,所谓配天命而行,这裡是讲文王,他配天命而行,就是说他一举一动都符合上天的常道,也就是佛家讲的符合自性性德。这样的话他必定能够感得福报,自求多福,福靠自己求,怎么求?断恶修善就是求福之道。你看我们新年快到了,一般世间人都会祝福新年,所谓如意吉祥,能够身体健康、万事顺意,这个是口头上的祝福,能不能够落实?要知道福报是果,得修因才可以。所以我们师父上人给人新年的祝福,他是按因果来讲,他祝福人「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你看把因果就讲得很清楚。你想岁岁平安,那就诸恶不作,凡是恶都得把它断掉,你就得平安,你还作恶,你怎么能得平安?众善奉行,自然年年如意,你福报就愈来愈大,所以自求多福。

可见得儒家《书经》、《诗经》这些经典完全也是讲因果的道理。印光大师讲,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根本皆在因果;如果离开了因果,圣贤就很难教化众生,尤其是现在传统文化在我们中国衰落了两百年,到现在人们都对伦理道德弃之如敝履,所以才会感召这么多的天灾人祸。我们希望挽救世道人心,正如印光大师说的,一定要提倡因果教育、讲因果报应,讲伦理道德都不管用了。现在人就不讲伦理道德,他不信,他觉得这个没用,讲伦理道德吃亏。人家不讲道德,你讲道德,那你就吃亏了。但是讲因果他就能够生起畏惧。你遵守伦理道德就有善报,你不遵守伦理道德就会有恶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个道理跟他讲清楚了,他就能够回头。所以因果这味药比伦理道德药效要好,可以说对现代人这个重病管用。云谷禅师这裡就对了凡先生说,『如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这就是他所谓命运不好,没有功名富贵,甚至没有儿女,『此天作之孽』,这是天给你的恶报。但是前面也说过,「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老天爷很公平,他不会有意去亏待人,也不会有意去给某人加福,完全是按他自己造作的善恶给他报应。所谓天作之孽完全是以你自己造作的善恶感召的,或者是前生、或者是今生。前生造的,这一生就会有很多毛病习气,所以是连带的;这一生的毛病习气,这是前面上一次我们学到的,了凡先生自己忏悔了,为什么没有科第、为什么不能够有儿女,他自己已经反省出来了,全是因为自己有不善,所以要改是可以能够改变命运的,『犹可得而违』,这个违就是改变。

『汝今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你自己为自己造福,怎么造?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这个力就是奋力。要知道行善在这个社会裡不容易,所谓好事多磨,你要成就善事,必须发起真诚心,而且奋力而为,勇勐精进、不煺缩、不避难,踏踏实实做下去,才可能把善事做得圆满;如果心不真、力不及,不肯努力,遇到困难就煺缩,遇到障碍就煺心,就不能叫力行善事,也就是不能够使善事圆满了,所以这个力字是关键点。多积阴德,这个阴德的阴字也是一个关键点,德有阳德、有阴德,阳德是做了好事,名声出去了,大家都知道、都讚叹你,结果果报马上就现了,别人的讚叹也是你的福报,你就享受了,所以后头就没有果报了。甚至,如果是别人讚叹你讚叹得太过了,你享了虚名,名不符实,还可能将来会有灾祸。所以我们不要求阳德,做了好事不求人知道、不求人讚叹,甚至人家不理解、误会了,还毁谤我、讥笑我,我甘心承受,不怕受委屈,这个阴德才积得多。阴德是别人不知道,甚至别人还误会你,你所积的这个阴德将来享受不尽,过去的罪业因为人家对你误会,委屈你、讥毁你,你这个罪业就报掉了。

我今天得到师父上人这份墨宝,感觉到对我很大鼓励,这是师父老人家恭书觉仁老和尚的语句,「现在受委屈,消灭叁途苦。忍辱得解脱,速成无上觉」,这是老人家过去写的,正好用它来诠释积阴德。在现在这个社会裡,你要真正为众生做好事,众生未必理解,而如果你做好事的时候,冒犯了某些人的利益,他可能就会毁谤,甚至障碍,让你受尽屈辱,好事。现在受委屈,消灭叁途苦,把过去所犯的罪业都消了,以后不用堕叁途,叁途的苦,你看受点委屈就报掉了,多好。感恩别人,人家造叁途业,让你消叁途苦,你看这上哪找,你还能够去怨恨别人吗?感恩都来不急。忍辱得解脱,忍辱,你心裡就没有烦恼,当下就解脱,所以能忍自安,不仅得解脱,还得福报。人家来障碍你、毁辱你,把你的罪业消了,好像现在暂时受了一些障碍,实际上你从长远来看,那个是好事,帮你提升,你做好事做不成,可能后头能成更大的好事。像我们师父上人一生也是受尽了委屈、受尽了屈辱,每一次到大的转折点上,师父都是向上提升,速成无上觉,无上觉就是成佛。成佛必须得修忍辱行,就像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作忍辱仙人,受歌利王割截身体,快速的成佛,他本来成佛排在弥勒菩萨之后,属于贤劫第五尊佛,现在提前了,他提到第四位,弥勒菩萨变成第五位,速度加快了,为什么?因为他能修忍辱、修苦行。所以对一切障缘、逆缘,我们都心存感恩,绝不对立、绝不抱怨,业障尽消,这积累的阴德才大。所以此自己所作之福,自己修这个福报,别人帮不了你,都是自己作自己受。『安得而不受享乎?』你一定能够享受得到。下面说: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汝信得及否。】

云谷禅师这些开示极其精闢,句句都是格言,所以这一段真的我们要把它背起来,终身来奉行。这裡讲『易为君子谋』,易是《易经》,儒家十叁经之一,整个儒家的这些教诲都是《易经》展开的,所以《易》可以说是儒之根本,它是个源头。《易经》裡贯穿的什么道理?不外乎是因果。学《易》,这裡讲能够『趋吉避凶』,所以《易经》为君子而谋划,换句话说,君子学《易》就知道怎么趋吉避凶,趋就是向着吉去走,所以能够得到吉祥、规避凶险。后世学《易》为了算命算卦,也想趋吉避凶,但是学偏了。譬如说看风水的,觉得这风水不好,就改风水;觉得自己名字不好,改个名字;甚至觉得自己面相不好,去整容,做整容手术,把鼻子架高点,眼皮割开,变成双眼皮。能改吗,这能趋吉避凶吗?这就变成迷信了。真正趋吉避凶之道是从自己心行上改,就是《感应篇》这头两句话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你想趋吉避凶,那就要自己断恶修善。而学《易》是帮助你认识自己有什么恶,如果有恶、有过错、有毛病,马上要改,这就能避凶;看看有哪些善我还没有去修,赶紧去修,这就趋吉了,命运就随着你修正你的言行、你的心地改了,愈改愈好。所以《易经》这个易字有改变的意思,不断的在改,它不是个定数。底下说『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如果说天命是恆常不变的,这叫宿命论,人一出生,八字能算出来,是不是一成不变?不是的。如果说一成不变,你就拼命去造恶,最后这个命运就会变得很不好。

了凡在这裡给我们说的这个立命之学,正是讲到「命自我造,福自己求」。《易经》实际上也是讲趋吉避凶,正是讲到天命无常,不是长久不变的,如果说长久不变,那吉怎么能趋,凶怎么能避?这个话就是废话了。所以圣贤之道不是宿命论,完全是可以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控自己的命运。《易经》『开章第一义』,开宗明义就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两句出自于孔子之笔,孔子註解《易经》,开头就说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贯穿着《易经》全部,就是讲因果。这裡积善之家,一家人积善,积善的人自己当然会有福报,而家的后代儿孙也会有余庆,庆就是福报,意思是余福,享祖宗的余福。讲到余字就很有意思了,不是说修善的人本人没有福,事实上他自己有福,他这个福是本福,他自己享,除了本福以外还有余福,子孙享。他本福什么时候享?如果说人只有一世,那讲本福、余福就没有什么意思。人不止一世,人有叁世,过去、现在、未来,不断的轮迴。所以修善的人,他的本福将来在人天善道享,而他现世的子孙享他的余福,这个说法就能说得通。实际上这家的子孙有福,也不是说他的祖上把福真的给了他,全是感召。因为这家祖上修的福大,所以感得来的这些子孙也是福报大的人,福报小的进不到这个家门,必定是同类福报的人才感召到一起来。

《易经》上也是这么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的人,福报智慧都相当的,就走到一起来了,福报差距很大不可能在一起。所以我们希望自己将来儿孙有福,自己要多修福,你感召的就是有福的儿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反过来,造作不善的人、家,人有本殃,本殃是自己将来在叁恶道裡要受的祸、受的苦,那么他这个家裡的儿孙将来也有余殃、余祸。一样的道理,也不是说他自己本人的祸殃加到儿孙上,而是他因为造作不善,所以感召得那些没有福报的儿孙、没有德行的儿孙,我们说败家子,都上他家裡来了。这些感应的道理、因果报应,『汝信得及否?』你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深信不疑?能够信就有福了,为什么?你就能够依教奉行,你就肯断恶修善,所以信心很重要。《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道的源头、功德的母亲,也就是它能生道、生功德,长养善根,也就是能长养福报。我们自己问问,「我信得及否?」下面: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

这就是了凡先生真信,信云谷大师的教诲,云谷大师的教诲完全是佛知佛见,是圣贤的道理、真理。能够听到这些道理、能够相信,这就是大善根,有福。遇到了就有福,又能相信,那更有福,相信了之后能依教奉行,那是福上加福。了凡先生『拜而受教』,接受了,拜是他礼拜,表恭敬、尊师重道,尊师重道他才肯去行道;如果他不能尊师重道,听了也是白听,没有那个恭敬心,什么都得不到,所以福德、智慧都要从恭敬心中来求。了凡先生听云谷大师一番教导,佩服、感恩,立刻礼拜、接受教诲,马上付诸行动,『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这就是觉悟的样子,能忏悔、能认错了,就能改过自新,这是改造命运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人谁没有过错,谁没造过罪业?肯定都有,只要你没成佛,就会有罪业,连普贤菩萨都忏悔自己的罪业,说自己无始劫来的罪业如果有形相、有体相,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这么多,何况我们凡人?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条就是忏悔业障,真诚的忏悔,把往日所造的罪过、毛病、习气在佛前尽情的发露,尽情是真诚,一丝毫都不留,毫无保留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之后要改过。忏悔是后不再造,如果你还造,那就不是忏悔,你在佛前发露叫欺骗佛,不仅没有功德,还有罪业。所以要真干,真干你这命运才能真改,你不是真的,你搞假的,只是坑害了自己而已。《楞严经》上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心地上的念头不是真的、不诚,你就不会得到真实的果报,那叫自欺欺人。所以了凡先生可贵之处就是真诚、老实、听话、真干。过去没听过这个道理,那情有可塬,现在把道理听明白了,还不肯忏悔,还不肯改过自新,那叫自暴自弃。所以了凡在这:

【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叁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了凡先生是个读书人,读书人都有读书人的习气,喜欢写文章,所以他发露忏悔之后写了个发愿文,『为疏一通』,这疏就是疏文。疏文给谁的?给祖宗的、给天地鬼神的,这叫疏,就是下对上的报告,写了这么一卷,把自己的过错尽情发露,然后发愿改过自新。『求登科』,登科就是中举人,因为他命中没有举人,只能够最高做到秀才贡生,贡生是秀才最高的,还没能够中举。他求先中举,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对得起祖宗。求,得拿出行动来,不是口头上求,所以他誓行善事叁千条,在佛前发誓,就是发愿,做叁千件善事。这个也不容易,每天做一件,十年才能做完,这个叁千件要坚持下来也不是普通的事情。了凡先生很真诚,发愿去做,所以写到疏文裡头来请天地祖宗做证明,做叁千件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宗之恩德,这是个孝子。古人敬天地、敬祖宗,你看他第一个念头就想到『天地祖宗之德』,这德有根,不忘本;如果忘本,这德就没有根了,没有根他不可能有成就,而且那个德都是假的,不是实德。既然了凡先生发愿真干,云谷禅师也就认真的教导他。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煺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验。】

所以老师要教学生,主要是看学生是不是肯真学,是不是老实、听话、真干,老实的人就没有二心、没有妄念、没有自己的意思,一定听话。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学生;如果自己意思很强、主见很强,老师也就不会教了,「你听你自己的就好,不用听我的了」。所以你看了凡先生听了云谷禅师教诲,能信其言,拜而受教,而且马上真干。这样的学生云谷禅师非常的欢喜,不认真教他就对不起他,你看对他是教得很仔细,手把手的教。云谷出功过格给他看,功过格就是《感应篇》做成表格的样子。在「无量寿经专修网」有个净土扎根班,有不少人报名参加,一起来共修,学《无量寿经》,用功过格、用《感应篇》来扎根,我们一起扎叁年,这个功过格在网上可以下载。这是我以前在华严讲堂,就是庐江实际禅寺华严讲堂,我做出来给我们的学员用来扎根的,有《弟子规》功过格,有《十善业道》功过格,有《感应篇》功过格,两个单张,叁个根全在裡头。一个礼拜一个表格,从週一到週日,字虽然小一点,但是只要你读熟了就很容易,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给你打勾打叉。哪一条我今天犯了,打叉,做到了打勾。《感应篇》前面讲的是善,后一半部分讲的是恶,你自己认认真真的做,就是学了凡先生。这是云谷大师教他的,明清时代的修行人都用功过格修行。莲池大师,我们净土宗第八祖,也是用功过格,他的功过格叫「自知录」。这样的大德都要用功过格,看起来好像一板一眼的,给初学者用,实际上你做起来真管用、真有效。

过去师父上人让我在实际禅寺带华严班,我们有十几位同学,出家在家的都有,师父让我做教务,带着他们一起扎根,以后都发愿要学《华严经》的,叫华严班。那是二OO八年,我们在那裡一年的学习,我们就用这个功过格天天干,真的感觉到进步很大,只要你是认真的;如果你不认真,那就没办法。只要是认真,一条一条对照反省,你进步会很快,如是做叁年,天天干,你的根一定扎得很稳,念佛求往生决定有把握。我们这个《感应篇》的讲座每週一次,我们不着急,慢慢讲,重在落实。礼拜天我们播一次,礼拜一到礼拜六就给你做功过格,每天读《感应篇》、读叁个根,《弟子规》功过格也有,一百一十叁条,还有十善业十条,都要认认真真的去做。你这样断恶修善,你迴向任何事情都能够满愿,连求生净土这样的大事都能满你的愿。云谷禅师这裡教导了凡用功过格来修,『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我们这个表格就很方便,大概他当时不是个表格,就是自己记录。用《感应篇》这样做也可以,就等于做日记一样,每天都读《感应篇》,然后反省我哪条没做好,我就写下来,最好旁边再把今天犯的那个事简单记录一下,行的善事也可以记录,看看今天,一、二、叁……做了哪几条善事,跟《感应篇》哪些句子相应,跟《弟子规》哪个句子相应,自己写下来,这就更详细。云谷禅师教了凡那么做,逐日是每天都登记,『善则记数,恶则煺除』,善事你记数有多少件,如果是造了恶,那就抵消,譬如说你这一天做了十桩善事,但是干了五桩坏事,那就煺掉五桩,剩下就是五条善事。

『且教持準提咒』,还教他念準提咒,这是密咒,準提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在佛门裡念準提咒念得很多,像一般在丛林寺院午餐结斋的时候都要念。念咒的功德很大,为什么功德大?因为念咒不容易起妄念,咒的那些字没有什么意思,就是发音,是鬼神的语言,多半是鬼神语言,鬼神能听明白,人听不懂。你就这么念,鬼神受益,自己不懂意思也就不要想什么意思了,就这么念,没有妄想,容易得清净心,得清净心就有效果、就能应验,这裡说『以期必验』,期是希望,希望必定能够灵验。怎么灵验?念咒念到一个妄想都没有,清净心现前,这就灵验了。跟念佛一样,念佛也是念到清净心,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念佛就灵,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就能见佛、就能成佛。念準提咒道理是一样,云谷大师给他说怎么才叫灵验,底下说:

【语余曰。】

『语』就是对他讲,这是去声,作动词。

【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祕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云谷禅师这裡开示了凡先生说,『符箓家有云』,这个符箓就是道家画的符,可以驱邪、可以治病。画符要会画的才行,如果不会画,『不会书符,被鬼神笑』,很多符都是给鬼神看的,鬼神知道意思,甚至可能他就是通鬼神的。换句话说,鬼神附体,用你的手给你画出来的,这种都有。所以会书符的,就是会画符的,鬼神都会敬佩;不会画的,鬼神笑话。这裡头有『祕传』,有一个祕密,是什么?『只是不动念也』,画的时候念头不动,就这个祕传。所以『执笔书符』,把笔拿起来,先把万缘放下,念头全放下,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挂,心地清净。『从此念头不动处』,现在心很清净,一个念头都不生,然后下一点,开始画,这一笔点下去,叫『混沌开基』。混沌是古时候传说宇宙还没有形成之前的那个状态,传说盘古开天闢地,就是混沌开基,开创天地了。这个意思是当你念头不动的时候,你已经回到了宇宙的本来,回归到自己本来面目,你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佛家讲这就是自性。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每个人都有、具足,一点不缺。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万法是宇宙出来了,混沌开基。怎么才能够回归自性?就是念头不动、大定,定久了,一点就通。所以下一点就通,通到自性去了,这就开悟了。那他画的符肯定就灵,自性圆满的功德都现出来了,所以会画符的也就是大修行人。没有到这样的境地,没有开悟、没有通到自性,你能够念头不动,暂时不动、暂时把妄念伏住,它也能灵。这时候『由此一笔挥成』,从点下去一直到把符画完,一挥而就,『更无思虑』,不能动念头,画的过程中你要一动念头,那就废掉了,这个符就不灵;从点下去到画完,始终就是保持着念头不动,这道符就很灵,这就是祕诀。云谷禅师用画符的例子来做类比,说明『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祈天是向上天祈祷。基督教、伊斯兰教、其他宗教裡面都讲祈祷,中国儒释道圣贤教化也重视祈祷,古时候祭天、祭祖都是祈祷,我们念佛、求佛感应也是祈祷。立命就是改造命运,这是相通的,你祈祷上天,你能改造命运,关键就是「无思无虑处感格」,无思无虑是没有念头,凡是念头都是妄念,全部放下,心寂然不动,这时候你的祈祷就能感格上天,真能有感应、真能改造命运,求什么得什么,因为这是从心性中求,心性具足万法。

心性,宗教裡面讲这就是上帝、天主、真主,用的名词不一样,讲的是同一个,整个宇宙的本体。所以宗教徒祈祷,有的灵、有的不灵,问题出在哪?就是出在这裡,他是不是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如果你真的一念不生,那就是真诚,从真诚心中祈祷非常灵验。往往我们求为什么不灵?就是因为有念头,这个念头往往是自私的念头。譬如说我求升官发财,这是带着私心来求。这种念头就是你祈祷的障碍,反而你不能感格;如果把这个念头抛掉,不想自己,我完全捨掉自我,由上天给我安排,宗教裡面讲由上帝给我安排,我们学佛的由佛菩萨替我们安排,安排什么都好,自己无思无虑,没有思想、没有忧虑,什么都放下,得到的一定是最好的,可能比塬来预料的还要好,这极有可能。所以了凡先生这裡学到了真实的教诲,你看他跟云谷禅师对坐叁天叁夜,做什么功夫?就是无思无虑的功夫。了凡有这样的一个功底,云谷禅师一点化他就通了,他就能做到祈天立命,这个祈天立命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断恶修善,你用实际行动来祈天立命。下面云谷禅师继续开示: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云谷大师又引孟子之言,引的全是儒,但是讲的全是佛,是大通家,这点我们要学,对什么人就说什么话,对儒者、学儒的就讲儒经,对佛门的人就讲佛经,对基督教的人就讲《圣经》,对穆斯林就讲《可兰经》,其实都是相通的,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有对立、有矛盾都是你自己不通。大师在这裡说,『孟子论立命之学』,就说『夭寿不贰』,夭是夭折,早死就是夭折,寿是长寿,一个夭折、一个长寿,竟然是不二,是一不是二,没有差别。细细去分,『丰歉不贰』,丰是丰满,这个钱财、物品丰足,歉是亏欠、不足,这两个也不二,不二是没差别,你证得这个无差别的境界,『然后可立贫富之命』,这是立命之学,它的要领就在这「不二」两个字。不二就是一心,就是无思无虑,无思无虑你就没有妄念,那叫一心,自然就不二,有二是有对立,为什么有对立?因为你有妄念、分别、执着,把一就变成二。现在回归到一心、不二,你就可以立贫富之命,在贫穷的境界裡头你不会怨天尤人,在富贵的境界裡面你不会奢侈、骄慢,这就是平等。平等你就可以立贫富之命,你想在这个时候富贵,可以,你就修布施,自然就得富贵;你不想富贵,你想安于贫贱也可以,像颜回安贫乐道,这个也一样是立命,种种的示现都是为众生,自己没有了。『穷通不贰』,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穷就是不顺利,通就是很顺利、事事如意,穷是处处有障碍、困境很多。穷和通都不二,『然后可立贵贱之命』,贵是讲通,他能升官,这是通,贱就是没有这样的机缘,贫贱。

无论贵贱,你在裡头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能立贵贱之命,做贵人你也能够行出贵人之道,就像孔子在《中庸》裡讲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就是塬本是什么样的,你就安住于那个状况,没问题,你一样能够行出圣贤之道,富贵也好、贫贱也好,都可以。『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立生死之命,这是最完全的,生死本来是一个天一个地,怎么说不二?当你回归到一心,不起念头,就没有生死,佛家讲「了生死」,了是明瞭,明瞭本无生死,生死就不二,所以这就立生死之命。立生死之命的人就是圣人,佛家讲这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了脱生死、出离六道。你看孟子讲的这个道理跟佛法完全相通。『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人生在世,最重大的事就是死生之事,最痛苦的莫过于死,但是每个人又不得不死,所以这个事情最重要,该怎么个死法,死了上哪儿?觉悟的人得考虑这个问题,迷惑颠倒的人就不考虑这个问题,一天到晚醉生梦死,大限到来手忙脚乱、唿天喊地,痛苦不堪,死后到叁途去了。所以生死大事要把它看得最重要,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是要了生死,念佛求生净土就是了生死。不仅出六道,还出了十法界,直证阿惟越致菩萨果位,一生补处成佛。讲到夭寿,那是对比最大的,就是一个死一个生的这个对比,连夭寿都是不二,那么一切顺逆的境界全包括在内了,该就是包括,那全是不二,一切顺逆皆是不二。怎么才能到这个境界?放下分别执着就行。放下分别执着,相似的不二;放下起心动念了,真实不二。下面说: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这个『至』就是至于,讲到修身的事,『修身以俟之』。儒家讲修身,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以修身为根本,为什么以修身为根本?因为这一身跟家、国、天下也是一不是二,一体的,身是正报,家、国、天下是依报,身修好了,家、国、天下自然就正了。儒家讲的道理跟佛法讲的完全一样,依报随着正报转。真正修,只修身就行了,连去治国平天下的这个念头都不必有,你把身真修好了,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所以讲修身以俟之,俟就是等待,这就是随缘、不攀缘,等待什么?等待国治天下平。『乃积德祈天之事』,积德就是讲修身,向上天祈祷,祈祷不是为自己,为了天下苍生得到幸福安乐。佛家心量更广大,为了法界众生离苦得乐,同生净土、同成佛道,不为自己,为了众生来修,这是发菩提心。包括我们求生净土也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往往你可能往生不了,耽误了自己。你没发菩提心,就想自己了脱生死,不想去帮助众生,小乘心理。昙鸾大师在《往生论》註解裡讲「二乘种不生」,二乘人,声闻、缘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只求自度,不求度人,这种人不能生西方。一定是发大菩提心,「我是为了帮助众生去的」,你就跟阿弥陀佛能感应上。然后你修,全是为了这个目标,儒家讲为治国平天下来修,为明明德于天下来修。明明德就是令天下人显明自己的明德,明德就是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第一个明字是显明,就是显发自己的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这是明明德,跟佛家讲的完全是相应的,为这个来修,然后等待有这么一天功德圆满。

所以说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身上有任何的过错、恶习都不能够留,都要对治、都要去除,得下狠功夫。你首先得发现自己身上有什么过恶、有什么毛病,这是第一步。像了凡先生一样,他得先发现自己的过恶,以前还没发现,悠哉游哉的度日,在云谷禅师这个禅堂裡面坐了叁天叁夜,心定下来,被云谷禅师一点化,才知道自己身上这么多过恶。我们拿《感应篇》一对照也会发现很多过恶,就要对治、要去除这些过恶,这叫修,修理。修行,行为有过恶就把它修正,这叫修行。『曰俟』,这是等待,就是『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这个等待是一种随缘,而不是随便,它是积极的,是精进修行,但是,但问耕耘,不问收穫,一直修下去,毛病习气一直改下去,什么时候修成功,什么时候成佛、成圣人,什么时候能治国平天下,这些都不想,想这些都是妄念。你看这裡讲有一毫的觊觎,觊觎就是非分的想法、希望。什么叫非分的希望?现在还没来,你在那想,都叫非分之想。你现在还没成佛,你就想「我什么时候成佛?」这叫非分之想;你现在还没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就想着「我什么时候往生?」你就是非分之想,这叫觊觎。你现在还没有认真去改过,就想着「我将来得什么福报?」那也叫觊觎。想这些都没用,反而污染了你的清净心。将迎是事还没来,你就不要想着去迎接、怎么应付,不必,明天还没到,现在想干什么?到了再说。现在最重要是老实改过、念佛,所以有一毫觊觎、一毫将迎,这些妄念都要斩绝它,斩是斩断,断是断绝,不能让它相续,不给它有落脚处,把它清除得乾乾净净,这些都是妄念。你的心自然就清净了。

只注重当下,我这个念头是不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学净土的同修就是要观察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在念佛,还是在想别的。怎么观察到?印光大师教我们的方法最好,口念心听,耳朵听自己念佛,用心听,当你听不到自己念佛的时候,你就是在打妄想。你能听得到当下这句佛号,很分明、很清楚,你就没有打妄想,你这个时候就叫修身以俟之,等什么?等阿弥陀佛来。阿弥陀佛会不会来?肯定会来。《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是讲得很清楚吗?「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看必定两个字多肯定,一点含煳都没有。既然必定见佛,你着什么急?你就耐心等下去,老实念下去。有一段时间我父亲身体有病,他念佛就念得很着急,老是在问,「阿弥陀佛怎么还不来?」自己念得也是很用功,盼着阿弥陀佛来,就是不来,心裡很着急,着急就障碍念佛了,着急是个妄念,就不是修身以俟之。所以我就劝他,「你不要着急,老实念就好,阿弥陀佛肯定来,什么时候来?你临命终时候来」。这在《阿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了,「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你看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来了,与诸圣众,跟极乐世界诸大菩萨都来了,你能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你要问我什么时候临命终?这你不用管,修身以俟之,等吧,肯定有那么一天你会临命终,你肯定能等到,至于说哪一天你就不用管,要管的就是你现在好好念佛、好好放下,求生净土。所以你看,这些修行的方法完全相通,就是老实,你还想东想西、求速,这叫自欺,这就不老实,老实念佛才能够见佛。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到了这个境界,你真老实了,心裡真的妄念不生,直到先天之境。这先天就是宇宙的本来境界,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禅宗经常讲本来面目,那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你能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到此就是『实学』了,这个实学是真实的学问,见性了,你能成圣人、成佛、成菩萨。你这个命运改造就太殊胜了,塬来是凡夫的命运,现在转成佛菩萨命运,不是业力做主宰,是你的愿力在做主宰,转业力身为愿力身,你就叫乘愿再来,从道理上讲就是一念之间,你就乘愿再来。你觉悟了,不再打妄想,只想阿弥陀佛,早日见佛度众生,心裡就是一句佛号,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叫实学。你肯修吗,你肯真干吗?你要真干,你就真能得到,你真能成佛。这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文殊般若经》上讲,念一佛功德与十方诸佛功德无二,你念这句阿弥陀佛,就念一句,这个功德已经跟十方诸佛功德无二无别,换句话说,你念这句佛的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你才会得十方诸佛功德,念佛时就是成佛时。但是这个念佛是排除所有妄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就是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就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这个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当下就是,圆圆满满,你肯不肯干,能不能直下承当?念佛念到这个地位就是念佛叁昧。云谷禅师又说: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準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个开示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对我们念佛人。这裡云谷禅师教了凡是持準提咒,我们持名念佛完全是一样的道理。『汝未能无心』,这是对了凡先生讲,「你还没有到达无心的境界」,无心就是没有妄念,一念不生就叫无心。「你还不行,你还有很多妄念。虽然你的妄念比一般人少,因为你信命,所以你的妄念少很多,但是还没有到无心。你细细一观察,念头还是很多」。云谷禅师怎么知道他念头多?因为他有疑,疑没有断。所以他即使跟云谷禅师对坐叁天叁夜,云谷笑他,「我以为你是豪杰,现在看来你还是个凡夫」,他就生起疑了,念头马上就起来,他不能到无心,贪瞋痴慢疑他没断,他只是暂时伏住,能伏住叁天叁夜,但是一搅合它又起来了,云谷禅师一考验他,他就动心了,疑心就起来了。所以他就问题很多,就开始问,云谷禅师给他回答,帮助他断疑生信,断他的妄想,他疑不断,那妄想就不能断。所以我们学佛,这听经闻法就很重要,不要以为我现在功夫很不错,你看我念佛念得都没妄念了,那未必是没有妄念,就像了凡先生,叁天叁夜不起一个念头,那也不能叫断妄想,暂时伏住而已,他贪瞋痴慢疑没有现出来,遇到境界它就会现出来。学习经教帮助你根除,这个重要,根除是转烦恼为菩提,听经闻法觉悟了,就转烦恼,那才能真正到无心。云谷禅师教他持準提咒,用持咒的方法来断烦恼,这也是一种方法,密宗用这个方法。显教就用读经,读经该怎么读?也是一样,读的时候专注的读,不要去想,不用去想经裡什么意思,读得清清楚楚,不要读错,这就是修定。念佛也是一样,专注在佛号上,排除所有的妄念。

这裡教他持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初学的人一般都要记数,记数是一种善巧方便,帮助你专注,你能够用功。无记无数,如果是老修,这个方法好;初学的人很容易就变成轻忽懈怠,就不认真了。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也要记数,用最简单的记数法,十念,从一数到十就行了,不用记很多,每一次就是从一数到十,念完了再从一数到十。我感觉用叁叁四的节奏念这十念法最容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又是叁,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句,总共十句,很有节奏感,一点不会乱。这也是无记无数,记而无记、无记而记,你不用刻意的去数,自然就知道是十句,然后十句十句这么念,循环的念,不令间断。『持得纯熟』,这句佛号一直念,念得熟了,那个妄想自然就不起来,只有佛号,这句佛号听得很清楚,一点不含煳、不乱。『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这个就是功夫成片的境界,不用刻意的去持名,这个佛号就不间断。其实这个境界并不难达到,每个人都可以,只要你真用功,叁个月到半年你一定能做得到,就看你肯不肯干。从早到晚只要想起来就念佛,这十句佛号就是这么念,忘掉了没关係,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念,让念的数量愈来愈多,忘掉的时间愈来愈少。只要你念得愈熟,你持名的这个时段就会愈长,长到最后念习惯了,这嘴皮子就老动,可以不出声,金刚持,甚至嘴皮子都不动,那个佛号老是听得到,连晚上睡觉那佛号都不间断,你睡你的,那佛号还是照念,睡梦中醒来之后那佛号还是这么接着,完全能做得到。

于持中不持,不持中持,这个不持是不刻意去持,仍然在持,持名念佛到这裡就是功夫成片,也叫念佛叁昧;如果念準提咒,就念得到準提叁昧;你要是读经,读经就比较难,譬如读《阿弥陀经》,你得背《阿弥陀经》,要背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这也是可以叫叁昧;如果读《华严经》,华严叁昧;读《法华经》,法华叁昧。但是相对来讲,这是古德讲的,读经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这是难易程度上讲,你读经能读到念头不动不容易,它长;持咒短,短就容易;念佛最短,只有四个字,四个字裡头一般来讲不会有妄念,十句佛号裡面也很少有妄念。你就从这裡开始,先十句没有妄念,紧接着再十句也没有妄念,看你能拉多长,最后能够接到百句、千句、万句都没有妄念,接近得叁昧了;再用功努力下去,你也不用刻意,就让它自然的念,到最后你二十四小时就连成片,念佛叁昧得到了;再继续努力念下去,这时候功夫就很容易用,你一点不难了,因为它已经形成习惯,只是早晚问题,你就这么一直念下去,就得事一心不乱,相当于证得阿罗汉果,六种神通现前;然后再这么念下去,还是不间断的念,一直念到理一心不乱,你就成佛了。念佛成佛,净土法门就是这么殊胜,方便、简易、直捷,贵在真干。所以『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这个灵验就是你求什么得什么,自性的德能都现前了,这时候就是念佛叁昧,求往生得往生,求成佛得成佛,这成佛都能得,其他的叫鸡毛蒜皮。下面继续看,上面讲到的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教诲,这些教诲非常的精彩,真的是殊胜稀有,我们要像了凡先生现场聆听云谷大师教诲那样,拜而受教。了凡先生这裡讲: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欲不落凡夫窠臼也。】

了凡先生塬来的号是『学海』。古人有名、有字、还有号,名是父母取的,字是同学、朋友取的,送给你的。学海这个号是自己封的,这是自己的志向,他很希望博学,从那天起听了云谷大师的教诲之后,觉悟了,不能老学,老学就学呆了,只是增长知识,不是智慧。现在他悟了,所以改号了凡,了凡就是不想再做凡夫了。『盖悟立命之说』,这个盖是语气助词,引出下文,这上下文有这么一个连接。他悟明了立命之学,改造命运的道理和方法他懂了。所以『欲不落凡夫窠臼』,就不想再落入凡夫的窠臼,窠就是鸟巢,臼就是以前人舂米用的器具,底下凹进去,用石头做的,这叫臼,窠臼就是一个坑,表示他属于凡夫的这么一个陷阱裡头,现在不想再落入凡夫这个陷阱裡面了,他要学作圣贤、要改造命运,觉悟开始了,悟后起修,底下说的就是他怎么修行。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到这裡,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定弘法师:丈夫有外遇多年,怎么对待
下一篇:定弘法师:看破放下对凡夫来讲很有难度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定弘法师推荐阅读
• 娑罗迦邻提
• 观行五品位
• 拜神教
• 法华三昧忏仪
• 道行般若经
• 十大德
• 定西
• 佛名经
• 三不坚法
• 戒资
• 往相回向
• 广祐寺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余甘子
• 眷属地狱
• 圣严法师:不要当“劈腿族”
• 海涛法师说故事4:一言胜千金
• 集证
• 智通
• 衣贱
• 印光大师:念佛人如何正确对待病苦?
• 遇到挫折,圣严法师是教他这样解决的
• 圣严法师:化缘的真相和布施的功德
• 人间佛教的建立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 巴湿伐那陀
::法师开示 ::
• 圣严法师:人在福中不知福了
• 海涛法师:简单施食仪轨
• 宣化上人:莫待老来方学道
• 宣化上人:你何时能大梦初醒?
• 宣化上人:要发度众生的愿
•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 海涛法师:任何善法都是佛法,随意阻碍会堕落地狱
•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
• 宣化上人:老实念佛
• 海涛法师:行菩萨道无量功德 下
• 印光法师:念佛人,以孝亲之心礼拜持诵,功德更大
• 圣严法师:逆境要忍,顺境更要忍!
• 星云法师:金刚经讲话(节选)(2)
• 宣化上人:要开五眼又没开的时侯,一着相就容易入魔!
• 宣化上人:如何修福报才能修得财源滚滚?
::佛学大辞典 ::
  • 一弓
  • 尊胜陀罗尼经幢
  • 本济
  • 随义转用
  • 黄檗宗鉴录
  • 深行阿阇梨
  • 末寺
  • 阿毗达磨六足论
  • 九缘生识
  • 老藏
  • 香汤
  • 胜义善
  • 念诵忌十五地
  • 慧印
  • 五梦法
  • 人身牛
  • 如是
  • 神会语录
  • 相伴
  • 忍辱地
  • 四寻思
  • 龙子
  • 穷生死蕴
  • 日种
  • 草堂
  • 广中说略
  • 妄缘
  • 流灌顶
  • 难信金刚信乐
  • 希有
::学佛推荐 ::
• 婚姻、家庭在修行中的四种层次的对待
• 什么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
• 提倡在家学佛
• 佛教信仰与和谐家庭(觉真法师)
• 幸福婚姻经典辑要(海涛法师选辑)
• 精进
• 不听是非 不传是非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 佛化婚姻将引导人们趣入佛法(凯朝)
• 圣严法师:佛化婚礼应该提倡吗?
• 如何追求真富贵(惟觉老和尚)
• 戒贪欲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