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圣严法师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圣严法师”的文章

圣严法师:一定要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

类别:圣严法师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编者按:在一般人眼里,遁入空门往往是因看破红尘,甚至更进一步,在家学佛之人,也会被人怀疑,猜测此人是否受到什么刺激,导致心态消极,这才开始读经学佛。那么,是不是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学佛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或心境?其实,世间固然有不少人是因看破红尘才会剃度出家,也有不少人是走投无路、心态消极这才开始学佛。但这毕竟不是常态,无论出家还是学佛都应该是自我选择,佛门有一句话,只有真正的大丈夫才会主动学佛。

出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西汉班固的《西都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至于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后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何去。活著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著无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的生活;后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于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后世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

以佛教的观点看,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第二类人类似小乘根性,第三类人类似大乘根性。不过,若以佛法化导,第一类人虽是凡夫,也能够渐渐获得智慧,洞察世间现象,为人们减少烦恼,为社会减少灾难。第二类的小乘根性,则至少不会愤世嫉俗或者寻短自杀,而会积极修行,早求出离生死苦海,进而也能为人间留下自我奋发、自我救济的模范和典型。第三类大乘根性者,则能由于佛法的化导而赋予无限的生命、无穷的悲愿,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化人间,成就佛国净土,不仅度人,也要度尽一切众生。他们不会因阻挠而失望,也不会因便利而狂热,时时努力于因缘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却永远精进不懈,像这样的学佛态度,当然与看破红尘的观念了不相关。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圣严法师∶科学真的有资格解释佛法吗?
下一篇:圣严法师:杀生的范围包括一切生命吗?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圣严法师推荐阅读
• 圣严法师:钱要放在哪里才保险
• 圣严法师:维摩经六讲 自序
• 圣严法师:奉子不离婚
• 圣严法师:善用失业的空档
• 圣严法师:办公室的两舌与中伤
• 圣严法师:《俱舍论》概述
• 圣严法师:觉察自己的偏听偏执
• 圣严法师:想赚钱要靠努力与福报
• 圣严法师:信仰佛教的一个重要条件
• 圣严法师:只畏苦果不避恶因,众生依然难逃劫数
• 圣严法师:对付生气有一套
• 圣严法师: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龙象众
• 超定
• 创建卫生城市工作要除四害该怎么办?
• 印光大师:佛菩萨也不出因果之外
• 德润寺
• 印光大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
• 学诚法师:批评别人真的是一个很坏很坏的习惯
• 疏山有句无句
• 六欲四禅
• 妙莲老和尚:为什么工作中要念佛?
• 这才叫念佛
• 元音老人:密乘的七种知见
::法师开示 ::
• 宣化上人:电脑与圣脑
• 宣化上人:怎样能没有烦恼?方法非常简单
• 宣化上人:万事忍为贵,一忍,万事了,什么麻烦也没有了。
• 印光大师: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附白话文)
• 宣化上人:两件阴德事,改穷苦之命,现世大富
• 学诚法师:从生到生
• 印光大师:胎生疑城的含义是什么?
• 海涛法师:抱怨也会损福报,嘴巴很重要
• 印光大师:“不可”之中,大有力量!
• 印光大师:忠孝节义乃人道之大纲
• 宣化上人:菩提心就是根本真心
• 证严法师:种大良福田 度化众生间
• 寂静法师:当你找到了它,生命何其美好
• 宣化上人:阿那律尊者的供养果报
• 圣严法师:看清执著和固执
::佛学大辞典 ::
  • 量等身
  • 多字释一
  • 天台山
  • 四种释义
  • 华严五教章义苑
  • 陈明德
  • 大乘无生方便门
  • 维口食
  • 净心诫观法
  • 本化
  • 藏主
  • 多闻坚固
  • 五百世无手
  • 所违量
  • 莲华五股印
  • 一大事后生
  • 十方净土
  • 对机
  • 焦热地狱
  • 唐生
  • 笈多王朝
  • 迦楼罗鸟
  • 佛陀难提
  • 如来商佉菩萨
  • 断和
  • 笔受
  • 毗罗毕利多法会
  • 内种
  • 上座十法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学佛推荐 ::
• 如何追求真富贵(惟觉老和尚)
• 戒嗔
• 什么是三毒?三毒是什么意思?
• 佛陀为居家学佛青年开示:什么叫真好男人
• 什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什么?
• 佛经中说不报父母恩的罪过(益西彭措堪布)
• 圣严法师:佛化婚礼应该提倡吗?
• 口业之过
• 精进
• 菩萨的样子(慈惠法师)
• 什么是念珠?念珠是什么意思?
• 离人我是非之道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