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圣严法师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圣严法师”的文章

圣严法师:生死几层次

类别:圣严法师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圣严法师:生死几层次

 

【题解】

本文节选自圣严法师著作《拈花微笑》。文中有删减,请以原书为准。

圣严法师(1930~2009),出生于江苏南通,1949年去台湾。13岁出家,中年时期留学日本。回台湾后,历任多职。并创办法鼓山国内外禅修,文教、慈善体系的人文社会大学、僧伽大学、僧团道场、七个基金会、中英文四种定期刊物。 2009年 2月3日往生,世寿80岁。

《拈花微笑》共收二十四篇稿子,其中《中国的维摩洁:庞居士》,曾发表于《狮子吼》月刊,《禅的修行与体验》载于《菩提树》杂志,余者均系在《人生》月刊刊载过的文章。

其实,我们业力凡夫对于死亡的认识,一般只停留在第一、第二个层次上。如果闻佛说法,自可以进入第三个层次,即“了生脱死”。

印祖《文钞·复卓智立居士书三》中说:“汝欲以博地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若无苦境逼迫,则颇难成就真实欣净厌秽之心。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交煎。有血性者,决不于此世界生系恋心。然既在世间做人,亦决不可放弃自己所应行事,而一味作厌世观也。不于此处进德修业,反生怨望,则其心尚有自矜之念,即此足见器小量狭,未可以担荷世间圣贤素位而行之道,况欲普度一切众生,同生西方,了生脱死之无上大道乎。以此见识,完全是未闻世出世间大道之见识故也。”

因此,只有正视死亡,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才可以了办生死大事。对于学佛之人,千万不可停留在前两个层次上。对我们凡夫来说,了生脱死是这一生最大的事情,只有了生脱死,才有望生死自在。所谓“生死自在”,是大菩萨的境界。

曹山本寂禅师的《语录》记载:一次,有僧问曹山:“我通身都是病,请您老人家替我医病。”曹山禅师回答说:“我不医。”僧又问:“为什么您不替我医?”曹山禅师说:“我要教你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若由普通人听起来,好像禅师好残忍!但是对于修行的人来讲,意义非常重大。现在我把“生和死”这个问题,分为几个层次:

一、不知死活

第一个层次是“不知死活”。这指的是哪些人呢?就是愚昧的、醉生梦死的众生,连“死活”是什么他们都不知道!而各类众生当中,灵性的高低是有差别的,如灵性较高的动物,我们对它好,它知道感谢;对它不好,它也会记恨在心。我们看到丰子恺所画的《护生画集》里头,有一位屠夫拿刀要杀牛,那头牛跪下来流眼泪——表示它晓得“它要死了”。但不一定所有的牛都知道要被杀,只有那些比较有善根的牛才会知道。

众生之中,有很多低等动物是不知死活的,但是稍微高等的动物就已经知道死活了,因此,我们在净土宗的《往生传》里头,看到狗、鸟、鸡、鸭、猴子等等,这些比较有灵性的动物也会往生净土,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动物都知道“生死”。

人类当中,有没有不知死活的呢?有,不过不是终身不知,而是有时不知。比如台湾的治安机构,最近雷厉风行地实施“打黑”的扫荡运动,各帮派的黑社会组织头目纷纷被捕。我们看看那些人,在舞刀弄枪、逞凶斗狠、杀人越货之时,他们不会知道被他们杀害及杀伤的人,是多么的痛苦,是那么的凄惨!他们杀人就跟踩死蚂蚁一样;也不在乎一旦被治安机关逮捕后,会有什么结果。怀有这种心态的人,没有“生与死”的界限,一旦被捕定谳,临刑命终之前,同样畏惧死亡,只是后悔莫及了。

从生理而言,有生有死是自然现象;从佛理而言,死亡是一期果报的结束,也是另一期果报的开始,是无可避免的现象。

二、贪生怕死

第二个层次是“贪生怕死”。“贪生怕死”是好现象!人如贪生就会爱护自己的生命;因为怕死,所以会悉心照顾自己的健康。人类为了谋取生存,在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中,发挥了智慧和人性的光辉。由于互助而促成了社会的进步,由于彼此的沟通,产生了语言文字与文明,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富裕、更安全。所以,“贪生怕死”乃是为人带来文明和文化的动力。

可是,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许多人的安全而自己去冒险犯难,乃至牺牲生命,称为“成仁取义”;这也正是从贪生怕死的基础上,显露出人性的升华。行菩萨道的人,便是常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众生的安乐;唯有肯定了生命的可贵,始可见出舍身救人的行为的崇高伟大。

三、了生脱死

第三个层次是“了生脱死”。首先必须明白,依佛说,众生都已经过无量生死,可惜,业力虽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我们却对过去无从记忆。若不出生死,不论何人,除了随业流转生死,别无自主的能力。生不知从何处来,死不知往何处去,现世为人,来世不知为何物,除非能截断生死之流,否则业力溯自无始,缘熟即报现,谁知道下一世再以什么面孔见人。

成仁取义、慷慨赴死,虽有功德,可以生天,或成为神,然其报尽,仍入茫茫的生死大海中。或者,有好多人不懂佛法,也不知道因缘生的万法,都是生灭无常的。所以为了生存得更久,或者企图不死,人间便出现了些长生不死的方法和传说。比如在印度的古老传说中,有所谓的“甘露”,饮后就可以不死。

道书中的方术,无非是些医药卫生及调气、按摩以健身的方法;长生不死则是神话而非事实。佛法的了生脱死,不是叫长生不死,而是生与死跟我不相干。

我们只要有身体在,就没有办法离开生死;心执着这个身体,妄认这个身体为我,叫做生死法;同时,心缘自心也是生死法。只要有心的执着和攀缘,便不能脱离生死。

缘外境固然是生死因,心缘内境也是生死因;迷于物欲是生死因,执着悟境,也是生死因。所以,凡夫畏惧生死,宜求解脱生死而趣涅槃;但畏惧三界苦恼煎迫,而求出三界,虽然是修学佛法的初阶,唯其尚有所取舍,并不是究竟。所以临济慧照禅师要说:“设有修得者,皆是生死业。”也就是说:到了如《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厌离生死而修行证果,便出离生死;出离分段生死,便出三界,证小乘果;出离变易生死,便证佛果大涅槃。

四、生死自在

第四个层次是“生死自在”。一般人对于生前与死后的认知,不是如唯物论者说,人死如灯灭,生是开始,死是结束。便是如灵魂不变说者,以为人生是由灵魂投胎,人死是因灵魂离开了肉体;投生如蜗牛入壳,死亡如放下负荷。前者,佛法称为“断灭论”,后者佛法称为“常见论”,均是邪见,同样地不是事实。否则,断灭论者,固然一死百了,不必再对其生前的行为负责;常见论者,也会视死亡为现实苦难的一时解脱。所以有人说:“死后的灵体,无重量、无阻碍;死不可怕,倒是活着比较麻烦!”因此导致一般人以死亡为解脱的错误认识。

实际上,“生”是由过去无始以来所造业力的果报;若非大恶大善,人的寿命及福缘,在其出生之时,大致已经决定。生存期间,是受先世业力的牵引;死亡以后,若业力尚在左右生死,则紧接着又将接受另一期的生死。如此流转,佛法称为“六道轮回”。既有六道,就不一定再来投胎为人;同在人中,也不能与先世的亲友相识、相认。所以,死亡绝对不是解脱,倒是另一个业报之身的开始。

纵然有些人在生时积功累德,死后成为有福的鬼神,暂时不受苦迫;福尽寿终,仍旧未脱生死。深一层言,小乘圣者出三界而住涅槃,虽已不再生死,仍执生死为实有;不入生死,并不即是得大解脱。唯有不受业力牵引而入生死,也不以生死为实有而不入生死,才是大涅槃、大解脱的“生死自在”。

佛菩萨之化世、度众而出现于世间者,有以暂时现身的“变化身”;有以入胎出胎的“托化身”,而且是随类托化,无方不现。他们的托化身,照样现有生死相,不过不以生死为苦,也不以生死为乐;所以有许多大德、高僧及大修行者,能够不畏生死而自主生死,自由来往于生死之间。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圣严法师: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事
下一篇:圣严法师: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圣严法师推荐阅读
• 缠缚
• 一向宗
• 毗舍
• 法悦
• 五大形
• 达保哈解
• 实范
• 印法灌顶
• 定
• 文印
• 忍智
• 该摄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家庭与菩提心(净慧法师)
• 印光大师:念佛者临终失正念.永无往生之望矣
• 如会
• 学诚法师:供养佛只是为了求佛庇佑吗?
• 使咒法经
• 大悲咒句解 3、婆卢羯帝 烁钵啰耶
•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序)
• 虔诚派运动
• 海涛法师说故事4:因小失大
• 可以给已往生的人做三时系念吗?
• 张幔天网
• 海涛法师说故事6:好妒的魔王
::法师开示 ::
• 星云法师: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 宣化上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是又省工,又不费钱
• 堪布慈诚罗珠:佛教真的不是宗教?那是什么?
• 印光大师:对不信佛者莫生嗔恨心
• 星云大师:你我这样的凡人要如何才能开悟
• 印光大师:《四书》《五经》阅读建议
• 宣化上人:你以这六大宗旨为基础,再锻炼身心,生死就会自由
• 印光大师:至诚念佛菩萨名号治好顽病的事例
• 宣化上人: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 寂静法师:看懂本文,你才算真正活过
• 星云法师:佛陀会生气吗
• 圣严法师:《俱舍论》概述
• 印光大师:赞叹藕益大师
• 海涛法师:一个人要入定才有慧,那要入定之前要去除五盖
• 星云法语:成功人生-极乐净土
::佛学大辞典 ::
  • 四寻思
  • 付法
  • 雪堂拾遗录
  • 草里汉
  • 作业
  • 大唐西域记
  • 黄色
  • 一中一切中
  • 妄心
  • 广中说略
  • 八大观音
  • 岩俊
  • 皇龙寺
  • 庙
  • 济宗八大势
  • 缘缚断
  • 清净光寺
  • 智慧光
  • 木上座
  • 耐秣陀河
  • 禅板
  • 白延
  • 从果向因
  • 冥利
  • 悔
  • 佛乘戒
  • 朝参暮请
  • 如意轮法
  • 法隆寺
  • 四重五逆
::学佛推荐 ::
• 佛教家庭伦理观初探
• 什么是五乘教法?五乘教法是什么?
• 佛教徒名称有哪些?
• 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
• 佛化家庭 二、八正道是建设佛化家庭的指针
• 什么是僧俗四众?僧俗四众是什么意思?
• 净空法师:真学佛者,三年之内,你的家庭是佛化家庭。
• 佛经中说不报父母恩的罪过(益西彭措堪布)
• 什么是十戒?十戒是什么意思?
• 劝大众勿造口业
• 在网络上轻率发言果报非常可怕
• 不听是非 不传是非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