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净界法师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净界法师”的文章

净界法师:你把佛号这个所观境舍掉,你拿什么跟弥陀感应道交

类别:净界法师  采编: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

    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

                 —《菩提道次第略论》—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

                 —《解深密经》— 
  
    这个念佛的内容是有止、有观的,我们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内涵,把它加以说明。其实整个修行,你一定要对道次第有一个很清楚的分明,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你才能够有成就的。我们先看止的体性。

    「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 『奢摩他品』 。」这个「止」就是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以善缘心」,要以善法为因缘。就是说必须要跟无贪、无瞋、无痴相应,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你很专注的做一件事,但是这件事是跟烦恼相应,这样子不是三摩地,不是「奢摩他」,一定是要无贪、无瞋、无痴,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心一境性」,你要使令内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界上,不能使令它向外波动,就是心只能够安住在一个所缘境。

    有这两个条件,在因地有这两个条件:一个是以善缘心;第二个心一境性。

    它的果地功德呢「诸三摩地」。这个「三摩地」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等持」,这个等就是平等。我们这一念心面对所缘境的时候,能够保持明了寂静、寂静明了,不昏沉、也不掉举,我们内心要昏沉,就太沉默了,要是掉举,就太浮动太浮了,太高太低都是不平等。现在我们把这一念心调到中道,也不太高,也不太低,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明静而住,这是平等。这还不够,要持,这个持就是摄持,使令它能够相续,平等持心、于一境转,使令这种平等的境界,依这个念力的摄持,使令它能够相续安住叫做持。不是只有一剎那,要相续的安住,这个就是等持,这个就是三摩地的内涵,就是奢摩他。前面的以善缘心、心一境性是因,三摩地是果,这是《菩提道次第略论》的简单解释。

    我们再看《解深密经》,它解释的清楚,分成三段:先看「独处空闲」 。

    修习禅定的条件,这个是讲到修行的环境要独处 「空」 ,就是这个地方,不要有太多杂音,这个「闲」,不能有太多的杂务,你这个地方经常办法会,一下子又噪音,一下子又事情,东跑、西跑的,你不能修禅定,因为初学者心思本来散乱,一定要有一个空闲的环境,这第一个。

    「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这个是讲方法,这个方法有两段:

    先看第一段「作意思惟」。这个「作意思惟」就是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就是我们这念佛的人,你一定要在心中,把佛号的相貌清楚分明的显现出来,这是修持的第一个。因为你要心一境性,这个境界所缘的境界,一定要清楚分明的显现,如果你是观想、观像,也是一样,要把你这个所观的佛像,在心中清楚分明的显现,这第一个、善取所缘境的相貌。

    第二个「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这个时候,要不断的重复,把前面所取的所缘境相貌,在心中重复的安住,一次又一次的安住,有妄想起来,再重新再拉回来,「内心相续作意思惟」。这样子要做多久呢?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前面取得所缘境以后,重复、相续的作意思惟,这件事情不是一天、两天,要多安住。这个多安住要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要专,你的所缘境不能经常变动。你今天念了佛,持名一段时间;第二天又去观想、观像;第三天改成观心,观察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你所缘境经常变动,你什么时候得三摩地呢?什么时候呢?这不可以的。就是你一定不能够随便换题目,你在修止之前,经过你的抉择,你知道这是你的真实归依处,决定以后不要换题目,一定要专。

    第二个要能够勤。你定课要不间断,每天要做的,不是做三天,打七天佛七就算了,不是!每天要做,今天做、明天做,相续的做下去,「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这样子做呢,在心中就会有不同,就创造出一种功德出来。

    「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所以得到奢摩他的功德就是轻安乐,特别的调畅、特别的轻松、特别的寂静安乐,这个就是奢摩他的功德,身心的一种轻安三昧乐。这个是修止。 

    这个修止,以净土法门来说,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这个方法跟「止」是一致的。但是这个地方,我们净土的止,跟一般的止又有点不同,一般的难行道的止,主要的是「息」,出息、入息,以这个息为所观境。这个「息」怎么说呢,就是从鼻子把气吸进来到肚脐,这个就是叫做一个息,再把这个肚脐的气吐到鼻孔,这个叫做出息。一般的难行道就是以这个出息、入息,去观察这个息,当他的所观境。而这整个过程当中,没有一种归依的心,只是以息当作一种摄心方便,所以他得定以后,那个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他到最后「数、随」到「止」的时候呢,数息随息,到「止」就把这个息给舍掉了,他内心明静不动,这个息就舍掉了,他要弃舍所缘境的。

    而我们念佛人不同,我们是以万德洪名为所观境,乃至于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他不舍所观境,这个要记住,你把佛号这个所观境舍掉,你拿什么跟弥陀感应道交呢?善导大师说为什么念佛呢?它是称合弥陀本愿故,随顺佛陀的圣教故。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第十八要我们十念必生,佛陀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要我们持名,这个是合乎娑婆世界的教主、合乎阿弥陀佛的一个圣教量,所以念佛人,有些人念佛念到最后,他有一点功夫,他觉得佛号干扰他,把佛号舍弃掉,你这个佛号舍弃掉,不是净土法门,不是净土法门,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因为它是一个万德洪名,它是一个清净法界,不像这个息,它是一个杂染五蕴,不同,所以这个地方要清楚。方法是一样,但是有一种信愿不同。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净界法师:以本尊的功德为你的自我
下一篇:净界法师: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碛砂大藏经》 此处下载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此处下载
净界法师推荐阅读
• 学诚法师: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 学诚法师
• 学诚法师:生活中这个常见行为其实是在损害自己的福报
• 学诚法师:如何对待身边的“害虫”?
• 学诚法师:放生时如何当好义工?
• 学诚法师:多关注别人,人际关系就会变好
• 学诚法师:在利他中破除我执
• 学诚法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学诚法师:精进佛七开示
• 学诚法师:人生最大的幸事
• 学诚法师:人的运气是跟人命运相关吗
• 学诚法师:学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
• 净界法师: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远活在果报当中!
• 印光法师:病中法语
• 无念
• 现在的社会,不孝父母的人很多
• 慧律法师: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 七种食
• 蔡礼旭:熏习得不够观照力起不来
• 印光大师:为什么至诚才能感应?
• 真理
• 宣化上人:说错了这句话今生要受亲历其境的果报
• 一遍
• 杂修
::法师开示 ::
• 净界法师:现在念佛人的通病
• 圣严法师:体谅别人的习气
• 海涛法师:狗狗安乐死
• 印光大师:净土宗旨—信、愿、行
• 证严法师:人生七事不可触犯
• 宣化上人:谈《地藏经》
• 星云大师:宣扬人间佛教学作人间菩萨
• 证严法师:无声的说法,走向学佛之路
• 与宣化上人的奇特感应:真实不虚!!!
• 印光大师:以炼丹运气保身,用之适宜则可延年益寿身体强健
• 宣化上人:钱可通神—切勿错因果
•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9
• 海涛法师:施食完的东西可以拿来吃吗
• 宣化上人:不可学嬉皮的作风
• 宣化上人:金刚棒喝 五十五
::佛学大辞典 ::
  • 佛月
  • 二种布施
  • 蜎飞蠕动
  • 七不可避
  • 觉悟
  • 带刀语
  • 垢习
  • 觉雄
  • 讲堂
  • 夜柔吠陀
  • 黄智海
  • 阇缚罗
  • 看经寺
  • 法腊
  • 三种净肉
  • 石屋洞
  • 五解脱轮
  • 转计
  • 难陀跋难陀
  • 体用门
  • 夏路寺
  • 寂用湛然
  • 内道场
  • 源仁
  • 甘露界
  • 方论师
  • 顺化
  • 檀溪寺
  • 法财
  • 欲界
::学佛推荐 ::
• 让孩子“定中生慧”(中国教育报)
• 什么是三界?三界是什么意思?
• 佛化婚姻将引导人们趣入佛法(凯朝)
• 戒杀得安隐
• 神通,应如何看待?
• 吉祥行
• 离人我是非之道
• 论建设佛化家庭(蔡吉堂)
• 什么是念珠?念珠是什么意思?
• 有家庭的人,为了修学佛法,是否应该放弃伴侣?(索达吉堪布)
• 利己利人
• 这样的婚姻才长久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功德无量
弘法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流通、随喜、赞助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安乐自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