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蔡礼旭 >> 浏览文章

《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主讲:蔡礼旭:老师 一

第一讲
(耕读社音乐响起)《孝经》上面说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当然经典中的道理也可以让人的心里有所慰藉、有所领会。一个人的内心要真正安定,绝对不是借由外在条件,而是来自内心的明白,所谓“理得心安”。外在的东西是不可能让人的内心真正得到安定、安全、安乐。现在的人常常想追求快乐。诸位同学,什么是快乐?我们往往在谈论很多主题,却不一定真正清楚明白它的意义所在。因为一个人要能明白,要能判断正确,必须要有理智、智慧才可以。年轻人常讲: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确实可以,但是假如人生没有智慧而下错了判断,请问结果谁必须承受?自己嘛!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自己没有承受,还叫父母来承受。很多人还不会当父母,孩子都已经出世了,孩子交给父母,然后自己继续挥霍。那都是父母的金钱,而且父母的辛劳也赔进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快乐有一个先决条件:绝对不能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那么,这样快乐才是正确的方向。诸位同学,您觉得什么是快乐?到舞厅里面跳舞跳三个小时,快乐吗?跳完以后走出了舞厅,内心更空虚。所以现在人追求的快乐是麻醉,只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就好像人会肚子饿,饭吃下去很快乐,但饿的时候又会觉得苦。我之前是一个小学老师,我们每个学期会组织学生出去旅游一次,所谓校外教学,寓教于乐。古人都是遨游在山水之间的,不仅以人为师,以经典为师,还能以大自然为师。那种乐趣无穷。古人看到竹子会想到「昂扬直立而不曲,敞此虚怀纳雅言」,竹子代表翩翩君子。从这句诗和竹子的形象中,我们会学到什么?学习最重要的境界是体悟。如果学习中不能体悟,那只是夫子讲的「记问之学」,就好像人吃了东西没有消化,对身体当然就没有帮助,甚至还有害处。我有一个朋友,毕业于某个研究所。有一天,母亲叫他处理点家事,他做完以后,母亲检查后觉得他做得不是很好,就说:“儿子,你怎么连这点小事也做不好?你怎么这么笨。”我这个朋友听后,马上脸孔变得非常凶恶,然后接着他说了一句话:“我都念到研究所了,你还骂我笨!”
请问,研究所给了他什么?有没有给他智慧?只是给了他傲慢,给了他不受教。这点小事没办好,恰恰是学习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把握这个机会,反而对母亲的指责和批评很不能接受。事物都有一体两面,不往好处发展,就会自然地向坏处发展。「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假如不融会贯通,不与生活结合,就很难有喜悦,就是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诸位同学,您现在读书有没有这种感觉?「学而时习之」,大概是“不亦苦乎”,苦在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人的苦,大半都是在“求不得”。苦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造成的。我们要明白这个真相,才能真正找到快乐。我来打个譬喻:
有一位女士出门,遇到一个陌生人。陌生人突然走近她,打了她一巴掌,不等她回过神转身就走了。她站在原地抚摸自己的脸颊,就想:算了,也许他心情不好,不要跟他计较。晚上她下班回到家里。她先生回来得晚,因为喝醉了酒,一进门就给她一巴掌。同样一巴掌,这位女士跟她先生说:“我这辈子和你没完没了。”你看,一个是宽恕,算了吧,不要跟他计较;一个是我这辈子跟你没完没了。痛苦是谁造成的?怎样才能做到心平气和,只有懂得了人生道理才会心平气和,否则人就会把很多问题推给别人——都是我爸爸害的,都是我男朋友害的,都是我老师害的——无法找到根源点。
诸位同学,什么时候在学习?
一切时一切处在学习。学习不仅仅是读课本、读书。这样的学习是死板的,假如只有打开课本才是学习,那我们的学习成果都只展示在考试卷上,离开考试卷后,不知道怎么生活、怎么处事待人。
诸位同学、老师,我们现在有没有在学习?当有些人看说:这个演讲的人长得不好,不帅。不想听了,站起来走出去,我们的眼睛马上转过来看他,这就已经没学好了。为什么?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做事做人的能力。做人要专注,做事也要专注,什么时候训练专注?是老师提醒我们该专注了再专注吗?不然,随时随地要训练专注。专注能力一形成,到时候工作一来,马上就可以进入专注状态。今天我们和别人谈话,倾听要专注,假如这时旁边一个美女走过,又是北大的,气质又好,我们马上瞧她,目光留了一秒钟再回来,可能对方觉得话都说不下去了,因为他会想:你不尊重我。做事呢?做事不专心,一定无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无法清楚地掌握细节。所以,学习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经典绝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生活的点滴中。
刚才我们提到快乐,经典里面其实已经把什么是快乐告诉我们,但这个时代我们已经很少接触经典,而往往只是从社会和时代给予的信息中了解什么是快乐,而这是不是真正的快乐呢?我们无法判断,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标准,别人说这样做是快乐,我们就跟着走。
我教小学的时候,有四个地方提供学生的旅游,其中有两个地方是可以看山看海的风景区,另两个地方是游乐园,门票最少要两百块左右。我在学生表决前,就告诉大家,大自然值得我们学习,多么美丽,讲了二十分钟,游乐园我根本不介绍。最后的表决结果,大自然零票,游乐园大家趋之若鹜。现在是民主时代,我也就只好跟他们去了游乐园,去看看是不是这么好玩。游乐园里最受欢迎的项目就是从超过一百公尺的高空瞬间跳下来,然后听到一阵“啊”的尖叫。我听得头皮都发麻,这样叫快乐吗?他们是花钱找罪受,苦中作乐。我看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就想自己也该去经历一下,不然不能感同身受。于是我找了个大转盘,里面有好几个小转盘,每个小转盘上坐六个人。我就坐上去,它就开始一直转,然后又给你左转右转,转了差不多两三分钟以后终于结束了。我走下来之后,已经不知道东南西北了,走路是晃的,而且还很想吐。这叫快乐吗?人现在的快乐就是不知道人生的对错,人生没有志向,活一天算一天,心里非常苦闷,所以要找刺激。那么多人想去吸毒,为什么?寻求刺激呀。现代人内心的苦闷和空虚导致他们去寻找刺激,误解了快乐。乐只有从内向外散发出来,才叫“真乐”。一个人立身行道,才是快乐。真正照着圣贤的教诲去做,内心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喜悦。诸位同学,你回想一下,我们的人生曾经帮过哪一些朋友,而他们内心留下了温暖,留下了感恩,你也会觉得这一生很有价值。太多的人会质疑:当君子好不好?大家说好还是不好?
好不好?好,声音很小。孔夫子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提升,就要懂得君子“九思”。要有九个反省、观照。哪九个方面呢?
首先是「视思明」。比方说你今天看我站在这里,你看我非常消瘦,就会明白我的胃不好。「君子务本」,一定要把根本原因找出来,「本立而道生」。你找不到根本,于事无补。一个人瘦是因为胃不好;胃不好是因为他很会紧张;所以面对紧张的人,我们就要以非常温柔的眼神看他。所以,夫子思想的核心就在一个字:「仁」。当我们越明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心里那份作为中国人的荣耀油然而生。全世界只有一种文字涵摄人生的智慧和哲学。中国“六书”造字,把天地万物的道理涵摄在文字里面,硕果仅存,独一无二。这个「仁」字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意思是两个人——自己和他人。这个字告诉我们想到自己就应该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呢?道理不一定是正反直接转过来。不一定要“施于人”,要站在他人角度观察以后再定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一个人要招待自己的岳父。岳父住在山上,好不容易来趟城里,他觉得很兴奋。这个人因为住在城里,很少吃到地瓜,于是他买了许多地瓜来招待岳父。三天以后,岳父桌子一拍,生气地走了。回去后跟邻居说:“我这女婿看不起我,我在山上每天都吃地瓜,现在到他家去,也不拿点好吃的给我,还是给我吃地瓜!”你看,很多人很善良,但是善心做了错事,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所以这个「仁」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要观察以后,他需要了,我们再“施于人”。所以诸位同学,你们要「视思明」,看到我这么消瘦,你们就应该用温柔的眼神看着我。这个时候你们就在立身行道。你就觉得,我对他这么仁慈,他一定可以感受得到。
然后是「听思聪」。我们要会听话,会察言观色,否则与人相处往往就无法了解别人的感受。刚才我问在场的同学,当君子快不快乐,回答是“快乐”,声音很小。你听了以后有什么判断?「听思聪」,要听明白人家的反应,察言观色。不然你与人相处往往都没有办法了解别人的感受。「听思聪」,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人认为当君子不快乐。孔夫子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老师给我们讲解这句话时会讲到其中求学问的喜悦。假如老师说这是骗人的,肚子饿死了还会快乐?这样根本不可能快乐,那我们感受不到颜渊那种境界。我们就更不可能感受到圣贤那份喜悦在哪里了。我念高中时只要听到「子曰」就头大,因为这些「子曰」不是用来立身行道,是用来考试的。老师曾经提过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是有感觉有灵知的,听到这句话时,本来我正在打瞌睡,突然就正气凛然,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好。接下来老师就说:同学们,这句话要背下来,期中考要考。我那股正气顿时就消失了。现在的人已经很难体会到圣贤的那种情境和心境了。
因为有几年教小学的经验,我感受到现在的孩子失教很严重,比30年前失教程度高多了。大家会说我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现在教育普及率不是节节攀升吗?居然说失教的人越来越多。什么是“教”?什么叫“育”?我们现在对很多名词,只是了解它的名相,而不是了解它的真正涵义。不了解涵义又遑论能把这个精神做出来。「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每个字的涵义说得很透彻,抓到本质上去了,其中解释“育”:「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诸位朋友,这一句话的核心是在哪儿?要真正明白什么是善的人,才能把善说出来、做出来,上行下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该学习的,不是小孩;刻不容缓要学习的,是父母。上行下效,首先要学的是父母长辈。所以俗话讲得好:教儿教女,先教自己。这才是找到了根本。现在的家长说:“我跟我儿子讲,但他不听啊。”这句话已经把真相讲出来了。教育是用讲的,效果太有限了。中国人说:「身教大于言教;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身教,孩子看了自然跟着做,根本用不着讲,小孩子最强的能力就是模仿了。但是只讲不做,到最后,年轻人会说,你都叫我孝顺父母,你为什么对爷爷讲话那么大声?这句话一讲你也接不上了。诸位同学,诸位朋友,很多人现在是学生,还没有结婚,还没有为人父母。请问讲这一段话跟你有没有关系?你以后要为人父母啊。
那么请问大家什么时候准备为人父母的智慧?孩子生出来那天赶快买书看吗?来不及了。「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读了书以后还要落实,你的气质和风范才能影响下一代。《中庸》里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人生不外乎是学业、事业和家业。事业和家业如何能够发展得幸福,取决于现在的学习。绝对不是说等到工作以后,才想到人生的成就需要哪些态度、能力,我现在开始学。来不来得及?大多来不及。俗话讲:“牛牵到北京还是牛”。这是我家乡的俚语。很多地方的俚语把人生的道理讲得很透彻,而且流传千年,值得好好学习。为什么“牛牵到北京还是牛”?「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要改一下。
诸位同学,我们要有判断力。只要不是人生的真理,绝对不会在经典里出现。这个你要先有判断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判断力就麻烦了,因为我们现在所读的书籍和所听到的言论,有90%以上是错误的。近代以前,知识累积很慢;因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印刷术的发达,言论自由,现在人类每过五年所累积的知识、言论量就可以多一倍。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当增加速度这么快,很多未经考证的思想充斥在我们眼前,这时要是没有判断力,思想就会被影响。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从思想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今后的人生命运。因此保护好自己正确的思想比什么都重要。好的东西才吸收,不好的绝不污染自己。一定要有好的判断力。
判断力从哪里来?大家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下对了多少抉择?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吗?也不尽然。太多的人生是被际遇推着走,不得不从,你当不了自己的主人。有些人被习性带着走,有些人被欲望带着走。有多少时刻我们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今天所想的事情,有哪些是真正对我们未来有帮助的?一天当中清醒的17个小时里脑子在想什么?而这十几个小时思考的东西对往后的人生有没有帮助?一个人大半时间花在懊悔过去,希求未来,很少是活在当下的。我们连很多烦恼都压不住,控制不了,又怎么能自主自己的人生呢?
「学贵自知」,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出发点是先有自知之明,先把自己的思想往理智的方向发展。理智的人,认识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应该从过去的错误中学到智慧,不再懊悔。而他了解到未来和现在的所作、所为、所想息息相关,就不会去贪求未来,而是活在当下。有这样的态度取决于一个人的理智。有了理智才会有判断力。刚刚讲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不对的,没有出现在经典里,经典里只有「人之初,性本善」。“江山易改,习性难移。”《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因为没有得到智慧圣贤的教育,「性乃迁」,就养出了后天的习性,所以是江山易改,习性难移。这才是对人正确的认识。当这些是非善恶都清楚了,理智就建立起来了。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则是理智的根本。如果不相信就很难建立理智。
例如,首先不相信自己「人之初,性本善」,你会经常对自己发脾气,对自己也会越来越没有信心。现在有信心的人多不多?有信心的人举手。(举手)为什么是男性比较多?
(有人主动上去擦黑板。)我们用掌声谢谢这位朋友。诸位同学,道德在哪里?就在举手投足之间。这位朋友做到了“智”、“仁”、“勇”。大家不要笑,我是说认真的。她看到老师的黑板写满了,马上就没地方写了,她看得明明白白,这是智慧;她知道老师讲课很辛苦,如果再来擦黑板太累了,很仁慈地来帮助擦;一个成年人最贵的是什么?是面子,走出来的时候会很不好意思的。别人不敢做而她当仁不让,“智”、“仁”、“勇”在哪里?「万法惟心」,有了一颗爱心,就和道德相应了,道德不在经书里而在生活点滴中。《中庸》听说我们“耕读社”都背过了,「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处事待人当中,在于以一颗什么样的心去对待。这叫真实的学问。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为什么刚刚举手的男性比较多?因为中国社会难免有这个的现象:重男轻女。女孩子从小被忽略,在成长的过程中信心比较不足;而男孩子从小就受重视,所以比较有信心。这是不是真正的信心?不见得。重男轻女会延伸出什么结果呢?一个人被轻视,更容易自立自强。孟子说:「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从小被忽视,就会懂得要靠自己不能靠家庭。还有句话说到:「功成名就之人,多穷困家之男儿;亡家败身的,都是富贵家之子孙」。事情都有一体两面。一个人并不是你才能很高,人家都很佩服你,你就有信心了。才能是用来贡献给社会的,不是用来自满的。因才能而生起的自傲不是信心。而只有对自己本性了解后才能建立真正的信心。所谓「欲知人者,先自知」。
《大学》这一句话,值得大家一辈子好好去体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根没长好,而要枝叶花果茂盛,天地下没有这样的事。本末要清楚,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几句经文,你可以用你的一辈子去印证,它是真实不虚。诸位同学,一个人的家庭,根本在哪?《大学》告诉我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孝顺为齐家之本。现在的家庭有没有把这个本抓住?没有。没抓住本,一辈子就白忙一场。不止白忙一场,要死的时候还会死不瞑目,有些话点到为止就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你的事业之道才会生,你的家业之道才会生。刚刚讲到,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时时处处都是可学之处。我们走出去,看到一棵参天大树,它庇荫的范围非常广泛。你看到这棵树的时候,学到了什么?人生最重要的道理,往往都不是肉眼所能够见到的。这一棵树,为什么可以树荫参天,而不会倒?根源在哪里?根本在哪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刚刚有位同学跟我说,他觉得对教育很有使命。人都有第六感。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好像要成就什么事业?当我在初中时,跟初中的同学非常好,觉得他们以后就是和自己一起干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伙伴。等到了大学,我才慢慢觉得,不是这些同学要和我一起干大事业。人的思想观念都会有不同,因为人生的际遇不同。
「万法因缘所生」,「大道不器」,大道可以涵摄天地万物的轨迹和原则。北大有生物系,生物学有没有因、缘、果?有。一颗种子是因,必须要有什么缘才会开花结果?阳光、空气、水、土壤,缺一不可。请问大家,这个道理可以用在人生中吗?随时随地都在用这个道理。今天我们相遇是缘。
孔夫子在《论语》中交待:「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有礼貌,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才能在人群中立足。第一点,要先把自己介绍给别人,这是一个基本的礼貌。假如没有介绍自己,对方也不知道怎么称呼你,就很尴尬。所以我们一见面,都是“你好,我姓什么”,“请问贵姓?”“免贵姓蔡。”礼貌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恭敬之心。敬是礼的本质。「君子务本」,如果对人没有恭敬,只是为口袋里的人民币而挤出的笑容,能不能撑很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应该在内心对一切人都恭敬。
中国圣贤,乃至于为人父母者,对于后代的关爱无微不至,连取名字都能体现出来。给我取“礼旭”这个名字,父亲对我的期许是什么?中国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是很认真的,是让孩子终身奉行的人生态度。我认识一个朋友,名字叫陈永信,这个名字就取得很好。他从小还想说一点谎,每个人都叫他“永信,永信”,他那个谎言还没出去,鸡皮疙瘩就来了。真的,你假如说谎,人家每天叫你“哎,永信你好!”自己马上生出病来,心病。因为父亲给我取这样一个名字,假如我对人无礼,就愧对这个名字,也愧对父亲对我的期许。范仲淹给他儿子取的名字叫“纯仁”,纯是一颗仁慈之心。范纯仁的德行并不亚于他父亲,但为什么名声差父亲那么多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美德。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最后当太上皇身体也还是很好的,为什么要退下来当太上皇?因为他有个贤明的祖父——康熙,乾隆不愿意让自己的名气压过祖父。保持一颗时时恭敬的心,进退之间都存有谦德和孝敬。
《中庸》里讲「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这句话有很深的人生哲理在里面。父亲为士人,儿子是卿大夫。父亲这一辈子是士人,儿子用士的礼仪下葬,但每年祭祀时则用大夫之礼。是因为父亲这辈子更大的功绩在于把儿子教成卿大夫,造福社稷苍生。每年的祭祀要用大夫之礼,是感念父亲把儿子教好的功劳。乾隆的智慧和他的祖父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就是不忘本。而不忘本的根在哪里?在孝道。
刚刚讲到「信」,信义为立业之本。一个人诚信待人,他的事业不成功也难。如果没有诚信,即使现在事业做得很大,但最后还是会必败无疑。小人行险以侥幸,弄权一时、逃税找空档等快速致富,是他不了解欲速则不达。
有报,给了他讲,今年的一百大企业和去年的一百大企业,其中很大部分都不一样了。为什么一年之间起落有这么大的差异?另外还有个现象,就是有好多公司的老板锒铛入狱。这些人叱咤风云,耀武扬威的时候,真正有智慧的明白人早就看到他们的下场了。但为什么他们自己看不到?一个人有名有利的时候,保证身边苍蝇、蚊子、蟑螂一大堆,开始逢迎、巴结、谄媚,让他越来越居功自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多好的谏言就听不进去,这时候就必败无疑。
我还看到一个报道:中国二十年来总共有一千两百个企业家自杀身亡。大家从这个数字能想到什么?「视思明,听思聪」。一切都是开智慧的时机,不是你打开《论语》,打开课本才叫学习,看到这个报道,你明白了什么?一个人的智慧要建立,有几个重点要抓住。当人统统在结果打转,他这一辈子不会快乐,患得患失:那个人怎么人缘那么好,那个人怎么赚那么多钱,那个人怎么可以娶到好老婆,为什么我都没有。患得患失的人会得一种病——忧郁症。一个人患得患失,是不会快乐的。现在得忧郁症的人越来越多,自杀率也越来越高,因为人越来越空虚,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活得没意义,压力又很大,做了很多自己能力扛不住的事,太强求、太贪心。这些企业家为什么自杀?中国人为什么强调一定要读历史?因为人类学不乖,一部青史等闲看,人类在重复同样的历史,看到别人倒下来心里想我不会。
大禹曾经说过「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一个领导人好色,外出打猎,玩物丧志,现在是常常出去打麻将,吃山珍海味。我们台湾有个商人,每天早晨坐飞机飞到香港,吃一餐广东粥,吃完再飞回台湾。你看他会不会败?必败无疑。「甘酒嗜音」,喜欢喝酒,脑筋糊涂,喜欢听靡靡之音,生活糜烂;「峻宇雕墙”,盖很豪华的房子、高楼大厦。那一些盖很大的宫殿的皇帝都是必败无疑。古代的皇帝像夏桀、宋徽宗都是亡在玩物丧志上。《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夏桀身旁也有忠臣,也向他进言,夏桀的回答是:太阳可能会掉吗?这话传到民间,人民的反应是什么?我跟你拼了,原话是“与汝偕亡”。大禹在几千年前苦口婆心,但那些亡国之君哪个听进去了?人类不要重复同样的过错。不重复同样的过错,在于他有受教之心。他遇到圣贤的教诲非常感激,抓住这个机会赶紧提升自己,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能得到智慧,“因”在哪?“缘”在哪?有好学恭敬的心,遇到圣贤的经典,又遇到“贵人”(好老师)的相助。「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真正好的老师不难找,难在哪?“因”没几个人具备。当你这个因具备的时候,这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马上就出现。这是根源。我的人生,在七、八年前发生重大改变。回顾我的人生,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不堪回首。大家看我的相貌就知道,我是个薄福之人。但诸位要了解,但是我现在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过去种的种子。而我这七、八年种的种子,将在往后三十年、五十年的人生开花、结果。
现在我就娓娓道来。回想初中生活,当我考了98分,我可以大哭一场,因为差两分一百分。当你看到这个小男孩在哭泣时,你能不能判断他这一生绝对不会幸福快乐?这样患得患失的心态,得失心重的人,这辈子和幸福已经绝缘。当然人的心境可以转,靠什么转?靠缘转。为什么少两分会哭?因为少了两分,我没有被安排到特优班去。特优班的日子怎么过?每天平均可以考五到六科,学生变成考试机器,题目没看完答案就已经写完了。看到同学考得比我好,我很不高兴,当然没让他看到;看到同学考得比我差⋯⋯ 你们为什么笑得这样熟悉?幸灾乐祸。《朱子治家格言》告诉我们:「见人有善,不可生嫉妒心;见人祸患,不可生喜庆心」。看人好,应该赞叹人家好;看人家不好,应该怀有一颗体恤之心。结果我的心性刚好相反,心性一相反,心就不会快乐。一个人的福气从哪里看?福田靠心耕,祸也靠心耕。一念善有福,一念恶遭祸。
我这二十多年的人生非常的不如意。在初中一次英文考试,我考了一百分,正在高兴,老师说,诸位同学,下一次月考,退步一分打一下。我从快乐一下跌到地狱去了。第二次月考我考了九十一分,被打了九下。还有一次考国文,有个题目是:老气。选项是:一,横春;二,横夏;三,横秋;四,横冬。我猜了半天,选了第一个,还是答错了。又有一次,老师发了作文范本给我们学习,都是初三的学长学姐的好文章。老师看了一下作者,对全班说,同一个家庭里面教出来的孩子,为什么语文程度差这么多?作者是我的二姐。老师的话犹如一把锋利的刀插入我的心里。大家觉得,我这一生会有信心可言吗?
祸不单行,我考高中联考的时候,五科总共扣了八十八分,国文一科扣了四十四分,够厉害吧?我的厄运还没结束。上高中以后,有一天我的老师突然发起脾气来:蔡礼旭,你给我站起来,假如你在上我国文课的时候继续打瞌睡,我就记你旷课!一个学生能让老师这么生气也实在是太过分了,但我是实在困得撑不住了。有一次期中考,我数学考了九十三分,英文考了八十分,很多同学跟我说,这次你肯定名列前茅了。我听了冷汗直流,因为国文成绩还没下来。发考卷的时候,老师说:“蔡礼旭啊,你是不是瞧不起我的国文?考四十四分。”第二名,倒数第二名。这是我的高中生活。要考大学的时候,我那颗患得患失的心还是没有克服。我姑姑非常照顾我,我姑丈在医院上班,知道有种镇定剂非常有效,就拿了两颗给我。我吃了一颗,我母亲看我依然辗转反侧睡不着,已经快凌晨一点了,就又给我吃了一颗。但两颗镇定剂吃下去了,我还是一夜未眠。当我踏入考场,坐下来,第一科考国文,等我作答了五分钟之后,突然明白了一个事实,镇定剂真有效。我国文考了五十九分,还是没及格。人生的心境不对,都没有善的因缘,就没有好的事情发生。
诸位同学,我们的思考要循着真理、循着智慧,智慧都在老祖宗的经典里。刚刚那位同学说,我的志向就是要当老师,要搞好教育,但是我现在觉得压力很大,不知从何下手。答案我们已经提到过,教儿教女,先教自己,你把根本找到。不只教儿女,教学生亦然。我们求学要有悟性。你不要说“我这句话说教儿教女,没说教学生。”那你就学死了。教学生从教自己开始做起。《大学》有一句重要的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说,烦恼没有用,要干实事,要从根本处下手。不管是哪个行业,扮演哪种角色,为人父、为人君、为人夫、为人朋友兄弟,只要抓住修身这个「本」,就可以把家业、事业做好。根深叶茂,水到渠成。如果不从这个根本做起,你的家业、事业迟早要倒下来,因为本末倒置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人修身会产生什么微妙的变化?修身的人心善,善感福分,我们都要把因真正找到,你的理智才会慢慢建立。善心感福来,德感人才来。有福气又有人才和你一起奋斗,你的事业焉有不成之理?《大学》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好的领导人不难,就看他身边是否有跟随他五年、十年的人。假如他身边的人都才来两个月、三个月,而他公司已经做了五年了。我告诉你,小心一点,他不是好的领导人。好的领导人会以德行留住忠臣,留住老臣。忠实的人才绝对不是金钱可以留得住的,因为金钱而来的人才也会因为金钱而去。人才只要是有道义的人,就会越陈越香。俗话说:朋友还是老的好。因为人的情义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有德此有人」,我们常常羡慕别人怎么有这么多人才,如果自己不从根本下手,人才是不会自动到你的身边。《易经》里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句句都是人生的真相。现在这句话传成什么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大家注意,在这个时代,不要钻牛角尖,要「依义不依语」,只要明白义理,就不要吹毛求疵。当然有「子曰」的时候,每个字都不能随便改。一般的时候在论道理,你就不要太苛刻。
根本是你有德,才会感同样态度、同样磁场的人群过来。你「有人」了,「此有土」。这个「土」是土地,以前建功立业要有片土地,在商业的社会叫市场和机会。今天你没有德没有人,直接掌握了市场和机会,祸福相倚。你并不具备把这件事做好的德行和人才,而硬是把这个机会抓下来,最后你会惹祸上身。因为答应别人的事情最后没做好,失信于人,往后就很难发展。人不要太急,要厚积薄发,操之过急会欲速则不达。人的每一步要扎得稳定,你的后做力才会强。
现在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多长?不到三年。当飞黄腾达的时候,我们感叹他成功,这是我们没智慧判断。只要无德无人,迟早会败下来。只要有德,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有社会的价值和责任,你会引来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手,就可以抓住很多的市场和机会,财富自然会来。
「有财此有用」,有了财富应该用在哪?假如继续用在「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就肯定有人会说“与汝偕亡”了。《大学》教我们最彻底的企业管理:「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一家饱暖千家怨」。钱不用在你所有员工的福利、社会的福利上,早晚众叛亲离。人生只要找到了「本」,往后的人生会很充实,而且一步一步你都会很清楚是在迈向幸福、成功。刚刚那位对教育有很强的使命感但又很紧张的同学,你不要患得患失,要了解「知止而后有定」,有了远大的志向,每一步都是往这个目标走,你会走得很充实。要走十公里,也必须要从眼前这一步踏出去。《中庸》告诉我们「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而「修身」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可以有真实的学问。
真实的学问从哪里来?诸位同学,我今天提到的经句,有没有跳出《大学》和《中庸》?我跟你们讲一个小秘密。你看我初中联考、高考的语文都这么差,但为什么现在可以引经据典?我把原因告诉你们,你们不可以讲出去。因为我就只会这几句而已。太多的人读过的经书是我的十倍、百倍,但是他们没有我这样灿烂的笑容,因为我学一条用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有一百条,一条都用不上,晚上睡觉前还要想想,孔夫子说的对吗?那完了,怎么会快乐?
学问贵在精,而不在多。《三字经》告诉我们:「教之道,贵以专」。教之道如此,学之道亦如此。一个人的道德和学问要有所成就,一定要“专”,就是“一门深入”。这个道理,我只在我的老师的教诲中听到过。我接触了那么多的学者和专家,上三天课必须花一万、五千的那种课我都听过,但没有听到过这个教诲,让我人生求学问的道路绕了二十多年。这个道理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只在我的老师教诲中听过这一句话。
在我二十五、六岁时,我遇到了我的老师。老人家把人生的道理给我讲得这么清楚。从此以后,我才开始有了理得心安的感受。我了解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既然如此,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从此后要把好的种子种下去,全心全意地去种。遇到老师以后,人生态度变了,懂得欣赏别人的好,君子成人之美,给了他。当你有一份善心的时候,「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从老师的教诲中我终于体认到,这个世间有一件事情最重要:教育。天下如何安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够昌盛,一个家庭如何能够和顺,家风不衰,一个人的内心如何快乐、如何开智慧,这些重要的问题,经济不能解决,武力不能解决。现在武力最强的是哪一国?它的问题解决了吗?它的问题是越来越大。经济力、政治力和武力,谁比得上它?但它并没有解决“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内”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它的内部有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不只是美国的问题,已经是全世界每个国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解决,只有一个答案: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的地方就有解决之道。因为中国文化积累了五千年的智慧、经验和方法,这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
那么现在中国文化在哪里?我们是中国人。那么,外国人尊重的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的中国人?我们现在是在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可不要变成败家子。一条狭窄的小巷子,你和一个小朋友迎面相对,你可以从他的动作看出来他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他走过来快和你碰上时,马上退到旁边,说“叔叔好,请您过去”,大家说这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众人答:韩国人。有一个人说“中国人”)我们求学问重在自知之明,不要自欺欺人。欺人必欺己,欺己就一定不真诚。真诚是学问的根本。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人不能无耻,「知耻近乎勇」。没关系,现在输没关系,不代表以后会输。
时间已经到了,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掌声)
诸位同学,回去会睡不着觉,这样我就不仁慈。《礼记》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治理人民,而这个大跟小是圆融的。治理国家跟治理家庭的道理无二无别。你看,治家要孝,治国要不要孝?要啊。治家要谨慎,治国要不要谨慎?当然要。治家要和气,你们怎么都看那个奖品,都没看我?专注是随时要学的,不止要专注,要恭敬。你看你们看到那里,我的内心又受伤了。好,这个理是相同的,不要被局限住了。我们在这种“升学主义”之下,脑子都被搞坏了,都变直线思考,只有这一条,没有那么多条。悟性都不见了,这些理是相融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道理是相同的,「建国君民」,虽然是说国家,但是家庭亦然。「教学为先」,靠教育才行。「人不学不知道」,透过教育,人民学到道义之后,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老祖宗在几千年前,都谈透了。结果这一些方法、理论,现在都在西方的心理学出现,然后那些心理学家说:这个是我版权所有,这是我发明的。但是诸位,你不能怪他,因为他没有翻过中国的《礼记》,中国的经书,但是中国人,你有没有看到以前的圣贤人,写出一篇好的文章,然后要去“版权所有,盗版必究”?他都是“欢迎翻录,功德无量”,希望更多的人受益,他不会想,这篇文章给你,给我十块钱。没这个念头,念念想着什么?赶快利益别人。存心差很多。而《礼记》里面提到:「相观而善之谓摩」。彼此学习,这个叫“观摩法”。
好,我们今天这个课程也要用这个“观摩法”。  







• 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就是回向心 • 往生真正是永生,这个不是死 • 迷心逐境,决定不会有幸福 • 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 布施的方法 • 中国人讲妖魔鬼怪 • 心决定没有恶念,这个多快乐! • 人没有生死,只是换个身体 • 人生在世,寿命很短促 • 我们随缘度日,决定不攀缘 • 对治精神分裂症,全家念佛最有效 • 这叫真学佛 • 不爱财富的人很少 • 他不要了,舍弃了 • 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 • 蛇王的报复 • 人生酬业 • 喜欢说话,喜欢表现,这不是一个学佛的人 • 捐献器官,是属于内财布施 • 为社会,为众生,马虎不得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正机 · 妙云自在王如来 · 藏王权现 · 摩诃男 · 颇 · 九横 · 许巍文 · 识自宗 · 痴 · 布鲁杰伐尔斯基 · 一相 · 二种无漏因果 · 室宅心 · 犬逐块 · 平等觉经 · 诽谤正法 · 法尘 · 牙字



· 支谦 · 圣严法师:佛教破解命相风水的千古之谜 · 代礼 · 跋陀罗 · 宣化上人:坐禅的姿势 · 宣化上人:一念惭愧,就超过无量劫 · 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 外典 · 十种性 · 定弘法师:什么叫业障?如何克服和消除? · 戴佛珠的深意 · 元音老人:喜怒哀乐从哪来? · 宣化上人:勤修忍辱波罗蜜 · 下口食 · 杜顺 ·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等流果:领受等流果 · 海涛法师:你念噶玛巴是在祈请十方三世所有... · 放光般若经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