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慧净法师 >> 浏览文章

慧净法师:称名念佛即是口业称名

  《易行品》“归宗”之文: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一、口业称名,人人都能

  称名就是“口业称名”,也就是“专称弥陀佛名”,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甚至这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龙树菩萨怎么解释呢?“至心信乐”还有“乃至十念”就解释为“称名”两个字,到底这样的解释对不对?通不通?其实是很通,而且很贴切,也契理契机,同时也彰显阿弥陀佛彻底的慈悲,彰显阿弥陀佛救度的方法是最为易行,是易行道之至极。

  为什么?因为是称名,称名是连动物也都做得来的,譬如说鹦鹉鸟,甚至只要念佛给狗听、给猫听,或是给鸡听、鸭听、猪听,乃至给老鼠听、给蚂蚁听,都能够感动对方,都能够摄受对方,使对方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是称名,也就是说,如果阿弥陀佛不是以祂的六字洪名来摄受救度众生,一般人就不一定做得到,那阿弥陀佛救度的方法就不能够彻底的贯彻阿弥陀佛的慈悲,就不是最为容易的方法了。

  若是称名的话,小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可以跟著称名念佛,老人家头脑混沌了思辨减弱了,也可以跟著称名念佛,愚笨的人或者是临终的人,称名也都能做得到,全都来得及,都能够称名往生或者是听这句名号而往生。因为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微妙、殊胜无上的功德,也就是所谓的万德洪名,同时只要口中称名,就不论是上等根机、中等根机,或者下等乃至下下根机,都能够做得到。

  二、口业称名最容易,无关善恶与功行

  因为只要念佛就能够往生,念佛是往生的正因,跟有没有布施,有没有持戒,有没有禅定功夫,有没有智慧或者是深入经藏,或者发菩提心、修诸功德,都没有关系。因为只要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正定业,有没有布施、布施多与少,跟往生都没有关系;持戒清净不清净,跟往生都没有关系;有没有禅定的功夫,念佛的时候心中有没有妄想杂念,心中清不清净,跟往生也没有关系;有没有开大圆镜智,或者明心见性,跟往生也没有关系;有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或者修六度万行,跟往生也没有关系。跟往生有关系的是什么?是称名。所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了普遍广泛救度所有众生,祂所设定的就是称念祂的名号,而不是其他的种种法门、种种修行、种种功德或者功行,不是的。所以口业称名最容易,跟我们善恶多少、功行高低都完全没有关系。

  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即是“念我称名”

  那么龙树菩萨以这个“念我称名”这个称名来解释“乃至十念”,甚至舍掉了“至心信乐”,等于是以“称名”这个行来涵盖“至心信乐”与“乃至十念”,这个就是“以行释信”,以行来解释第十八愿所讲的信。为什么?因为第十八愿所讲信的内容,是信“乃至十念,就必生极乐”。然而,有的人解释信不是这样的解释,是从另一个方向、内容来解读,这样就模糊了。

  如果以行来讲,行是很具体的,行具体的话,所信的也就具体;可是如果解释为其他的内容,那就变得很抽象而不具体了,解释其他的内容为信的话,就会产生一种以凡夫浮动不居的心来作为标准,以心的感动、感触、感受,或者以心的体验来作为往生的标准。总之,在自己内在的心情上去做为往生的标准来解释的话,就曲解了方向,就偏差了,使得易行道不易行,反而是难行了。

  四、称名不须讲体验

  所以龙树菩萨在这里干净俐落、简要明了的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念我称名自归”,以行来解释信,非常的具体明澈。因此我们学这个法门,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如我们宗旨所写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不需要另外在自己的心情上去揣摩自己有没有感受到、有没有感动到、有没有体验到,全都不需这样自寻烦恼。而且人的心是无常的,即使曾有过一时的感动、感激,一旦那个短暂的体验过了之后,心境就趋为平淡了,所以那个都不是标准,也不可靠。

  在《列子》这本书里面有一段比喻人的心情的故事,《列子》〈周穆王篇〉里有一段故事说:有一个燕国人,他出生在燕国,生长在楚国,到了年老才有机会回到他的故乡燕国,在回国的半路中经过晋国时,同行的人就开玩笑的跟他说:“燕国已经到了,这个就是燕国的城墙。”这个人一听,突然间脸色就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近乡情更怯”,到了故国见到了家乡的景物或者亲人,难免都会感动悲伤;又走啊走经过一座社庙,同行的又跟他说:“这是你们故乡庙宇祭拜的地方。”他一听不禁非常地伤心叹息;走啊走,对方又跟他说:“这是你父母的家,现在已经人去楼空了。”这个人听了不禁悲从中来,流着眼泪小声的哭泣着;那个人又指着附近的坟墓说:“这是你父母、祖先的坟墓。”这个人一听,再也忍不住,就放声的大哭起来。这时那个作弄他的同行人哑然失笑的说:“哎呀!我刚才是骗你的,这里不是燕国,这里是晋国啊!”他一听收起哭声不觉非常尴尬。可是当他回到了燕国,真正看到了燕国的城墙,看到了燕国的社庙,看到了祖先留下来的房子,父母、祖先的坟墓,他那颗心已经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悲伤的情绪,反而比较平淡了。

  这显示什么?人的心、人的七情六欲都是无常的。我们念佛也是一样,是以经典所讲的教理做为我们往生的凭据,不是看我们的感动、体验,因为这些都是无常的。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传承的祖师解释第十八愿时,都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称名”,或者“下至十声”、“愿生我国,下至十声”、“上尽一行,下至十声一声。”这就非常的具体,我们只要依据这个而不依据我们的内心,这就可靠了,因为如此一来,一般人全都能够做得到。如果要以我们自己内心的领悟、体悟、感受、感觉乃至体验作标准的话,那就不能够普遍,不一定每个人都做得到,那么刚刚所讲的动物、小孩、愚钝的人、老人家、临终的人怎么能往生呢?就不能往生了。反之,如果解释为“称名”、“专称弥陀佛名”,那就非常容易,刚刚所讲的这些众生也都能够做得到。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往生的条件,就是称念祂的名号,所以《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弥陀的光明名号、名号光明是摄取念佛的众生,也唯有念佛的众生才在弥陀的光明名号的摄取当中,修其他法门就不在名号摄取当中,因为他的行门跟名号、弥陀的光明是不相应的。

 







• 挖眼睛做药引子 • 生老病死的相,每天摆在你面前 • 有了钱,什么毛病都来了 • 盗 窃 • 喜欢说话的人,最容易惹祸 • 你肯不肯放下?肯不肯一心? • 太太 •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轻松学佛法书签1 • 这个乐,不生烦恼,它生智慧 • 言语不能不谨慎 • 教学不能不谨慎 • 奶粉里搀三聚氰胺 • 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我执 • 修道最大的障碍,无过于淫欲 • 这小孩怎么能成器? • 树神 • 他们不再障碍,不再找麻烦了 • 不邪淫的人有福 • 佛教化众生是被动的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空有论争 · 长爪梵志 · 猕猴王 · 义无碍 · 万法一如 ·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 希陵 · 晦御念诵 · 声闻藏 · 昙靖 · 仙岩寺 · 潮音洞 · 六种巧方便 · 山毫 · 四种拳 · 没巴鼻 · 授菩萨戒仪 · 普珊



· 昙鸾 · 感有四大类,应也有四大类 · 说吉话祥 六 立志於正途 atta-s... · 省念 · 真假二门 · 渴爱 · 寂静法师:大学何去何从? · 印光大师:如何对治悲观抑郁想自杀的烦恼? · 印光大师:净土法要新白话版(十六) · 蔡礼旭:王者以百姓为天 · 星云大师: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 宣化上人: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 · 海涛法师:你要得到好的结果,你当下的因最... · 比丘入众五法 · 印光大师:什么是笃信因果? · 东汉桓帝 · 轻重二业 · 宣化上人:常不轻菩萨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