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学读物 >> 佛网文摘 >> 浏览文章

知足常乐与竞争意识

知足常乐与竞争意识

  如何理解“知足常乐”?“知足”的标准及“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方应看:应该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概念差不多吧。知足是通过正当手段追求想得到的东西;乐则是心境的平和及自然。
  王一蘅: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的局限,所以很难知足;而知道自己的局限,就不会有超出这一范围的要求。知足是在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后,能获得相应的满足;而乐则来自于心理的平衡安定。
  洛可:“知足”的标准是“常乐”,“乐”的真正含义是“常知足”。
  乐伦:知足就是靠自己的实力去取得所需;而乐就是理性与感性平衡时的感觉。
  菡萏:知足常乐就是克服贪婪之心,人的欲望是无尽的,如果肆意放纵就会导致恶性膨胀。知足常乐并非不求上进,不应将两者混淆起来,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克服贪嗔痴和努力精进之间非但不冲突,而且是一致的。知足是少欲、不贪、清净、平和;乐则是以法为乐。
  净印:知足常乐指对自己的付出感到满意,对自己的所得也感到满足,因而心生快乐,经常保持愉悦的心境。
  蒙卫芝:我的理解是少欲知足、安贫乐道,不过份追求物质享受。知足的标准是自忖已德是否相应;乐的真正含义是自已能把握自已,降服无明贪欲,享受怡然清净的快乐。
  果菁:知足是保持心理平衡的天平,是获得快乐的有效方法。知足就能节欲,不执一物为我有,即“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徐冉:对自己的生活,支命即可,为知足。给众生带来欢喜,拔除苦难,乃至得究竟安稳,这才长出一口气,叫做乐。如父母见子女成就家业,心中乐甚。从理上来说,心本具足三因,能生万法,何假于幻象中寻求,是为知足。既歇狂心,苦乐双亡,极乐自归。
  李亚琴:知道满足的人常常会很快乐,它的标准则因人而异:乞丐有温饱就应知足,不劳而获是很折福的,除非丧失劳动力,否则都应自食其力;普通人能够丰衣足食,也应知足;居士更应崇尚简朴生活,有积余时部分留作备用,部分回报社会。我们生活在这高度文明的时代,应对现有的一切满怀感恩,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乐来自我们内心,自己有乐,才能施乐于人,才能最后同归极乐。
  刘腾亮:世俗快乐总是苦乐相对存在的,有乐必有苦。欲为苦本,乐为苦因,如此循环不休。就象身上痒得难受,抓一抓固然觉得舒服,可如果一身轻安不是更好吗?凡人没有智慧,只愿去看快乐的一面而拼命追求,却从来没有或根本不愿去想快乐背后的痛苦。凡夫的“乐”,只是暂时的满足,是掩盖“苦”的过程。而真正的“乐”,是从根本上消除烦恼后的境界,是究竟涅槃之乐。

  “知足常乐”是否与当今社会普遍认同的“竞争意识”相违背?
  范卫平:知足常乐是一种心态,竞争意识是社会避免人类惰性的制度安排,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当今社会往往感觉到二者之间有冲突,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现象,也是这一代或两代人必须付出的情感代价。
  方应看:我认为勇猛精进之后才知何为知足;赚过大钱后才能真正看透财富。
  王一蘅:当整个社会都处于竞争状态时,知足便很可能乐不起来,因为竞争会将知足者挤得没有生存空间。但一个处于竞争中的人,也可以知足常乐。做一个勇于竞争的知足常乐者比回避竞争的知足常乐者好。人应该活得勇敢、达观,而不应活得退缩、保守。
  邓兰:竞争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知足是即使自己不能做得比别人好,也要开开心心地告诉自己已经尽力,不去自寻烦恼。
  刘昆:知足常乐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即满足已有是达到恒有快乐的前提。看似与竞争意识相违,但两者实际处于不同的层面,前者讲的是心态,后者说的是能量。竞争是对困难的克服,不去迎击困难,能量层就得不到开发。试想在本次世界杯中,巴西队如没有德国队高水平的对抗,也就不可能焕发出他们的超常发挥。竞争的意义并不在于打倒对方,而是通过克服困难达到对勇气、智慧、真性的体验。但更深一层,如果在竞争中不具备有良好的心态,不能当下满足于已有,则内心始终处于焦虑渴望之中,哪有快乐可言?知足常乐与竞争意识是体与相的关系,没有竞争,社会就会陷入停滞;而不懂得知足,则社会就容易进入白热化,以至经济过热,人心浮躁,最终丧失维系整个社会契约的公众信任基础。另一种解释是,知足是对于自我极限的认识,是对于度的准确把握,把事情做足而不过。从这个意义上,知足与竞争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动力来发挥自己的能量,同时又有智慧使之止于不过,心随于过程之缘。
  乐伦:真正的竞争意识是与自己的惰性竞争,而不是与别人竞争。
  明静:知足常乐应当是指一种平衡的心态,而非不思进取。知足为把握现在,不去攀缘;常乐是对人生心存感激和喜悦。因此知足常乐与竞争意识并不矛盾,相反,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知足常乐对现代人的心灵是一种很好的调节。
  震邦:就算在严酷的竞争下,也应该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因为世间竞争就好像金字塔,塔尖上的永远是少数。佛教有业力报应之说,学佛之人更应淡然面对一切,知足常乐。
  若莓:竞争是社会现实,只有去适应才能常乐。竞争提供机会,能展示才华和能力,就不必以知足常乐为借口而裹足不前。放弃不一定是知足,守旧也不一定会常乐。成功时向社会奉献比索取更乐,在竞争中照顾好自己周围人,使他们生活得更好,是最大的快乐。
  菡萏:知足常乐能令人保持愉快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这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知足常乐不会令人消极,而是积极上进的基本保证。
  蒙卫芝:在物质享受方面,应该知足常乐;在利益大众的事业上,应该有竞争意识。这里所说的竞争是良性竞争,而不是恶性竞争。
  徐冉:最好的办法是和而不流,身住红尘不染尘。彻底说来,佛法无诤,更何谈竞争?实在要做给世人看,则于五欲六尘消极,于积功累德积极,一步跨到山顶,岂不远胜在半山腰竞争人我?据一项调查,目前高收入者大多具有如下基本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优秀的品质;刻苦的敬业精神;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其中没有一项是竞争意识,可见竞争意识只是过分重视物质财富者的错误理论,因其见效快速(其实损害远大利益)而被人们错误地奉行而已。
  李亚琴:知足常乐是对物质利益的态度,其实这方面是不必争的,因为每个人的福报因缘不同,怎么争呢?上世因,今世果。世上虽贫富悬殊,但明白因果道理也就不会不平了。要不要改变命运?答案是肯定的。连富人也想怎样更富,所以出现竞争是必然的。但竞争什么呢?为什么同样劳作,挣钱却不相等?因为财富的因来自布施,不求因怎么会有果?我们要竞争谁的布施心大,竞争善业,竞争诚信,竞争热情,竞争智慧……而对生活则应知足常乐。
  刘腾亮:和“竞争意识”相关联的,是人们没有止境的欲望。人们争先恐后地铸造经济大国、军事强国,结果造成资源快速枯竭、环境急剧恶化、国家矛盾加剧。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及全球频频出现的自然灾害,都与盲目的竞争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人类要避免灾难,就必须考虑整体的和谐与平衡,就必须知足而有所节制。







• 念经是修行 • 这个身体是不是祸害?不见得 • 中国人注重家庭教育 • 学教会有感应 • 佛教是谁创立的?佛教是怎样创立的? • 怎么才能成就?忍就能成就 • 生老病死 • 念头一转,多么自在 • 修道最大的障碍,无过于淫欲 • 莫批评他人之过失谬见 • 布施的方法 • 佛说种种法门,令一切众生欢喜 • 法喜充满 • 佛法重视重复 • 二十年之后,她的麻烦就来了 •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 真心就是阿弥陀佛 • 救不了别人,先救自己 • 我们学佛,学什么? • 中国人懂得三世,不会怨天尤人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宣化上人:要修福、修慧 · 宣化上人:念地藏经另外得到的七种利益 · 宣化上人:皈命大佛顶光 · 宣化上人:烦恼的根本在什么地方 · 宣化上人:守住天真,就容易开五眼六通 · 宣化上人:天人五衰 · 宣化上人:金刚棒喝 二十九 · 宣化上人:眼病眼业疗方—张口念念就能好 · 宣化上人:如何做一个有为的青年人 · 大悲咒句解 4、菩提萨埵婆耶 · 宣化上人:我最欢喜的事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 宣化上人:等到死的时候无论有多少钱也买不... · 宣化上人:金刚棒喝 四十七 · 宣化上人:有麝自来香,何须当风扬? · 宣化上人:带业往生 · 宣化上人:“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浅释修行... · 宣化上人:达摩祖师度鹦鹉 · 宣化上人:我学道得到最宝贵的收获



· 兰香梢 · 蔡礼旭:老师谈择偶问题 · 迦摩缕波国 · 慧皎 · 在饮食上怎样照顾持午法师才如法? ·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二课 佛教的伦理观 · 宣化上人:抗战观音菩萨救居士 · 一杈 · 文殊萨迦班禅 ·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 第四篇 中道 · 定弘法师:《净土大经解》和《大经解科註》... · 学诚法师:没有诚心要什么加持! · 星云法师:修身与人际关系 · 金粟如来 · 八部般若 · 支硎山 · 蔡礼旭:反求诸己的智慧 · 宣化上人:菩萨的境界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