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佛学读物 >> 佛网文摘 >> 浏览文章

要如何学佛

要如何学佛

海云继梦法师

  认识佛教与其他宗教?

  我们进入佛门学佛,必先了解佛法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若只是寻求心灵寄托、求平安保佑,那就与民间信仰没有差别了。

  事实上,佛法与其他宗教是截然不同的。举例来说,关于「信」,全世界的宗教都有这种特色,要求教徒绝对的相信,但是不能问为什么?例如:基督教中没有人问上帝为什么要创造天地万物?上帝要不要吃饭?为什么要按照他的形状来制造人类?这些问题根本不能问,即使有人问了也无法得到解答。总之只要相信主就对了。所以说:「信我者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狱。」这其实是一种暴力的情形。

  佛教与其他宗教还有另一个主要的差别,全世界所有宗教都告诉信徒,要相信教主是万能而且是高高在上的,任何人都无法比得上。信徒必须为教堂、为道场,做一种永无止尽的付出与奉献。大多用宗教仪式来祈祷,顶多满足了一些愿望,以致于不管如何用功的信徒,都只能够到上帝的身边,成为天国的子民而已。

  佛教教导我们要觉悟真理来解决实质的问题,不会给我们一种虚幻的安慰。佛教告诉我们,只要完全按照佛陀的教法,去亲身体验与实践,就可改造自己,成就与佛陀一样的殊胜境界。

  佛法的教育不是迷信,也不是给人虚无的幻境,而是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心灵工程与生命改造,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追求的目标。

  清净自性心

  人与人之间彼此要是不了解,就会出现很多的隔阂,所以才会有「沟通」这种方法。在沟通之后你只是用识性,用大脑去了解人与人之间、你跟他之间的部份。当你跟他是结善缘的时候,你就会用大脑去了解、接纳对方,可是当你跟他是恶因缘的时候,你的大脑根本无法去接纳对方与他相处,只会排斥、抹黑对方。

  所以,你会发现,人类在这世间为了生存只有三种现象:不是一再的把他「美化」,就是一再的「丑化」,另一个就是「无记」,就是对他不熟悉、始终不认识,这就是大脑取向的作用。要是能够真正了解对方,用生命去感受及体会,这就是生命取向的升华。

  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个珍贵、真实的清净自性心,我们之所以尊重他、了解他、爱惜他,就是因为这一个清净自性心,那么你的生命品质将会非常高。如果感受不到自己的清净自性心,更感受不到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心,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只是擦肩而过、互无交集、视同陌生人而已。

  即使因为交谈、表现,而让你感受到,他跟你相应而得到认同,那么这都只是识性的作用,而你的大脑运用也只有这么一点点,不能够真正的进入生命核心,也没有办法去体会真实存在的重点,这样的话,你在这个世间再怎么修,都只是有漏的福报。

  意识形态

  以前是过新年才会穿新衣、戴新帽,如果平时买新衣戴新帽,人家就觉得奇怪,是不是有特别的事?可是现在几乎天天穿新衣戴新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依赖的是社会标准,以往物质缺乏的时代是那样子,现在物质文明发达是这样子,所以不以为意。

  依赖社会习惯而无法改变,这是落入惯性,惯性来自于我们的意识形态。遵循着意识形态而产生的惯性,会想当然尔地认为凡事就是这样。一旦如此,就无法超越、无法突破。用惯性的人是用大脑思惟,用生命思惟的人不会落入惯性。

  我们的生活往往: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吃饭、八点上班,中午休息时邀你:「走吧!吃饭。」就先拿个表看:「喔!十二点了,吃饭。」奇怪!吃饭跟看表有什么关系?因为活在意识形态里,因为十二点到了,所以该吃饭,即使不饿也吃,而不是因为饿了想吃。所以当:「我不饿,喝个咖啡就好。」人家就觉得很奇怪。这奇怪吗?不饿为什么一定要吃?早上可能多吃了,现在还不饿,所以暂时不吃;但既然是休息时间,就陪大家喝杯咖啡,这样不好吗?可是人家就「是不是情绪不好?发生什么事?」这叫作「惯性」!

  生命的本质不是这样,不饿就不要吃,饿了再吃嘛!可是意识形态告诉我们要定时定量。生命真的如此吗?什么让时间把你架住呢?这就是惯性。惯性是大脑运作的标准,离开惯性,大脑就不会运作,能不能将它放下,重新来,过一个非常活泼、自在、不受惯性牵制、没有意识的阴影笼罩、没有任何干扰,完全自在解脱的人生呢?这就是真实的生命,也是全方位的人生。

  幸福的魔法

  一个人如果能感受到家人的爱,那么对于外面的毁誉、荣宠,就能抛开,否则就只会向外寻求寄托,求得掌声和关怀。

  所以,人应该要时常的去深思与反省,常常反问自己:我这一生有什么事情,是值得提出来与人分享的?而不是只停留在物质的享受上,要多去感受人性中那份温暖、关爱,以及那份自然的体贴。

  譬如,有空的时候,和家人坐在一起泡茶聊天、闲话家常,互相的去欣赏对方,享受在一起的感觉,这种的体贴和关心,正是生命中最真实的存在。

  如果在家庭生活中,先生回到家里只想当老太爷,漠不关心,太太就会把家事,视为例行公事交差。夫妻之间看不到彼此的辛劳,只看见晚回来的时间、按时交出的薪水袋。如果婚姻、家庭成为这样的关系,那人生岂不是太可怜乏味了。

  因此,作先生的人,有没有特别去感受,家里的饭比餐厅的好吃呢?因为菜里面添加了太太的爱和关怀,吃饭时要用感恩、赞美的眼神,回看太太一眼;当洗完澡换上干净的衣服时,要特别去感受那份温暖,这就是幸福的标记。

  佛法告诉我们要觉醒,不要把家变成只有人住,看不到人性的光辉,没有内涵的空壳子,这会是一个很苦闷的人生,这种钟摆式的生活,毫无意义。

  家人之间彼此的互动是相互依存的,唯有将人性从家庭生活中先落实,而当我们走进社会时,必然就会把这份关怀展开,运用在别人身上。这种光芒的展露、照耀,很自然就会让这个世界充满美妙、祥和的气氛。

  由此可知,美好的生活一定要先从家里培养。佛法就在生活中,它不是稀奇古怪的,它教我们感受、觉悟生活中的一切,要把原来执着于外在的物质给予破除掉,真正去面对生命中真实的人性面,确实感受生命的悸动,这份感动才是纯真的。

  家庭华藏工程

  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能够圆融,也要适时的让家人能够一起参与在其中,会发现家里的人,都会是很好的护法。千万不要一直跟家人灌输佛法的道理,以及要求大家跟你一起做功课,这对没有学佛的人来说会很排斥。佛教的道理要在适当的时机,让家人知道及了解,但是在修行上面是自己要精进用功的。

   你在家里可以发起,一个礼拜一次的家庭聚会,就是「家庭华藏工程」,把家里的人集合起来,不接电话,不做个人事情,就只有聊天、泡茶,与家人分享这个礼拜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享受幸福家庭的温馨及天伦之乐。

  所以不一定要求家人一起做功课、诵经、念佛号,要是这样,恐怕会有问题也会有障碍。假如因缘还没有具足,也不一定要做功课,大家可以先在佛堂前面上香供佛、种种福田。在泡茶、喝果汁、饮料前,先倒一杯供佛,带领着家人懂得如何恭敬供养三宝,这都是很好的身教,不但使家人可以学佛,也能逐渐深入经藏,同时又可以享受人间的亲情之乐。

  学佛,家庭是不会发生问题的,现在学佛了,假如还是一个人在那边忙的团团转,不与家人互动,人家吃饭你不吃,做事情你不参与,动不动就说是业障鬼、业障深,要不然就说菩萨加持、菩萨保佑,要是这样,会使家人觉得怪异。

  我们希望每一个人能够在很正常,很健全的生活环境中,过一个幸福、圆满的自在生活,这样人生才真的有意义,否则,会变成奇形怪状的人,这样就丧失进入佛门的意义了。好好的去因应自己的生活环境,做最圆满的调整,达到最殊胜的目标。

  如何用心?

  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就是要自己把握时间,不断的自我锻炼,在过程里,会有很多的心得及感受,这些心得跟感受,一定要反复不断的训练。在整个训练及体验中,就是要自己尝试去投入,要能够这样不断的反复练习,才可以说是「完全投入」修行。

  当完全投入的时候,会看到生命成长的火花,是怎么绽放,那个体验才是我们的目标,不能用世间的大脑逻辑,去推算所获得的数字和利益,所以有制度的逼迫,是福报,没有制度逼迫,就要运用因缘、善根来完成训练,如果有因缘跟福报,又不能好好掌握,那是我们的不幸。

  在工作领域里,所领的工作执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互动、应对进退,这些都是行法、都是修行。要是不会这样想,既使拼命的诵经、念佛或打坐,未必都是真正、殊胜的行法。

  修行训练的本身,它是忙碌、严格的,这当中它只要求一半,另一半是自己要求自己,不能逃避。

  工作交待你做,不能在那边蹉跎、退缩及犹豫不决,要有责任的把工作承担起来,不仅要完成,还要把它做到尽善尽美,不能说那就做做看,不是这样子。要懂得「修行」是什么?修行不是推拖,是一种承担,而且还要完全的投入。

  修行法门的认知?

  在选择法门时,不管是出离道、菩提道或菩萨道,只要相应就好,因为根器上的不同,在众多的法门之中不见得都适合你去修。听说出离道比菩提道好,这些也都是诤论者在做比较与争论标题而已,我们不用去理会,在这些方法中只要选择自己适合的一个法门就可以。

  很多修行者常常受到外界干扰无法坚持,一下打坐,一下子持咒,听说打坐会着魔,持咒可以镇魔,就换持咒;又听说持咒不如念佛,念佛保证可以往生,又改念佛,念了几十年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又改诵经。如此一番折腾,请问有那一个部份成熟?就像鑽木取火一样,鑽了好几个洞,就是鑽不出火来,那些洞都是没有用的,这不是精进修行,这只能叫忙碌。

  所以一定要设定方法,在法门上来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假如不能在法门上来提升生命品质,就代表有问题了。大家要在这里认识清楚,我们可以听听别人的修法,但是千万不要被迷而轻易更换法门。

  佛法是什么?

  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系统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显然,我们对佛法要有正确的了解及认识。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都把佛菩萨当作是一般神明在拜,而这种学佛与信佛的拜拜,都只能算是民间信仰,而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是教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对生命要有正确的认识,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生来到这个世界到底是要做什么?我们看到很多西方人的工作态度,斯文的心态出门一趟完成一件事,有空就渡假,我们则是到处钻,很认真地工作,一出门要完成好几件事,说是有效率不如称之为有业力啊!

  我们可以看到憨厚、反应慢的人大概都比较好命;能干、反应快的人真的是属于业力重者。我们可以去观察,西方人示现的,对生命与人生观的定义,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重新来过呢?

  学佛就是要我们面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去体验、认知生命的意义、体会感受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要是能掌握到,并从生活中确实去培养欣赏的能力,肯定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生命的觉醒,而不是成为万能的机器人。

  什么是佛教?

  我们对佛教的认识,不要以一般的宗教来定义,佛教本身是一种觉悟的教育,翻译为佛陀或菩提,都是觉悟的意思。

  佛是指觉悟者,教就是教育,所以「佛教」是觉悟、觉醒、觉性的教育,训练我们如何醒过来,启发我们内在的潜力,与自性觉悟的能力,让我们从生死轮回的大海中觉醒过来,所以与一般的宗教有所不同。

  佛教告诉我们的是,要清楚了解,人人都有觉悟的能力,并要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生活的目标在哪里?不管你的人生是无奈、逼迫,或者是欢乐,这都是因缘福报显现的结果。所以佛教是一种觉悟的教育,甚至可以说,佛教根本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教育。

  人生旅途的四大现象

  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物理、社会、心理、生理这四种现象。

  一般宗教徒,在遇到挫折、困难后,没有信心,通常都会到宗教里,寻找安慰跟寄托,如果宗教涉及处理生理现象的部份,就是密医行为,要有正确的认知。生理现象应该要找医生处理,而修行本身所要进行是生命的改造,跟那个部份完全无关。从全方位的生命角度看这些,固然都可以处理,但是观念要能调整过来。

  进入生命的领域后,才会自然调整。现在还不是在生命领域中,而是在大脑的取向里,所遭遇的情况,包括:妄想猜测、恐惧害怕、精明能干、或者是糊涂,这些都是心理现象。因为我们的生命,都限制在很小很小的大脑活动空间里,完全没有办法展开,所以物理现象、社会现象没有办法克服,心理现象更是无奈,身体的病痛更不用说了。

  修行,就是要离开大脑运作,将大脑所产生的状况加以转化,进入到生命现象的领域里,自然而然,就会改变,变成满意的状况。对于烦恼、挫折、无能为力、没有办法处理的时候,最好交给护法,自己所能做的就是修行。

  诵经、拜佛、念佛这些都可以做,再不行,乖乖坐在那里算数,由一算到十或由十算到一,总可以吧!要是能够这样做,好好的修行,自然就能改变,自然会有很大的变化,会由大脑现象转入生命现象。

  当进入生命领域的时候,护法,就不一样了,不要把它看成人。护法,会使生命现象发挥全功能的作用,这个时候,什么物理现象、生命现象等等,将会全部转化,会应着生命而进入顺利、圆满的状态,这个是真正的修行效果,绝对有效。但是,怎么进行呢?这个就是修行了!







• 宝香禅师显神通 • 这个乐,不生烦恼,它生智慧 • 远离杀业、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 这个人就成佛了 • 患得患失,这很痛苦! • 你要是有前后眼,你的心就平了 • 大劫难来临,你也能够得度 • 他欢喜你,听你的教诲 • 利己利人 • 家和万事兴 • 误导众生 • 这怎么会是迷信? • 堕胎的祸害无穷 • 为什么要尊重他 • 这个身不是我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大家都真正学佛,灾难不会现前 • 冒充佛菩萨 / 不要相信鬼神 • 一佛出世,千佛拥护 •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祖师关 · 不空如来藏 · 大元帅明王 · 中道观 · 譬喻 · 邪定聚 · 梵网戒品 · 舍罗 · 别蚌寺 · 识变六无为 · 心清净 · 二鸟 · 法相 · 二美 · 一旋陀罗尼 · 如净和尚语录 · 禅思想史研究 · 办事明王



· 只赢得眼睛也落地 · 预言 · 寂 · 口业功德 · 星云大师:因果业报历历不爽应当时时引以为... · 合作设计网站加了版权所有有罪吗 · 俗谛常住 · 无因生论 · 定弘法师:怎么理解盗十方物 · 蔡礼旭:不瞋就是不可以乱发脾气 · 本净 · 圣严法师:尽责尽份 · 印光大师:宋程朱辟佛与否定因果,给天下后... ·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十集) · 相续相 · 物外 · 海涛法师:禅说管理 上 · 净界法师:我一定要改变!生命就从那一天开...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