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学诚法师 >> 浏览文章

学诚法师: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今天第一次在德尘居的讲堂同大家讲讲佛法。因为这个讲堂启用不久,还比较新,所以大家来这里,都会有一个新的感觉,新的面貌,那么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佛法,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也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多生多劫以来,都是在六道当中轮回,头出头没。今天,我们能够来到三宝的清净地,并且,有这么多非常优秀的出家的同学,在家的同修,一起来修学佛法,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更加的难得。在末法时代,就是非常的不可多得的。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发心纯正,知见正确,又能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照着佛陀的教法去实践?换一个角度说,我们在未接触佛法以前,我们身边,是一些什么人,我们结识的,结交的是一些什么朋友。那我们现在自己身边的是一些什么人,是一些什么朋友;在过去那些朋友,他天天是告诉自己一些什么内容。我们自己又是同对方,天天谈些什么话题,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有时候一回想回想,就会觉得很害怕,也会觉得很无聊,更多的情况下会觉得很无奈,很无助。那么这些都是大家能够感受得到的,能够觉察得到的。来到三宝地以后,同大家接触的,认识的,周围的良师益友,同行善友那种的欢喜,快乐,那种自己对生命最深层次的体验、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我们所得到的佛法的真实的利益,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创造的,也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发明的,我们都是跟佛法僧三宝,跟历代的祖师大德、善知识学习的,未成佛以前都是要学习的。难学能学,尽一切学。我们都是在学习的阶段,修行的阶段,完善自我的阶段,超越自我的阶段。

  不仅仅说我们在家的同修要学,我们出家的同学亦复如是,更需要学。要学得更好,才能够有这方面的能力去带动在家的同修,大家一起来学。那我们学得比较久的同学,学得比较长的同学,也要越来越好,这样子的话,我们才有能力对僧团做更好的护持的工作,去引导和带动更多的人进入三宝地,进入佛门,一起共同修学佛法。这就是我们生命同佛法的联系,佛法在自己生命当中的扎根、体现。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常常也会遇到问题,遇到困难,遇到烦恼,这在所难免。那么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怎么办?我们遇到烦恼,发现烦恼的时候,就是我们修行的开始。

  我们如果不学佛法,就会认为,烦恼是很正常的,甚至会认为说,自己要把烦恼发露出去才不会在自己内心里边留存。而我们学佛法,刚好相反。因为我们内心里面有烦恼的种子,有业的种子,有烦恼、业的原因就会导致对外在的人、事、物种种境界的非理作意,虚妄分别。错误的,片面的看法和见解一大堆都会出现。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他已经完全了知、通达、亲自证悟到诸法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胜义谛、涅槃、成佛的境界。那么这些成佛的境界是可以达到的,是可以用语言、文字、逻辑去说明的,也是能够为所有的人所验证的。那我们要来体验,我们要来用功,照着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开示,一步一步去实践,我们也是会有感受的,会有体会的,会有快乐的,逐步逐步也会进步,也会越来越好。

  那么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学的教法,是佛陀的语言,佛陀的语言是要表达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十善圆满,清净圆满。所谓圆满,它就是代表一切的,所谓圆满,它就是没有欠缺的,没有偏颇。

  凡夫的语言都是世间法,凡夫的文字,也是世间法,世间上面所有一切的语言跟文字,它不足以用来说明、诠释佛法。也就是这样的原因,佛法传入中国以后,我们有很多新的名词、词汇、文字出现。那么在这里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学习佛法,要从语言、文字、音声入手,但是佛法的语言、文字、音声跟世间法的语言、文字、音声又有差异。其问题是我们长期以来,在世俗社会所熏习的,所理解的,所掌握的语言、文字、声音,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考等等,这一切,都是根据世间法来的,根据世间法来进行思考,根据世间法来进行思维,根据世间法来进行逻辑的推理。这样子的话,久而久之,我们对佛法不仅学不进去,甚至会越走越远,越学越离题。因为学来学去,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佛陀他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他要让我们做什么,他要让我们成什么。世俗社会上面有很多的痛苦,当然也有少量的快乐,归根究底,苦多乐少。

  那我们学佛法,就要慢慢慢慢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快乐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少,世间法它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它只是会让痛苦增加,快乐减少;而佛法会让快乐增加,痛苦减少,最后没有。所以这种价值观,这种究竟的目的与世间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是两条完全不一样的路子。那么这就是宗教,就是佛法。

  那么佛法本身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一个人的生活的核心内容。一个人如果没有佛法的行持,没有佛法的实践,不懂佛法,那我们的生活就缺乏了核心的部分,那么也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彰显不出来,体现不出来。体现不出我们生活的意义,自然而然我们生活的乐趣也就没有了。那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有乐趣?我们的行为为什么有意义?其原因就是有佛法。

  那我刚才又谈到,这个佛法一方面即要借助语言、文字,一方面又要不被语言、文字之所拘泥,超越于语言文字,那么这就关系到我们人如何来理解语言、文字的问题,名跟相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大家看到我们这只手,那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只手,那我们看这边也可以说是一只手,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只左手,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只右手,那为什么说这是右手,这是左手,这是对我的这个身体来讲,它这只手在我身体的右边,就是右手,这只手在我身体的左边,那么它就是名为左手。但是它同时又可以叫做手,那么每个人的身体上都有两只手。那我要举这个喻的目的在哪里?左跟右的名言,是对自己的身体来讲,反过来讲,如果不对自己的身体,那么左跟右名言就没办法安立。那我们对世间上面一切的事物,都会给它安立一个名言,安立一个名言以后,我们才有办法,听到这个名言以后,内心浮现出这个物体的相状,这个物体的形象。我们听到某某人的名字,我们内心里面即刻就能够显示出某某人的形象出来,我们听到某一个建筑物:人民大会堂、故宫,即刻内心里面就能够显示出这样子的一个相状出来。

  那么这就是名跟相的一种关系。反过来说,名里面它是包括了一定的内容,或者说是包含了特定的内容。那么相呢,相状,它每一个法,世间法也好,出世间法也好,它也是包括了它自己所特有的一些状态和内涵。而这个问题是,世间上面所有的名跟相它是会变化的,它是假名假相的安立,假名假相的安立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人从小到大,时时刻刻,每一天都在变化,所以这个相是假的,它是能够变化的。我们的名字也是一样的,你可以改,你可以改名字,你今天可以这么说,明天你换一个说法,你说我现在把名字改成什么名,到派出所里面一改就可以了。而事实上,我们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这些假的名,假的相当成真的,执著于我们自己的假名跟假相,由此引发一切的问题。那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五蕴皆空,名跟相也都是空的,都是无自性的,我们眼睛看到的,我们心意之所感觉得到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上面一切法的虚妄分别种种的名跟相,目的不是要来否定这个世间,而是要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于这个世间,不要迷恋于这个世间,要超越于这个世间,要解脱于这个世间的一切的名跟相。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对治法,用佛法来对治自己这样子对假名跟假相的执著。那我们慢慢慢慢要去培养这种力量,这种力量的培养,就需要靠佛法,靠修行用功,才有办法去对治。我们认识烦恼的时候,就是修行的开始。

  那么我们怎么样去下手呢?怎么样去对治呢?刚才谈到了对名跟相的认识,再下面呢?怎么办呢?现在的人,都非常的聪明,非常有智能,智力很好,聪明过人,我们常常会听到这句话。但是我们没有听说过,说善良过人,很聪明的人他不一定很善良,很善良的人不一定是说很聪明。所以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越来越善良,就是非常好,要对所有的人都是善良,因为他的本性、他的本心,他的身语意三业,清净无染,无自无我,并且具足了悲心,具足了愿力,他自然而然就会善良。所以我们学佛法,与其说是培养我们的能力,培养我们的文化、知识、智慧,倒不如说是培养我们的善心,良心,培养我们的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启发我们的佛心。那么反过来说,我们有这种心理,我们心里有这样一种力量,有这样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这就是佛法的种子,在我们内心的扎根,内心的发芽的一个体现。那我们内心如果具足善良,自然而然我们的智慧就会显发出来,因为他对人、事、物的看法认识和判断是不同的,不同于世间人,不同于其他人。我们要从有漏的善法,逐步逐步从有漏的善法转变为无漏的善法,无畏的善法,所以要解决的是善跟恶的问题,也就是烦恼跟智慧的问题。那么智慧,就是善;烦恼,就是恶。所以善恶的特点,就是从智慧、烦恼里边来区分。

  我们要了解一个民族,要看一个民族有没有希望,这个民族好不好?那么就要了解这个民族它有没有信仰。那么在世界上面也好,我们国家也好,有好多个民族信仰某一种宗教,比如信仰佛教啊,伊斯兰教啊,也有好多个民族信仰同一个宗教,当然也有一种民族里边的人信仰不同的宗教,或者说也有人不信仰宗教,都是有的。那我们了解一个人也是如此。他相信什么,他信仰什么,那么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他什么都不信,问题就很大。他什么都不信,他这个人就进入虚无主义的状态,那他总之要有信仰。那么信仰佛法是最好的,最究竟圆满,最稳妥的。这当然因为我们是出家人,是佛教徒这么说,那实际上,因为我们有真正的体验,我们有真正的感受,所以我们这么说也不为过,我们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

  那么如何让一个人在自己信仰的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能够接近于我们的目标,趋向于圆满,让自己的生命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这对自己的定位就非常的重要。所谓自己的定位什么意思呢?就是如何来认识自我,如何来认识自己在整个生命历程当中何去何从,找到自己的下手处。因为我们没办法定位,就说明我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虽然我们人在这个讲堂里头,但是心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们人在家里,但是心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们人在单位里头,在学校里头,但是我们的心在哪里?这个心永远无所依皈,永远无所着落。为什么心永远无所依皈呢?他就是,对什么都不信,对什么都有怀疑,或者说他对什么都信不起来,因为信不起来,他自然而然就要产生怀疑了,自然而然的。那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一种信心。

  对三宝的信心,这种信心培养起来,才能够启发我们的善良,才能够启发我们的智慧,才能够改变我们内心里面种种的烦恼跟业,如果没有信心的前提,没有信仰的前提,那我们所有的一切仅仅在文字理论上面的推演,在文字理论上面的推演与自己的生命是了不相干的,那么这样子的一种意义是不大的,他不是真正在学佛法,它不是一种宗教的行为,这方面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所谓“要特别注意的”,就说明我们常常会犯这样子的错误,我们常常会有这样子的问题,我们这样的问题解决不了。今天解决了,它明天又出来,明天解决了,后天又出来,它从根本上面解决不了。那么这方面我们要去对治,我们要去注意。那我们怎么去对治,我们怎么去注意呢?“注意”,就是:我自己的这些思想,我自己的这些想法,符合不符合佛法?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是不是有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三宝,对佛法产生怀疑的时候,那么就是烦恼在出现,烦恼在出现的时候就要靠佛法来对治。那我们一看一比对,就发现,已经脱离了佛法,违背了佛法,那么这种思想要不得了,这样子的话,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见解就会得到很及时地调整。

  那么对治怎么办呢?就是要去修行了。修行才是真正的一种对治法,你看这犹太教徒,他们的安息日是绝对不工作的,基督教徒他每个礼拜绝对去做礼拜的,那么穆斯林,他每天向麦加五次的祷告。这为什么呢?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时时刻刻,内心对自己信仰的对象能够有真正的皈依,真正的回归,真正的来收敛自己这些世俗散乱的身语意的行为。否则的话,我们美其名说在学佛,是佛教徒,而实际上我们的所作所为,很难很难根据佛法的这些观念来实践了,就是落实不了。那么也就是我们只有真正去对治的时候,我只有真正去用功的时候,去修行的时候,念经,打坐,或者我们研讨,或者用佛法来比对,来对治自己内心的时候,做功夫的时候,用功的时候,用法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条件,自己对治得了对治不了。那我们如果没有刻意花功夫用时间去对治,我们一天当中,一年当中都是在无明状态,我们只有刻意去对治用功的时候,我们才有办法去发现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烦恼。那么发现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烦恼才是修行的开始,用功的开始。如果没有发现不了,那么这些都是在心外面做功夫,都是在心外来论法,心外来论道。

  那么大家工作也是比较忙碌,所以至少呢,我们一个礼拜要有一次同学共修的机会,这样子的话才能够让自己内心的善法的力量不断得到增强。在家的时候自己孤单单的一个人,是很难培养出来的,很不容易培养出来的,这种慈悲心,这种智慧和愿力启发不出来。启发不出来,久而久之,我们人的性格就会变得很孤僻,就不容易合群,不容易同别人相处,更不要说去帮助人去利益人。我们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都掌握不了,都做得不好,那怎么样去成佛呢,怎么样自利利他,怎么样来发菩提心,发大乘心?所以我们学佛法跟学二乘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少人说我们要学二乘,我们都要学佛么,学佛他就是要成佛,很少人说我们要学罗汉,不会说我们要学罗汉。那么既然我们要学佛,就是要有学佛的方法和路子,照这种的方法和路子我们才能够成佛。不然的话我们对一个学佛的概念还没有弄清楚,如何来谈学佛?如何来谈成佛?我们要学佛,就必须要有很远大的目标,很高远的志向,要有很深刻的生命的体验,那么这些生命的体验就靠修行,很高远的生命的目标和志向就要靠我们的发心,要不断来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潜能,就需要靠发愿,我们不断发愿,那我们内在的潜能就能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我们不忘发心,我们才不会迷茫,才不会迷失自我,生命才会有方向,我们对佛法有真正的体会,这种动力才不会枯竭。所以这是一体的,不可偏颇。那么一个人,十个人,一百个人,这种业的行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那一个人的业力都是非常微弱的,那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这种业力就非常大的。我们每个人就像一颗火苗一样,星星之火,它不小心被风吹灭了,你灭了你就不容易再燃烧起来。那我们把这样子的火星,一点一点一点地给它集聚在一起,它就变成火把,就变成火炬,它就会永远在燃烧,它永远在发光,它永远就能够来照亮人世间,利乐诸有情,那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道理跟一滴水放在大海里面永不干枯是一样的。那我们如何来实践佛法,让自己的生命对佛法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己生命的潜能能够不断得到发挥。刚才谈到信仰。信仰信什么?信三宝,信业果,业决定一切。那么,如何来信三宝?如何来信业果?如何来信,而不是说如何来认识业果的原理,如何来认识三宝的意义。就是如何来信,这我们要搞清楚,信什么跟怎么信,而不是说来怎么认识信仰的对象。

  所谓信什么,我们怎么信,就是说要用我们实际的身语意三业的行为来诠释我们在信什么,我们在怎么信。否则的话,我们永远弄不清楚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要在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当中去体现,反过来说,我们身语意三业的一切,因为有信仰的基础,信仰的根本,所以我们的行为是不共世间的,我们的行为有特别的意义,我们的行为是趋向于成佛。那么只有用自己身语意三业的行为来诠释佛法的时候,才能够真正转变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转弯,否则的话,我们自己还是自己、佛法还是佛法,它永远不能结合在一起。我们佛法讲普度众生,大乘佛法要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去成佛,这是我们发大乘心,学大乘佛法。那么大乘佛法在过去,比喻说我们一艘大的轮船,一辆大的汽车,那我们要过大海,我们游泳是游不过去的,我们会死的,到一半会死,会掉到大海里面去,那就需要靠佛法的力量,靠车子的力量。但我就觉得,你开一部车,你驾驶一艘轮船,比那更好的,你可以修一条路,更好的,你修一座桥,对不对?你修一座桥的话,大家在桥上走路也好,在坐车也好,他就不会沉沦到苦海,你开一条路,你路开出来了以后,你千千万万多少的人,他都不会迷路,他都能够到达目的地。那这个话在那里呢?这个话的意思在哪里呢?就是说开路的人,他有时候比驾车的人更重要,也就是说,你没有路你有车你车也开不出去,你怎么去开呢?我们今天能够学到佛法,都是因为过去的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为我们开好这个路,所以我们才能够在这个路上学修。这是有路了,我们看到路了,因为有路,我们看到路,他肯定有目的地的,照着这个路去走,他就能够达到目的地。

  那么有时候,我们自己的这部车子,在这个路上跑一跑,出问题,跑一跑不想跑,也是在所难免的,那么这个就是因为我们汽车在损耗,汽油不足。那么汽油不足怎么办呢,就需要加油。那么汽车在损耗的时候,就需要检修,维修,这样才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所以我们来到寺庙里边来,对自己来说,也是在检修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整个的身心,在修理一遍,检查一遍,同时也在充电,也在加油,这样子的话我们在整个佛法修学的路上才能够越走越稳,越走越远,越走越不会迷失,不会停顿。那这样子的话,一次两次它是不够的,十次一百次也是不够的,它要永远去用功,永远去努力,永远去发心,永远去做。你做一次,停留很久很久的时间,我们内在的动力肯定就是不足的,就会下降。那么三宝地,它就类似一个发电站一样,它里边有非常充足的电源,它足够给每一个人去充电,所有的人都是离不开的,离不开三宝,离不开同行善友、善知识对我们的帮助。也就是:如果没有这样子一个氛围,我们佛法就不容易得到很好的传持,那么这种氛围的营造就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靠大家的力量,要靠大家的发心。所以我们在庙里边来学修佛法,它不是来得到一两个什么很简单的概念。那么这佛法的概念,一次两次,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慢慢都知道了五乘佛法,戒定慧,贪嗔痴,他都知道了。所以我们不是来获得几个佛法的名言概念而已,他是整个实践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我们人生活的核心的部分。刚才我谈到了,我们人的语言的一种局限性,跟佛陀的境界的无限相比,佛陀的境界就是无有边际的,是圆满的,是无限的。那么也就是我们有世间上面所有的语言来说明佛法,都说不好,都是不够的,那佛法永远不止这样子一个简单的意义。我们更不能在这些名言的工具上停滞不前,我们更不能在这些形式上停滞不前。“形式上”什么意思呢?就是拘泥于宗教的这些形式,佛教的这些形式,形式就是外表的部分。我们更需要的是它的内涵,它的核心,所谓内涵就是佛法的部分,所以它的核心也就是佛法的部分。所以内涵也好,核心也好,关键点就是佛法。

  那这个佛法都是佛陀为我们凡夫众生宣说的,但是我们人对它理解的时候,又是千差万别,各个不同,那么各各对佛法理解的不同,它不能讲说某一个人讲的是错的,它本身就是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点来诠释佛法。那么我们自己要在这些点上,如何来找到自己相应的点,比如说八万四千法门,那他都是要达到一个目的地的。佛陀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当下的现行,都是为了要让我们启发信心,都是为了要我们能够更好的发长远的心,所以,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佛菩萨的出世,那么多佛菩萨,祖师大德的示现。因为众生的业障也是很重的,众生非常非常得多,无量无边的众生,那么有些众生他跟释迦牟尼佛有缘,有些众生跟弥勒佛有缘,有些众生跟阿弥陀佛有缘,有些众生同观音菩萨有缘,有些众生同文殊菩萨有缘,有些众生同普贤菩萨有缘,有些众生同地藏菩萨有缘,也就是说,不同的佛菩萨,他们总的愿都是一样的,要度众生,但是他的缘不一样的,这个缘不一样的,是决定的我们凡夫的条件,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条件,这样子一个原因来决定,我们同什么佛菩萨,善知识相应。

  反过来说,我们发了什么心,我们发了什么愿,我们根据什么标准去实践,然后他慢慢慢慢就跟什么佛法相应,就跟佛菩萨相应。它相应不相应,相应的程度,都是根据佛法上面去判断的,而不是说是从形式上面去判断的。形式上面判断,每个人都是三宝弟子,都是佛教徒,这肯定不会有错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佛教徒,都是三宝弟子,但是每个人又不同,那不同的地方就是对法相应的程度,相应的点。那么这点就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要找到下手处,要找到立足点,那必须要找到相应的部分,我们才会有信心。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找不到路,我们对很多佛菩萨,很多的经典、善知识生不起信心,或者说轻毁,诽谤,不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业障构成的,因为我们的业障,我们内心里面有业,所以就障碍,我们对佛菩萨信心生不起来,或者说对其他的法门,其他的佛菩萨生不起来。那么这两个就是不同的意思了。一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下手处;还一个呢,我们对自己还没有学习的佛法,还不知道的,还不了解的这些佛菩萨、祖师大德,我们是一个什么心情,是一个什么心态,是一个什么态度,这很重要。那么至少,我们学得还不够,我们学得还不好,那我们学够了,我们学好了,我们学得通达了,法法都是相同的,法法都是相通的,法法都是无碍的,佛佛都是道同的,这是肯定的,都能够通的。所以今天同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就是:在自己的生命的缘起点上,如何很好地与佛法相应。那么我想大家能够好好体会,好好去认识,好好去努力,这种信心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增强,以此供养大家。

 







• 以智慧与爱心,平等地爱护一切众生 • 随缘度日就好,不要去计较 • 我们看到蚊虫,一巴掌就把它打死 • 贪嗔痴念头愈少,你受的灾难愈轻 • 地震给我们的启示 /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 你的恶念很多,相貌就不好看 • 我们跟佛学什么?学觉悟 • 老人是享福,而不是坟墓 •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 心行不相应,不能往生 • 忠臣出孝子之门 • 一定要大心量 • 吃一点苦头,算得了什么 • 那不叫真智慧,那叫世智辩聪 • 这才叫学佛 • 婴儿不能失教 • 真正学佛人,对死亡没有恐惧 • 信心 • 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为什么不想佛? • 老鼠、蟑螂、蚂蚁,你不要小看它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疑结 · 十八重地狱 · 佛赞 · 四乘观智 · 东司 · 香象菩萨 · 白拈贼 · 创价学会 · 菩萨坐 · 根败 · 弓长 · 涅槃界 · 骑牛归家 ·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 韩□逐块 · 曾凤仪 · 有无二见 · 因缘说周



· 一条拄杖两人扶 · 六想 ·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1 · 婆子烧庵 · 蔡礼旭: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 宣化上人:什么叫色?什么叫空? · 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序说 · 复饰 · 印光大师:吃素念佛为何仍会横死 · 星云大师: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 · 向去 · 净界法师:把真如本性的家建立起来 · 为什么习气毛病来的时候很难克服? · 宣化上人:地藏王菩萨,他就欢喜人念这六字... · 帕塔恰里亚 · 人生只有三件事 · 海涛法师说故事3:求一个发财梦 · 福清玄讷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