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学诚法师 >> 浏览文章

学诚法师: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学诚法师: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普贤菩萨大愿无边

在法会里,我们经常会诵到三部大乘经典:《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昨天说到《楞严经》是讲开悟的,《法华经》是讲成佛的,那么,《华严经》是讲什么的呢?记得春节华严法会时,有给大家分享过,也是两个字,叫做“愿景”。《华严经》讲的是佛圆满的报身报土,不但佛本身相好庄严,而且周遭的环境也是富丽堂皇,庄严无量。所以,人们常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的富贵。而所有这些,也都为“愿景”所摄。那么,“愿景”是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讲,就是目标,只不过,愿景的说法更为形象和直观,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

为什么同样是佛经,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个恐怕还要归因于佛讲经时,台下的听众不同所致。就像是一个大学教授,当面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时,所讲的内容肯定会不同。那么讲《楞严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阿难,当时他还是一个未开悟的学人;讲《法华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舍利弗,当时他已经是证果的罗汉;讲《华严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他们已经是根性成熟的大菩萨。阿难常乐多闻,却少体悟,因此佛陀给他讲《楞严经》,令未开悟者能得悟;舍利弗虽得罗汉果位,但毕竟非佛本意,于是佛陀给他讲《法华经》,令得悟者发大菩提心;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早已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并累积了丰厚的菩提资粮,只是差那么一点不圆满,佛于是给他们讲圆满的佛国境界,顺势令这些大菩萨们成就究竟的果报。

了解了各部经典背后差异性,那么问题就产生了: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是不是像阿难一样,先求开悟;再像舍利弗一样,回小向大;然后再像文殊、普贤菩萨一样,成就究竟的佛果?或者刚开始便发起殊胜的菩提心,然后积累广大的福德与智慧资粮,直至成就圆满究竟的佛果境界?很明显的,当我们坐在这里,把佛法当作理论来探讨的时候,大家或许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既然有直路,为什么还要绕弯子呢?是啊!谁都想走直路。可是走直路,也有走直路要付出的艰辛。那么艰辛何在呢?就是要发起那颗真实的菩提心,难!要保持那颗发心不退,更难!正因为这种种困难的存在,在真正发起这颗心之前,就需要首先建立确定不移的认识:一定要发起这颗心!

学佛路上如何发菩提心

“菩提心”这个词,对于学佛的佛弟子来说,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却相当的疏远。为了让大家在生活中容易落实,我常常称“菩提心”为“成就他人的心”。大家一提菩提心,那往往意味着很高的量,一般人都难以达到;但若提成就他人的心,则显得亲切很多,不至于一下把人吓跑。那么,要谈发心,就要谈促使发心产生的境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所缘境。对想要发心的人来说,所缘境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生命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么,所缘境的不同,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内心清晰地认识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为了说明这一点,需要借助道次第的概念。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学过《菩提道次第广论》,当然没有学过也没有关系。这部论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三士道”的思想。也就是说,整个佛道可以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这样说可能有点不好理解,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其实就是: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我觉得这个“三士道”思想,不但可以用在修学佛法上,更可以应用在生活中做一切事情上。所谓近期目标,就是眼前可以着手去实现的;中期目标,是眼前目标实现以后,下一步要做的;远期目标,就是做一件事情究竟的追求。很明显地,远期目标是在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的;另外一方面,在落实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的过程中,心里其实是非常清楚,做这些都是为了长期目标。如果不是这样,前面努力的意义和价值就不是很大了。修学佛法中分“三士道”的做法,也是如此,下士道和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明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下士道”和“中士道”又分别被称为“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这个“共”字是极其关键的,丢掉这个“共”字,前面两个阶段的内涵就截然不同了。

那么,其内涵不同在何处呢?大家知道,下士道的核心思想在于累积后世的福报。这中间牵涉到佛法的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轮回,一个是业果。佛教认为,人这一生的生命结束以后,并不是没有了,还有下一期的生命。那么下一生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一生的所作所为。这样一来,为了让下一生过得比这一生要好一点,那就要好好努力种善因。这种状况,就像我们为了明天生活的更好一些,今天要好好努力一样。只不过,学习佛法之后,人们的眼光要更长远一点,不为眼前的得失而斤斤计较,因为一般的业感果,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当然,这个并不是我想要说的重点,重点在于今生所做的种种努力,到底是为了谁?下士道里所讲的,很明确地,就是为了自己,也就是说,所缘境主要是自己。但善业之所以称为善,还需要对别人有利。这样一来,整个下士道的做法就是:为了自己未来世的幸福而做种种利益别人的事。中士道的做法也是如此。当人们了解到福报享尽以后,还是会苦,或者享受福报的当下,其实心里并无真实的快乐。这样一来,就能慢慢发起出离轮回的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做种种净善之业。当然,所有这些努力,也主要是为了自己。也就是说,在中士道的阶段,所缘境主要的还是自己。

与下士道和中士道不同,上士道的所缘境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进入上士道的根本标志,就是要发起那颗“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由菩提心的这个内涵可以知道,对于上士道来说,成佛只是一个途径或手段,而利益有情才是目标。这样一来,上士道的所缘境,已经不是自己,而变成众生了,这是一点都不能含糊的。这样一来,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差别,就不是点点滴滴的了,而是根本性的。为什么呢?因为所缘境有着根本的不同:前两者都是自己,第三者却成了众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当我们走完下士道和中士道,再想进入上士道的时候,就不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是变得异常困难。这种状况就像是爬楼梯,爬了一层、两层,当上第三层时,才发现,这个楼梯其实只有两层,第三层的楼梯却在另外一个地方。这个时候,爬楼梯的人内心就不免犯傻,就要考虑还要不要爬第三层。如果怕麻烦或者得少为足的话,就会选择停在第二层,心里还觉得,总比不爬或爬第一层的人要好。当然也可能会下决心要爬到三楼,这样一来,要么下去再重新爬,要么在空中搭上一个架桥走过去。但不管哪种途径,都要花更大的力气,这是肯定的。

开始学佛目标一定要明确

那么,如何从一开始就避免走这种冤枉路呢?那就是所缘境要选对,而且要非常明确,是为了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如果是这样来安立所缘境,那么下士道、中士道该如何来想呢?当希望为别人、为众生做点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需要资本、需要能力、需要智慧,否则,利益众生就是一句大空话。为了这个缘故,努力造作善业,累积种种福报;为了这个缘故,努力持戒修行,开显甚深智慧。有了福报,有了智慧,也就有了成就众生的资本。因此,同样是造善业,同样是修智慧,内心深处的所缘境却截然不同,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众生。当内心所缘境明确安立为众生之后,那么由下士道、中士道进入上士道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就像楼梯爬了一层二层,现在接着爬第三层,那是多么爽快的一件事情啊!

一开始的所缘境不同,也决定了最终能达到的生命境界不同。当所缘境为自己的时候,能达到的生命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是什么境界呢?证得人我空。这个“人我空”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观照到人身乃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没有一个能够自我做主的实体存在。也就是,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所缘境只是自己,到最后所证得的境界也就是“人我空”,而“法我”仍旧实有,也就是说外在的各种境界,比如六道轮回,仍旧是实有的。因此,证得“人我空”的阿罗汉,如果想要发起那颗真实的心,重新回到轮回世间救度那些仍旧受苦受难的众生,实际上并非易事,需要有莫大的勇气。与此不同的是,当所缘境为众生的时候,那么所能达到的生命最高境界就是佛了。佛是什么境界呢?不但证得人我空,同时也证得法我空。也就是说,不但自己已经不再轮回受苦,而且也能观照到六道世间无非都是因缘和合,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我们通常都会讲,诸佛菩萨经常游戏人间,度化众生。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见到了生命以及六道的虚妄性,只是因为看到众生仍旧在这个虚妄的世间受无量的苦,才发愿不离世间众生。

关于这一点,就是最为奇妙的地方了。当所缘境为自己的时候,最终只是证得个人我空;而当所缘境为众生的时候,不但证得了人我空,还证得了法我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是想着成就自己,众生仅当作助缘,最后也顶多就是成就了自己,要想进一步成就别人,福德智慧就显得紧缺很多;如果我们就是想着成就别人,那么最后不但成就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或者别人还没有成就,自己早已经成就了,同时也具备了成就别人的福德与智慧,只要因缘成熟,就能成就无量无边的众生。了解了这一点,难道我们不会感到欣喜庆幸吗?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便宜的事情?是,天底下确实有这样的事情,释迦牟尼佛不就是榜样吗?因地上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众生还没有成就,他就先成就了。也就是说,因为众生的存在,才构成了成就自己的最佳因缘,这也是众生对自己最大的恩德。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内心对众生只有一种感情,那就是无限的感恩。有恩德,就要想着回报。如何回报呢?那只有成佛,才能更好地回报。所以,成佛了之后,便开始了真正的报恩旅程。这样看来,从凡夫到成佛,再到真正开启利益众生的旅程,生命中其实只有六个字,那就是:知恩、感恩、报恩。

有了上面的认识,就不难发现,内心常怀一颗成就他人的心,并以此作为生命以一贯之的宗旨,对我们自身生命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有了这颗心,我们做事,便能累积到大智慧;有了这颗心,我们做人,便能累积到大福德。而这大智慧与大福德,不但成就了自身生命的圆满,更能帮助一切众生成就圆满。生命精彩之中的精彩,莫过于此。

 







• 父母要做得正 • 杀生的果报 • 贪嗔痴断了,就得大自在 • 他有权利、有地位,统统舍弃 • 弱肉强食,这是不是一个真理? • 少正卯生在今天,一定拥有很多选民 • 散财是保财最妙的方法 • 二十年之后,她的麻烦就来了 • 要度众生,一定要有相当的定力 • 自己害自己 • 不要去问鬼神 • 缘聚缘散 • 杀盗淫妄酒,这是最大的苦因 • 犹太人投胎变鲤鱼 • 对治精神分裂症,全家念佛最有效 •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 决定不能欠债,决定不能结怨 • 洗心易行,这才管用 • 师生关系 • 救护众生之道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废立 · 回龙寺 · 涌泉 · 梦中说梦 ·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 人天宝鉴 · 四上座 · 且喜没交涉 · 瞿昙仙 · 口称三昧 · 原人 · 毗耶老古锥 · 得人憎处 · 绍隆 · 感觉 · 波斯匿王 · 八宗纲要 · 大蒙山施食



· 香水偈 · 义天 · 印光法师:一向不赞成人出家 · 法筵 · 度牒 · 发遣招唤 · 造像量度经 · 圆融三观 · 一乘要决 · 学诚法师:如何面对别人对我们的伤害 · 印光大师:放生勿立定期,定地,定物,随缘... · 印度哲学 · 净土法门:刘素云居士这是标准的念佛人 · 济下 · 宗唐 · 这叫开戒,不叫破戒 · 增光寺 · 宣化上人:佛法在美国刚开始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