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印光大师 >> 浏览文章

印光法师:念佛600问(八)

  350、善导为什么提倡专修?永明为什么提倡圆修?

  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卐莲净土诗小序,前两行发明遮表一心,亦属谬论。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彻大悟地位,其立言决难无弊。譬如井蛙,只见一井量之青天而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34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今为汝寄新印《文钞》一部,及善导《观经疏》一部。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详阅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3页 复沈授人居士书)

  351、修净业者如何处理专修与圆修的关系?

  随己身分而立功课。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修行唯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门深入,万善圆修均可。若弃舍净土,于别种法门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不可。以仗自力,决难现生了脱故也。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22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但以持经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76页 复慧海居士书五)

  352、念佛欲得一心应该怎样行持?

  发真实心,真为了生死。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

  念佛欲得一心,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0页 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353、为什么念佛没有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

  接手书,知发大菩提心,誓证念佛三昧。刻期掩关,以祈遂此大愿。光阅之不胜欢喜。所谓最后训言,光何敢当,然可不尽我之愚诚以奉之乎?虽固知座下用此种络索不着,而朋友往还,贫富各尽其分,则智愚何独不然。但尽愚诚即已,不计人之用得着与否耳。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2页 复弘一法师书)

  354、行起解绝的“起”怎么解释?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病?

  “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方能得其真实利益。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行之极极,一心可得也。

  末法众生,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全然不知。故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

  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燃,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不独净宗修观为然,宗家以一无义味话头,置之心中,当作本命元辰,不计时日,常为参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彻大悟,非行起解绝乎?

  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非行起解绝乎?愚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忘,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有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2页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355、为什么劝修净业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

  又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阁下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4页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356、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什么境界?

  是一心境界。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9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357、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

  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

  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28页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么?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36页 复幻修大师书)

  所言念佛妄想多,当一心念,摄耳谛听,字字句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心自归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听即都摄六根之法。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无弊,凡一切人皆以谛听告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2页 复拜竹居士书三)

  359、念佛只图快、图多有什么缺点?

  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4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19页 复唐能诚居士书)

  360、念佛人为什么不要染上虚张声势、自诳诳人的坏习气?

  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

  一日念佛三十万,则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羡其所念多,当致力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实行,止图虚名。光曾见许多日课十万弥陀者,皆属虚张声势,以自诳诳人耳。此种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现今僧人虽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请法师不易,故致如是。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41页 复周群铮居士书)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么?何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纵有小益,必伏大祸。且勿谓为老僧迂谈,则幸甚幸甚。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77页 致崔德振居士书)

  362、“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怎么做?

  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23页 复徐志一居士书)

  363、“都摄六根”的下手处是什么?

  摄耳谛听,志心谛听,久久便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95页 与张静江居士书)

  念佛下手,最要莫过于听。听则心沉而一,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3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七)

  364、怎样才能摄心归一?为什么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摄心归一,需生死心切,恳切至诚,着实从心中念,切勿滑口读过。或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22页 复朱德大居士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无知识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要入耳,要使句句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则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401页 复吴希道居士书)

  365、为什么说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

  因为听之一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体之人,修观想等法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8页 复刘惠民居士书)

  366、念佛时如何消灭妄念?

  欲消灭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欲消灭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21页 复修净师书)

  367、为什么念佛时反觉妄想多多?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知妄想多多,故精进念佛,方谓真念佛人。

  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5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若不念佛,汝何由知如是之多妄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78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368、念佛人应如何以身示法?怎样才能令念佛不间断?

  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不论人非。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一句佛号,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61页 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369、念佛的秘诀是什么?

  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知此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十余年前与吴璧华书末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四果(藏教)及七信(圆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8页 复明性大师书)

  370、什么是随念随听之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随念随听之一法也。随念随听,比随息好。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

  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818页 净土法会课仪跋)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光《文钞》随念随听之法,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59页 复周寿超居士书)

  371、为什么说玉峰法师的念佛四大要诀违背念佛宗旨?

  玉峰法师的念佛四大要诀,教人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由此可见,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

  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60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372、念佛与看书有什么不同?

  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是正行。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

  一心念佛,又不可专事阅览。念佛是正行,行路等何必看书,只好念佛。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行住坐卧都好念,看书,非凝神静虑,不得其义意。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1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五)

  373、修净土人必须屏除万缘才能念佛吗?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但如能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12页 复江有传居士书)

  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有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淫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98页 复智正居士书二)

  印光法师(1861~1940)传为大势至菩萨化身,是近代绝无仅有的一位彻晤自心、圆悟藏性而为我国佛教界所公认并奉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大师一生潜修秘证,贯通宗教,但他却专注弘扬净土念佛法门,并以书信方式细致耐心地解答念佛人提出的各种疑难杂问。所写书信、论文及开示法语,字字珠玑,语语见谛,被有慧眼之士汇集成《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被教内外大德、专家和学者们誉为是一部浓缩的藏经,视为珍宝。本刊分十二期全文刊出,欢迎学习与收藏。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八)

  350、善导为什么提倡专修?永明为什么提倡圆修?

  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卐莲净土诗小序,前两行发明遮表一心,亦属谬论。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彻大悟地位,其立言决难无弊。譬如井蛙,只见一井量之青天而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34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今为汝寄新印《文钞》一部,及善导《观经疏》一部。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详阅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3页 复沈授人居士书)

  351、修净业者如何处理专修与圆修的关系?

  随己身分而立功课。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修行唯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门深入,万善圆修均可。若弃舍净土,于别种法门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不可。以仗自力,决难现生了脱故也。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22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但以持经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76页 复慧海居士书五)

  352、念佛欲得一心应该怎样行持?

  发真实心,真为了生死。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

  念佛欲得一心,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0页 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353、为什么念佛没有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

  接手书,知发大菩提心,誓证念佛三昧。刻期掩关,以祈遂此大愿。光阅之不胜欢喜。所谓最后训言,光何敢当,然可不尽我之愚诚以奉之乎?虽固知座下用此种络索不着,而朋友往还,贫富各尽其分,则智愚何独不然。但尽愚诚即已,不计人之用得着与否耳。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2页 复弘一法师书)

  354、行起解绝的“起”怎么解释?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病?

  “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方能得其真实利益。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行之极极,一心可得也。

  末法众生,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全然不知。故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

  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燃,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不独净宗修观为然,宗家以一无义味话头,置之心中,当作本命元辰,不计时日,常为参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彻大悟,非行起解绝乎?

  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非行起解绝乎?愚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忘,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有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2页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355、为什么劝修净业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

  又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阁下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4页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356、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什么境界?

  是一心境界。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9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357、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

  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

  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28页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么?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36页 复幻修大师书)

  所言念佛妄想多,当一心念,摄耳谛听,字字句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心自归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听即都摄六根之法。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无弊,凡一切人皆以谛听告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2页 复拜竹居士书三)

  359、念佛只图快、图多有什么缺点?

  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4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19页 复唐能诚居士书)

  360、念佛人为什么不要染上虚张声势、自诳诳人的坏习气?

  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

  一日念佛三十万,则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羡其所念多,当致力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实行,止图虚名。光曾见许多日课十万弥陀者,皆属虚张声势,以自诳诳人耳。此种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现今僧人虽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请法师不易,故致如是。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41页 复周群铮居士书)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么?何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纵有小益,必伏大祸。且勿谓为老僧迂谈,则幸甚幸甚。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77页 致崔德振居士书)

  362、“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怎么做?

  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23页 复徐志一居士书)

  363、“都摄六根”的下手处是什么?

  摄耳谛听,志心谛听,久久便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95页 与张静江居士书)

  念佛下手,最要莫过于听。听则心沉而一,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3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七)

  364、怎样才能摄心归一?为什么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摄心归一,需生死心切,恳切至诚,着实从心中念,切勿滑口读过。或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22页 复朱德大居士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无知识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要入耳,要使句句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则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401页 复吴希道居士书)

  365、为什么说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

  因为听之一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体之人,修观想等法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8页 复刘惠民居士书)

  366、念佛时如何消灭妄念?

  欲消灭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欲消灭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21页 复修净师书)

  367、为什么念佛时反觉妄想多多?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知妄想多多,故精进念佛,方谓真念佛人。

  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5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若不念佛,汝何由知如是之多妄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78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368、念佛人应如何以身示法?怎样才能令念佛不间断?

  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不论人非。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一句佛号,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61页 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369、念佛的秘诀是什么?

  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知此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十余年前与吴璧华书末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四果(藏教)及七信(圆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8页 复明性大师书)

  370、什么是随念随听之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随念随听之一法也。随念随听,比随息好。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

  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818页 净土法会课仪跋)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光《文钞》随念随听之法,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59页 复周寿超居士书)

  371、为什么说玉峰法师的念佛四大要诀违背念佛宗旨?

  玉峰法师的念佛四大要诀,教人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由此可见,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

  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60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372、念佛与看书有什么不同?

  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是正行。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

  一心念佛,又不可专事阅览。念佛是正行,行路等何必看书,只好念佛。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行住坐卧都好念,看书,非凝神静虑,不得其义意。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1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五)

  373、修净土人必须屏除万缘才能念佛吗?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但如能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12页 复江有传居士书)

  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有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淫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98页 复智正居士书二)

  374、念佛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心佛相应?

  一是志诚恳切。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57页 复李觐丹居士书一)

  375、如何正确认识念佛之辛苦?

  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

  今夏各处水灾,饥民甚多,尚宜切戒家人认真念佛,以防意外之祸。如其不能受辛苦,当念饥民之苦,及富室或有被劫之苦,则自可忍此念佛之苦矣。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5页 复许止净居士书)

  376、只有午夜才好念佛吗?

  念佛一法,方便之极。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念佛一法,方便之极。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洁净处,出声念默念均可。大小便时、不洁净处、并睡时,只好默念。默念功德,仍是一样。何只午夜好念乎?从前隐居山林则好,今则人心坏极,为几升米、一件衣,就肯杀人。汝且在家念佛,勿萌隐居之念。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69页 复沈净心金谈二居士书)

  第三章 诸恶莫作,众善助行

  377、什么是助行?为什么说修一切行门及种种善根皆为净土助行?而不知此义者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所有修持功德,皆悉回向往生。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是大乘胜行。否则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0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378、如何处理正行与助行的关系?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利益甚大。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若不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为来生福报而已。……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0页 复沈授人居士书)

  修行人外功内功皆当修。汝一向多方帮助各善举,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内功。外功为助行,内功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来日无多,固宜偏重内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举所转,终至仍在娑婆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80页 复方圣照居士书五)

  379、为什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大意?

  此恶字,通身口意。三德未圆,即是其恶。又九法界皆为恶,佛法界为善。所以此两句,便是佛法大意。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是总戒律,能修到,则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来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

  欲生西方,须做好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二句,在字面上看来,固若容易。然究其实际,蘧伯玉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若贤若圣,皆不能承当此二句者。昔白居易为杭州太守,谒鸟窠禅师。问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恶字,通身口意。无明四十一品,等觉大士,尚有一分无明未破,三德未圆,即是其恶。

  又九法界皆为恶,佛法界为善。所以此两句,便是佛法大意。白居易曰:“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能道。”师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此是总戒律,能修到,则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来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1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现在杀劫尚盛,前途危险。当劝眷属,及与乡人,各各吃素念佛,以求往生西方。否则后世做人,不知又如何苦恼也。凡皈依者,令彼各各实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事,以为世间善人。吃素护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了生死。以此自行,复以化他,普令同人,同沾法泽。否则后来之苦,与眼前有过之无不及也。呜呼哀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63页 复施宗导居士函)

  380、印祖为什么劝念佛人注重敦伦尽分?欲得佛法真实利益必须要敦伦尽分吗?

  修净业人欲依佛法了生死,必须敦行世间伦常,以为贤人善人。否则纵学佛法,亦难得真实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难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

  须知佛法,原与儒教无异。凡佛弟子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依佛法了生死,必须敦行世间伦常,以为贤人善人。否则纵学佛法,亦难得真实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难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6页 复陈谓恩居士书)

  光初出家至一居士家,其家俱念佛,其婆媳二人儿女三四个各供一佛。供佛之棹,系一长棹,媳烧香供水掸灰,只在己佛前,婆之佛棹灰也不掸,光见之心痛。以为此种人,未闻善知识教训,致以身谤法。此光注重于敦伦尽分之来由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1页 复屈文六居士书二)

  381、什么是“敦伦”?

  孝亲敬长,善教儿女,即为敦伦。尤其善教儿女,实为敦伦之大者。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姊妹、妯娌、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

  所言敦伦,恐汝不会其意,今为略释。世人多多不知敦伦之义,包括得广,但以能孝亲敬长,遂谓敦伦。是亦甚是,然是小焉者。善教儿女,俾彼悉皆为贤人为淑媛,实为敦伦之大者。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姊妹、妯娌、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

  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能孝亲敬长及外面一切都善,而不能善教儿女,此人亦未可直名为能敦伦之君子。如能孝亲敬长与一切通皆如法,又能善教儿女,其人即居家无所作为,其培植国家社会也大矣。今世乱已极,究其本原,皆为父母者不善教儿女之过。使人各善教儿女,何得有此种恶剧?以极力扮演而促行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27页 复神晓园居士书)

  382、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算是敦伦尽分吗?

  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则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诸凡顺遂。家纵贫不至有祸,亦不至冻饿。可谓真佛弟子矣。

  又修净业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真信愿持佛名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自行如是,化他亦然。果能如是,则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诸凡顺遂。家纵贫不至有祸,亦不至冻饿。以真实修持,必蒙三宝加被,不令过为困苦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07页 复罗省吾居士书二)

  佛法虽为出世间法,实在世间法中做出。凡莲友必须劝其力敦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果如是,则可谓真佛弟子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88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二)

  学佛之人,务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则生为圣贤之徒,没入如来封疆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96页 复隆智居士书)

  383、吾人学佛为何要从伦常上讲究、起心动念处体察?欲了生死一定要注意伦常吗?

  克尽伦常之道,即为世间贤人善人。贤善之人念佛,易于感佛,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带业往生也。故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伦常也。

  欲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倘不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根本欠缺,与佛不相应,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带业往生也。是故必须要孝亲敬长,兄弟姊妹,夫妇主仆,一一各须尽自己之职分。能于各宗,尽其职分,即为世间贤人善人。贤善之人念佛,易于感佛。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伦常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80页 复金益平居士书一)

  吾人学佛,若不认真从伦常居心动念处讲究,则自己工夫亦难得益。他人见闻,或生闲议。是以须要从伦常上讲究,从起心动念处体察,则本立而道生。世人见闻,不知不觉相随而学,譬如风行草偃,水到渠成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16页 复朱石僧居士书一)

  384、学佛人为什么要首先打好做人的基础?基础含义是什么?

  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学佛者亦复如是。故克尽人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可趣向。否则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

  至于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语云,选忠臣孝子之门,学佛者亦复如是。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29页 与丁福保居士书)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5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385、念佛人尽谊尽分的要求是什么?如何落实到行为上?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然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页 一涵遍复)

  然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2页 复宁波某居士书)

  386、为什么说不尽己分,妄说大话,皆自欺欺人之邪恶败类?

  修行之人不尽己分,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讥毁。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

  凡对在家人说法,必须先要令彼各尽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能如是则为世间善人。再加以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方可不愧为佛弟子。每见修行之人多于伦理有愧,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讥毁。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凡一切人,不尽己分,妄说大话,皆自欺欺人之邪恶败类,尚不得名之为好人,况可以冀其了生死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6页 答超一师书)

  387、什么是净业三福?修净业三福对往生有何重要意义?

  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人天福)。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二乘福)。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大乘福)。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世间事事,皆须以身为本。修此净业之人,乃为国家社会之宝,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所以,历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

  又须令念佛者,各各尽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则无知之人,不敢妄生讥毁。倘不能尽己之分,纵有修持,亦难与佛相应。而且招彼无知者,妄谓佛法无益于伦常世道也。历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是以《观经》三种净业正因,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师长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业杀盗淫),口四(口四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意三业贪嗔痴),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为国家社会之宝,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间事事,皆须以身为本。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15页 复朱石僧居士书一)

  然修此念佛法门欲生西方,须于身口意三业之间,修善断恶,方可与佛合德,命终自然感佛来迎,故曰净业。业净则心净,心净则感通自易。十六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为净业正因。何以故,乃造屋固基之法也。基若不固,屋虽造高,不免倾颓。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0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余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62页 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388、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的后果是什么?

  念佛之人,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若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断难获永离众苦常受诸乐之果矣。修净业者,尚鉴之哉。

  既有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因,决感仗佛慈力往生净土之果。彼世之不尽己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例,虽佛力法力不可思议,由自己心地不正,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断难获永离众苦常受诸乐之果矣。修净业者,尚鉴之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32页 马母姚夫人往生事实发隐)

  又念佛之人,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7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389、念佛人如何尽孝?

  念佛人尽孝莫过于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父母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

  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6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出世间之孝,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法,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则不造杀业,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之诸乐。

  亲没,则代亲笃修净业,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亲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莲品。既能如是发心,则与四宏誓愿相应,菩提觉道相契,岂独亲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莲台品第,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期有益于色身及现世,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68页 循陔小筑发隐记)

  390、为什么说以肉食奉养父母不但不为孝,而实为扳亲堕落?

  劝父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为究竟有益之孝。世间习俗为亲谋者,属皮毛上事,尚有加亲之罪。如以肉食奉养为孝,实为扳亲堕落。

  汝书与四十元,俱收到。汝之为母之诚,可谓至诚无加。然当以此诚,劝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为究竟有益之孝。世间习俗为亲谋者,属皮毛上事,尚有加亲之罪(如以肉食奉养为孝),扳亲堕落(如临终预为揩身换衣。闲谈安慰及哭泣,并丧祭用酒肉、及待客等)。此种整理,在俗人不知,固不足责。若佛弟子,犹狃于习俗,则是借此以博孝亲之名,实则破坏亲之出苦之路,成就亲之堕落之方。其为孝也,与罗刹女之爱,无有少异(罗刹女攫人将食之,曰我爱汝,故食汝。世间此种孝子,则万有九千九百多。或有一二不如此者同,亦未可知)。今为汝寄《饬终津梁》并《丧祭须知》。另寄书三包,以答汝五元之敬。阅之,自不至以孝累亲堕落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47页 复李德明居士书一)

  391、怎样念佛方为真正修净土人?

  必须念念克治自己习气,心心忆念弥陀洪名。凡有与佛不合之念头起,则自责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如此信愿持名,决定往生,方为真正修净土人。

  又近世之人,多务虚名,不修实行。口虽念佛,心与佛违。譬如药忌并服,何能愈病。必须念念克治自己习气,心心忆念弥陀洪名。凡有与佛不合之念头起,则自责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决不许其稍住顷刻,必使心中净无瑕秽,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持名,决定往生,方为真正修净土人。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31页 杭州弥陀寺启建莲社缘起疏)

  392、为什么说习气少一分,即是学佛得一分益处?

  今之学佛人,真者亦多,伪者亦颇不少: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如优人作戏,苦乐悲欢,做得颇像,究其实,了无真情,皆假装耳。此种人何能令人景仰?

  吾人学佛,当常努力。凡一切时须对治自己习气。对治习气,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习气少一分,即是学佛得一分益处。习气少,即是复礼致知之端倪。

  接手书,知宿有善根,故于弱冠之年,即能崇信大法,不胜欣慰。现今社会,陷溺已极,若再不依佛说因果报应生死事理,并改恶修善,敦伦守分,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等法门以行,将见人道泯灭,大地黑暗,不见天日矣。汝既得闻佛法,发心皈依三宝,当常努力,凡一切时须对治自己习气(对治习气,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习气少一分,即是学佛得一分益处(习气少,即是复礼致知之端倪)。世有学佛之人,了不对治习气(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如优人作戏,苦乐悲欢,做得颇像,究其实,了无真情,皆假装耳),此正所谓以佛法作门面行为,仍旧何能令人景仰。譬如插酒幌子卖毒药,初则人犹谓是,久则谁受彼瞒,适足自辱自坏而已。今之学佛人,真者亦多,伪者亦颇不少,彼以佛菩萨之言论,作迷惑世人劫夺财产等招牌。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3页 复周大赉书)

  393、念佛与戒律是什么关系?

  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77页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394、持戒念佛的必要性和利益是什么?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念佛人如能严持佛戒以清净身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故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

  夫宏阐净土,何以首列梵网?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嗔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即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02页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395、为什么说念佛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

  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

  至于念佛,能按时念亦好。否则,镇日随便,不分行、住、坐、卧,(卧当默念,不宜出声。)总以念佛为事。然须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若今生尚有修持,来生定有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恶业,(今之世道,乱至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痴福者,所酿成耳。)既造恶业,则后来之苦报,不忍言说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07页 复传德师书)

  396、为什么没受戒的人也要持戒?

  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犯之均有罪过。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

  受戒也要持戒,不受戒也要持戒。非未受戒,便可不持戒也。以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名为性戒,其体性当戒故。饮酒一戒,名遮戒(遮,止也),唯受戒者,不可饮。未受戒者,饮之无罪。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54页 复施元亮居士书三)

  397、在家念佛人为什么要以五戒为根本?

  戒为佛法基址。在家念佛人如能以持五戒为根本,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但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者喝,无罪过。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佛大慈悲,虽有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宽。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儿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49页 复王(雨、雪)夕居士书)

  398、犯娼妓也是犯邪淫戒吗?

  勿道良家妇女不可犯,即娼妓亦不可犯。以在彼虽有良贱不同,在我总一邪恶心行故也。世之愚人,不知正法,多属邪见。

  人生世间,险难甚多,淫欲邪见,是其大宗。汝家道颇丰,上无父兄,若不极力勉励,难免不坠淫欲之万丈深坑。一坠其中,则便不能出,非埋身于温柔乡,令家业破坏,子孙灭绝,先德丧尽,己灵埋没而不止也。当观女色,如毒蛇,如罗刹,虽己妻室,尚宜节欲保身,以求克继先德,永昌厥后。至于邪淫,勿道良家妇女不可犯,即娼妓亦不可犯。以在彼虽有良贱不同,在我总一邪恶心行故也。世之愚人,不知正法,多属邪见。彼反以彼为正法,谓正法名邪法。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35页 复蔡吉堂君书)

  399、吃烟是否犯戒?有此毛病能否往生?

  五戒不言吸烟者,以佛世尚未行也,此系明末时始兴起。僧既不修行,则是地狱种子。故下流行为,无不备具。汝既知彼为败类,何又问无此戒乎?香烟之害,甚于洋烟。吾国之穷,此居大半。光已深悉其毒,每劝人勿吸。其中有吗啡海绿印等毒质,若少年妇女吸之,则便断绝生产。

  至于往生,固不在戒与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无一不往生者。

  古云,处世当如将军对敌,作人当如处子守身。将军一失敌,三军俱倾覆。处子一失身,万事皆瓦裂。宜如何战兢惕厉,以全吾父母之遗骸,以保我本具之佛性也。五戒不言吸烟者,以佛世尚未行也,此系明末时始兴起。僧既不修行,则是地狱种子。故下流行为,无不备具。况大家同吃,彼更有何忌讳乎?汝既知彼为败类,何又问无此戒乎?彼岂一切行为,皆不违戒,唯此违戒乎?香烟之害,甚于洋烟。吾国之穷,此居大半。光已深悉其毒,每劝人勿吸。其中有吗啡海绿印(编者注:海洛因)等毒质,若少年妇女吸之,则便断绝生产。此系一皈依弟子名赵月修字恒光,亲见外国女教员戒女学生者。祈广为人说,则与保全人家嗣续同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64页 复杨振仁居士书)

  洋烟一事,其害甚深。《文钞》后附有戒烟神方,灵极,许多人皆戒好。有戒不好者,皆彼身体另有痼疾。汝且依之,作双倍日期缓戒,则可断此祸根矣。至于往生,固不在戒与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无一不往生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59页 复李吉人居士书)

  烟俱勿吸,以伤卫生,口气常臭,熏天熏人。

  鸦片香烟,其毒极烈,花钱买害,痴人可怜。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2048页 德育启蒙)

  编者注:

  佛制五戒,未见吸烟之戒,其实为不饮酒戒中所摄。不饮酒戒即有不享用一切奢侈品之义。《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佛家吃饭尚珍视如服药,为治自己之饿病,岂肯有额外之浪费?况且药为治病,谁敢滥服药物?多食不仅伤身,而且“坏其善心”,为害不浅。吸烟不能疗饥,犯多食之罪;而烟毒之害远过于多食,定为佛制所不允。

  吸烟只是追求一种味觉之刺激,增长贪心,亦为佛所喝止。《六度集经》佛言:“夫厚于味者,即仁道薄;仁道薄者,豺狼心兴矣。”贪图味觉之享受,则失仁慈之心,失仁慈之心,而豺狼之心便会兴起,则腐化堕落,不可救药矣。

  念佛持咒之人,若有烟癖,最为护法神所恶,不为呵护。

  350-399题完

 







• 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 • 我这个根是这样扎下来的 • 活着是为了什么? • 不盗得大富 • 灵鬼确实有 / 迷信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 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就是回向心 • 怎么才能成就?忍就能成就 • 平时能积德行善 • 不能给他近因缘,可以给他做远因缘 • 心清净,就不会遭魔难 • 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 示现神通,是有条件的 • 人与人的关系,一年不如一年 • 佛像最重要的是表法 • 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 • 我只相信这一句阿弥陀佛 / 没有比念佛更有效了 • 生老病死 • 什么是三宝?三宝是什么意思? • 学佛的人,也可以穿着华丽 • 真正肯改过,这个人有善根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曹洞宗 · 吽字观 · 唱导师 · 自调自度 · 深沙大将 · 不善根 · 难伏地 · 北台 · 神我 · 明盂 · 五色粉 · 无心道人 · 南山宗 · 举喝 · 三禅天 · 见浊 · 四无记 · 六时观音



· 印光大师:业通三世 熟者先报 · 如何帮助情绪不稳定无法控制自己的人 · 学诚法师:我平常思虑极重,如何做到放下 · 陈大惠:让您和家人远离灾祸的真正原理 · 业果 · 定弘法师:容忍家人的过失 · 知心 · 蔡礼旭:养女儿是积大阴德 · 慧剑 · 頞你罗神 · 圣严法师:开悟不一定要打坐 · 印光大师:若破坏亲之正念,令不得往生,其... · 印光大师: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含义 · 印光大师:当大急难时作佛事,当愈简便愈有... · 圣严法师:如何化解当下情绪 · 地藏菩萨解救苦难 · 力金 · 肉食妻带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