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印光大师 >> 浏览文章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47】

  461、念佛人见到善恶境界时该如何对待?

  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念佛人切勿欲得境界,以免成障碍也。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圣境若现,知属唯心,取著则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见圣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一生取著,则不是得少为足,便是著魔发狂。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著魔发狂。”……境现而勘,汝谓是分别。汝既能见境,勘又何碍。勘者非特起别种法,乃摄心于佛,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识勘之事,意谓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别。念佛人并不是一笼统,无分晓。乃于一切境,如镜照相,相来即现,相去即无。汝所说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话,非防著魔之话。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碍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93页 复 温光熹居士书三)

  462、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现是什么原因?如何避免?

  是未曾真实摄心,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之谓也。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著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之谓也。况汝之境界,乃属俗染境界乎。但自提起正念,俾从前所有淫欲嗔恚等心不起。即或偶起,当即觉照,令其速灭。喻如贼至其家,若主人识得是贼,其贼即时便去。若当做家里人,则其家便被贼劫掠净尽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47页 复谛醒法师书)

  463、修净土人,能否注意定境中之八触与六妙?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八触、六妙不应注意。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之八触及与六妙,不应注意。倘或工夫发现,亦当视为平常,不加欣幸。否则或恐以为胜妙,致将正修净业,反视为等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3页 复慧昭居士书)

  464、礼拜时为何会出现种种震动?

  皆提神过度所致。念佛人但遇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合目亦是致病之本,切勿合目。

  所言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诵,但专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汝乃轻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51页 复杨慎予居士书)

  465、念佛耳根发音是怎么回事?

  言耳根发音,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

  汝之清磬摇空,乃静极所现。后知齿舌相击,并非外境所现。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种希奇玄妙之想,由兹起自矜心,则便非得益之处矣。所言耳根发音,诸净典不甚提倡者,以净土法门,其要在于信愿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彼盖欲借此以张大门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议境界。使光不阻止,则不知印几多万,以引人入魔乎?汝净功虽好,于机于教,尚欠阅历,故作此说。若有阅历,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为敛默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34页 复何慧昭居士书一)

  466、念佛好静厌喧是病相吗?如不速改有何危险?

  至诚恭敬,心系佛号,久久当静闹一如,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 复刘慧焯居士书)

  467、念佛时为什么会发悲痛?

  念佛发悲痛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 复刘慧焯居士书)

  当念佛时,愍彼苦恼众生,心酸泪流,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81页 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468、念佛顶门痛痒怎么办?

  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均可日见消灭矣。

  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普为一乡宣说,常在稠人中念。则此种惊怖心痛痒事,均可日见消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 复刘慧焯居士书)

  469、如何对治念佛时杂念纷飞现象?

  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久则自可澄清。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08页 复丁普瀞居士书)

  470、念佛发光是何种境界?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

  彼念佛发光,乃属魔境。急为写信,令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著魔发狂,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遂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文钞》中皆屡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亦不生喜,亦不生惧,则其境自消。如贼入人家,认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会,彼便无立脚处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29页 复陈士牧居士书

 







• 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就是回向心 • 舍得,舍什么? • 他不要了,舍弃了 • 真正的依靠,真实的依靠 • 听经,要怎么样听? • 你能放下是真实慧 • 苍蝇念佛 • 开光是什么意思? • 化怨为亲,这才是上策! • 我们要懂得报恩 •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 转迷成悟没做到,这佛法是白学了 • 学佛学到三恶道,那就大错特错! • 真正自利,才有能力利他 •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 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 • 佛说种种法门,令一切众生欢喜 • 我见到阿弥陀佛 • 把恶缘变成善缘,这是聪明人 • 刀兵劫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蔡礼旭:见义勇为福报很大 · 蔡礼旭:《弟子规》讲谨而信是从言语行为都... · 蔡礼旭:为什么要忍? · 蔡礼旭:对待老朋友该批评还是要批评 · 蔡礼旭:见人不善应生怜悯,不应有成见 · 蔡礼旭:福田靠心耕 · 蔡礼旭: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 蔡礼旭:父慈子孝是超越時空的自然法则 · 蔡礼旭:自爱决定是从改正过失开始 · 蔡礼旭:不要忘掉人生本质的意义 · 蔡礼旭:我们对人很恭敬,但人家没回应,怎... · 蔡礼旭:古人不贪功 · 蔡礼旭:不要专挑人家的小毛病 · 蔡礼旭:走入婚姻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彼此都认... · 蔡礼旭:在境界当中不动气 · 蔡礼旭:作对治习气的勇士! · 蔡礼旭: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 蔡礼旭:与朋友相处德行会互相切磋、影响,...



· 刘素云:怎么样检验你忍辱功夫到什么程度? · 五果 · 定弘法师:什么是魔?忘了佛号,忘了阿弥陀... · 定弘法师:让我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我该... · 延三七岁法 · 星云法师:现代青年人生观与佛教 · 学诚法师:如何辨别善知识是善知识?微博问... · 杂譬喻经 · 有情缘慈 · 天道 · 海会 · 唐喀 · 粗言 · 心想事成 · 座光 · 智岩 · 慧净法师:净土之信 · 元音老人:爱恶之心灭除,才可以出生死轮回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