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印光大师 >> 浏览文章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36】

  351、修净业者如何处理专修与圆修的关系?

  随己身分而立功课。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修行唯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门深入,万善圆修均可。若弃舍净土,于别种法门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不可。以仗自力,决难现生了脱故也。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22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但以持经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76页 复慧海居士书五)

  352、念佛欲得一心应该怎样行持?

  发真实心,真为了生死。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著。

  念佛欲得一心,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0页 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353、为什么念佛没有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

  接手书,知发大菩提心,誓证念佛三昧。刻期掩关,以祈遂此大愿。光阅之不胜欢喜。所谓最后训言,光何敢当,然可不尽我之愚诚以奉之乎?虽固知座下用此种络索不著,而朋友往还,贫富各尽其分,则智愚何独不然。但尽愚诚即已,不计人之用得著与否耳。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2页 复弘一法师书)

  354、行起解绝的“起”怎么解释?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病?

  “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方能得其真实利益。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行之极极,一心可得也。

  末法众生,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全然不知。故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

  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燃,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不独净宗修观为然,宗家以一无义味话头,置之心中,当作本命元辰,不计时日,常为参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彻大悟,非行起解绝乎?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非行起解绝乎?愚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忘,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有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2页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355、为什么劝修净业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

  又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阁下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4页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356、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什么境界?

  是一心境界。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9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357、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

  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

  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28页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么?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36页 复幻修大师书)

  所言念佛妄想多,当一心念,摄耳谛听,字字句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心自归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听即都摄六根之法。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无弊,凡一切人皆以谛听告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2页 复拜竹居士书三)

  359、念佛只图快、图多有什么缺点?

  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4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19页 复唐能诚居士书)

  360、念佛人为什么不要染上虚张声势、自诳诳人的坏习气?

  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

  一日念佛三十万,则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羡其所念多,当致力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实行,止图虚名。光曾见许多日课十万弥陀者,皆属虚张声势,以自诳诳人耳。此种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现今僧人虽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请法师不易,故致如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41页 复周群铮居士书)

 







• 人命在呼吸之间 / 一口气不来,就是第二世 • 轻松学佛法封面3 • 不到这个境界怎么行 • 癌细胞没有了,癌细胞不见了! • 离八风之患 • 父子有亲 • 跟大自然相违背,灾难就来了 • 灶 神 • 这叫习气,这叫烦恼,这叫业障 • 一定要永离妄语 • 能把“缘”这个字解开,你就会很自在 • 十二个小时之后才去动他 • 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 对于因果彻底明了,我们就知道怎么生活 • 他的积极是吃喝玩乐 • 不为境转,真功夫! • 不受外面境界影响 • 神通从哪儿来的 • 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 学佛好乐,好自在!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金人 · 归元寺 · 光帝襆头 · 法雨 · 心受 · 卫塞节 · 正恭敬经 · 要家 · 三说声 · 怨亲平等 · 人药王子 · 窣睹波大吉祥菩萨 · 无生智 · 龙门石窟 · 吉庆赞 · 祖灯大统 · 华严论节要 · 满业



· 西归直指 · 寂静法师:宽恕是为了别人?其实是为了自己 · 七种定名 · 道证法师:念佛到底念的是不是佛 · ■说法 · 蔡礼旭:父母的责罚和要求我们都要顺从吗? · 定弘法师:淫意很重,以至恶念连连,为什么... · 生因 · 星云大师:死亡也可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 刘素云:善待众生就是善待自己 · 参辞谢贺 · 太虚空 · 宣化上人:伟人的基础 · 印光大师深入剖析“万恶淫为首”的真相 · 五根本 · 只做七天的国王 · 石头向佛问情的五篇故事 ·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一课 宇宙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