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印光大师 >> 浏览文章

印光大师:儒佛壁合(白话文)

儒家和释家不是两家,众生与佛也没有两颗心,因为人人都同用这一个心,心都是这同一个理,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凭着真如佛性而建立的。然而,众生跟佛的确相差悬殊,凡人与圣人的确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因地,各自的迷悟不同,修身积德的情况有别而造成的。因此,儒家和释家的圣人各自出现在世间,为众生倡导真理,以使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回复固有的本性而已。他们所讲的理虽然有方便法,有真实义,各自用的方法根本不同,但所遵循的最终道理,在修行上所用的功夫,在大的方向上来说,是无二无别的。

佛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本觉是众生与佛所共同具有的天真佛性,是性德。始觉是根据本觉的理进行真实的修行,对治各种烦恼习气,令它们消灭无余的妙智。是修德。不觉是因为迷失而背离了本觉,随着境界而生执着,起贪嗔痴的心,而造做杀盗淫的业。把苦认做是乐,把迷失作为德行,承佛性的力量,去造做生死业。一切在迷失中的众生,与不依正法,错乱修行的人,都是这样的。本觉是凡夫和圣人都平等的,没有高下。始觉由于各自功夫的深浅不一,而证悟的地位各不相同。由名字到分证,从外凡到等觉,都在始觉的范围之内。由等觉再破一分无明,修行的功夫到达极处,性德就圆满的彰显出来了。福德具足,烦恼迷惑,完全除尽,圆满地证得菩提道果,回归无所得的境界,这才是大觉世尊。这样才是证得了始觉本觉合一的最上乘的极至境界。才是完成了修因证果的大丈夫事业。所以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所说的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这是本觉理性。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违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在六道之中。离开妄想,智慧就会现前。顺着本觉而修,逐渐就圆成佛果了。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不肯再甘心做下等愚夫,也不敢以凡夫之身滥充圣人。而必定会以真实的修行,真实的参悟,来争取得到实证。

儒者是以诚以明为本,诚就是明德,明就是明明德的明,所以,诚明就是明明德的意思。明德就是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真知。由于有人的物欲,所以被锢蔽住了而不能显现,如同云遮住了太阳,见不到太阳的光芒。要明明德,必须心存恭敬,至诚,克己复理,这样人欲这东西,自然就没有容身之地了。而本有的真知,全体显露出来,如同浮云散去,天日昭彰。真知既然显露,就如同恢复了主权,使者自然听命。所以头脑中的念头,心中的想法,都回归到真诚无妄,中正不偏了。这是孔子继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的大经大法,择其要旨,宏传于世间,以作为天下后世希望学习圣贤的人们的轨范。

如果要与佛法互相引证,相互解释,那么诚和明德,就是本觉性德。明就是明明德,在佛法中讲,就是始觉修德。物就是妄想执著。格物,就是离开妄想执著。离开妄想执著,就得到如来智慧。格去人欲这个物,自然能彻底显现我们心中所固有的良知与真知。所以说,儒家与释家,虽然讲的浅深不同,但其道理和修证并无二致。因此,从古至今,聪明睿智的人大多都学佛,因为得到了佛家的心法,而儒家古圣先贤的心法才能彻底明了。由于儒门子弟,多数都注重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自己的心性。如果不以佛法为先导,自己的心都无所知晓,何况圣人的心呢!然而市井中的儒生,多排斥佛教,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佛法虽然是出世间法,同时也具足世间的善法。凡是一切伦常,修身齐家等世间之道,当然都已经极力的宏扬阐释,没有丝毫的遗漏了,对父亲说要慈爱,对儿子说要孝顺,对兄长说要友爱,对弟妹说要恭敬,夫唱妇随,各尽本分,各守道义,这些固然与世间的圣人说的没有两样。

然而世间的圣人,只教人尽道义,守本分,佛则详细的解释了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教人尽道义,守本分,只能用于教上等智慧的人,对下等顽固愚昧的人就没作用。如果知道了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纵使是顽固愚昧的人,也必定会想要善报而畏惧恶报,虽然不想尽道义,守本分,也必定会努力的去尽道义,守本分了。这是如来普遍摄受上中下三等根基之人的方法。总有些人,只知道守着自己那点知见,不去真修实干。以为因果是小乘,不知道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都不出因果之外。只有人的一念心性,不属于因果,也不出离因果。要想超出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还没有成佛就摈弃因果,那样就永远失去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永无休止,可悲啊!

世间有不知道佛法而妄加批判的,也有非常了解佛法,心里服气而表面却在批判的,这都是因为门户之见太重,不能落实格物至知,所以导致用意不真诚,心有所不正啊!那言辞足以瞎掉众生的眼睛,断掉如来的慧命。古人有见识的,乘机破他的邪说,使那些有邪恶知见的人和被这些知见毒害的人都知道,我佛如来教人的是什么.佛法不但与儒教不想驳逆,而且有更能发挥儒教,辅弼儒教的作用。近来,世道人心,已经下滑到极处,废弃先圣的教诲,几乎到了无可就要的地步,凡是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没有不以提倡佛学为耽误之急的。因为佛学注重明白自己的心和因果报应。果真明白自己的心了,就决不会弄错因果。果真不弄错因果了,决定可以明白自己的心。只要明白自己的心,那么儒家先圣的心,如来的心也可以因此而全部明了。这是儒家释家的最大的,一贯的宗旨。

--------增广。卷三。儒释一贯序。P669

儒佛的本体,固然没有什么两样。儒佛的工夫,从浅的方面来说,也是相同的。从深处说,那就有天壤之别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就是明德,由诚发起明,因为明而导致诚。诚与明合而为一,就是明明德了。觉有本觉,有始觉,由本觉而发起始觉,由始觉以证得本觉,始觉本觉,合而为一,就成佛了。本觉就是诚,始觉就是明,这样说来,儒与佛,并无二致。阁下所谓的学孔与学佛,理不外乎《大学》一章而已,这决对毫无疑问,但这是从浅处说的。

至于发挥修证的功夫,浅深的次第,那么本源虽然相同,但所证所到的却大不相同。儒者,虽然能明明德,但能象佛那样圆满地断尽三惑,具足二严吗!能象证得法身的菩萨那样,一步步地破除无明,见到佛性吗!能象声闻那样断尽见惑思惑吗!这三者只有声闻断见思惑最为卑下,但已经得到六通自在了,所以紫柏大师说:“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刚刚证得初果,尚且能七次生到天上,七次返回人间。能任意运用道力,不犯杀戒,所以凡是所到之处,小虫自然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更何况二,三,四果了。儒教中的学者姑且不论,就是圣人,他们固然大多是方便示现。根本的先不说,单说他们的事迹,恐怕还不能跟那些断尽见惑思惑的声闻人相比,何况是破除无明的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呢!即使说,明明德就可以与破无明的大士比肩,然而破无明还有四十一个品位,是与最初的初住位比肩呢,还是与最后的等觉位比肩呢。即使是与最后的等觉位比肩,那对于明德也没有达到究竟,直到再破一分无明,才可以说是诚明合一,始本无二。所以我说,本体虽然相同,而发挥的工夫和证到的品位不同。世人听说相同,就以为是儒教全部包括了佛教;听说不同,就以为是佛教完全不是儒教。不知道她们相同而不同,不同而相同的原因。所以导致纷争不休,各护门庭,都有失佛菩萨,诸位圣人度人治世的本心,如何能不叫人悲哀呢!

--------增广。卷二。复汤昌宏居士书。P372

学说的误人,只在最初的几句话之间。而将来的结果,却不可收拾。宋朝时,儒生窃取佛教的理性道理,而不知道理性是要靠事项上来修,才能成始成终的。所以不承认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导致成今天这样的灭绝伦理的世道。

百丈答错了一句‘不落因果’,按理说也不能算错,因为不对众生的根基,使人误会了,所以五百生堕落成野狐。所以古人说,宁可著书立说,讲“有为法”如须弥山那么大,也不能著书立说,讲“空相”如芥子那么小。

--------三编。卷二。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六。P356

 







• 一生当中唯一的大事 • 讲到修行,这个与富贵贫贱不相干 • 不盗得大富 • 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是大福报 • 你防人干什么?有什么好防的? • 中国人讲妖魔鬼怪 • 我将来成佛,就度这些众生 • 这才叫念佛 • 向魔学习必定堕三途 • 我们要懂得报恩 • 香火很盛,人多庙大 • 听一家之言 • 生起恭敬的心、感恩的心 • 不要怕死 • 你真正学佛,真快乐!/ 人生最高的享受 • 吝法得愚痴的果报 • 善 知 识 • 我们快要枯死了 • 公鸡念佛往生 • 我们效法善知识,这就对了!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福慧寺 · 懈慢边地 · 隔靴抓痒 · 八万四千相好 · 坚固林 · 秃空 · 祖钦 · 贪染 · 住果缘觉 · 三有对 · 檗驮矩吒 · 德山三世心不可得 · 二种显示 · 佛祖纲目 · 传光录 · 头陀 · 功德院流 · 画饼充饥



· 蔡礼旭:遇到缘本有的善心及孝心就开始长 · 宣化上人: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飞呢 · 海涛法师:小菩萨的天空 上 · 披袒 · 那先比丘经 · 印光大师:凡教子女,必在于孩提之时 · 定弘法师:业障深重不要担心不能往生 · 印光大师:是否佛法蔑伦理而无益于国家? · 彭鑫博士:测测你阳气足不足 · 圣严法师:禅定之乐不可贪 · 宣化上人:观音菩萨与我们是兄弟 · 有所断者 · 痒和子 · 印光大师: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何故? · 笑佛 · 我是决定有把握往生 · 慧律法师:临终切要 上 · 五乐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