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印光大师 >> 浏览文章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14】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二、老实念佛

(三)选择念佛

 

  3.一心专称        
 
 (1)专修之法

念佛余行
力用迥别

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
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

(增广上.与广东许豁然居士书)

四种念佛
持名最胜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名为「实相念佛」焉。


「专念他佛」有三种念法:一观想,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观十六种观。二观像,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此四种念佛,惟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惟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


惟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惟此是赖。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以期明心见性,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既无信愿,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倘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是知禅净双修,惟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也。(续编下.弥陀圣典序〔民二十年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惟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惟心所现,不生取着。既不取着,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惟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一)


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何以言之?最初征心辨见,惟恐以妄为真,错认消息。迨其悟后,则示以阴入界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乃知法法头头,咸属实相。既悟实相,则觅阴入界大之相,了无可得,而亦不妨阴入界大行布罗列。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以实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之果报,犹其上焉者。了生脱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宜自详审。是知实相之理,不可不知。息心研究《楞严》,则凡圣因果迷悟修证之若事若理,明如观火。而自力佛力、持名实相之利益大小,亦明若观火。固当若自若他,皆期以即持名而实相。决不致以好高务胜,离持名以修实相。致使徒有修心,而无证果也。(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二)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惟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快捷方式。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念佛一法
最易得益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事,不必改念《地藏经》。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杀,亦能念,念即得益。苏州杨鉴庭因于城门向东洋兵鞠躬,心念观音圣号,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盖前生怨家,今以破头皮了之。
及至头,则成平的。头皮已破,血流许多,而顶骨一毫莫伤。若非刀转为平,则头已成两块矣。是知最危险之时世,当以念佛为主。彼矜奇竞异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难,注重在显己之智识高超耳。《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数有无量无边,皆受普贤菩萨教,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况我辈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为念经乎?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宜婉劝慧甲,仍照旧规为事,易行而利益多多矣。(三编上.覆陈慧恭居士书)
 
观不能作
称即获益


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增广下.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观像观想,惟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否则或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任凭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无弊病。(三编上.覆唐瑞岩居士书一)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增广上.覆崇明黄玉如书)
 
下手易故
多主持名


念佛一事,固贵纯一无间。所以一切时,一切处,均宜念。诵经则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间断,又何必于污秽处诵也。持名若至其极,则不作观,而净境亦可具现。倘工夫不纯,妄欲见圣境者,或有着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三编下.覆马宗道居士书二)

专修一法
何求不得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善体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则纵说的多,汝仍是心无定见,有何益乎?(增广上.覆周智茂居士书)

举一全收
无欠无余


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增广上.覆高邵麟居士书二)
 
机有大小
修有专圆


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彻大悟地位,其立言决难无弊。譬如井蛙,只见一井量之青天而已。(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二)
 
专修净业
方可了脱


解脱之门,惟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门,即生可以做到。若不专修此法,修其它种种法门者,非博地凡夫一生两生所做得到。吾人从无始来,至今尚在生死轮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净土法门,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错过。今为汝取法名为宗信,以信愿行三法,为净土正宗。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愿真行,否则不名真信。(三编上.覆琳圃居士书)


今人固宜专修凈业,方可得其了生脱死之实益。倘不自量,妄欲学古大人之自力了脱,则恐一误以成永误矣。(三编上.覆陈飞青居士书一)


接手书,知由病中蒙三宝力,化险为夷。方知生死了手,非一门深入,不克济事。因研阅净宗各书,方知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八)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至极简便至极深远广大之法。若依余法修持,谁能现生即了生死超凡入圣?若依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无一不往生者,此固宜专主于净土法门之大义也。(三编下.覆崔益荣居士书一)


阁下年未三十,已现衰相。固当舍博守约,专修净业。净业大成,再宏余法,庶得自利利他之实。否则虽能利人,亦非究竟现生获出生死之道。而自己本分事,既不能断尽烦惑,以了生死。又以素未专志净业,或致因通途教义,疑特别法门,则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虽种善根,倘以坯器未火,或被再生之雨为之消灭,则可惜耳。(三编下.覆李圆净居士书一)

凡夫修持
不宜夹杂


念佛法门,虽遍摄禅、教、律、密诸法,而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续编下.念佛恳辞序)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三编下.开示五则)

修持功课
愈简愈妙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门日诵而念。若初心者多,则无论朝暮,均可以念《弥陀经》、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间如是亦可。不念经咒,即以「赞佛偈」起亦可。须知所有功课,均以念佛为主,经咒为宾。知此义,再按林员之身分而定,庶可适宜。光何能特订一章程,令人依从乎?天下丛林,均照禅门日诵。慈溪文溪西方寺,朝暮皆念《弥陀经》,固不宜执着而论。所不可稍有更张者,信愿行三之宗旨也。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参禅求悟,殊失净土宗旨,此极大极要之关系。人每欲冒禅净双修之名,而力主参究,则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极处也会开悟
,所失之利益无穷矣。以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亦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无信愿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断烦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好说大话者,均由不知此义。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续编上.覆陈慧新居士书〔民二十二年


修行惟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门深入,万善圆修均可。若弃舍净土,于别种法门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不可。以仗自力,决难现生了脱故也。世之聪明人,每小视净土。某甲之守秘传观法,动云有所证悟及先知等,盖已涉于魔外气分。既不受谏,当各行各道。不必与彼往返,亦不必屡言彼事,以免暗祸。(三编上.覆谢慧霖居士书七)
 
但念弥陀
莫加他法


吾人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不须别修他法。若仗自力修禅定,欲了生死,甚难甚难。以其须至业尽情空,见思惑尽,方出生死。佛在世时,见思惑业断尽无余者,固不乏其人。末法时代,根性陋劣,断惑证真者,诚不易得。惟有净土一门,能于临命终时,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又净土法门,不可看得太轻,以法身大士,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皆不能出此法门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难,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修净土者,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皆归于善,是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次则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威仪。次则深信因果,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但皆以孝养父母等世善为根本。


若依余法门,皆仗自力。如渡海然,有翼者固能飞渡。能浮者,已不足恃,况不能浮者乎?仗佛力,则如乘轮渡海,须臾即达彼岸。又如平民致身贵显,殊非易事;而王子甫诞,即为储君。此其间自力他力,难易得失,不可同时而语也。顾号为通宗通教之人,往往不信净土法门,且目为愚夫愚妇之所为。曷不观夫大智律师,五祖戒草堂青之已事乎?大智律师,初颇藐视净土,后读《续高僧传》,见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假使十二大劫在莲华中,受诸快乐,何如我在五浊恶世教化众生乎?」遂生诽谤。后因大病,始知毫无把握,遂发愿尽此报身,弘扬净土。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以净土为依皈。五祖戒禅师,草堂青禅师,其功行之高,迥出恒流。徒以见思惑未能净尽,又复轮转人间。故知:了生脱死,入圣超凡,舍净土别无长策。念佛一门,须信愿行具足。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但念弥陀,莫加他法。当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须又以此法化他,则化功归己,实为往生最胜资粮。(三编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
 
下手易故
多主持名


念佛一事,固贵纯一无间。所以一切时,一切处,均宜念。诵经则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间断,又何必于污秽处诵也。持名若至其极,则不作观,而净境亦可具现。倘工夫不纯,妄欲见圣境者,或有着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三编下.覆马宗道居士书二)
 
专修一法
何求不得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善体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则纵说的多,汝仍是心无定见,有何益乎?(增广上.覆周智茂居士书)

举一全收
无欠无余


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增广上.覆高邵麟居士书二)

机有大小
修有专圆


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彻大悟地位,其立言决难无弊。譬如井蛙,只见一井量之青天而已。(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二)

专修净业
方可了脱


解脱之门,惟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门,即生可以做到。若不专修此法,修其它种种法门者,非博地凡夫一生两生所做得到。吾人从无始来,至今尚在生死轮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净土法门,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错过。今为汝取法名为宗信,以信愿行三法,为净土正宗。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愿真行,否则不名真信。(三编上.覆琳圃居士书)


今人固宜专修凈业,方可得其了生脱死之实益。倘不自量,妄欲学古大人之自力了脱,则恐一误以成永误矣。(三编上.覆陈飞青居士书一)


接手书,知由病中蒙三宝力,化险为夷。方知生死了手,非一门深入,不克济事。因研阅净宗各书,方知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八)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至极简便至极深远广大之法。若依余法修持,谁能现生即了生死超凡入圣?若依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无一不往生者,此固宜专主于净土法门之大义也。(三编下.覆崔益荣居士书一)


阁下年未三十,已现衰相。固当舍博守约,专修净业。净业大成,再宏余法,庶得自利利他之实。否则虽能利人,亦非究竟现生获出生死之道。而自己本分事,既不能断尽烦惑,以了生死。又以素未专志净业,或致因通途教义,疑特别法门,则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虽种善根,倘以坯器未火,或被再生之雨为之消灭,则可惜耳。(三编下.覆李圆净居士书一)
 
凡夫修持
不宜夹杂


念佛法门,虽遍摄禅、教、律、密诸法,而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续编下.念佛恳辞序)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三编下.开示五则)
 
修持功课
愈简愈妙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门日诵而念。若初心者多,则无论朝暮,均可以念《弥陀经》、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间如是亦可。不念经咒,即以「赞佛偈」起亦可。须知所有功课,均以念佛为主,经咒为宾。知此义,再按林员之身分而定,庶可适宜。光何能特订一章程,令人依从乎?天下丛林,均照禅门日诵。慈溪文溪西方寺,朝暮皆念《弥陀经》,固不宜执着而论。所不可稍有更张者,信愿行三之宗旨也。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参禅求悟,殊失净土宗旨,此极大极要之关系。人每欲冒禅净双修之名,而力主参究,则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极处也会开悟
,所失之利益无穷矣。以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亦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无信愿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断烦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好说大话者,均由不知此义。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续编上.覆陈慧新居士书〔民二十二年


修行惟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门深入,万善圆修均可。若弃舍净土,于别种法门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不可。以仗自力,决难现生了脱故也。世之聪明人,每小视净土。某甲之守秘传观法,动云有所证悟及先知等,盖已涉于魔外气分。既不受谏,当各行各道。不必与彼往返,亦不必屡言彼事,以免暗祸。(三编上.覆谢慧霖居士书七)
 
但念弥陀
莫加他法


吾人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不须别修他法。若仗自力修禅定,欲了生死,甚难甚难。以其须至业尽情空,见思惑尽,方出生死。佛在世时,见思惑业断尽无余者,固不乏其人。末法时代,根性陋劣,断惑证真者,诚不易得。惟有净土一门,能于临命终时,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又净土法门,不可看得太轻,以法身大士,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皆不能出此法门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难,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修净土者,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皆归于善,是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次则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威仪。次则深信因果,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但皆以孝养父母等世善为根本。


若依余法门,皆仗自力。如渡海然,有翼者固能飞渡。能浮者,已不足恃,况不能浮者乎?仗佛力,则如乘轮渡海,须臾即达彼岸。又如平民致身贵显,殊非易事;而王子甫诞,即为储君。此其间自力他力,难易得失,不可同时而语也。顾号为通宗通教之人,往往不信净土法门,且目为愚夫愚妇之所为。曷不观夫大智律师,五祖戒草堂青之已事乎?大智律师,初颇藐视净土,后读《续高僧传》,见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假使十二大劫在莲华中,受诸快乐,何如我在五浊恶世教化众生乎?」遂生诽谤。后因大病,始知毫无把握,遂发愿尽此报身,弘扬净土。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以净土为依皈。五祖戒禅师,草堂青禅师,其功行之高,迥出恒流。徒以见思惑未能净尽,又复轮转人间。故知:了生脱死,入圣超凡,舍净土别无长策。念佛一门,须信愿行具足。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但念弥陀,莫加他法。当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须又以此法化他,则化功归己,实为往生最胜资粮。(三编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
 
虽是菩萨
亦不加入


哆哆菩萨所示,可谓真实之极。觉明妙行菩萨,与哆哆菩萨,如出一辙。足见扶乩之不可依据。菩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即此可见一斑。哆哆菩萨既有大恩,实不可忘,然亦不宜加入念佛仪中。念佛仪,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尚不加入,况其它乎?然此等菩萨,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若加入哆哆菩萨,在本社固无所碍,然他处不知,反招疑议。但宜另供一处,朝夕礼拜即已。(三编下.覆黄德炜居士书)
 
只此一句
圆成佛道


佛法广大,虽登地菩萨,不能尽知。然欲得实益,只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可出生死,证涅槃,圆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从极约之法门做,则只成种善根而已。欲得现生就了生死,梦也梦不着。(三编上.覆陈莲英女居士书)

能念佛者
有几人哉


念佛不分圣凡。圣指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但天以乐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者更多。修罗以瞋故,亦不能念。惟人最易念。而富贵之人,便被富贵所迷;聪明人,以聪明迷;愚痴人,以愚痴迷。芸芸众生,能念佛者,有几人哉?既知此义,当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则不负此生此遇矣。(三编上.覆卓智立居士书三)
 
彼此相助
其行易成


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结社。是不知世间万事,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人之常情,若无依倚,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众同居,功课有定,虽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课之外,其奋发精进者,即可摄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进,谁甘后退?彼此相辅,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见,有可决择。每日暇时,请诸耆宿,略示净宗纲要。则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诸益,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倡导。(增广上.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劝生净土
是真慈爱


夫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凡成佛必度无量众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议也哉?又自既修净土,尚须以此法门普告一切,况妻妾子女,岂可不劝令发心,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则何善如之。如稍相远,亦须渐磨渐染,俾即远而成近耳。此所谓深爱,所谓宏慈,舍此而为慈爱,皆名有而实无耳。(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续编上.一函遍覆〔民二十一年〕

 
 
 
  •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  

    点我打赏







    • 世出世间法都要师承 • 自卑而尊人 • 佛是世间的美男子 • 学佛还这么时髦,大家都来学了 • 惭愧知耻非常重要 • 佛为我们所制定的戒律 •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 皮肤好了,脸上皱纹没有了 • 我把这个身体借给佛菩萨用 • 中国人注重家庭教育 • 念佛能消业障,这是一点也不假! • 这叫回光返照 • 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实的 • 烦恼现行伏不住,这很糟糕! • 小虫很守信用,比人好! • 愈是在灾难的时候,我们愈要懂得修福 • 一味溺爱,这学生就完了! • 给一切众生作好榜样 • 烧纸钱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吹万禅师语录 · 句义 · 翳荼迦虫 · 崇寿登子 · 所行 · 印简 · 冥心 · 一千七百则公案 · 毗提诃洲 · 易行水路 · 文句 · 劝持品 · 林 · 绮语 · 舍脂 · 八众 · 欲界散地 · 重重无尽



    · 印光大师:净业行人害怕不能往生 · 净土法门:好榜样-刘素云居士 · 印光大师: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 · 太子割肉济亲 · 宣化上人:正法住世的道场 · 果卿居士:坐念《地藏经》20万元,跪念2... · 骨锁观 · 跟鬼往来不是好事情 · 慧净法师:佛教的无常观 · 戒贪欲 · 什么是法师?法师是什么意思? · 是否在皈依证上盖您的章就能生信心? · 印光大师:吃素的念佛人为什么也会遭遇车祸... · 思惟 · 宣化上人:念经的好处 · 请问回向的意义是什么 ? · 如何抵御诱惑,使清净心重新回来? · 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