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fotuo365.com ]

您现在位置:尚思学佛修行网 >> 学佛讲堂 >> 定弘法师 >> 浏览文章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 (第十九集)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13/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9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六十六页第一行,这一段仍然是讲「刑祸随之」这一句经文。

  【汉梁统。乞增重法律。朝廷不从。统后梦神曰。虽幸朝廷不从尔言。阴府已录尔过。尔今欲以刑毒人。子孙之报。能免乎刑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统子皆死于非命。至冀。罪恶愈深。竟灭族。】

  这个故事是讲,在汉朝有一个官员叫『梁统』,这个人当年也掌握了朝廷的重权,他向皇帝建议要加重刑罚,用严刑、酷刑来防止人作恶,希望用法治、用严刑来达到政权的巩固。这裡『乞』就是乞请,乞请皇帝『增重法律』,就是加强刑罚。要知道法律是用来辅助道德的,人民如果能够遵守道德规範,法律就用不上。因为人不守道德、违法乱纪,不得不採用刑罚,所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孔子曾经说过,如果能够用道德和礼治,人自然就能够自觉防範过失了;如果只是用刑罚,不重道德教育,虽然可能人民勉强、不得已,怕遭受刑罚而遵守法律,但是会流于没有羞耻心了。孔子的塬话是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耻就是有羞耻心,懂得道德、懂得礼,他知道做坏事是羞耻,他自然就能够格正自己,这个格当「正」字讲,不会去作恶。如果是「齐之以刑」,用刑罚,那就「民免而无耻」,虽然免于刑罚处治,但是他没有羞耻心。所以法治是用于辅助礼治的。古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当时皇上没有採纳梁统的建议,『朝廷不从』。可是梁统这种心是用加强刑罚来毒害人,已经震怒了鬼神。

  所以『统』,梁统后来作梦,梦到神明对他讲,「虽然很幸运,朝廷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没有加重刑罚,可是阴府裡头已经记录了你的过恶。你现在希望用严刑毒害人,违反了天心,因为天心是仁爱的,所以你子孙的报应岂能得免于刑罚?你起心动念要用刑罚毒人,那么你的子孙也会遭到如此的报应」。然后又说了一句,『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句话是《论语》裡孔子讲的,是《论语.八佾第叁》裡面的一章经文,塬文是,「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孔子跟王孙贾的一个对话,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这人也是个小人。卫国当时的国君卫灵公非常赏识孔子,所以邀请孔子到卫国来。可是卫灵公也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的夫人南子长得很美貌,深得卫灵公的宠爱,于是南子专权,她能够控制卫灵公。但是南子品行又不端,所以在朝廷裡面就为所欲为,满朝文武都不得不屈服于她的淫威。南子见孔子来了,想借孔子的声名来壮大自己的声势,所以想笼络孔子,就召孔子来见面。孔子一开始没去,后来她连续的召请,孔子最后不得已,还是去见了。王孙贾这个人跟南子又不和,见到孔子去见南子,就误会了,以为孔子也想巴结南子,想求个一官半职,所以就说出这句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说话很含蓄,就是问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大概是一句俗话,当时大家流传的,这个媚是谄媚,奥就是房屋裡面的一个神明位,一般古人把他供在西南角,所谓的中霤神;灶就是灶神,他是主饮食。王孙贾告诉孔子,「你与其去谄媚巴结那个中霤神,不如来求媚于灶神」。这个话什么意思?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希望孔子不要去巴结南子,来巴结他,他把自己比喻成灶神,虽然没有像南子那样得宠,但是他有实权,南子就比喻成中霤神、奥。结果孔子回覆他说,「不然」,不是这么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获罪于上天,向哪个神祈祷都没有用。这个天实际上就是天理,如果违背了天理,你谄媚巴结哪个神灵又有何益?

  这个神在梦中教训梁统,意思是说,你虽然现在深得皇上的信任,你大权在握,但是你的心不善、不仁,企图用严刑来毒害人,已经获罪于天,违背天理了,天心仁恕,所以你再怎么祈祷也没有用了。这也是双关语,就是你即使现在有富贵、有权力,但是因果逃不了。后来梁统的儿子全都死于非命。到了他的后代梁冀,梁冀当时也有福报,也做了一个大官,可是梁冀很骄横。他当时也是兵权在握,依仗权势,多方搜刮财物,可以说是罪大恶极,甚至诛除异己,凡是反对他的,都被他弄死了,他假借一个罪名就把人给腰斩、屠杀。所以满朝文武对他是痛恨到极点,连皇帝对他都很不满,只是他大权在握,就没有办法来收拾他。最后皇帝,当时是汉桓帝,跟几位宦官一起密谋,就发动了一次诛梁冀的一个行动。当时是突然派兵把梁冀府邸给围起来,收了他的大将军印绶,梁冀跟他的妻子见事不妙,结果就自杀了。他的儿子和所有这些家族裡的老老少少几十人全都被斩头,就是灭族了。他过去曾经用过的这些门人、党羽也全部被罢黜,罢黜了叁百多人。朝廷和百姓都拍手称快。梁冀所有的家产也非常的多,全部充公。这就是『罪恶愈深,竟灭族』。你看,祖上梁统因为起心动念不善,虽然没有得到实施,他建议要用严刑,但是没有得到实施,而这种心态已经招感了将来会后代被灭族,所以起心动念的果报都是很可怕的。这就是「刑祸随之」,家族整个族都遭到了灭族。这就是《易经》所谓「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神明对这些因果的报应看得非常清楚。下面又讲了一个故事:

  【刘甲。凡与人交。必有祸。王建未信。延之谈。未终日。建遂失火。因目为鸺鵩。见之无不速避焉。】

  这个故事讲,有一个人叫『刘甲』,这个人没有太多介绍,但想必是一个心裡很多恶念邪思,或者甚至恶贯满盈之人。所以他的磁场都不好,凡是跟人交往,人家都会遭祸患,这个人是上哪都带来灾祸的,简直就是个灾星。有一个人不信,这个人叫『王建』,他不太相信,于是把刘甲请来跟他谈。谈完之后,就在那一天,『未终日』,那天还没有结束,王建的家就失火了。所以,从此以后大家把这个刘甲都看作是『鸺鵩』,这是种不祥之鸟,鸺鵩古时候称为是不吉祥的鸟,现在很多有认为乌鸦也是不祥,就是这一类的,上哪儿就把灾祸带到哪儿。所以见到刘甲,『无不速避焉』,立刻就赶紧逃避,怕见到他。这是说明一个人前生或今生造的恶业太多了,所以他所带的整个磁场都是不好的,身边围绕的都是所谓的凶神恶煞,走到哪裡就把不祥带到哪裡。下面引枚乘的话,枚乘是西汉一位辞赋家、文学家,他说:

  【枚乘曰。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安从来。旨哉。】

  枚乘讲,福的出生有一个初基,就是有一个预兆或者是基础,祸的产生也有一个根源,这个『胎』可以当作根源讲。福基、祸胎,我们应该接纳福基,福之基要接纳;要『绝其胎』,杜绝祸胎,意思就是断恶修善。能够断恶就杜绝了祸胎,能够修善就接纳了福基,所以『祸安从来?』这裡讲「刑祸随之」,刑是指官刑、法律的制裁,祸是指天殃,刑祸都不是无缘无故来的,都是自己感召的。枚乘这句话讲得太好了,『旨哉』就是讲得太好了。再看下面一句经文:

  【吉庆避之。】

  这也是讲造恶业得到的果报。人犯的罪恶都会遭到神明的监察、记录,而根据这些恶业来夺他的寿算、消他的福报。这个『吉庆』便是福报,福报都会远离他。

  【避。求而不得之意。】

  人都希望求得吉祥、吉庆,但是得不到,为什么?求得不如理、不如法,一边造恶还一边想求福报,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註解讲:

  【天道无亲。惟亲善人。人能去恶为善。恭己顺天。自然静与道合。动与福会。苟或反是。明罹刑宪。幽伏神诛。夺算夭寿。吉避凶随。必然不免。】

  天的道理、天之道,这个『道』也能解释为规律。上天的规律没有亲好,就是不会有偏私之情,『惟亲善人』,只会亲好善人,意思是说只会降福于善人,这就是公道,修善就能得福。所以,只要『人能去恶为善』,自己以恭敬、真诚来修身,顺从天理,这叫『恭己顺天』。就自然在安静的时候与道相合,与天道能够合而为一;而在动的时候就与福相交会,福就跟从而来了。俞净意公遇到灶神点化之后,叁年努力的断恶修善,到最后他也能达到这个境界。所谓是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他做到自然了,不用刻意、自然而然。在安静的时候、没事的时候,他就一念不生;有事来了,起心动念是纯善,纯善当然就会得殊胜的福报。不动念时自然与道相合,这就是断恶修善所得到的境界,到这个境界就自然不再会作恶了,佛法裡称为持戒得定。这个定就是叁昧,叁昧建立在戒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断恶修善,叁昧是肯定得不到。

  『苟或反是』,如果不能去恶为善、恭已顺天,而是继续作恶、刚愎自用,就会遭到不幸了。这裡讲『明』,这是我们能看得到的,『罹刑宪』这个罹就是遭受的意思,遭受刑罚。因为一个人违反法律,自然会遭到法律制裁,这是明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虽然他能躲过法律,却躲不过天网、逃不过因果。『幽伏神诛』,幽是幽暗的、人家看不到的,这个伏是通假字,就是服刑的服。伏神诛,诛就是诛杀,鬼神要诛杀他,他虽然能逃得过人间的法律,逃不过阴间鬼神的制裁。所以阳世间的奸雄,虽然能不可一世,就像刚才讲的梁统,到他的子孙梁冀,最后还是会遭到诛杀。而鬼神其实也不是一下子就把人给诛杀掉,总是在不断的提醒。『夺算夭寿,吉避凶随』,首先是夺他的寿命,《感应篇》讲,大的过恶夺十二年,就是一纪;小的过恶夺去一算,一百天,而最后寿命减除尽了就会夭折。在死亡之前肯定也会有很多的提示,譬如说,这裡讲的吉庆避之,吉祥就没有了,福报就没有了,诸事不顺,而且种种的凶祸会现前。此时此刻如果能够勐然觉醒,挽回天心、挽回恶运,还来得及。不要等到大灾祸现前,死到临头,这时候就后悔来不及了。这裡都是给我们讲鬼神监察、惩罚恶人的这些事实和道理。下面一个故事就是讲一个人能够悔悟的故事:

  【昔一青衿王生。赋性姦恶。所行事。皆悖理逆天。】

  这是讲过去,没讲什么时候,总有事实根据。有一个书生是秀才,『青衿』就是古时候秀才常穿的衣服,一般是青色交领的长衫,就跟我现在穿的衣服是同样的,只不过我现在这个衣服是咖啡色,我也有青色长衫。出家人的长衫是明朝时候的服装,不是古印度的服装,是交领的。王生品性『奸恶』,他所做的事情都违背天理,『悖理逆天』,违背天理就是违背良心,昧着良心做事,所以肯定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因此,本来会有好的机会、好的福报,结果都会落空。我们看註解裡讲:

  【赴秋试。文甚佳。房师欲荐之前列。及填榜。忽失其卷。填榜毕。卷乃出之袖中。】

  这位秀才有一次去考省考,『秋试』是一个省在秋天考选举人的一个考试。王生写的文章『甚佳』,他这个人有才气。『房师』就是阅卷的官员,古时候都称他们是老师,所以叫房师。看到他的文章很讚赏,『欲荐之前列』,想把他推荐到举人的头几名,名列前茅。等到要填榜的时候,要把他们的名单写到榜裡头,谁考上了得填榜。『忽失其卷』,就找不到这个王生的卷子,手续不合,没办法,虽然想推荐他,找不到卷子就不可能了。填榜完毕之后,忽然就发现,塬来王生的卷子掖在他自己的袖子裡头,古人的袖子比较大,在袖子中就脱落出来。但是已经填榜完毕,不能再改了,所以

  【房师大悔。】

  这个阅卷的官员自己还觉得良心很愧疚、很后悔,怎么就把这卷子无意中塞到衣袖裡头?自己都没觉察,还觉得很对不起这个王生。所以

  【密与相见。许以他事相补。】

  所以就祕密的召王生来跟他相见。这个房师还真不简单,很诚实的把自己错过、看不到他的卷子这个事情跟他讲了,本来他是可以上榜的,这次他就失去机会了。但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就向他承诺说,将来如果有机会,在其他方面要补回对他的这样一个损失。这是遇到贵人了。

  【未几。房师转铨部。生即输粟入成均。及赴考选。房师正在选司。见生大喜。密令拣一美缺。借恩例与选。至期。房师以父艰谢事。】

  不多久,『未几』就是不多久,这位房师转到了吏部,『铨部』又称吏部,就是专门负责选拔官员的部门,也就是他有权选拔人才当官。此时王生知道房师转到吏部,于是就抓紧这个机会,因为房师曾经给他一个好的承诺,要帮助他。所以他就『输粟入成均』,输粟就等于是纳一些财货给官府,缴纳些钱财就能够求得功名或者官职。于是他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入成均』,成均是政府办的最高学府,也叫太学,所以他就入了太学,靠缴纳财物进来的。等到他『赴考选』,準备要通过考试来被选拔做官员,有这个机会的时候,房师正好就在那个选拔的部门,考选司裡面工作。见到王生就大喜,这回有机会要弥补他上一次的过错,所以『密令』,就是祕密的安排、命令,『拣一美缺』,美缺就是一个好差事,给王生来补这个缺。他也是用尽心思,借着皇帝的『恩例』,因为皇帝古时候为了宣示他的恩德,颁布一些条例,等于是对某些方面特别开绿灯,他就抓住这些条例要选拔王生来做官。可是到选期来的时候,『至期』。『房师以父艰谢事』,父艰就是父亲过世了,古人因为很重孝道,即使当官的人也要暂时离任,回家去奔丧。谢事就是辞职,房师就辞职了,也就帮不了王生。所以眼看有这么一个好的差事可以到手,就没有了。

  【迨后叁年起復。】

  『迨』就是等,等到之后叁年,一般古人都要服丧叁年,又叫丁忧,父母丧亡就要回家守丧。叁年之后,守丧期圆满了,这房师又出来做官,『起復』就是恢復做官。

  【仍补选司。】

  仍在吏部考选司裡工作。

  【生亦以年深应选。拣授一官。万金之资。可计而得。】

  这个王生此时已经等了叁年,没选上,也算是属于资格比较长的人了,以他这样的『年深』,就是老资格,所以应选了。这时候他就很有可能得到一个官职,『拣授』一个官职,这个官职的薪金很丰厚,有万两黄金,年薪有万两,马上垂手可得的,他就可以当这个官了。可是

  【不数日。】

  没几天。

  【生以母死丁忧。】

  王生自己的母亲又过世了,他又『丁忧』,就不能做官了,回家守丧叁年。

  【房师怜其命穷。】

  房师也可怜他,这是『命穷』,就是他的命不好,马上要到手的官职又给落空了。于是房师也很好心,过去生中可能就跟他有恩,这一生要报答他。所以

  【乃荐与巡抚为西席。】

  于是就向『巡抚』推荐他,巡抚是一省的省长,古时候就称为巡抚。『西席』是指家庭教师,因为古人在坐席方面,是右边为上,宾客居西而面东,主人是居东而面西,所以西席是属于上宾的意思。就像皇上面对臣子是自北向南,在南面向北的是臣子,站在北面向南的是皇上,这是长上。但是,如果东西相向,这是平辈,皇上对老师尊敬,以宾主之礼相见,所以西席称为老师的意思。这位房师向巡抚大人推荐王生做家庭教师,教他的孩子。

  【叁载可望千金。】

  这个职位也不错,虽然不是朝廷的官职,但是巡抚大人请教师,肯定也付很好的薪水,叁年也可以得到千金。

  【未阅月。巡抚竟以旧事去官。】

  『阅』就是经过的意思,还没有经一个月。巡抚本来要请他做家庭教师,竟然以旧案,过去可能是干了一些违法的事情,被人检举揭发,就以旧案被革职了。结果当然家庭教师也做不成了,于是就这样

  【屡有奇遇。皆成画饼。】

  他这一生遇到好多次的这种好机会,结果都变成画饼充飢,意思就是落空了,什么都捞不着。

  【生愤恨成疾。卧床叁载。】

  这个王生怨天尤人,很气愤,最后就病了,卧床叁年。

  【一旦翻然悟曰。皆吾恶积故也。后病遂渐愈。为善终其身。】

  难得这个王生读圣贤书(古人没有不读圣贤书的),卧床叁年也是他闭关叁年,闭门思过。一天早上忽然翻然悔悟,想到,「我一生这种不好的遭遇,都是我自己积恶的缘故,造的恶太多了,积累起来,所以吉庆避之」。人只要一觉悟,他就能够改造命运;只要一忏悔,业障就能消,所以后来病就好了。于是他就断恶修善,『为善终其身』,到最后还有一个善终。这是讲到一个作恶能够悔悟的例子。后面註解引薛西塬先生的话:

  【薛西塬尝曰。天地间福禄。若不存些忧勤惕励之心。聚他不来。若不做些济人利物之事。消他不去。诚哉是言也。】

  『薛西塬』是明朝的大臣,进士出身,他名字是惠,薛惠,号西塬。古人称唿人,对他尊重不称他的名;甚至有的不称他的字,称他的号;对他更尊重的连号都不称,称他的地名。譬如说李合肥,就是李鸿章,这是对他很尊重,称他的地名合肥。这裡引用薛西塬先生所说的话,可见得《汇编》确实是收录了很多名言警句,儒释道叁家的教诲都融匯于一身,这是一部很好的因果教材,也是国学教材、文言文的教材。我们来学,可以说是学一部书可以兼得各种的学问了。薛西塬讲过,天地间的福禄,就是人在这天地之间得到的福和禄,如果『不存些忧勤惕励之心,聚他不来』。心裡要存有忧勤惕励之心,忧是忧虑,勤是勤苦,惕是警惕,励是激励。要有忧虑,特别是居安思危,现在自己可能还有些福报、有些福禄,但是要想到,「假如我哪天没有福禄的时候怎么办?现在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哪一天我贫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时候怎么办?」所以要常想到积福。勤是勤苦,好好的、勤奋的来修福、来广结善缘。惕是警惕,现在虽然还很安稳,但是也要常作「危难的时候怎么办」这种想法,警惕自己不能放逸、不能傲慢,要多做善事、多积阴德。励就是激励,多读圣贤书能够激励自己断恶修善,有这分心自然就聚福禄。

  我们现在有福有禄,福往往是生活受用方面的,禄往往是你的功名富贵这方面的,就是样样顺心的时候,『若不做些济人利物之事,消他不去』,消他不去就是消受不了。现在有福,如果就是自己享,不能与人共享,不能够看到人有难去帮助,不能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你这福消受不了几天,很快就会被消完。这都是古人提醒我们,福不可以享尽,要常造福于未来,要积德给子孙。『诚哉是言也』,这个话讲得确实如此。下面一句是

  【恶星灾之。】

  这也是讲作恶的人得到的果报。

  【恶星。掌人间一切灾祸厄难之神。】

  道家裡常说,人在世间都有各种星在主宰,行善积德的人常有吉星高照,常作恶的人就常有恶星降临,于是就会带来『一切灾祸厄难』。

  【人生世上。日日节节。皆属星光主摄。恶人心常昏暗。黑气上冲。以恶召恶。故煞曜临而灾之也。若善人。性体光明。则恶氛煺散。避之且恐不速。而况灾之乎。】

  人生在世,『日日节节』,就是时时处处,日日就是每一天,节节是每一处。你所在之处『皆属星光主摄』,道家讲到,人都有各种星在主管、在摄受,也就是头上叁尺有神明,星就是指神明。『恶人』,造恶多端的人,『心常昏暗』,作恶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智慧,不信因果报应、愚痴颠倒,不知道作恶将来会有恶报,所以他才敢作恶,这是心思昏暗。昏暗之气就是这裡讲的『黑气』,邪气,『上冲』是从顶上冒上去。『以恶召恶』,这种邪气、恶气就自然招感恶神、恶煞。所谓是同类相聚,恶星往往都是降临在这种恶人身上,因为互相感召,所以恶煞、煞曜,就是那个恶的星,就降临在他头上,而给他带来灾祸。这就是『恶星灾之』的意思。

  若一个善人『性体光明』,心地纯善,本性体上的光明显发,『恶氛煺散』,这个氛是气氛,就是现在我们讲磁场,恶的磁场就煺散了。一个人心地善良,你走到他身边都不会起恶念。这点我跟师父上人在一起就特别有感觉,一开始最初,那个感觉特别明显,塬来自己心裡也很多不好的想法,走到师父身旁就不会动这些念头,离开师父之后就会念头又起来。这是为什么?师父周围是善的磁场、清净的磁场,所以你到他身旁,邪思邪念自然不起了。这才明白古人讲要亲近善知识多么重要,亲近善知识,很多习气毛病很自然就断掉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求生净土?就是亲近阿弥陀佛这最大的善知识,在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会起恶念,甚至妄想、分别、执着都不起来,所以你决定成佛。善人自己修得心地纯善,那些恶星、恶煞『避之且恐不速』,自然就迴避他了,而且是非常快速的离开,害怕他,因为善人有正气,正气凛然,那些恶星、恶神就很害怕,自然就会迴避,怎么可能还会给他带来灾祸?孟子讲,吾养我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就是正气,纯净纯善的气场,真的可以感动天地,鬼神都会敬服他。这裡感嘆:

  【吁。恶自人为。星乃灾之。非星灾之。人自灾耳。非星之恶。人自恶耳。然则人可不恐惧修省以回天哉。】

  『吁』是感嘆词,这裡作者很感慨。『恶自人为』,作恶是人自己作的,他自己选择作恶,所以恶星才会灾之。不是恶星灾之,是人自己招灾,他作恶就会自己招灾难,惟人自召。『非星之恶』,其实星哪裡是恶?是人自己恶,他心地不善,所以感得整个境界就不善。佛法讲得究竟,一切唯心造,所有的境界全是你的心变现的。你心善,境界就善;你心恶,境界就跟着恶。境界本来就没有善恶,心也本没有善恶,你心地纯善,恶星都会被你感化,都变善了。『然则人可不恐惧修省以回天哉?』人怎可以不恐惧修省以回天意?这个恐惧修省出自《易经.震卦》,就是雷震的震。君子要恐惧修省,听到雷声一响就要起恐惧心、敬畏心,马上要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恶没断,哪些过还未改?」没有改的恶就会招来灾祸,所以恐惧。既然会恐惧,当然就要修行,修行就是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行为,省察就是反省检查、防範过恶,这样能够挽回天意;如果灾难即将临头的时候能够恐惧修省,就可以化解灾难。怕的就是肆无忌惮,不相信报应、不肯回头、不肯改过自新,那就不能怨恶星灾之,是你自己去招那些灾祸而已。

  所以古人但凡见到灾难现前,譬如地震,或者气候反常,或者是天象异常,会更加谨慎修省。像前些时候俄罗斯忽然天降陨石雨,砸伤了一千多人,这些都是异常的天象。陨石通常认为是恶星、灾星,此时人类就要恐惧修省以回天。最重要我们自己要恐惧修省,如果自己没有过恶,灾难也不会降在我的头上,可能我的邻居遭了灾难,我也不遭灾难。善恶报应是如影随形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灾难收的都是过去造过恶,而不肯回头之人。只要肯回头、肯改过自新,天就不会惩罚这个悔悟的人。底下讲的一个故事:

  【山东莒城马长史。】

  在『山东莒城』这个地方有一个官,官名是『长史』,姓马。这个人

  【恃才恣横。无恶不作。一日有星陨其家。变为石。自是讼狱。口舌。疾病等事不绝。逾年长史殁。家人离散。房屋荡空。其石周围数尺。色微紫。有纹如字。至今尚存。】

  这个马长史有点才华,就恃才放纵、骄横,就是以才势来盖人、压人,甚至傲慢到极处,就『无恶不作』。有天,有一个陨星(这是我们也遇到、看到的,就像前一段时间,前几天俄罗斯陨石雨)就降落在他家裡。有一个陨石从外太空飞来,通常这都是属于恶星,这是个徵兆。『陨其家』,这个陨是陨落,当动词讲,掉到他家院子裡,变成一个石头,陨石。从那个时候,『自是』就是从那次开始,他家就不安宁了,『讼狱、口舌、疾病等事不绝』,讼是诉讼,讼狱就是诉讼、打官司,别人来告他,他就跟人家打官司。人一参加到官司裡头,这家裡就不安宁了。《朱子治家格言》讲,「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这是凶灾的开始。口舌是是非,很多是非就起来了,就讲他,或者家裡就很多对立、不和。家裡人也出现了疾病等等,这都是耗财的,这些事情层出不绝。『逾年』,到第二年,这个马长史就死了,『家人离散』,家就破了,房屋变得空空荡荡,没有人在住。就剩那个陨石还在,周围数尺的颜色都是微紫色,石头上面还有纹,像字一样,到现在还在,就是作者写这个例子的时候还在。所以证明「恶星灾之」,真有其事。下面经文:

  【算尽则死。】

  『算』就是寿算,我们作恶,神明就记录,依照我们的过恶大小、轻重来减夺我们的寿算,等寿算尽了,人就要死。譬如说你本来是可以活两百岁,做了很多恶事,一直在减寿命,最后可能四十岁、五十岁就夭折了。

  【此句是太上苦口垂诫之词也。】

  这句「算尽则死」是太上苦口婆心的垂训,告诫我们一定不能够作恶,为什么?作恶最后就是死路一条。世间人没有不怕死的,所以太上以死字来警诫世人。

  【众生恶习难拔。作诸不善。茫茫业识。膏火相煎。日失一日。夺算至尽。死有余责。沦入地狱饿鬼畜生。叁恶险道。业报无穷。苦轮无已。孰言一死便了。更无余事乎。兴言及此。所不禁大声疾唿。痛哭流涕者也。】

  这都是苦口婆心的劝诫。『众生恶习难拔』,拔是拔除,不要看别人,就看自己,那个恶习气真的很难拔除。譬如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性罪,就是犯了一定得罪,不论你受不受戒,都叫犯罪,都是有果报的,这叫性罪。杀生这个恶习我们能不能够拔除,还会不会吃肉?吃肉就是杀生的恶习没有拔除,还是不仁,众生与我一体,我岂能为自己口腹之欲而去戕害生灵?我们如果现在能吃素了,再问问自己,伤害别人的念头会不会起来?会不会对人起瞋恼、怨恨甚至毒害的心?这都是杀生的恶习。令人生烦恼都是杀气还未断尽,说一句话如果让对方苦恼了,这都是杀心未除。还有偷盗,偷盗是佔人便宜,人家的东西,未经别人允许就拿了、用了,这都是偷盗。只要有佔便宜的心,就是偷心未断。邪淫,男女之欲,事上还会不会有,心上还会不会有?这个恶习确实也是很难拔除。妄语,口过往往是最多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是骗人的话、欺骗,欺心未除,说的话就有欺瞒,如果瞒上欺下,这个心已经坏了;还有两舌,说是非,有是非之心,所说的话难免就会落入两舌,可能在言语上非常的巧妙,乍听起来人家听不出你在讲两舌,但是你的心确实有高下、有嫉妒,要挑拨离间,要弄得别人团体不和谐,这种心就是两舌的心;恶口是骂人、毁谤,往往是瞋心说出来的话;绮语是花言巧语,听起来很好听,实际上不真实,心地虚伪、谄曲,说出这些巧言的话,都是在造恶业。

  所以细细思惟,可能自己是满身的恶习都没有拔除,一言一动都是『作诸不善』。『茫茫业识,膏火相煎』,作不善就会形成业,作业作业,作是正在造作,业就是作了业之后的结果,落在阿赖耶识当中,也就是第八识,这裡称的业识。茫茫是指很多、不计其数,这些恶业的种子留在八识田中,不计其数,成为未来果报的种子。膏火相煎,膏是灯油,古时候点灯是用油来点,把灯油都耗尽了,也就是比喻福报消完,恶业就现前了,这是形容「算尽则死」的状况。『日失一日,夺算至尽』,一天一天福报在减损,寿命被夺除,最后尽了,尽了就得死。『死有余责』,死了还没有完,那个业在,所以有余责,就是余殃。在阳世间看到的是他的子孙受报,而他本人的神识就沦入地狱、饿鬼、畜生,叁恶险道当中,就是叁恶道。叁恶道进去容易,出来可难了,一进去都是以劫来论时间。『业报无穷,苦轮无已』,就在恶道中轮迴。譬如说作恶堕地狱的,造了极重的罪业,可能整个星球、整个星系世界成、住、坏、空,都毁灭了,可是他的苦报还没完,这边的地狱坏了,他要转到他方世界地狱继续受报,就这样在恶道中轮迴不已,没有休止。想想真是太可怕了,『孰言一死便了?』不是死了就了,死了是不得了,哪裡说『更无余事?』后头的报应之惨烈,在人世间没办法思议。

  『兴言及此』,就是讲到这裡。『所不禁大声疾唿,痛哭流涕者也』,凡是还有良心的人,看到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就感觉惨不忍睹,于是不禁大声疾唿,希望能够唤醒世人,不要再造恶了,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不要等到下地狱的时候才后悔,后悔来不及了。痛哭流涕,这就是悲悯众生,众生太愚痴、太颠倒、太可怜了。我们在这裡也是大声疾唿,有道义感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我们来共同推动因果教育,唤醒人的良知,让人人明因果、信因果。安士先生讲,「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人人都希望社会和谐、没有战争、风调雨顺,和谐世界,因果教育是最好的方法。古人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以因果为先,这是和谐社会之要道。从这裡看到,《汇编》的这些作者们,这部书是个会集本,将古来《感应篇》註解做了会集,这些都是悲天悯人的大德,所以註解《感应篇》都是为了唿吁众生及早回头、断恶修善,能够趋吉避凶、灾消福来。

  【呜唿。】

  就是很悲痛的感慨。

  【人身易失。定业奚逃。惟望哲人志士。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可忏弥天之恶。如其作辍因循。百年如箭。一到四大分张之际。懊悔甯有济于事耶。】

  这都是註解《感应篇》的大德剖心沥血的疾唿,说『人身易失』,人寿命几何?古人是七十就很稀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而黄泉路上无老少,人身易失、定业难逃。『奚逃』,奚就是何的意思,造的恶业成了定业,你怎么能逃过?『惟望』,惟是希望,『哲人志士』,哲人是有智慧的人,志士是有高尚志向的人,这个士尤其讲读书明理的人,要对因果报应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现在还活着,一口气还没有断,弥天的罪恶都可以忏悔,贵在回头,贵在用真实心改过自新。如果这个人作恶了,『作辍因循』,他可能听了这些圣贤教诲,能起一点点心愿想改过自新,可是又没有真干。作辍,作就是改过力行,辍就是停止,时而去作、时而又停,叁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恆常心、没有坚定心来忏悔、来改过。因循就是惰怠,懈怠懒散、放鬆自己,不能够认真的改过,因循岁月、蹉跎岁月。

  『百年如箭』,人生一百岁就像箭那么快。『一到四大分张之际』,四大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四大假合之身,佛家讲「地、水、火、风」,这称为四大,就是四种要素。地就是固体的东西,像骨肉,这些都是固体的;水是液体的,像血液、体液,这些都是液体;火是我们的热气,就是体温;风就是指唿吸,指气,人就是地水火风这四种物质基本构成的。等人要走的时候就四大分张,就是分离,气就断了,液体也不流了,热气也没有了,物质的身体、色身也开始毁烂、腐烂,就是死了,我们的神识就离开这个肉身,带着业又去投胎、轮迴,随业流转。如果平生作恶业多,必定感召到恶道,此时悔恨、懊悔哪能济于事?就无济于事了。这都是提醒我们,现在知道因果,知道自己过去做错了,赶紧悔改,只要还没断气,都来得及。尤其是学净土法门,那就太殊胜了。你看《观无量寿经》裡面就讲到,一生造作恶业,甚至五逆重恶干尽了,临终悔过,求阿弥陀佛接引,一心念佛,乃至十念、十句佛号,必定见佛,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之后就永脱轮迴,即身证得阿惟越致菩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直至成佛。所以净土法门是我们任何一个凡夫都能够靠得上,但问题就是我们要回头,真正悔过自新,这样用真实心念佛,有救。下面讲个故事:

  【昔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通信。王曰。汝目昏。一信也。耳聋。二信也。齿损。叁信也。百体日衰。信不知其几也。】

  这个很有意思,说过去有个老人死了,去见阎王,还怪阎王,「怎么不早给我通信、报个信,忽然就把我拉到你这裡来了?」结果阎王对他说,「你眼睛花了的时候,这是我给你的第一封信,通知你已经靠近死亡;耳聋的时候是第二封信;你牙齿都脱落了,这是第叁封信」。『百体日衰』,这个体就是身体的各部位,百体的百是虚指的词,不是真实的数字,意思就是各个部分,身体各部分一日比一日衰老,「这都是我给你的信,不知给了你多少封信。你自己怎么不觉察,不及早行善,不及早办道?你来这裡见我,你还怪我」。阎王爷讲得很有道理。这是老人。我们自己也要常常观察自己,确实一年比一年老,可能一年、一年来比不那么明显,你十年、十年比,你就觉得很明显了。譬如说你现在四十岁,跟你叁十岁相比,体力、精神就不一样;叁十岁跟二十岁比又不一样;到你将来五十岁,跟四十岁比的时候,也是大不相同。所以道业还未成,就要赶紧办道,不要等到见了阎王才后悔,来不及了。可能有人说,我现在距离年老还很远。底下又有一个故事:

  【又一少年至。】

  阎王跟老人讲完之后,又来了个少年,大概就是十几岁。

  【亦咎王曰。】

  他又怪阎王说:

  【我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王何不以信及我。】

  这少年说,「我眼睛还很明亮,耳朵还很聪利,牙齿还很尖利,百体、身体都很强健,你怎么又把我拉来,没给我报信?」

  【王曰。亦有信及君。汝不见东邻有叁四十而亡者乎。西邻有一二十而亡者乎。更有周岁与孩提而亡者乎。皆信也。】

  阎王爷跟他讲,「我也有信给您,你没见到你东家的邻居有一个叁、四十岁就死了的人,西边的邻居有一个一、二十岁就死了的人?还有週岁就死了的,还有孩提的时候,还没成年就死了的。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这都是信,怎么说没通报你?」註解又说:

  【所以言。人命无常。喻如朝露。一息不来。此身是壳。】

  所以讲『人命无常』,我们寿命多久,自己都不知道,你也没见过阎王,阎王也没跟你订个合同,说你必须到哪一年才来。所以要提起警觉,人命如同『朝露』,早上的露水很快就没了,『一息不来』,这口气断了,『此身』就是个躯壳,你的神识必须得离开,身体就抛弃在这裡,带不走了。所以要及时行善、及时办道,不能够等待。印光大师自己以身示现,也劝告学人、修净土的人,要把一个「死」字挂在额头上,学道之人念念不忘这个死字,道业自成;凡是道业不成的,大部分都是因为因循苟且、放逸懈怠,错过了一生。

  【四十二章经。】

  佛门《四十二章经》裡面讲到。这本经也是一部会集的经典,四十二段,从各个经典裡抽出最精彩的开示,会成一部经叫《四十二章经》,是传到中国最早的经典之一。所以裡面的开示都很好、很精彩。这裡经文说: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

  佛有一天问一个弟子,『沙门』就是出家修行人、佛陀的弟子,佛说,「你说说看,人命有多长?」这个沙门就回答说,『数日间』。按日子算,一年叁百六十五天,纵然你活一百岁,也就是叁万六千天,可以用日子算出来的。结果『佛言,子未知道』,你没有悟道。

  【復问一沙门。】

  又去问同样一个问题,问另一个沙门。

  【对曰。饭食间。】

  他回答说,人命就在一顿饭之间。真的,很多人吃饭,吃着吃着就断气了,所以人命很短暂。结果

  【佛言。子未知道。】

  你还是没悟道。

  【復问一沙门。对曰。唿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最后的一个沙门回答说,人命就在唿吸间。吸一口气,吸得进来,吐不出去,这不就是命绝了?佛说,说得对,『善哉』,你悟道了。这个人有高度警觉心,他知道人命无常、短促,所以必定能用功办道。其他两个说「数日间」、「饭食间」,都没有第叁个人精进,难免会懈怠。底下又引佛家的一位祖师开示,这部书是儒释道结合起来讲,很精彩。

  【元姑苏师子林天如禅师曰。】

  他这段话讲得很多。这是元朝,『姑苏』就是苏州,古时候称为姑苏,『师子林』,这是苏州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是世界都出名的。在元朝末年,这位『天如禅师』,他的法名惟则,曾经在这个园林裡居住,是别人供养他的。天如禅师的师父就是中峰国师,大家都很熟悉,天目山狮子岩中峰国师。天如禅师因为是中峰的弟子,而中峰是在天目山狮子岩住的,所以就以「师子林」做为他所住园林的名号。天如禅师也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在禅宗裡大悟,最后他也修净土,大概受中峰国师的影响。因为中峰国师也是修净土了,后来他的「叁时繫念」就专门是净土的佛事。天如禅师有一部《净土或问》,这是很有名的着作。天如禅师讲:

  【佛祖出世。单单只为汝等诸人。各各自己脚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所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者是也。】

  『佛』是释迦牟尼佛,『祖』是祖师大德,他们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觉悟一切众生,这裡讲『单单只为汝等诸人』,禅师就等于对我们讲,佛祖出世是为谁?为我们。『各各自己脚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我们解决不了的生死大事,而它又是在自己脚跟之下,意思就是说个个都得面对,个个都逃不了。这很痛苦,谁都得死,所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所以我们很可怜,可怜愍者。佛祖来救我们,就是帮我们了生死。

  【如是生死。尽大地。被他笼罩。从古以来。无有一人不被生死吞却。】

  这个生死,整个大地被它笼罩了,意思是说,大地万物没有逃得过生死的,所有的动物都有生老病死,所有植物都有生住异灭,连山河大地都有成住坏空。从古以来没有一个人『不被生死吞却』,就是吞没,意思就是出不了生死的束缚。

  【且莫说从古。】

  不要说古时候。

  【只说汝有生以来。】

  就看你这一生。

  【回思十年。二十年前。亲戚朋友。死却多少。】

  真的,我自己回思我过去在大学裡面同班的同学,跟我同龄的已经有叁个过世了,这是我现在知道的,最近这几年没有什么联繫,不知道还有没有新过世的。『亲戚朋友』,老一代的更多了,我们的祖辈固然就没剩一、二个了,父辈的确都已经过世不少。

  【且莫说他人。只说你自己。现前四大色身。妄认为我。】

  我们是地水火风组合的色身,这个身体我们妄认作我,以为身体就是我。

  【从朝至暮。种种爱护他。种种资养他。他却念念迁谢。渐渐消殒。】

  世间人哪个不是这样?对这个身体那么珍爱,从早到晚想着怎么爱护它、保养它,对它可以说是爱惜备至,就认为它是我。但是,如果它是我,应该听命于我才对,自己又做不了主。『他却念念迁谢』,迁谢就是新陈代谢,不断的老化,不是十年比十年老,是一年比一年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一小时比一小时老;甚至这裡讲一念比一念老,渐渐在消殒,走向死亡。

  【不觉不知。腊月叁十日到来。只觉得手忙脚乱。与落汤螃蟹相似。】

  自己一天到晚浑浑噩噩,甚至没有想到将来去处,『腊月叁十』就是死亡那天,佛门讲腊月叁十,就是讲我们走的那天,这是一年的最终一天,比喻一生的最后一天。人都怕死,甚至忌讳死,你看在香港,我们看到楼层裡面都没有第四层楼,第叁层楼有,下面一层就第五层,跳过第四层,为什么?那个四字跟死字是谐音,大家都忌讳,就是怕死、避谈死,但是又不得不死,这太可悲。真到死那天,『只觉得手忙脚乱』,像落汤的螃蟹一样,唿天喊地、哭爹叫娘。

  【平日英雄豪杰。果安在哉。】

  可能这个人一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不可一世的人物,但现在到死的那天,他的英雄豪杰那个气势哪裡还在?这都是提醒我们,现在早为将来打算,不要死到临头了后悔莫及。所以现在还强健的时候,赶紧断恶修善;现在意识清醒的时候,赶紧念佛修行,这是禅师对我们的提醒、开示。

  还没讲完,时间到了,我们下次再跟大家学习。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释迦牟尼佛生病,这是怎么一回事情? • 把不善的境界,转变成善境界 • 父母要做得正 • 喜欢阿弥陀佛,我们就到极乐世界去 • 烦恼就是菩提 • 叮叮当当,久炼成钢 • 他不会做,他不会说,想都不想 • 放弃自己的成见 • 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 城隍附在灵媒身上,叫他打电话给我 • 听懂了就明了,没听懂就是无明 • 业力不作主,愿力就作主了 • 利益众生,不是说叫众生得到快乐 • 人心的染污非常严重 • 家教是根,老师教导是本 • 他能在两年前晓得 • 我得福,他背因果 • 感情是烦恼的根源 •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随缘而不攀缘,这个多自在



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



· 印光大师:吃素的念佛人为什么也会遭遇车祸... · 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之81-84 · 印光法师对六个诘难疑问的解答 · 印光大师:焚经功过,佛经重在受持,未闻令... · 印光大师: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 · 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之21-25题 · 印光大师:善用心者,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 · 印光大师:为何通宗通教之士,对净土法门漠... · 印光大师:人之一生成败的关键在哪里? · 印光大师:念佛不可在此纠缠 · 印光大师:众鬼逼恼,劝令念佛,病遂痊愈 · 印光大师:念佛没有真信切愿不能往生 · 印光大师的念佛教义是什么? · 印光大师: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 印光大师临终切要:心里除念佛外,不使有一... · 印光大师:专念他佛有哪三种念法? · 印光大师对梁启超的劝勉 · 印光大师: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



· 福足 · 受食 · 净界法师:起烦恼你还有救,起颠倒的话,你... · 蔡礼旭:谈谦虚 · 经供养 · 印光法师:如何做到在野尽忠,居家为政 · 融三世间十身 · 十二部经 · 因陀罗网境界门 · 星云法师:宁舍身命也不能做的四件事 · 净界法师:文昌帝君一些轮回的故事 · 蔡礼旭:《弟子规》:身教胜于言教 · 一佛出世,千佛拥护 ·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易 · 净界法师:念佛成败关键就是你是不是能够都... · 活命 · 荼吉尼 · 钲鼓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学佛修行网 http://www.fotuo365.com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若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将及时更正。阿弥陀佛!
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amtf@fotuo365.com